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是练出来的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rtless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问,为何我熟看电影三千部,至今未成梁朝伟?再请问,为何我读尽谈判大全却仍未晋级为谈林高手?
  熟看干部影片是否可变身梁朝伟?天天观看游泳是否可成为菲尔普斯?倘若如此,影院与泳池必然人头攒动。我们通过观察和阅读获得认知,却误会技能也可通过观察来掌握。与其狂读商务谈判书籍却极少获得技能性提高,不如和《职场》一起经历为期两天的商务谈判演练,迅速晋级为“谈”林高手。
  演练像一面镜子,可以在模拟环境下不断放大你的优点,凸显你的缺点。让我们开始吧!
  
  个人谈判风格的冲突:当屈服蓝遇见攻击红
  
  总有谈判手令你“深恶痛绝”:他们咄咄逼人、寸土不让,你的示好除被笑纳外并不能推进双赢进程。——这种谈判风格的;中突直接影响着谈判桌上的进程。
  


  个人谈判风格通常分为红蓝两种,红型分为攻击红与隐藏红,蓝型分为坚定蓝和屈服蓝。红型风格谈判手总是希望得到却不愿给予,其中更为强硬的是攻击红型。蓝型风格谈判手总是更容易妥协,其中坚定蓝型习惯使用条件型建议,屈服蓝型则常常是没有回报要求的妥协。
  当屈服蓝遇见攻击红时,屈服蓝如何突破双方谈判风格不同带来的僵局?——调整个人谈判风格,以坚定蓝的方式应对攻击红。
  是妥协还是坚持,对方在想什么?这个时候读懂潜台词尤为关键
  面对那些胡搅蛮缠的、不想回答的问题,我们自有N种“答了等于没答”的答案:
  从模拟和演练中不断发现思维盲点和误区,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虽然谈判的目的之一是增进双方的关系,但也不能在没得到任何回报前作出任何妥协和让步
  BIB提案法则:
  Benefits保证提案的双方利益
  Investment强调对方的付出是一项“投资”
  Benefits别忘了提供给对方额外的利益《职场》善于使用鼓励每位学员参与的方法带动成人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其他文献
梦想和欲望被越抬越高,到达过山车上升的顶点,积累了足够的势能欲待爆发。转行被欲冲破“Quarter-life Crisis”的年轻人寄予了极高的期待,被看成是所有问题迎刃而解的灵药。然而,真的如此吗?    25岁,人生最精彩但又最低潮的年纪。  亚历山大·罗宾斯和艾比·维尔纳在2001年合作出版了一本书,提出了一个叫“Quarter-life Crisis”的概念,国内翻译成“青年危机”或“类中
期刊
我的女儿在同时学钢琴和网球,我希望她成为弹钢琴的人里网球打得最好的、打网球的人里钢琴弹得最好的。人的成功在于差异化,在于跟别人的不一样。    我从记者转行到企业公关已经13年了,这13年里,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问过我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转行?转行以后是不是曾经后悔过?今天,《职场》的编辑和读者又向我提出:转行的时机应该怎样?怎样把转行的成本降到最低?你对转行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我想,关于转行
期刊
两个朋友,一场由转行聊人生的谈话。一个罹患典型的转行焦虑症,一个在转行道路上一直自顾自快乐前行。面对选择时,忽略个体差异、只谈技巧和路径是愚蠢的,一个共同的问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解答,可以互见自己的独特。    小青年一直很快乐。且不论其转行是否成功,这是一种极其难得的状态。小青年在参加工作四五年的时候刚好成功转行,从金融财会跨界到市场媒介,而我在参加工作四五年后,正寻求一次改变,无论从哪到哪,至少
期刊
最不浪费资源:软件工程师—IT培训学校教师  软件行业是脑力密集型的产业,36岁以上还在一线从事开发工作的很少见。去IT培训学校做老师是个出路,绝对有一线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酸秀才。但是对于性格多数内向的他们来说,学会如何开口表达,不做盛饺子的茶壶,可能是最大的挑战。  安全系数:★★★★    最考验心态:媒体记者—PR  记者这行,在外人眼里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出门跟人打交
期刊
他的转行经历是大跨度的:10年临床医生;创立广告公司,至少10个世界500强企业都是他的客户;做网站;做艺术代理公司;现在他是国内户外运动圈里知名的大拿。传奇转行,什么才是成功关键?    吴可有着双子座与生俱来的善变和敢干,同时骨子里又跳跃着完美主义的基因,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从做临床医生到开广告设计公司、做门户网站、创立“当代艺术俱乐部”做艺术经理人。现在,吴可更喜欢别人叫他“
期刊
一切有关转行的源头和困惑,其实都可以用大脑的生理结构来解释——转行的风险永远大于机会,创新脑和分析脑强的人才适合转行做老板,而一直在犹豫转行的人其实先天比较保守和悲观。    面对职业上的取舍操戈,最老生常谈也最正确的话往往是——了解自己最难。詹志辉很早就接触到国外的大脑神经元理论,并惊讶地发现员工的神经元特质与企业人力管理的关系,于是他在十几年前从人力资源转向商业运营和咨询行业。透过他的大脑解析
期刊
别人的成功故事往往是对你的误导,你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冲动,找到你自己,挖掘你自己。    我接触过的80%的职场人士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持否定或迷茫态度。原因很多,你可以列举出1000条理由表示你不喜欢某个工作,而这些理由听起来都是合理的,不过,我经常问他们:你想过怎样改变吗?“曾经想过”,这是大部分人的回答。  大部分人把失败的尝试都冠以“曾经”而抛弃,所以不是他们没有改变的动力,更多是因为他们
期刊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瑟夫·哈里南(Joe Hallinan)的最新著作《错觉》,正在国内广受欢迎。在对他的专访中,针对我们关于转行决策的疑问,他解释了职业转向决策中屡犯屡错、屡错屡犯的奥秘。    在豆瓣网上,《错觉》被评价为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有趣读物,大量的例证甚至于啼笑皆非的糗事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很多错误是我们“不得不犯”的,正如作者约瑟夫·哈里南所说,“人生而犯错,或者说人类就是为某
期刊
不同时间段的社会、经济热点事件,在老朱的职业抉择中都有鲜明的影响,灵活不光是指随机应变,勇于回头有时也是一种策略。  老朱的故事不算另类,却让人听起来很是津津有味。采访北京义工联时与他结识,后来才听说原来他曾经做过16年法官,当过律师和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关于转行,他不是顺风顺水的精英派,也不是满头是包的沦落派,可是算得上孜孜以求。他的立场很普罗大众,代表着每一个为了更好的生活、更接近的理想、更
期刊
对大多数人来说,转行是个“计划外”动作,如何能让它跟你的职业规划不冲突?吴伟农的经历是个很好的启示。    三十出头就享受副处级待遇的新华社要闻特稿编辑室副主任,在职业生涯马力最猛的时候,突然一脚刹车“掉头”坐进课堂,辞去公职,自费留学,这在常人看来,确实有点“违章”嫌疑,“至少目前我已经比较接近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吴伟农说。  “9·11”事件发生之后,新华社第一篇来自美国的特写就出自吴伟农之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