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有一群神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h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地铁很舒适,不拥挤的時候胜过小轿车,拥挤的时候每个人都是靠垫。北京地铁很准时,上班可以掐着点到,约会可以在地铁站台;北京地铁很安全,40多年了,没听说北京地铁发生过什么出轨、撞车的大事故。沿着地铁找个家,是北京楼盘最贴心的广告。北京人都是地铁迷,都是地铁族。
  这一切,似乎已经成了理所当然。许多人甚至以为,地铁永远都是安全的,世界上的地铁都是一样安全的。其实,北京地铁密如蛛网,无数列车在高速运行,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出现问题。安全、准时、舒适,几十年如一日,是因为北京地铁有一群神一般的司机。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敬业意识,为一车车乘客保驾护航。安全行车95万公里、被誉为“北京地铁安全行车第一人”的13号城铁线司机廖明,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2014年,廖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最美工人”等荣誉称号。
  记者采访中,廖明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人的责任感不足有关系。司机对自己最严苛,一趟车一两千人的生命安全才最有保障。责任感没有极限,越激发越强。”
  责任重大——神位
  廖明总是觉得自己的职业非常神圣。
  一来,是因为地铁的运载量大。13号线每趟列车有6节车厢,每节车厢的标准人数是228人,但在早晚高峰,车厢乘客常会超过一倍,即一趟车要运载2000多人,而列车的间隔只有三分钟。把众多的乘客安全、准时地运载到目的地,廖明的成就感很强烈。这种成就感,就像农民多生产出了粮食,就像医生成功救治了很多病人。廖明说,地铁司机都有一个共同点:越是高峰期、节假日出车,越兴奋、越自豪。“这有点犯傻,多干活还高兴,但这对于我们地铁司机来说,就是真的,一点都不夸张。乘车的人少了,车厢里坐得稀稀拉拉,还觉得开得不带劲似的。”廖明话如其人,总是说得很直截。
  二来,是因为轨道的优势。13号线开通于2002年,是北京首条城市轨道地面交通线路。地面上的行车中,早晚高峰时常能看到旁边公路上堵车。当地铁呼啸着超过旁边公路上无数的小轿车时,那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让廖明深感轨道交通的优势。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自己的职业是神圣的,必然发自内心地敬业。一旦敬业成为一种境界,职业便成了神位,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双目凝视前方、表情庄重、手握司控器、位于列车先头的地铁司机,就像为众多生命领航的神。
  进入神位之前
  廖明今年52岁,已在地铁上干了30多个春秋。地铁,已经融入了廖明的生命。
  每个人的人生足迹总是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着密切关系,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不仅仅是相貌、健康、性格,甚至包括事业、家庭。廖明是如何与地铁结下了如此长久的缘分?这要从他的家庭说起。
  谈到父母,廖明动情地说:“他们属于生活在最底层、最平静的那部分人,做好自己的事业,享受着那份单纯的快乐,永远不和别人争。”
  廖明的父亲是四野的炮兵,炮击金门是他人生的得意之笔。半个世纪后,当廖明要去福建旅游时,老人家向他描绘了当年的情景,哪里是炮台、灯塔在何处,一件件景物是那样具体,廖明去到福建后亲眼目睹,才明白这段生活原来是老人家在内心久久珍存的。老人家去世后,“没带父亲故地重游”成为廖明深深的愧疚。
  转业后,廖明的父亲成为一名水暖工,技术非常精湛,参与过不少重要工程的抢险,包括唐山地震后密云水库的修复工程。父亲非常吃苦,干活总是不怕脏不怕累,身先士卒。廖明曾亲眼看见父亲在一次紧急抢修中,带领几个工人来到一个地沟前,二话不说自己先跳了下去。
  父亲不仅吃苦,焊接技艺好,而且能举一反三,后来竟然能为一些单位把冷库、烤箱设计得很实用,并且还能做预算。父亲干起活来非常专注,不能受到任何干扰,一旦被干扰,就会大发雷霆。幼年的廖明,一看到父亲趴在图纸上干活,写作业、吃饭就都悄悄的。父亲的时间观念非常强,要求廖明必须得一气呵成完成作业后再出去玩。父亲的这些品质,对廖明后来的学习、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最让廖明自豪的,是父亲晚年患肺癌之后的乐观。父亲查出肺癌时已是晚期,但老人家认为癌症都是被吓死的,因此并不把肺癌当回事,一边在医院接受治疗,一边以手机为媒,和医院的护士们交朋友。年过古稀的父亲呆在医院,把玩着手机,竟然学会了上网、下载自己喜欢的铃声、并通过蓝牙发送给身边的护士们,或者在网上下象棋,自得其乐,不亦乐乎。两年后去世,医生说是奇迹,护士们则一个个垂泪。
