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长语文的理性思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f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长语文,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前认知,在生活化的听、说、读、写语言实践中,整合课内外资源,构建“言”“文”共生的生态课堂,在发展儿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基础上,指向儿童思维、精神的同生共长。
  生长语文,以儿童的质疑为起点,以生活化的情境和实践为路径,在学生、教师、文本、生活的生态互动中,唤醒儿童对生命的体验,通过丰富语言、发展思维、情感共鸣,促进儿童个体生命的成长,“为儿童聪慧和高尚的人生奠基”(窦桂梅语)。
  一、指向生活
  生长语文,努力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儿童的个性,提高儿童的参与意识,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窦桂梅语),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体悟文字内涵,用文字的丰富内容打开自己,用思索的姿态在文字中穿行,用文字的诗心温暖和照亮自己,使他们在与文本的每一次“相遇”中创造出更多“期遇”的场域。
  生长语文,为儿童提供生活化的情境和实践。在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前认知的基础上,引入生活,联系生活,最后让儿童回到生活本身。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生长语文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活与教育相联系。
  第一层意思,为儿童提供生活化的情境。生活是儿童生长的土壤,活生生的生活是儿童成长的真实基础。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就需要尊重儿童的生活前认知与体验。在生长语文的课堂中,情感的体验、思维的碰撞、精神的体悟都是生活化的,与儿童的生长点相连。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寻找每一个儿童个体的生命节点,与他们的生活对接。这样的教学,不再是一个语文课堂,而是寻找每一个儿童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基于生活土壤的教学,都是为了儿童的思维、精神生长。就在这一阵阵生长的拔节声中,儿童实现了创生意义的学习。
  第二层意思,引导儿童回到生活实践中。儿童在与自身的生活对接的过程中,实现创生意义的学习。基于此,引导儿童回归生活,亲近实践。在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社会生活中,学生自主选择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升华自己的语文学习。通过自主实践,感受鲜活的学习过程,体验实践活动的魅力,提高创造性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语言的敏感来自生活,思辨的源泉来自生活,情感的体悟来自生活,价值的浸润还是来自生活。由此,在鲜活、多姿的生活土壤中,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转化为积淀在内心的一种情感品质,一种精神气质。
  二、“言”“文”共生
  这里所谓的“言”,指的是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包括字、词、句);这里所谓的“文”,指的是文本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态度。“文”“言”共生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对文本的思想、态度的把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感知中学习文本,达到为理解而教的教育目的。
  在教学中,无论是关键词语、重点句子,还是题眼,都要突破一点——“言”,直指中心——“文”。抓住重点,精读深思;由点到面,带动全篇。“‘言’‘文’共生”课堂结构的特点是:从文本的字、词、句——“言”,寻找突破口,将整合后的文本中深刻而丰富的人文因素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文化的浸染。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抓住“知音”一词,层层深入语言:解读“琴”,了解“琴”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解读“情”,体悟“情”是伯牙和子期知音的境界;解读“痛”,感悟“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又如《琥珀》一文的突破口为文章的中心句“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怎么理解“推测”?可以把课文的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读,体会科学小品文的“严谨的推测”。古诗《清平乐
  村居》,抓住文眼“醉”,可从三个层次走进“言”——“醉在青青草的优美田园风光中”,“醉在大儿、中儿、小儿的劳动与嬉戏中”,“醉在翁媪的吴音相媚好里”,进而理解“醉”表面是醉酒,实质是陶醉在恬淡美好的田园生活中,包含着作者辛弃疾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深情向往。如此调控教学,切得准,跳得出,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重点内容的同时,又深入理解了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构建生态课堂
