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述说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10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一闻上海书协常务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篆刻艺术院任研究员,中国书法艺术院任研究员。2005年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建立“刘一闻艺术馆”。2015年获第五届全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作品入展:1982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4年全国首届篆刻评选并获奖,1986年西泠印社首届篆刻评展并获奖,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法展并获奖,1991年当代著名中年篆刻家邀请展,2006年首届中国美术馆书法作品提名展,2009年孺子牛名家书法展,2012年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中华民族印谱原作展、澳门艺术博物馆壬辰龙年雅集——学者书法展、翰墨传承全国50家书法展,2013年三名工程书法展。举办个展:1987年刘一闻书画篆刻展(上海),2000年刘一闻作品展(日照),2001年刘一闻书法展(上海)、刘一闻篆刻展(日本东京)。举办联展:2014年翰墨西湖书法篆刻展(刘一闻鲍贤伦作品),2015年嘉平太和——刘一闻、罗步臻近作展。出任评委:1988年首届国际金石篆刻大奖赛,1992年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1993年全国文博界书法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二届新人新作展,1994年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1995年全国首届篆刻艺术研讨会,1997年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2006年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2007年全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当代篆刻大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2008年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2009年第三届全国书法兰亭奖、第十一届全澳书画展,2011年全国邓石如杯书法大赛,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2012年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第四届全国书法兰亭奖,2013年全国“埇桥杯——孝行天下”书法展,2014年全国第二届赵孟頫杯书法展、首届万印楼国际篆刻大赛,2015年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大展。出版:《别部斋朱迹》《刘一闻印稿》《刘一闻作品》《刘一闻楹联书法》《一闻百联》《中华民族印谱》《刘一闻书画》《当代篆刻名家——刘一闻卷》《刘一闻刻心经》《得涧楼印选》《中国印章鉴赏》《印章》《一闻艺话》《一闻艺论》《对联十讲》《怎样写对联》。主编:《印章艺术及临摹创作》《海派书家——弘一》。编著:《中国历代墨迹选——楷书》《恽南田画集》《夏丐尊旧藏弘一法师遗墨》《古代四季诗词印谱》。合著:《中国印章》《心经印集》。
  画家陈丹青在他的《退步集》中说,当代中国油画展是油画家画给油画家看的。那么关于书坛,刘一闻先生在十届国展中曾就国展书法的现状,说过一段,大约的意思就是作品总是在炫技,在技术上甚至有的还不让古人,但就是品格不高、无灵魂的东西,此言直指当代书坛死穴。我想作为国展评委的刘先生还是说的客气的,厚道的。其实当代的名家中的大多,也是“失魂落魄”的。我也曾请教过刘一闻先生,您落笔时想过是写给谁看的吗?自己,书画家,还是普通艺术爱好者或者其他?刘先生回答:想写出自己想说的,无关他人。
  刘一闻先生是当代泽古益深,作品极具个人面目,创新力度最大的学者型书画家、篆刻家,我当然这么认为。但凡真正的创新家,骨子里必定首先是一个服膺传统的保守派,听来矛盾,实质其然,所谓“尊古为新”,一切伪创新最终都是徒劳的。
  刘一闻先生的作品从来没有试图绑架或左右观赏者的审美意志,他的作品总是在静静的述说,述说他的审美理想。这是一种诚恳的态度,一种学者的风范,一种心对心的晤谈。在他的作品面前,读者很自然地渐入其佳境,慢慢的来领悟一闻先生“大味若淡”的深境了。
  刘一闻先生书画印文齐头并进,成为了新海派的标志性人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海上艺坛,承续着民国海派的余脉,可谓大师云集。一些硕果仅存的中、西画领袖级的前辈,正当艺术恢复期,以他们几乎诗书画全才型的高度,创造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辉煌,刘一闻生逢当时,酝酿其中、得天独厚,这是当代学子无法再造的机遇,这些前辈的民国记忆和做派依然清晰、真实,海派此刻还延续着该有的腔调。1987年《刘一闻书画篆刻展》的成功举办,使刘一闻先生为世人所瞩目,名重大江南北。在那个年代里,举办这样的个展固然需要勇气,但更不可缺失水准,刘先生艺术上的早熟,除了他的慧根和觉悟,应该与当时那种干净的艺术氛围和那批真诚的大师前辈有着无法割舍的极其重要的因缘。在师友们的提携鼓励下,半个多世纪于书、画、印的研究与实践,自成蹊径,风格高标,成为了新海派的标志性人物。
  刘一闻先生书法的地位应该不亚于其篆刻在当代的地位