  廖明的母亲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幼儿园做保育工作,因极富爱心和耐心,退休后又被返聘了10年,直到廖明的孩子出世。父母都以干好本职工作为乐趣,喜欢钻研业务,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低,廖明从来没听说过父母因为和单位争名夺利而发生不快。那时候,部队的待遇不错,有一次,廖明父亲的单位发了一点肉,母亲就做成了腊肠分给邻居们。由于对物质利益看得非常淡,改革开放初期,当倒爷的出现引得众多人羡慕时,母亲非常反感,并吩咐廖明:那种财富不正当,不要眼红,学到对社会有用的知识和本领才是正道。
  1983年,廖明考入北京地铁技工学校。母亲对铁路系统有感情,当廖明技校毕业开始择业时,母亲的建议起了作用。
  秉承了家庭的影响,20出头的廖明走进地铁,开始接受地铁文化的影响。地铁之路,在他年轻的脚步下展开。
  严苛的规则——神规
  1985年,廖明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地铁公司太平湖车辆段当实习司机。最初几天,他认为当地铁司机并没那么难:“不就是几个按钮和两个手柄吗?”但实习的第七天,一件事彻底颠覆了他的这一想法。
  那天早上,列车即将进入积水潭站,拐弯时,师傅突然一声惊叫,与此同时,师傅迅速做出了一系列操纵动作,这时,年轻的廖明才发现,前方竟然停着一组列车!
  此时,廖明并不觉得太紧张,他想:赶紧停车不就行了吗?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廖明越来越害怕,伴着车轮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列车带着巨大的惯性向前冲过去,前方的列车,在不断地放大、再放大,就像是一堵墙、一座山……列车终于稳稳地停下时,距前方车辆的距离,已不到20米。当时,列车运行时速是70公里,一秒钟就是19米,如果师傅晚一秒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惊魂未定的廖明,向旁边看去,发现平时沉稳的师傅,额头上沁满了汗珠,握在闸把上的手,剧烈地颤抖着。   实习第七天发生的这件事,对廖明震撼非常大。他认识到,行车中一丝一毫、每时每刻都大意不得,不仅要全神贯注,还需要技术娴熟。从此,廖明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钻研业务,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地铁司机。那刺耳的摩擦声,一直响在他的耳旁,让他不敢懈怠。
  在北京地铁集团,即使是像廖明这样上过专业的地铁技校,毕业后也还需经过理论学习、实习、任副司机、任司机这样严格的程序,全部程序走完,通常需要两到三年。1988年,廖明通过了严格的考试,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二号线上一名正式的地铁司机。这是一份期盼了三年的梦想,更是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
  地铁出任何事故,司机都要承担责任,这是北京地铁的一条硬性规定。在外人看来,这一规定非常苛刻,因为所谓的事故,有些其实是一些极容易发生的“小”问题:比如,列车晚点5分钟以上,算事故;某一节车门未关严列车就启动,算事故;对标过线一两米,算事故;红灯启动,算事故……一切都要中规中矩,万无一失,才算是安全行车,安全行车里程才能累积。北京地铁有一个极富感召力的奖项:金手柄奖、银手柄奖、铜手柄奖,对应的安全行车里程分别是70万、60万、50万。不过,只要发生一次事故,不管什么原因,安全里程就被清零,需要重新积累、从头来过。
  廖明认为,这些要求、规定丝毫不过分,小问题也是大问题,经常犯小问题,大问题必然发生。每趟车都运载着几千条鲜活的生命,这些鲜活的生命,又关联着更多的家庭。司机稍有放松,打个盹,走个神,都可能造成车毁人亡的大事故。司机必须不断自我加压、不断降低安全隐患,只有对自己严苛,才是对乘客负责。反求诸己,是地铁司机必须养成的习惯。


  清晨的检车,是保证行车安全的第一步。上夜班的司机,要在凌晨三点多醒来,穿好工装,手持手电筒,从车头到车尾,从车厢到车轮,逐一仔细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报修,且要给维修工留出修理时间。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步进行笔录、确认、加盖公章,以做到有据可查。在确保列车状态完好后,才能进入驾驶室开启新的征程。
