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是甘于寂寞。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初为人师,便给人留下了“心性聪慧,学业优秀,颇有思想”的印象。但最初十年,由于身体不佳及心态浮泛等原因,一会儿休教养生,一会儿弃教经商,折腾了七八年,最后还是回到教育的行当。用他自己的话说,觉得更是块从教的料,与教师有一份未尽的缘。经历十年的游离之后,又重操“旧业”。此后,他从村完小做起,教课、编作文集;写作,笔耕不辍;反思,积淀感悟;撰书,丰厚思想。接下来的十年成了他脱胎换骨的成长期和收获季,他不仅以美文妙论崭露于各大杂志报纸,更以清新明快、敢于标新立异的作文教学名师风范出现于全国各大教学观摩会场,他的《作文教学革命》系列丛书更是被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奉为经典,成为了虽年轻却成就丰硕的全国名师。
管建刚老师的成长之路,说明了教学教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颗甘于寂寞的心。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尤其是在如今物欲强烈的社会环境中,拥有一颗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心,才可能从普通的“草根”做起,从现实的课堂入手,行走在教研的蹊径之中。
二是不安于现状。教学教研,最大的敌人莫过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态。那样的教学,是僵死的教学;那样的教研,是呆板的教研。既无生机,也难有创造。
一次到外地办讲座,与同行执教教师交流当下作文教学的问题。那是一位很优秀的年轻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曾获省一等奖。但她依然有自己的作文教学困惑:作文课没有鲜活的素材,没有有效的引发学生激情参与习作的方式和手段,甚至担忧由此影响学生今后的写作兴趣。这就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心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观察身边人的课堂,以及时下课堂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并由此引发对教学问题的不懈研究。
带着这一系列的课堂问题去参加教研,教师就不自觉地进入更高、更深层次且具有普遍学科规律的现象和本质的探究之中。这时,教研就由案例式反思推升到规律性课题的研究层面,教研视野便在 “困惑—解决—产生新的困惑”的反思与实践中不断向前,持续的教研动力便随之产生。
三是笔耕不辍。教研的快乐,一是源自于问题的解决,但这种快乐是片断化的,是短时的快乐;二是源自于教研成果的推广,这份快乐更坚实、更持久。因为,教研的意义还在于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在于带动和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困惑。这种更大范围的辐射和帮助会让你有一种更大的成就感。所以,教研更深层的境界应该是“着眼课堂聚焦问题,跳出课堂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提升推广”。在这一层面中,笔耕不辍将会是一种持久而快乐的体验。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教研之路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上世纪90年代末,王老师还只是区域性名师,但凭借一堂《我的战友邱少云》和课后一个小时的激情讲座,让会场几百名教师一下子记住了他的名字,记住了他演绎的“诗意课堂”。进入21世纪,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他开通教育博客,每一次精彩教研之后,每一堂精心打磨的课公开之后,王老师都会通过精美的文字传送至全国,那一篇篇思想深刻、文采斐然的教育文章一出,便会有众多的欣赏者拜读;那一堂堂令人眼界大开的教学实录一经发布,便会有众多的跟随者竞相借鉴。一时间,王崧舟教育博客在全国上下有了20余万名粉丝,“诗意语文”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有了成千上万的拥趸。这既是思想的魅力,也是笔耕的魔力。通过文字传播教研,受众更多,影响更大,教研成果散发出更多、更迷人的芳香。(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教研室)
本栏责任编辑 刘 林
E-mail:286029287@qq.com
管建刚老师的成长之路,说明了教学教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颗甘于寂寞的心。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尤其是在如今物欲强烈的社会环境中,拥有一颗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心,才可能从普通的“草根”做起,从现实的课堂入手,行走在教研的蹊径之中。
二是不安于现状。教学教研,最大的敌人莫过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态。那样的教学,是僵死的教学;那样的教研,是呆板的教研。既无生机,也难有创造。
一次到外地办讲座,与同行执教教师交流当下作文教学的问题。那是一位很优秀的年轻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曾获省一等奖。但她依然有自己的作文教学困惑:作文课没有鲜活的素材,没有有效的引发学生激情参与习作的方式和手段,甚至担忧由此影响学生今后的写作兴趣。这就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心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观察身边人的课堂,以及时下课堂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并由此引发对教学问题的不懈研究。
带着这一系列的课堂问题去参加教研,教师就不自觉地进入更高、更深层次且具有普遍学科规律的现象和本质的探究之中。这时,教研就由案例式反思推升到规律性课题的研究层面,教研视野便在 “困惑—解决—产生新的困惑”的反思与实践中不断向前,持续的教研动力便随之产生。
三是笔耕不辍。教研的快乐,一是源自于问题的解决,但这种快乐是片断化的,是短时的快乐;二是源自于教研成果的推广,这份快乐更坚实、更持久。因为,教研的意义还在于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在于带动和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困惑。这种更大范围的辐射和帮助会让你有一种更大的成就感。所以,教研更深层的境界应该是“着眼课堂聚焦问题,跳出课堂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提升推广”。在这一层面中,笔耕不辍将会是一种持久而快乐的体验。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教研之路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上世纪90年代末,王老师还只是区域性名师,但凭借一堂《我的战友邱少云》和课后一个小时的激情讲座,让会场几百名教师一下子记住了他的名字,记住了他演绎的“诗意课堂”。进入21世纪,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他开通教育博客,每一次精彩教研之后,每一堂精心打磨的课公开之后,王老师都会通过精美的文字传送至全国,那一篇篇思想深刻、文采斐然的教育文章一出,便会有众多的欣赏者拜读;那一堂堂令人眼界大开的教学实录一经发布,便会有众多的跟随者竞相借鉴。一时间,王崧舟教育博客在全国上下有了20余万名粉丝,“诗意语文”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有了成千上万的拥趸。这既是思想的魅力,也是笔耕的魔力。通过文字传播教研,受众更多,影响更大,教研成果散发出更多、更迷人的芳香。(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教研室)
本栏责任编辑 刘 林
E-mail:28602928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