  刘先生书风演变的过程脉络清晰,水到渠成。他的早期作品刚柔得宜,健妍合度,清雅至佳亦是令人怀念的。近年其行书作品与早期作品所传递表达出的丰富消息而言,表现得更为空灵沉静。线条更趋爽劲老辣,少有盘曲,刀刻意趣益显,书卷气、金石气的融和,使他的行书作品面目清新却古意盎然,看似冷静,却大有奔放处,其独造的气息、格局、用笔令人称绝。论说作品首要的当是气息格调,舍此又遑论其他。在刘先生轴、卷、册众多的创作形式中,对联允称经典,成为各路藏家竞相收藏的目标。而他的手卷、题跋作品因其更具有艺文史料的研究价值,旧纸老墨,又极尽雅致,展卷品玩、终令人不肯释放,惜当下能擅于此道者已屈指可数。
  近来刘先生似乎更多用心于他的隶、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印章市场价值的扶摇直上,虽索刻者陡增,但刘先生刻的却反而少了,我想多写篆隶或许是刘先生的另一种形式的篆刻表现或创作冲动,如果他近期的行书是他印章款识的话,那么他的隶篆作品便是他篆写的印面。看刘先生隶书作品如观香篆,循烟云飘渺之迹,得万般变幻,任凭观者骋怀感悟。刘先生写隶不囿于常法,一改波碟的程式,笔法、画意、刀味,相融无间。他的隶书是干军之势的大笔横扫与曼妙勾勒点染的交响融汇,大笔定势,小节扶正、滋养、平衡,兼施以画家墨法,是谓打通文、野两级,求得和谐一处,篆刻家又敏感于结体构筑,故多有神来之笔,总令人耳目一新,成当今书坛隶篆之别调,弥足珍贵。   从刘一闻先生最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已将65岁的他,创作热情依然年轻旺盛而且越发的强烈,时出新意。他的创作没有既定的程式化的去复制再现,而每一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都往往引发观者的思考。他的不断前行、变化,值得我们去追踪、关注进而揣度,70、80以至于期颐以后的刘一闻先生会是怎样的面目?会是人书俱老、循序渐进式的精进,还是会超乎一般常识的大刀变法?我想刘先生的书法一定是百变的,或哼唱小曲、闲庭信步般的轻松惬意,或鱼雁唱和、推心置腹时的遣兴抒怀,或清茶一杯、清灯黄卷时的静寂古穆,或考据作跋、题画写卷时的冷静从容又或者是酒过三巡、纵情放歌时的放浪形骸……种种的种种,但核心灵魂是决不会变的,而且会越加的凸显,这才是刘一闻。
  刘一闻先生写竹,以书画印的极致与独到,具有经典意义
  刘先生画的题材仅于写竹,并不旁涉其余,诚非为画而画,聊写胸中逸气耳。寥寥几笔,便有拂云之气,或种竹补石,尽得淑景清嘉之趣,非一般画家所能到也。知道画不难,知道不画难也,所谓“古人之妙,在笔不到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刘先生和已故海上大名家关良先生于此甚有契合,都是深谙此境的高手,故而他画面的留白是其绝妙的笔墨。
  画向以善书为贵,书不能工,画不能至佳也。刘先生的画,简淡雅逸、笔意高古。文人笔墨,以得书卷气胜,刘先生画上的题诗题词题识着实的很配合他的画面,让人不由得调匀了呼吸来轻轻的、静静的品读,这道功夫到底是浅不了的。他的印又分明活跃、调养、安雅着画面,使三者一堂和气,不争夺,又互为支撑融洽,终究合力提升了作品的品味,为一闻先生独到。书画印文的合璧,是刘一闻先生艺术的天然综合,“一闻写竹”因其独特的“一闻味道”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当代文人画的一个经典。
  允我戏说:刘先生画竹大有药用价值,可以明目清心防“三高”,知者当觉此言不虚也。
  读一闻先生篆刻,人见其雅逸我又说贵气
  对刘一闻先生的篆刻记忆已久,向为艺坛推崇,成为当代印坛不得不提到的塔尖人物,王镛、石开、韩天衡、刘一闻南北四家因各自特出的面目以及不竭的开拓几成印坛聚焦。近年随着印章热的兴起,热衷此道收藏的玩家也越来越多,热潮汹涌顷刻间市场价值已非普通藏家所能及,刘先生之印亦然,令无数崇拜者望洋兴叹。
  刘一闻先生的篆刻创作无疑是丰硕的,每一次集结出版及展出,都是一次阶段性的宣示。去年刘一闻先生携“中华民族印”假台湾国父纪念馆作隆重展出,使宝岛爱好者能得以观瞻、品鉴,促进了两岸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华民族印谱》是继《得涧楼印选》后的又一次梳理、思考、实践和淬炼,无论朱白,都形成了新的更为坚定的“一闻印风”,这一次的坚定又是极其精彩的。
  刘先生的篆刻,以其固有的散淡不羁的抒写性赋予了将军印以新意,又着眼于从中国文字的装饰意象推至高峰的汉印、镜、砖、瓦当文字中摄取,将军印急就产生的原始意趣与这些摄取因素的依附,从容而不显机巧,达到个人思想和手段的统一,再造了一闻先生的印风。一闻印相,人见其雅逸,我又说贵气,两者大可合也。
  行文至此我想说,刘先生的书画印其实不宜分说可以合议,因其三者一脉之下高度统一,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刘先生承继其先祖王献唐公之遗风,学问渊博,见识深闳,至今仍供职于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能终日唔对古人真迹,善择优长、力祛习弊,放眼量、聚胆识,使书画印形成了整个完整的创作体系,他的书画印精神主体明晰清澈、不枝不蔓,一以贯之,“一闻艺术”其学术价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
  刘先生勤于著述、劬力不倦,又精鉴赏,凡著述、学术、文艺、余录等均有点睛之篇。常应邀约,频繁往来各地,开设讲席,为启发来着、鼓舞后学。又多参与社会公益、赛事评审、学术交流和雅集等活动推动艺文交流。先生待人宽和而不问年齿、尊卑,重情重谊,他予友朋间的馈赠作品似乎不见吝惜,且多更精彩、更用心于其他作品,可见先生为人诚恳真实的一面。
  艺术的极致,自然决定了他的小众,在我心目里刘先生的书画印是案头清赏、展玩、调遣心境的极雅致的艺术品,是很书斋的,时下那种集众公演的赶集形式,真是会大煞风景的,此中真意,无需言说。
  刘一闻先生不愧海上一代名士,儒雅存古风,身上有着老辈文人艺术家率真朴实的教养品格,于今来书,这样的艺术家,只能散见于各类记忆艺坛前辈大9币的文章中令人神往和回味了。
其他文献
萧平先生在海内外素以書画、鉴赏、史论研究著称,但他的書名,较长时间来为画名所掩,且少有专论。古今書画大家中,一种成就被另一种成就所掩的情况,并不少见。远且勿论,近如大画家黄宾虹的篆籀書法,高古绝伦,少有能敌;“草圣”林散之的山水画,苍秀蓊郁,笔笔“金刚杵”;山水画大师陆俨少的書法则风流超拔,远绍晋唐……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大成就往往被人忽视。其实,萧平先生的書法,尤其是草書,早有人谓“江左无出其右”,
