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对比。方法 8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服用丙戊酸钠,对照组服用卡马西平,对比观察疼痛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在疼痛积分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总有效率78.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优于卡马西平。结论 采用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方法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中图分类号】R74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069-02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GN)又称痛性痉挛或抽搐,是一种严格限制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反复发作的疼痛,以短暂的单侧点击样疼痛为特征,疼痛突然发生和嘎然停止,是一种独特的慢性疼痛性疾病[1]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很多,大量研究资料证明,神经根部病变是导致最常见的病因。目前的大多数研究证实,三叉神经痛是由于神经斑状脱髓鞘,动脉或肿瘤压迫,多发性硬化及上、下颌骨感染等原因引起。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方法颇多,疗效差异也较大,为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从2000年起采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对比两者的疗效。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对2000年2月到2002年4月到我院就诊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符合以下要求纳入考察范围:(1)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突发性、阵发性疼痛。(2)有一个或多个扳机点。(3)解及扳机点疼痛发作后有不应期存在,少数病例有自行缓解期,根据病史,疼痛性质,频率及强度逐一排除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对于可疑病例必要时做CT、脑电图、X线片、磁共振等检查。对符合要求的83例患者经做脑CT或(和)脑电图腰椎穿刺检查后,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男45例,女3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合对照组,治疗组46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4.75±15.76)岁,病程(5.83±5.91)年。疼痛部位:均为单侧疼痛,左侧26例,右侧20例,第Ⅰ支痛4例,第Ⅱ支痛8例,第Ⅲ支痛7例,第Ⅰ、Ⅱ支痛7例,第Ⅱ、Ⅲ支痛18例,第Ⅰ、Ⅱ、Ⅲ支痛2例;对照组37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3.98±15.43)岁,病程(6.01±5.89)年。疼痛部位:均为单侧疼痛,左侧23例,右侧14例,第Ⅰ支痛3例,第Ⅱ支痛7例,第Ⅲ支痛6例,第Ⅰ、Ⅱ支痛4例,第Ⅱ、Ⅲ支痛16例,第Ⅰ、Ⅱ、Ⅲ支痛1例。两者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疼痛分支情况、拔牙史、既往治疗史、放射部位和扳机点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2、临床特点
多发生成年人和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70%-80%,多为单侧;疼痛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预兆;疼痛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剧烈而短暂,每次发作数秒至1-2min,可伴有面部发红、皮溫增高、结合膜充血和流泪,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抽搐,个别表现为昼夜发作,夜不成眠或睡后痛醒;病程越长,发作越频繁;病侧面部有痛敏区,多在洗脸、咀嚼、哈欠和讲话时诱发疼痛;无阳性体征。
3、治疗方法
治疗组(丙戊酸钠):服用丙戊酸钠片(每片含量0.2g,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2-1.6g/d,分3次口服,待疼痛消失,维持2周后逐渐减量,最后停药。
对照组(卡马西平):给予卡马西平(每片100mg,上海黄河制药厂生产),初服用量为200mg/次,每日3次,一周后药量增加到400mg/次,每日3次。2周后疼痛不能止,加量到600mg/次,每日3次,疼痛不能止则继续加量,但最大量不超过1000mg。直至疼痛停止后逐渐减量,维持在600-800mg/d。以每7d为一个疗程,治疗最长不超过4个疗程。
4、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疼痛积分:无痛或仅有跳痛感,但无发作性痛记为0分;在诱发因素(洗脸、刷牙、吃饭、说话、吞咽、震动、风吹等)刺激下疼痛发作记为1分;活动(除上述活动以外的躯干、四肢颈部运动)时痛记为2分;静止或睡眠时痛记为3分。
评价方法:于治疗后第20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积分。由患者口述和医生查体,并进行扳机点刺激、说话、洗脸、刷牙、吃饭等动作诱发疼痛发作,对疼痛强度进行评价、记录。
5、疗效标准
评价标准根据三叉神经痛治疗后国际评价标准四级分类法[2] 。优:治疗后无疼痛;良:治疗后疼痛缓解50%以上,少量服药后疼痛消失;中:治疗后缓解50%以上,减少药量维持无疼痛症状;差:疼痛缓解50%以下或无效。再根据临床和治疗情况,我们将治疗后不需要服药为显效,少量服药或少量药量维持无疼痛症状即良和中为有效,差为无效。
6、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X2检验,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数据资料用 表示。
二、结果
1.两组疗效结果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显效率为7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4;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78.4%,两者间P<0.05有明显差异。说明采用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疗效,明显优于卡马西平的疗效。