  列车行驶中,司机的“手指眼看嘴呼唤”,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记者有幸目睹了这一让人忍俊不禁的职业状态。比如,看到行驶的前方是绿灯,司机要立即伸出左手指认,口中还要发出“绿灯”的口令。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打破熟视无睹的惯性,让司机和副司机随时保持清醒、警觉、确认的状态,不误判信号,不发生错误的操作。
  注意到记者好奇的笑容,廖明理解地笑道:“很多人不理解我们,觉得我们就跟一群神经病似的,看到就看到了,还要自言自语地说出来,伸直胳膊指出来。但我们就得这么做。”每进行一个操作,每看到一个信号灯,地铁司机都要手指、嘴唤,一趟车开下来,这样的动作将近200次。
  一周上夜班2次,一年至少92个夜班;手机要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必须保证随叫随到;上班期间单位统一订餐,但吃饭速度要快;每月一次考试,每次的考题都不同;每出一次事故,所有的司机都要开会……这就是北京地铁严格的管理制度。
  地铁公司要求司机要做到“四要能”:一旦列车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要能感觉出来,故障点要能判断出来,解决方法要能想出来,最坏情况下的预案要能准备出来。因着这份严格的要求,安全隐患被降到了最小,司机的责任感被提到了最高,司机的业务素质被不断强化,地铁的安全管理不断上台阶。这一切,保证了一趟趟地铁的有序运行,促进了地铁发车间隔的不断缩短。
  “不要小看地铁发车间隔的缩短,它背后包含的东西多着呢!乘客都希望地铁发得频次越多越好,就跟传送带一样不间断,但地铁人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因为我们手中掌握着无数乘客的安全和生命。英国地铁历史最悠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他们的发车间隔从半小时到10分钟,用了70年;从10分钟到5分钟,用了60年。而我们国家从15分钟到5分钟,只用了不到3年。没有一个强大、严格的管理系统,行车的安全得不到保证,发车间隔就不能缩短。中国地铁非常非常了不起……”廖明激动地一连用了两个“非常”。
  每个单位都会有规章制度。地铁集团的制度手册越来越厚,廖明认为,那一条条规章制度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经验的总结,甚至是一个个带血的教训。他说,北京地铁集团的规章制度尽管很严苛,但就得这么执行。“谁让你是地铁司机呢?司机必须把好最后一道防线,决不能退守。”廖明说。
  高明的功力——神力
  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充分了解列车的每一处构造,廖明都会利用休息时间泡在检修车间向师傅请教,甚至把整台机器拆成零件,一件一件地琢磨。刚开始,师傅不同意他拆卸,机灵的廖明就假装自己看不懂,师傅给他讲得不耐烦了,只好由着他拆装一会儿。没多久,廖明就把列车几乎所有的部件都过了一遍手,这为他日后培养人车一体的感觉奠定了基础。这种非要把一个东西搞透彻的性格,和他的父亲非常像。
  什么是人车一体?廖明这样解释:我是列车一部分,列车是我一部分。這需要司机对列车的构造和部件非常熟悉,同时还需要对路况了然于心。在行车过程中,司机要全神贯注地感受列车和路况,大脑的每一个细胞都要跟着列车跑,仿佛自己已经和列车融为一体。这样,列车有任何不适,路况有任何变化,司机都能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到,从而心中有数、及时采取预案。
  多年下来,廖明练就了“听车”的本领。列车走在某段路上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声音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原因是什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廖明都非常熟悉。廖明,成了列车的“知音”。廖明甚至能听到列车的深呼吸。13号线在知春路和10号线交汇,该站会有大批乘客下车,每当密匝匝的人流从列车的各个车门瞬间涌出时,列车都会“长舒一口气”,仿佛一个人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后放下来松。廖明说,每次他听到那熟悉的声音,都为列车感到轻松。相反,在某些站点,乘客大批进入列车后,列车也会“深吸一口气”,就像一个人做好了准备要迎接挑战一般。   “这是您的主观感受?还是地铁真的发出了不同寻常的声音?”记者好奇地问。
  “我们的列车是有生命的。她非常懂事,非常理解司机的心情。当我们鼓励她、需要她努力跑时,她真的会帮你使劲。当她拉了很多人跑完一段路程后,也会放松下来。这就是地铁的节奏和表达。”廖明对列车的感受,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您所说的呼吸声,究竟来自哪里?”记者再次追问。
  “那应该是气压变化产生的声音。密集的人流从车厢瞬间释放,或者外面人流瞬间拥入列车,由于气压变化,列车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廖明不仅是列车的知音,还是列车的火眼金睛。
