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因地制宜与主动探索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02622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教育改革,我们最常听见的抱怨就是“改革太难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需要配套措施,教育改革没法单独进行”等等。这种“无能为力”的抱怨背后,潜藏着一种总体解决的“宏大”的思维模式: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自上而下的、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性变革上。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在抱怨基础上的等待和与这种等待相伴的与己无关的心态。而这正是那些貌似正确的思维模式的根本缺陷:似乎在整体环境、根本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足轻重的,我们的任何努力都是无用的,从而消解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助长了普遍的冷漠感和犬儒主义。
  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中,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改革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中,那种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努力、那种点点滴滴的改善永远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尊重和追求的。事实上,一场真正的改革,必然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努力的合力。或者说,自上而下的改革,必须有自下而上的推动。因为总体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从领导人的脑子中产生的。所有真正重要、能够指导现实生活的改革举措,无不是来自基层的改革实践,来自群众的首创精神,来自对基层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因而,需要探究的是宏观体制改革的启动机制。通过地方、基层和民间的自发自主的改革探索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形成改革的氛围和对话的环境,就是一种有效的启动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教育创新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情况不一,与中央政府号令天下的传统治理方式相比,从地方和基层的现实探索中生长出的教育改革实践,往往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具有生命力、说服力和可推广性的。因而,基层教育改革的创造性、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总体改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教育从本质上讲就应当是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需要出发,与生活密切相连的。这也是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宗旨。学校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也应当是源自社区生活、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的,这是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所在。也只有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生活中,校长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家,而不是听命于上级的唯唯诺诺的官员。
  目前,我国教育已经在总体上摆脱了资源极度短缺的落后状态;伴随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公共政策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今天,我们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和可能去追求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我们也看到,在大致相同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中,总有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一些人物进行了不同凡响的创造,显示了极其可贵的探索精神和很强的创造性。他们的探索和实践,昭示着中国教育的希望。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 孙金鑫)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当物质匮乏不再是制约学校建设的瓶颈时,我们已经彻底丧失了无法让校园美丽起来的借口。如何让每一块青砖碎瓦都说话、每一棵花草树木都育人,成为对我们美学修养和管理智慧的一种考验。  尽管我们的拍摄设备和拍摄技术有限,黑白的版面也使许多学校对色彩的独特运用无法如实展示,但我们还是愿意将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和感动过我们的校园,用镜头记录下来,让您分享我们的震撼与感动。  或许您的目光也
早就听说北京东直门中学金帆管弦乐团的演奏水平很高,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听。最近,正好到这所学校去讨论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应校长之邀,听乐团演奏了一曲格林卡的《路丝兰与留德米扛》。同学们那样投入、那样准确地诠释着这首名曲。我深深地为他们饱满的热情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而感动。而更令人感动的是乐团现任指导教师秦熙。他对我说,他中学时代就是金帆交响乐团的乐手,当年我曾经多次听过他所在乐团的演奏。后来,他出于兴趣,
[编者按]2008年,山东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下半年,该省教育厅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张志勇研究员在博客上发表了关于“素质教育调查研究”的系列调查结果,其探讨触摸了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我刊特别约请作者对其中一些观点进行了整理摘录。    2007年下半年,我开始有计划地到全省各市进行调研座谈,与各地教育行政干部,高中、初中、小学校长代表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征求
【摘要】新加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通道和模式颇具特色,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新加坡;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后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7)11-0052-03    一、新加坡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况    1997 年,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代表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国家教育远景:(建立)重思考的学校,(培养)爱学习的国民。
农村学校实行“一费制”后,学校经费明显减少。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难以落实。以我校为例,学校有学生700余人,每学期每个学生交杂费60元,共4万余元。按照有关部门的核算:我校除教职工工资外,每学期还需8万元才可维持基本运转,也就是说,每学期,我校经费缺口约为4万元。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开源节流,搞“活”学校的运转呢?     找“活”钱    1.实行学校
【编者按】  示范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突破所谓的“高原现象”,已成为基础教育界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是北京市第一批高中示范校,在进入示范高中行列之后,仍然不断地自我超越。他们强化了人文管理中“目中有人”的思想,将“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理念,为师生建设和谐有序的精神家园,以教育科研引领教育创新。这所学校的发展能为我们提供哪些借鉴?本期,我们特别编发了该校校长关于教育教学管理
教育部于2006年2月24 日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没有支教经历的城镇中小学教师不能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参评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城镇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新聘用的青年教师到农村基层支教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同时,选派的支教教师中骨干教师应该占相当的比例,参加支教的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和人事关系,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生活费和交通
编者按:本文源自李镇西的博客“李镇西新家”。2007年12月,“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研究会”在江苏省江阴市成立。李镇西和10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结为师徒。每周三晚上,李镇西与他的徒弟们约定在QQ群里聚会,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10个徒弟每月轮流担任主持。本文是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徒弟于2008年3月12日晚关于民主的讨论。此话题由“徒弟”李迪发表在《河南教育》上的《当民主变味时,我们需要“专制”》一文引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所在。当高中趋于规模化、学生趋于多元化,我们的管理难度必定与日俱增。如何精心设计适合学校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成为学校行政领导面临的迫切任务。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格鲁夫说:你绝对无法避免会议,但你可以让会议更有效率。同样,学校绝对无法避免管理,但可以让管理更有效率。以下是笔者供职的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通过实行年级部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校实行年级部管理的
祖雪媛终于坐了下来。  作为北京市朝阳区一所一校四址的大校——自家庄小学的校长,她总是很忙。2009年12月1日上午,她给一批来校取经的北京校长讲尊重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午未来得及休息,就又开始接受校长们的提问;随后,她被学校教师请去商量第二天督导来校检查之事。  直至下午三点,祖雪媛才走进自己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堆材料。  “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祖雪媛一脸歉意。  她放弃舒适的大班椅,搬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