期刊
丁观加1937年11月出生于长江口崇明岛,祖藉山东济阳。1960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镇江中国画院副院长、院长20年。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参加英、日、法、美、俄、澳、加、韩、新、瑞士及港、澳、台等10国与地区27个大型画展。入选《百年中国画展(1901—2000)》《30年代30家  当代国画家作品集》。自
期刊
中国书法在当代文化场域中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展厅展示的类“大众化”活动,美轮美奂的作品为先导来推动并完成的。一方面,书法的发展首先是靠作为一个大众化的艺术审美活动来展开,对展览有着严重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书法的展示活动,虽也有着精英化的倾向,但更是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参与来这到传承与新造的目的,它在演绎着“现代”意趣的同时,也具备了现代式的“造星”功能。所以,在当今现代文化的冲刷下,当
期刊
他像头狮子,随时都可以腾跃而起,力拔千钧,有摧枯拉朽之气势!  他有时又静若处子,一言不发,一卷纸烟神游六合,忧郁神秘。  络腮大胡子、齐肩卷发、身材魁梧、豪爽伟岸的漳州人沈惠文绝对是“异类”。在庸凡小气之人眼中,其艺术博纳奇崛的品质绝对是一座雄山,只可望其项背而难以企及。  这位有着坎坷而传奇的艺术经历的艺坛才俊,是当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著名书画家,是个大手笔的人!  和沈惠文论艺、悠游、谈国是都
期刊
徐志敏 1961年生于南京,江苏丹阳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副教授、镇江画院专职画师。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国美协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中国美协首届、第六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展并获优秀作品奖,文化部首届、第八届、第十二届全国“群星奖”美展并获优秀奖,加拿大国际水墨画“枫叶奖”创作展优秀作品奖,文化部北京国际扇面书画艺术大展
期刊
上:时代之美与五代宋初山水的品评标准  五代宋初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期,出现了荆、关、董、巨、李、范等一大批里程碑式的人物,无一不是百代标程的典范。提到中国山水画,很多史论家会自然地提及南北分野。唐人山水尚处于探索阶段,体貌多变,因此,稳定成熟的南北分野实际上正形成于五代宋初。已基本达成共识的观点是,北方山水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审美趣味具阳刚之气;南方山水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审美
期刊
蒋瑾琦 江苏江阴人,号泼天斋主,1964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澳门印社社员、日本墨乐印社理事,南京印社学术委员,西沈印社社长。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二、五届(全国奖)楹联书法展,第三、四届全国刻字艺术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四、五、六届(全国奖)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一、五届(全国奖)书法研讨会,中国书法
期刊
李茀莘 原名李福星,福建惠安人,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得到潘天寿、陆俨少、李振坚、周昌谷、方增先等一代名师的亲授。现为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东方艺术家协会顾问。先后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曾宪梓优秀教师奖” “陈嘉庚教育成果奖”。作品入选六届、七届、八届全国美展和全国百年中国画展。1988年和夫人庄月君创作的《海这
期刊
杨子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副会长,佳木斯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02年至今任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4年作品《五月阳光之一》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种),2014年作品《在路上》入选第十二届全国
期刊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传统手工艺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上机制工艺品的激烈竞争,国内苛捐杂税的盘剥,加上自身资本少,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发展异常缓慢。但在某些部门由于技艺的创新,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漆器工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有一个非常概念化的认识,认为清末中国的工艺包括漆器走向衰落,不足一提,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缺乏深入研究、笼统而无知的看法。  清末的漆器因为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