  早在开地铁2号线时,有一次,廖明在黑洞洞的隧道中远远看见前方有一个极其微弱的针眼大的亮点,他怀疑是电缆有了问题。向公司报修后,维修工硬是找不到这个“针眼”在何处。廖明用手指给维修工看,维修工还连连说:“在哪呢?哪有啊?”就在维修工一边询问着、一边往出拉电缆时,电缆突然爆出火花,耀眼的火花使得维修工赶紧闭上了眼睛。
  还有更神奇的一件事。
  2007年8月6日下午16点左右,13号线北段风雨交加,能见度非常低,列車即将运行至西二旗站时,廖明预感到好像会发生什么事,便提前采取了制动措施。伴随着列车的减速,当列车接近异物时,廖明和副司机才发现是附近一家娱乐场所晾晒着的两块地毯,因被大风掀起来落在了地铁轨道上。正是由于廖明有先见之明,列车才提前减速、再减速。昏暗的光线下,廖明眼睛死死地盯住路面,等列车挺稳时,距地毯只有一米远!与此相似,此前的一个月,即当年的7月5日,伦敦地铁刚刚发生了一场重大事故,导致六节列车脱轨、停运两个多小时、百余名乘客从洞中走回站台。起因,同样是一块铺在铁轨上的编织物。
  “提前减速,是因为我感觉到眼前的场景发生了变化,已经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我对那条路非常熟悉,场景稍有变化就能感觉出来。这并不是说我的视力有多好,能提前看到铁轨上多了地毯。但我就是有预感,我就果断停车,先停下来再说。绝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让列车去冒险,一丝一毫的侥幸都不行。”廖明这样解释那次神奇的事件。
  廖明的火眼金睛,到了让年轻同事们难以置信的地步,他们甚至说廖明的眼睛有特异功能,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2015年2月7日午夜发生的事情,便又是一例。
  屏蔽门,是中国地铁的一个特色,其目的是让站台与轨道隔离,为乘客的安全增添一道保障。但增设一道屏蔽门,却要给地铁集团增添不少工作量。一个屏蔽门要进行5000次试验,在加进各种不安全因素、完善好各种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屏蔽门才能投入使用。
  这天1:32,午夜的京城正归于宁静,廖明和另外两位司机正在进行13号线的屏蔽门试验。当列车接近上地站时,廖明急促地喊道:“小心!前方线路可能有人!”此时,分别在他两侧的两位年轻司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黑漆漆的深夜,高速行进的列车的探照灯并不足以照清楚远方的景象。为避免不测,当时并不坐在驾驶位上的廖明,一边迅速将手柄推至“紧急位”,一边急促地鸣笛。几秒钟后,在列车的快速制动中,廖明和另外两位司机同时看到有两位男士惊慌地从轨道间跑开……
  第二天,其中一位同事给他发来了这样的短信:
  廖师傅:我用您的名字填了一个防止轧人的单子,主任已经签过字。下午我就把单据交到安质部了。那天真的多亏了您,要不是您,估计我这时候还在公安局写事情经过呢。……那天晚上回段后,我都没睡着觉,越想越害怕。这要是直接开过去了,真不敢想象会有啥结果。谢谢您。
  “您紧急制动的原因是什么?”记者问。
  廖明坦言道:“我推手柄时,并没看到前方线路上有人,但我肯定是觉得场景不一样了。轨道间有了异物,场景绝对会有变化。有了不该有的东西,我就能感觉到,或者是多了一块儿黑影,或者是多了一点亮光。只要场景有变化,列车就应该先停下来,当时时间紧急,我来不及向两位年轻人做解释,只能自己从旁边以最快速度操作。”
  “这是一种直觉吗?”
  “也许是吧。”
  足智多谋的警察破案,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断,直觉常会发生关键作用。尽管如同廖明一样,警察、医生可能并不能明确给出每一个直觉的来由,但直觉总是与极强的责任感、极其丰富的经验密不可分。一个人,如果能发自内心地敬业,随着功力的深厚,便会练出些超乎常人的本领,具备“神功”。
  公而忘私——神性
  50多岁的廖明,至今仍和年轻司机一样,每周至少要上两个夜班。由于驾驶中全神贯注,脑力消耗极大,每次下夜班后,廖明都感到极度疲乏,可回家后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
  “脑袋疼得都快裂了,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那种滋味特难受。”同绝大多数北京人一样,廖明“特”字的发音很重。
  问题总比困难多,廖明总结出了对付这一状况的绝招:打一场球,出一身汗,让身体的疲劳战胜脑力的疲劳,这个办法很好地解决了廖明的睡眠问题。充沛的体力,开朗的性格,活跃的思维,使得廖明看起来非常健康、阳光。他面庞饱满,双目炯炯有神,话音似洪钟,走路如风。
  每到节假日,每遇气候变化,还要临时加班。不过,对廖明来说,这种加班是他预料之中的,或者说,是分内的。这么多年下来,什么情况下需要加班,廖明一清二楚,会提前做好准备和安排。用廖明的话来说,就是“我加班不是单位让我去,而是我自己非去不可。”
  加班还非去不可?
