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辨析文言词类活用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g2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类活用,也叫实词活用。“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经常用作甲类的词,临时转用作乙类的词。其实只要了解一些汉语的用词规律,大可不必去记那些繁杂的规定,自然能够轻松辨析。
  判断一个文言词语是否活用,主要依据现代语法。名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动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定语。数词一般与量词合作作定语,偶尔也作补语,在文言文中数词活用的情况不是很多。这四类词如果在句中打破了以上常规,那这个词的词性也就会发生改变,成为活用词语。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句子中,处在谓语位置的是名词,那说明这个名词具备了动词的语言特点,即它能带宾语,它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转用作动词了。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左右的人要用兵刃杀掉相如。
  2.名词后面带了补语,活用作动词。
  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进帐替他们祝寿,祝寿完毕,就请求舞剑助兴。
  3.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活用为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借助于船的人,不是能够游泳,但却能横渡江河。
  4.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它们不是并列关系,又非偏正关系,其中的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心,轻信张仪的话,就和齐国绝交,并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5.所字结构“所”后面的名词,一定为动词。
  如:乃丹书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于是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着“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到的鱼腹中。
  6.方位词,也可作动词。
  如:秦师遂东。(《殽之战》)——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
  (二)名词作状语
  名词处在状语的位置上,起到副词的作用。在翻译时有的需要加上适当的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的。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的。3.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的。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的。5.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6.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的。一般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要译为“认为……”“以……为……”等。
  (四)名词的使动用法
  把名词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使……那样”“让……怎样”。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一般都是做句子的谓语,但是有时也作名词用,在句子里充当主语或宾语,以代替跟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献蛇回来便能享用那土地出产的东西,以度过我的一生。
  (2)动词的使动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但如果动词采用了使动用法,那么,主语就不是动作的施行者,而只是主语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例如“臣活之”,不是“臣活”,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活。其中动词“活”就是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这个动作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施行,而是由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一般可译为“使……怎样”,“让……怎样”。这种动词的使动用法,可分为两种情况: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能带宾语。但作使动用法时,便能带宾语了。
  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和它的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两者都能带宾语。有些句子的宾语不是动作支配的对象,倒成了动作的施行者,这是主语使宾语发生了这个动作行为,这就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可以有三种翻译方法:①兼语式,使(让)……怎样②处置式,把……怎样③动宾式,及物动词+宾语。上例即为第三种翻译方式。
  三、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主语,即用作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即用作动词。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有时也作名词用,以代替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能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如果给这个形容词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用作动词了。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不仅用作一般动词,而且可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使……怎样”“让……怎样”。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语法功能基本上一样,所不同的是:使动用法能够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行为或动作,而意动用法只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状态和性质。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样”,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那样”。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成下列格式:“认为+宾语+形容词”,或者“以+宾语+为+形容词”。
  四、数词活用
  数词处在谓语位置即用作动词或形容词。
  (1)数词活用作动词
  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六国灭亡了,四海统一了。
  (2)数词活用作形容词
  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往上能吃地面的尘土,往下能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呀!
其他文献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他对德育心理、学习成因、学生差异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就是从德育心理的角度浅谈《论语》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他建立德行科,以“文、行、忠、信”教导学生,通过种种措施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根据他的一些言论和观点,把他实施德育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德育认识阶段  对学生晓之以理使之形成道德
期刊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官员的官职调动问题,如果将这些表示官职升迁任免的动词掌握住,定能为阅读文本扫除很大障碍,下面就将这方面词语做一归纳:  一、表示官职的征调、荐举  举:举荐,选拔。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辟(bì):召,征召。例:连辟公府,不就。(同上)  征:召,征召。例: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同上)  召:征召,召请。例:累召不应。(同上)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合作、探究性学习用得最多,也最为广泛。下面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谈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
期刊
议论文中的论据有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在使用论据之前,应该对论据作点分析,使之更好地证明论点。  就事例论据而言,对论据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画龙点睛式。例如: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他一点一点的写作,带给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武用他一点一点的坚持,展现给我们北海朔风中高尚的形象;开普勒用他一点一点的计算,揭示了行星运行亘古的真谛。  “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成功永远不可能一蹴而
期刊
一、吃透精神,深读“三案六环节”  本组成员在开学以来,一直围绕“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学习讨论,研究尝试,只要有空就是讨论“三案六环节”的编写问题,不断的学习使我们对学案的实质逐渐地明朗化。即学案是使教师由原来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和随
期刊
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较之其他学科,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又具有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语文教材丰富而广泛的内容,既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素材,也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可能。中等职业学校摆脱了应试教育的
期刊
一、案例回放  上课不久,教室里传来了手机铃声,我停下讲课,让这个同学把手机关了,随后继续讲课,可一会儿又有一个同学的手机震动的课桌直响。学生带手机弊病真多:有在课堂上,相互发短信、传照片的;在考场上,利用手机作弊的,有的在校园里边走边打电话,旁若无人,甚至有的给老师发骚扰短信的,自习课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现在有一些学生到底是怎么了呢?为什么会表现出自卑、自私、自负、逆反、忧郁
期刊
第一轮: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它包括:字、词、句(语法、标点、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五个方面。首先字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规则,及容易读错的字。特别是书下的注释和书后练习中容易写错的字。这一轮以课文为主。第二应掌握词的本义,语境义,及辨析,近义词,反义词,辨析词的褒贬义。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主要在掌握课下注释词语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第三除字、词、句以外,还要加强阅读和作文训练。  就阅读复习,得
期刊
语文课程在培养目标上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以追求人的和谐的、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灵魂。人文知识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化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自身生存、生活及其发展的意义孜孜不倦地探索,对真、善、美执着不懈地追求。追求“真”,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善”,就是追求人格的完美、道德的
期刊
近年来,世界各国所推动的教育改革,几乎都把营造阅读风气、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作为重点。在孩子的学生时代为他们铺设一条经由阅读而成功学习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要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料滋养学生,教师积累的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奔流的大河。要以语文教材里的选文为“点”,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