2.显效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4个疗程显示,治疗组显效时间平均为(3.98±2.34)天,对照组平均为(8.42±3.78)天,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显效快。
3.治疗前后两组疼痛情况比较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5)。
三、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临床特点主要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闪电样剧烈性疼痛,呈周期性发作,早期疼痛持续时间较短,间歇期较长,随着病程的发展,疼痛发作渐渐频繁,一次性疼痛时间延长,而且疼痛剧烈。该病春冬季易发作,很难自愈。发病部位主要发生在一侧,Ⅱ、Ⅲ或ⅡⅢ支同时发作较常见,Ⅰ支发病率较低。Ⅰ、Ⅱ、Ⅲ支同时发病极少。目前公认三叉神经痛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的脱鞘变性,表现为节细胞消失,炎症细胞浸润,动脉粥样硬化[3]。其病因主要有中枢病变学说和周围病变学说,现多倾向于周围病变学说。周围病变学说主要包括三叉神经感觉根和半月神经节因肿瘤、炎症或血管畸形、异常压迫等;骨腔病灶感染;面部风寒刺激;微循环不良。近来报道免疫和生化因素与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认为巨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对三叉神经脱髓鞘改变[4]。
多数学者认为是致病因子使三叉神经脱髓鞘而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故丙戊酸钠可抑制γ-氨基酸(GABA)转氨酶和谷氨酸脱羧酶,是脑内的GABA浓度增高,增强GABA突触后抑制效应,稳定细胞膜,降低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本文采用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效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7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4%;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78.4%,两者间P<0.05有显著差异。同时治疗组显效时间比对照组快,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比较差异有分厂显著意义。说明采用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疗效,明显优于卡马西平的疗效。
总之,采用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方法简单,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袁一.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27(5);411-412;
2.Hasegawa T ,Kondziolka D ,SpireR,eta1.Repeatradiousurgery for refractory trigeminal neuralgia[J].Neurousurgerg,2002,50(3):494-500;
3.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39-245;
4.叶挺军,刘会敏,陈泳莲等,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炎性反应和三叉神经脱髓鞘关系探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9.6(4):281-282.
(责任审校:李金红)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中图分类号】R74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069-02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GN)又称痛性痉挛或抽搐,是一种严格限制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反复发作的疼痛,以短暂的单侧点击样疼痛为特征,疼痛突然发生和嘎然停止,是一种独特的慢性疼痛性疾病[1]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很多,大量研究资料证明,神经根部病变是导致最常见的病因。目前的大多数研究证实,三叉神经痛是由于神经斑状脱髓鞘,动脉或肿瘤压迫,多发性硬化及上、下颌骨感染等原因引起。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方法颇多,疗效差异也较大,为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从2000年起采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对比两者的疗效。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对2000年2月到2002年4月到我院就诊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符合以下要求纳入考察范围:(1)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突发性、阵发性疼痛。(2)有一个或多个扳机点。(3)解及扳机点疼痛发作后有不应期存在,少数病例有自行缓解期,根据病史,疼痛性质,频率及强度逐一排除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对于可疑病例必要时做CT、脑电图、X线片、磁共振等检查。对符合要求的83例患者经做脑CT或(和)脑电图腰椎穿刺检查后,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男45例,女3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合对照组,治疗组46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4.75±15.76)岁,病程(5.83±5.91)年。疼痛部位:均为单侧疼痛,左侧26例,右侧20例,第Ⅰ支痛4例,第Ⅱ支痛8例,第Ⅲ支痛7例,第Ⅰ、Ⅱ支痛7例,第Ⅱ、Ⅲ支痛18例,第Ⅰ、Ⅱ、Ⅲ支痛2例;对照组37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3.98±15.43)岁,病程(6.01±5.89)年。疼痛部位:均为单侧疼痛,左侧23例,右侧14例,第Ⅰ支痛3例,第Ⅱ支痛7例,第Ⅲ支痛6例,第Ⅰ、Ⅱ支痛4例,第Ⅱ、Ⅲ支痛16例,第Ⅰ、Ⅱ、Ⅲ支痛1例。两者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疼痛分支情况、拔牙史、既往治疗史、放射部位和扳机点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2、临床特点