  对廖明来说,这就是实情。一来,凡加班,总有些特殊情况需要应对,廖明觉得自己在班上更放心;二来,他是骨干,是党员,必须做出表率、身先士卒。在地铁公司,所有的员工都会向党员看齐。
  雪中轧道,是地铁加班的特色之一。每逢下雪,党员骨干们都会自觉地集合到单位,去完成这项特殊的工作。即使是深夜,列车上空无一人,13号线也在空驶,以防止轨道因结冰绝缘而断电。狭小的驾驶室里,取暖设备不足以抵抗严冬的寒冷,深夜的寒气直透肌肤,一个晚上下来,他们的脚都冻木了。   廖明经常加班,却对加班费很反感。在他看来,加班是工作需要,是自愿,是一份荣光。但一领加班费,感觉就变了。“好像我们加班是冲着加班费似的,根本不是。不发加班费,看看我们还加不加?照样加!加得更理直气壮!”廖明的表达总是很直截。
  为了随时接受加班任务,廖明的生活非常简单,地铁司机们的生活都很简单。北京地铁最年轻的铜手柄获得者敖龙说:“我们一给廖师傅打电话,他不是在班上,就是在家里或者球馆,很少去别的地方。他回家、打球也是为了休息,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承载着众多乘客的生命安全,几十年来,廖明的生命中几乎全是地铁,他已经把自己奉献给了这项神圣的事业,甚至顾不上照管自己的家庭。
  1992年,还是在2号线时,妻子的预产期到了,廖明去单位请假。刚一进门,正准备张口,领导看见他,高兴地招呼道:“廖明来了?正准备找你呢。”一听说有情况需要加班,廖明立即进入工作岗位,一时间,竟将请假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等他忙完赶到医院时,儿子已经出世。站在妻子床前,望着住院前还气色正常的妻子,分娩后变得嘴唇苍白,廖明愧疚地不知该说什么,足足在床前呆立了20分钟,甚至忘了去看一眼刚刚诞生的宝宝。
  儿子出生后,一直是妻子照料,廖明和儿子的接触很少。每次给妻子打电话,说到儿子,他不说“咱儿子”,总是习惯性地说:“你儿子”。逢年过节走亲戚,都是母子俩去,廖明,驾驶着一趟趟地铁,把千家万户要走亲访友的市民运送到站,自己却无法抽身享受天伦之乐。刚结婚的几年,年轻的妻子总不肯放弃希望,左等右等着夫妻双双出家门的一刻;后来,妻子知道等也没用,并且,她已经开始与丈夫一道享受着地铁工作的价值,便早作安排、不再傻等了。廖明说,他十分感谢妻子的支持,妻子用她的爱情,成全了他对万千乘客的爱。在廖明的心中,妻子就是美丽的天使。
  时时归零——至诚如神
  廖明是幸运的,因为他干着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高薪,也不能诱惑他。廖明的弟弟经商,事业做得不小。知道哥哥能力强,弟弟多次求哥哥去公司帮忙。“我如果过去,在那儿干一个月,最起码相当于我开一年地铁的收入。但我不想去。我弟弟出高薪能聘到有能力的人,但我离不开地铁。我对地铁的这份感情,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我们兄弟感情很好,但人各有志。”廖明说。
  正是因为廖明等一批骨干对北京地铁事业的坚守,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地铁的发展开始加速度。2003年,13号线开始运营。面對全新的车型和线路,已过不惑之年的廖明,面临着一次重大抉择。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对于地铁事业来说,起飞的时刻到了。但对于在双轨间已经工作了将近20个年头的廖明来说,想要实现一次新的跨越,注定是艰难的。


  此时,廖明已经安全行车达近50万公里,是2号环线的骨干,柜子里珍藏的荣誉证书有近一尺高。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熟悉了列车的每一个细节、路况上的每一处场景。而13号线和2号线有着重大区别:车型变了,所有的仪表盘、按钮都经过了重新设计;路况变了,2号线是全封闭的地下运行,13号线则全部是地面行车,复杂因素更多。
  廖明可以不去13号线,没有人逼他。更何况,还有那么多亲人、同事劝他不要冒险。
  但他又想去。一来,新的线路需要业务骨干去探索,这是领导的希望,是事业的要求;二来,廖明好奇的天性也使得他按耐不住兴奋,总想尝试,总想挑战……
  留还是走?一向行事果断的廖明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不想放弃,就是因为觉得拥有了某些东西。一旦什么都没有,就无所谓放弃。”为了自断退路,廖明索性走到柜子前,把荣誉证书一股脑儿拿出来,一张张撕烂。飘落的纸屑,让他彻底告别了过去。过去的辛苦、熟练、成绩、荣誉都不再重要,未知的明天,靠自己去把握。
  归零,时时归零,不吃老本,不摆老资格,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国学的内在信念:至诚如神!
