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作文个性飞扬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569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眼当今的语文教育,不难发现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害怕作文是中学生的普遍现象。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的原因还是在教师身上,因为教师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但目前却是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包办代替”而成的。教师既在作文题目上限定,思想内容上规定,也在结构模式上加以确定。针对以上现象,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尝试素质教育,大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采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的写作教学,让作文深入学生的心灵,展现学生的个性。
   首先,应提倡“自由作文”
   让学生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事物,并且要有真情实感。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想,信任学生的感情,解除学生作文的种种心理束缚,大胆地写出自己的真心话,展现自己的个性。
   任教的每一个班我都提议学生练习小作文,如周记、日记、随笔等等。并向他们声明:“大家在写的时候不用顾忌,只要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情感,是自己的心里话,老师永远乐于做你们的读者!”学生在我的鼓励之下,在他们的周记、日记、读后感里,什么都放心地写,什么话都敢对我说。就以本学期我收到的学生周记为例:其中有对校园生活的描写;有对班内不良现象的抨击;有对社会现象的质疑;有对某位同学的不满观点;有对科任教师的意见;更有些同学还能大胆地向我敞开心扉,谈起个人的感情问题……总之,不拘一格,畅所欲言,却又篇篇充满了真情实感。我曾布置过这样一篇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有一位同学在文章最后道出一句心里话:“我长大了绝不当老师,当老师太辛苦了……”对于这个观点我没有批评这位学生,反而表扬了他,因为他做到了如实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敢于吐真话。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巧构思”“妙选材”
   现在的学生作文,往往是公式化作文,相当部分学生写作时都是借鉴课文写法或《作文选》写法,写作形式方法、文格却不能突破或者超越课文和作文选,于是写出来的作文都是“仿制品”。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文章中,哪谈得上学生感情的个性,思想的个性,艺术的个性?因此,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老是跟在名家名篇后面借鉴、模仿,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学会作文。作文时我们首先要做到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勇于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如我在教学《我的教师》这篇文章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以《我的恩师》为题的作文,发现不少学生经过训练和启发之后写出了许多充满个性和富有思想的文章,如有一个学生就是以采访的形式介绍其恩师的成长过程,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该生对老师的崇敬和对教师职业的向往。这样的构思无疑就是写作能力上的一个质的飞跃。
   同时,作文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普遍但又反映了社会本质或生活意义的一些素材,做到“妙选材”,要让学生懂得所选材料并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重大场面或胡编乱造的离奇故事,只要忠实于自己的生活,笔下的题材就不会与别人雷同。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一道作文题《假如我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往好的方面去写如“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是科学家、假如我是医生、假如我是市长……”,但有一位同学的作文却是以《假如我是乞丐》为题,他说:“假如我是街边的乞丐,我会去思考,为什么我会成为一个乞丐?与别人一样我不缺手缺脚,可是为什么我会是这样呢……”如果同学们都能像这位学生一样用平常的眼光观察生活,捕捉写作对象,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生活,那么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写出这样独具特色的文章。
   再次,老师对作文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
   要使学生作文个性化,老师对作文的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只求特色突出,不求十全十美。在教学实践中,我遇到过许多学生写的各不相同的课外练笔。如有的学生写的是他到网吧玩游戏,把他玩游戏的入神,父亲找到时的恐慌心态写得非常逼真、細腻;有的同学写的《课间十分钟》,把学生课间活泼的情景展现出来;有的学生敢于写出青春期男女同学的朦胧感情等,虽然这不都是什么高尚人格的表现,却如实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而且写得新颖、形象、生动、富有真情实感,我把这些都当成个性化作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大大促进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让作文深入学生心灵,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让学生作文个性飞扬,永远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翻阅学生平时的作文和应试作文,内容大多千篇一律,形成了“模式化”文章。如要记一件好人好事,不是送盲人过马路,就是给邻居老奶奶扫院子,要么就是拾金不昧,再则就是为班级做好事……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模式化”这一问题,让学生的作文更加亮丽?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我做了如下探讨:   第一,练习多向思维   有的同学在作文时图省事,找《作文选》,看人家写什么,然后模仿或照搬,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思维定
期刊
如同死亡和爱情题材一样,宗教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但是文学和宗教的联系,却远远不止于题材上的选取,而在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美国著名的宗教学家蒂利希认为:就最广泛、最根本的意义而言,宗教是一种终极关切。本文所讨论的李煜词的宗教色彩,便是一种非宗教教义的广泛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执著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关切。也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使得李煜词
期刊
爱,像一把钥匙,能开启学生的心灵;又像一朵永远不凋零的花,能舞动学生的每个季节,为他们的人生带来一份馥郁的芬芳。  ——题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们所教的每届学生,除了极有天赋的以外,很少有学生对作文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大多认为写作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针对以上情况,我汲取一些前辈的教学方法,再加上自己十几年来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
期刊
既然提倡素质教育,那么就应该让中学生写写诗歌。我们知道,写诗是锤炼语言的最佳途径。从“推敲”一词和“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的有关来历的佳话,就早已证明,写诗可以使人的语言表达更准确生动;可以更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还可以充实人的审美情趣,体验其意境美、韵律美,更能体味出生活美。如果提倡中学生写诗,不仅能更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能极大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其实,不仅平时可以让中学生写诗,就是
期刊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可见题目之重要。好的题目会让评卷者眼睛为之一亮,顿生好感。那么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使人赏心悦目,博得老师的好感呢?   一、利用修辞方法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拟题目也是一样,修辞会让题目异彩飞扬。如:   1.《我渴望老师的阳光》   2.《家是避风港》   3.《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期刊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着实熠熠生辉。他被冠以现实主义小说大师的称号,“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便是他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这位跨世纪作家尽管生活于20世纪的时光十分短暂,但他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内心独白,作品中的异化及黑色幽默都与20世纪兴盛的西方现代小说惊人地相似。正如人们从但丁的《神曲》里看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曙
期刊
课堂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承载着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等任务。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不言而喻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接近或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实践并探索着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设计每一节课的精
期刊
怎样设计导入语和主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突破重点和难点,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在上课前备课时要做的准备。换而言之,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东西。但是,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也就是非预设性问题常常会不期而遇。   碰到这种意外,我们老师们应该正视它,通过引导、解决问题,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让学生们感到有趣、新鲜、生动,从而更加乐于学习。   令人难堪的是,由于教师的时常“越位”,在课堂中往往无法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韩愈对教师这一职业下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影响可谓深远。可是,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浪潮袭来之时,我们不禁会反问:教师的行业角色就仅仅定位于“解惑者”而已吗?答案不言而喻。教师已不单单只是作为“解惑者”而存在了,时代还赋予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色彩——“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研究者”“反思者”等等。那么作为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演绎
期刊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读写而轻听说、重理解而轻表达的现象。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小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如何加强“说话”训练呢?  一、保护表达欲望,让学生“敢”说  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在低年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然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反倒越发不愿发言了。随之而来的是发言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