多发生成年人和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70%-80%,多为单侧;疼痛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预兆;疼痛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剧烈而短暂,每次发作数秒至1-2min,可伴有面部发红、皮溫增高、结合膜充血和流泪,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抽搐,个别表现为昼夜发作,夜不成眠或睡后痛醒;病程越长,发作越频繁;病侧面部有痛敏区,多在洗脸、咀嚼、哈欠和讲话时诱发疼痛;无阳性体征。
3、治疗方法
治疗组(丙戊酸钠):服用丙戊酸钠片(每片含量0.2g,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2-1.6g/d,分3次口服,待疼痛消失,维持2周后逐渐减量,最后停药。
对照组(卡马西平):给予卡马西平(每片100mg,上海黄河制药厂生产),初服用量为200mg/次,每日3次,一周后药量增加到400mg/次,每日3次。2周后疼痛不能止,加量到600mg/次,每日3次,疼痛不能止则继续加量,但最大量不超过1000mg。直至疼痛停止后逐渐减量,维持在600-800mg/d。以每7d为一个疗程,治疗最长不超过4个疗程。
4、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疼痛积分:无痛或仅有跳痛感,但无发作性痛记为0分;在诱发因素(洗脸、刷牙、吃饭、说话、吞咽、震动、风吹等)刺激下疼痛发作记为1分;活动(除上述活动以外的躯干、四肢颈部运动)时痛记为2分;静止或睡眠时痛记为3分。
评价方法:于治疗后第20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积分。由患者口述和医生查体,并进行扳机点刺激、说话、洗脸、刷牙、吃饭等动作诱发疼痛发作,对疼痛强度进行评价、记录。
5、疗效标准
评价标准根据三叉神经痛治疗后国际评价标准四级分类法[2] 。优:治疗后无疼痛;良:治疗后疼痛缓解50%以上,少量服药后疼痛消失;中:治疗后缓解50%以上,减少药量维持无疼痛症状;差:疼痛缓解50%以下或无效。再根据临床和治疗情况,我们将治疗后不需要服药为显效,少量服药或少量药量维持无疼痛症状即良和中为有效,差为无效。
6、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X2检验,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数据资料用 表示。
二、结果
1.两组疗效结果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显效率为7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4;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78.4%,两者间P<0.05有明显差异。说明采用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疗效,明显优于卡马西平的疗效。
2.显效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4个疗程显示,治疗组显效时间平均为(3.98±2.34)天,对照组平均为(8.42±3.78)天,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显效快。
3.治疗前后两组疼痛情况比较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5)。
三、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临床特点主要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闪电样剧烈性疼痛,呈周期性发作,早期疼痛持续时间较短,间歇期较长,随着病程的发展,疼痛发作渐渐频繁,一次性疼痛时间延长,而且疼痛剧烈。该病春冬季易发作,很难自愈。发病部位主要发生在一侧,Ⅱ、Ⅲ或ⅡⅢ支同时发作较常见,Ⅰ支发病率较低。Ⅰ、Ⅱ、Ⅲ支同时发病极少。目前公认三叉神经痛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的脱鞘变性,表现为节细胞消失,炎症细胞浸润,动脉粥样硬化[3]。其病因主要有中枢病变学说和周围病变学说,现多倾向于周围病变学说。周围病变学说主要包括三叉神经感觉根和半月神经节因肿瘤、炎症或血管畸形、异常压迫等;骨腔病灶感染;面部风寒刺激;微循环不良。近来报道免疫和生化因素与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认为巨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对三叉神经脱髓鞘改变[4]。
多数学者认为是致病因子使三叉神经脱髓鞘而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故丙戊酸钠可抑制γ-氨基酸(GABA)转氨酶和谷氨酸脱羧酶,是脑内的GABA浓度增高,增强GABA突触后抑制效应,稳定细胞膜,降低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本文采用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效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7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4%;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78.4%,两者间P<0.05有显著差异。同时治疗组显效时间比对照组快,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比较差异有分厂显著意义。说明采用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疗效,明显优于卡马西平的疗效。
总之,采用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方法简单,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袁一.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27(5);411-412;
2.Hasegawa T ,Kondziolka D ,SpireR,eta1.Repeatradiousurgery for refractory trigeminal neuralgia[J].Neurousurgerg,2002,50(3):494-500;
3.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39-245;
4.叶挺军,刘会敏,陈泳莲等,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炎性反应和三叉神经脱髓鞘关系探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9.6(4):281-282.
(责任审校:李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