  廖明去了13号线。他像一个初入行的年轻人一样,扑下身子学习着每一样看似陌生的知识。但同时,以前的经验又滋养着他,让他进步更快。
  进入13号线已经12年了,他的安全里程从2号线持续至今。对于地铁交通来说,发生事故非常容易,但不出问题很难。廖明的安全里程,何以持之以恒?这是因为他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很多老司机都认为,新司机不容易出大的交通事故,出大事故的都是自以为了不起的半吊子。廖明也这样认为。为了让自己每天都保持新鲜的驾驶感,既不发生事故,又能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廖明又总结出了自己的诀窍:
  时时归零。每天穿工作服时都告诉自己,自己是个新司机,过去没有任何成绩,今天是上班的第一天。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会因过去的成绩居功自傲,也不让过去的业绩成为前行的压力。永远把今天当做生命中的第一天认真对待,永远对列车如初恋般体贴、关爱,永远对路上的一切充满新鲜感,永远享受着为万千乘客“摆渡”的乐趣。
  2013年10月7日,驾驶13号线列车至西直门终点站的廖明,像往常一样停下列车、走出驾驶室,正要完成交接班,听到了热烈的掌声——原来,那天是他安全行车90万公里的纪念日!面对着领导鼓励的眼神和年轻同事们羡慕的表情,廖明一时有点不知所措。阵阵掌声中,他的耳边响起了敬爱的毛主席的那首《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近30年来,他不正是快马加鞭的状态吗?
  惊回首,已经取得的成绩连自己都要吓一跳!


  世间万物所蕴含的道理,竟是如此相通。
  如同东方的一轮红日,每天都以蓬勃的激情照亮地球。廖明每天都以“第一天”的心态走上工作岗位。“廖明师傅在工作上对我的影响也许他本人都不知道。”敖龙说,那是在十年前,下夜班的敖龙第一次坐廖师傅的车回家,出于职业习惯,敖龙专门从车头的第一个客室门进入车厢。列车关好车门后,动车前,敖龙听到了一声很洪亮的呼唤声:“车门关好!出发!信号绿灯!”   透过玻璃,敖龙正好看到廖师傅以极其标准的站姿手指信号的一瞬间。“廖师傅工作起来真精神啊!他声音洪亮,动作利索、到位。那种职业状态中体现出来的美,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
  敖龙一路观察着。到了下一站,依旧传来那声洪亮稳健的呼唤声,门外,依旧是那套漂亮的动作。五道口是,龙泽还是,一直到他下车。那天是,直到今天,也依然是。
  廖明曾经计算过,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工作到60岁时,他的安全里程将会达到120万。廖明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以更加严格的修行,挑战一个安全里程的极限。


  他在丛中笑——传神
  技痴者,艺必良。正是由于对地铁事业的痴迷,廖明才练就了火眼金睛,成为地铁的知音。正是由于对地铁事业的痴迷,他才能安全行车95万公里,成为北京地铁安全行车第一人。荣耀,是外在的。廖明内心对地铁事业的痴迷,到了令他自己也感动的地步。
  他的心,没有一时一刻不为地铁所牵。看新闻,与人聊天,他总是最关注地铁。韓国的大邱庄地铁因何着火,英国伦敦的地铁什么时候发生过事故,我国其它城市的地铁有何新动向,他都非常关注,总要习惯性地去思索人家的安全隐患在何处。
  随着首都人口压力的增大、工作节奏的加快,群众对北京地铁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有些要求并不合乎实际。每当听到有人骂北京地铁时,廖明都非常难过:“北京地铁的管理虽然非常严谨,但并不是没有继续改进的空间。司机们聚在一起时,也会说地铁哪里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们听不得外面的人骂地铁。北京地铁是我们用心血养大的孩子,它哪里好哪里不好,我们一清二楚,但听到外人骂心里就受不了。”说起对地铁的这份感情,廖明有些激动。
  一个人,如果对一项事业无限热爱,就会想得极深极远,这在外人看来,就是杞人忧天。廖明说,近几年,他常常会想,万一地铁塌陷怎么办?北京发生天坑事件已不止一次,而13号线处于北京的北部,其中有一大块面积在解放前就是垃圾场。尽管当初地铁在设计、施工中考虑到了沉降因素,但这并不能让廖明完全放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13号线突然塌陷怎么办?我得提前想出预案来。万一列车行驶到某处,我发现景物、感觉不对劲,我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廖明说。此外,他还曾主动自驾车走环路,亲自考查地铁十三号线与所有环路交叉处万一发生事故的预案。有备才能无患,廖明总是不断地往深里想、往细处考虑。