  在语文课堂这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本应占有各自的位置,是自由、平等、合作的。生态的课堂是情境体验、互动合作、意义生成的课堂。
  1.情境体验。生长语文的课堂,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促使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引起学生本身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打开思维、理解文本。情境体验因文本不同而不同,相对于一个文本来说,情境体验应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其中。如教学《花脸》,可以创设“童年”放胆去闹的情境:买花脸、演花脸、撕花脸,对小男孩童年中英雄情结的天性,皆可让学生在一连串的“放胆去闹”中体验、理解、思辨,进而上升为对童年的思考。
  2.互动合作。群体的合作共生是最基本、最自然的生长表征。课堂中师生关系是对等的,互动合作是语言理解、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互动合作的目的是促进彼此的生长。课堂中互动合作的形式主要有:预学后的互动合作——初读收获,提出质疑;共学中的互动合作——重点难点,加深理解;生发性的互动合作——开拓思路,超越文本;延学后的互动合作——回到生活,加强运用。其中生发性的互动合作,更为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如执教科学小品文《琥珀》一课,在了解了琥珀形成的条件、推测的过程后,有学生提问:“蜘蛛和苍蝇在琥珀里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学生小组互动合作讨论后,出现了不同的回答:“不幸的,因为它们被松脂包裹住,就死了。”“它们挺幸运的,一万年以后还能让人们看到它们的样子。”“它们是幸运的,因为课文中说成千上万的蜘蛛和苍蝇来了又走了,说明生活中的蜘蛛和苍蝇生命是短暂的,而琥珀里的蜘蛛和苍蝇却获得了永恒的存在。”…… “幸”与“不幸”,“一朝灿烂”与“遗展千年”,原本是一个宏大的哲学追问,因为发挥了儿童间的互动合作,促进了儿童的生长,所以让课堂创造了高度!
  3.意义生成。课堂教学的生成与教学设计的预设存在着客观的矛盾。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系统,顺利、流畅的课堂教学严格来讲是不存在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开放的,应不断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适时、恰当地作出调整。生长语文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在学生的疑问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品质的提升。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朱次琦(1807—1881),字稚圭,一字子襄,南海九江人,世称九江先生,晚清教育家、岭南著名儒学宗师。  朱次琦平时非常节俭,每天吃玉米饭,夏天穿麻衣,冬天穿粗布长衫。但是他对兄弟和亲戚经常周济,可谓兄弟团结,姻亲笃好。乡里有个族人曾经借给朱先生“三百金”,没有写上借条。后来朱先生向他还钱,恰逢借钱的族人已经过世了很久,朱次琦就还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不肯收,并说:“先生搞错了!家父没有借钱给您,
下颌骨髁状突颈部是下颌骨骨折较易发生的部位之一。髁状突骨折若无移位,或移位不大者,只要作颌间结扎固定,便可愈合良好。但髁状突骨折由于翼外肌的牵引,多向前向内移位,髁
对于晚期肺癌的病人 ,目前主要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1998年 5月至 2 0 0 0年 5月 ,我院采用以羟基喜树碱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肺癌12例 ,现将疗效观察结果报告
作者综合使用同种异体骨和病人自体骨修复从左侧一个磨牙到右侧一个磨牙间下颌骨缺损。作者认为新鲜自体骨修复下颌骨较小的缺损效果很好。对较大的下颌骨缺损则难以达到维
电子质量讯--2009年12月17日,Nemko成功收购位于美国盐湖城的Communication Certification Laboratory(CCL)。CCL是一家设施完善的被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委员会(OSHA)认可
2010年7月21日星期三经过我多年对自然科学、天文学的潜心研究和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取得的成绩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好评,我要被送到火星上还没完成的
我们这里很多老师在课前都要做3分钟左右的律动,然后才正式宣布上课。笔者认为,课前律动有其优点,但也有其弊病。律动时间过长,使幼儿体力消耗增大,造成精神疲倦。因为幼儿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着力最多的“练”是读和写,听和说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现代社会,资讯丰富、节奏快捷、交际直接,人与人之间主要的交际模式由传统的“读、写”向“听、说”转
清晨起来,我就感到奇怪:咦,怎么妈妈今天没有叫我起床呢?难道今天是星期天?我看了日历,今天不是星期天啊。可能妈妈在厨房吧。我到厨房一看,奇怪,连一个人影都没有。可能在她
盱眙县第二中学和立鹤集团公司,一方出人,一方投资,不要国家一分钱、一个人,创办了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幼儿园,为盱眙县发展幼教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