  北京地铁平均发车间隔为4分钟,高峰时段仅为2分多钟。廖明在13号线上跑一圈,需要两个小时。纵然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子?廖明把很多心血,放在了培养徒弟上。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问,他总是知无不言,非要给对方讲明白不可。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技术上,您对徒弟有没有留一手?”记者问。
  “我已经把我的全部心血融进了地铁事业,我已经没有了我,我还有什么要保留的?我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能量都释放出来,我积累了那么多经验,不传给徒弟、不贡献给地铁,我不等于废了?”廖明回答道。
  “跟着廖师傅,能把列车知识真正学到家。”廖明的徒弟哈洋说:“刚开始实习时,乘务中心把我分配给廖师傅当徒弟。廖师傅人特随和,一点架子都没有,业务能力更是没得说。讲起来车辆的构造特点、电器箱的设置、机械走行、器件的功能等知识,廖师傅如数家珍,让我十分敬佩。”
  工作30年来,廖明培养出30多个徒弟,只有一人离职,其他徒弟大都像他:对地铁感情极深,业务过硬,辛劳并快乐着。在他们眼里,廖师傅不仅是经验丰富、有求必应的老大哥,更是自己前进的偶像和奋斗的目标。
  一趟趟次第驶离站台的地铁,如同一枚枚次第升向夜空的烟火,共同照亮着无垠的夜空。所不同的,烟火只需爆发、燃烧一次,而廖明们,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从一个神到一群神
  之前,记者以为北京地铁的司机中,廖明最为优秀。但在采访中,廖明多次动情地说,北京地铁像他这样的人很多很多。“比我优秀的多了去了,希望媒体不要夸大我。北京地铁,十几条线路,每天运送旅客近千万人次,光我一个人怎么能保证每趟列车的安全?”
  对于北京的乘客来说,近些年来,可以明显感受到地铁的提速、发车间隔的缩短。而速度提升的背后,是一群北京地铁人在比、学、赶、帮、超,在相互激发神性,从而外化为北京地铁的畅通。
  廖明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位比廖明还年长的老司机,已经安全行车40万公里,发生了一点小故障后,记录又重头开始。但他能坦然面对,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现在又将安全里程追到了60万。这位老司机并非廖明的师傅,但却是廖明的偶像,彼此交往深厚。
  比起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普通人,北京地铁的司机们,把物质利益看得更淡,而更追求荣誉。每天吞吐着成千上万的乘客,他们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美好,这种情怀,赋予了他们内心深沉的幸福感,也激发出他们对荣誉的追求。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年轻地铁司机,他们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但他们对安全里程,对金、银、铜手柄奖,却有着强烈的向往之情。无论年龄大小、年限长短,概莫能外。敖龙说,地铁人大都不贪求享受,也不和外界攀比,他们比的,往往是谁的安全里程多,谁又获得了什么荣誉,谁最近入党了。
  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地铁司机似乎是被洗脑了,与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大潮脱离了。廖明说,进入北京地铁后,所有的人都要发生改变,这看起来像洗脑,但却是必须的。
  “您为洗脑正名?”记者问。
  “一个不能洗脑的企业,是一个无能的企业。一个有文化的企业,就应该让员工随着企业文化而变。”廖明坚定地回答道,“地铁集团也有自由,但地铁的规章制度是圈,员工再追求自由,都不能出圈。”
  在廖明看来,地铁司机是最值得托付的人,因为他们都有着最强烈的责任感,这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即使是社会招聘进来的80、90后,进入地铁公司后,也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2013年8月11日,北京大雨。下午四点多,13号线列车由望京西站驶向北苑站时,两位年轻司机警觉地发现前方有棵树倒在了铁轨旁,严重影响到列车行进。他们不等不靠,果断地停稳列车,关好车门,在保障了全车乘客的安全后,勇敢地走进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旷野。冒雨走到树跟前,他们才发现,树身虽倒,根却依然扎在泥土中,以两人之力,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将树身搬离。上千名乘客在等待,地铁集团调度部门在高度关注,这趟列车不能前行,整个13号线便会陷入瘫痪状态,所有的列车都得原地待命。为了给乘客节省时间、让地铁集团放心,这两位80后的小伙子,便用手将紧挨轨道的树冠部的枝条一枝枝掰断。被雨水浸泡的树枝湿而沉,如注的大雨浇得他们几乎睁不开眼睛,两位年轻司机争分夺秒地排除着故障,只用了21分钟便恢复通车。
  “我们的年轻司机,像不像董存瑞、黄继光?为了乘客,他们可以忘记自己的安危。别看他们嘻嘻哈哈爱开玩笑,当险情出现时,他们就是英雄!”廖明自豪地说。
  一个人,能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并融入到一个富有朝气、凝聚力强的团队中,无疑是幸福的。廖明,正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采访中,他多次流露出对北京地铁集团的挚爱。在他看来,北京地铁集团之所以成为一支具有奉献精神的队伍、打造出一个令2000多万人信赖的品牌,与国企的身份密不可分。
  “地铁集团承担着重要使命,我认为这种任务就得交给国企来做。一个国家离不开国企,如果都是私企,离社会动荡就不远了。”廖明,有着很深的国企情结。
  “有些人认为国企是低效的代名词,您怎么看?”记者问。
  “国企管理完善,恰恰能够凝聚力量办大事。国企职工往往有着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能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而不是从个人物质收益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工作的价值,这是国企员工的一个特点。”
  “您认为,国企的员工更具有奉献精神,或者说,更具有英雄主义色彩?”
  “是的。这可能是国企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廖明说。
  北京地铁集团,一个英雄的群体。感谢这个群体,感谢他们象神一般默默地、日复一日地护佑着我们的平安!
其他文献
乳癌根治术原则为Halsted,Meyer和Handley所首创。以后Petey提出胸大肌保留亦能得到同样满意结果。 The principles of radical mastectomy are pioneered by Halsted, Mey
绿豆粉丝、绿豆粉皮是非常受欢迎的烹饪原料.绿豆粉丝、绿豆粉度所具有的透明、光滑、不断条、不粘连的特点,正是利 Mung bean vermicelli, mung bean vermicelli is very
放射性钴照射时皮肤和粘膜方面的改变要较用X-线和镭线时为轻,所以可以提高局部病灶的剂量,而对皮肤无损伤。放射性钴的放射线反应亦较上述两者为轻,所以可应用于体弱的病人
古往今来饮茶能延年益寿的说法有很多的历史记载及民间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也是一个饮茶爱好者,他25岁登基,在位整整60年,当他85岁行将退位时,有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
清康熙八年,安徽省仙源县举子王致和进京考试名落孙山,欲归故里又苦于路费无着,只好留京等下科再考。为维持生计,幼时曾做过豆腐的王致和便在所住的胡同内,用手推的小磨,每
一、忌与白糖同煮。有些人习惯在煮牛奶时就把白糖加入,以为这样能使糖尽快溶化,殊不知加热时放糖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因为牛奶中含有赖氨酸,白糖内含有果糖,这两种物质在
猴年刚刚开始,“非典”就如同一个看不见的鬼魅,重又笼罩在人们头上。 而就在邻邦韩国,“非典”期间曾有大批的留学生和在中国工作的韩国人回国,却没有发生一例感染。庆幸之
一、前言 古城长沙风味小吃以“臭豆腐”最为闻名。它远闻一股奇臭,近嗅却浓郁芳香;看起来外黑内白,吃起来外脆内嫩。正是因为这种鲜明的对比及回味无穷的口感而使臭豆 Fir
病例报告患者男,36岁,住院号159917。于1981年5月6日因右腹肿物在本院肿瘤科行剖腹探查,术中诊断右结肠癌。病理报告:结肠肿物为低分化腺癌,结肠系膜肿物为腺癌部分印戒细胞
食用油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各种食用油的主要成分都是中性脂肪,其次为磷脂、胆固醇和维生素A、D、E等。脂肪由各肿脂肪酸构成,它供给人体热量和不饱和脂肪酸。这种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