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从民族走廊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走廊是指一定的民族群体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
  这个概念是由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也是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中的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交往融合通道区、连接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民族走廊对促进民族之间文明互动、文化交融和社会发展,增进国家认同和民族聚集力,增强中外经济文化互动交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聚导地是由六大板块和三大走廊(西北民族走廊、藏彝民族走廊、南岭民族走廊)构成的。
  六大板块是北部草原区、东北高山森林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沿海区、中原区。而三大走廊则是六大板块的联结。
  在费孝通看来,板块上的民族构成是相对稳定的,而民族走廊上的民族构成则具有相对的流动性,是“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研究民族走廊是打开中国民族之间关系的钥匙,是理解历史上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重要线索。
  对历史上形成的三个民族走廊格局的形成过程、发展做出考察,有助于理解当今中国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现象。
  三大民族走廊
  藏彝民族走廊主要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北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
  在这片区域中,现今居住着藏缅语族中的藏、彝、羌、傈僳、白、纳西、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等民族,而以藏缅语族的藏语支和彝语支的民族居多,故从民族学而言,称之为“藏彝走廊”。
  西北民族走廊在费孝通看来是指从甘肃沿丝绸之路到新疆,秦永章等研究者又进一步指出,西北民族走廊还应包括与丝绸之路主干道呈“丁”字型的陇西走廊。
  在这条走廊里,分布着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
  他们与汉、藏、蒙古、回等民族散居在一起。西北民族走廊在宗教信仰上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汉传佛教、道教等; 语言上有藏语、蒙古语、突厥语等,有的民族讲两种语言的情况也存在。
  在南岭民族走廊生活的人不仅指今天生活在黔、桂、湘、粤、赣等交界处的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壮傣语支的壮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苗瑶语族中的瑶、苗、畲等民族,而且还包括历史上由这条走廊南下、北上或东进的汉族、回族、彝族、仡佬族、满族等。
  三大民族走廊的形成与发展
  ▲南岭民族走廊民族概况示意图
  无论是南北走向还是东西走向的民族走廊,都有突出的走廊性质。
  这种多民族共存的走廊特征,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基于自然的差别,因受制于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承载了不同民族不同的生计方式,如农耕、游牧、半农半牧等,而西北民族走廊作为这几个板块的联结,起着沟通不同生计方式的作用,不同的生计方式需要交流与沟通,有着互补的性质,丝绸之路就具有这种互补沟通的鲜明作用,来自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青铜器,来自草原上的优质马匹,来自祁连山麓、昆仑山的玉石,来自中亚地方的香料等互通贸易,这是有着不同生计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自然需求。
  有的是基于政府的有意或无意的推动。
  如中原政权为抗击一些游牧部落的袭扰,或者为了扩充地盘,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上设置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个郡,并迁入汉族充实这些边塞设置。
  而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其强大时也会移民和迁徙其族人,以扩充实力,如汉代的匈奴推进到祁连山以北,唐代的吐蕃从南面推進到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元代、明代的蒙古从北方草原直接进入西域,同时深入到青藏高原。
  在多重原因的推动下,民族走廊上各民族间形成了多样的、并存的民族文化。
  这些民族文化有的具有鲜明的特性,如西北民族走廊上的伊斯兰教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又如藏彝走廊上不同的民族语言,再如南岭民族走廊多样的社会组织形态。
  同时,民族走廊上的民族又共享一些文化特征与生活习惯。
  如西北民族走廊上的一些地方共享“花儿”演唱,又如这条走廊上多个民族共有伊斯兰教信仰,再如南岭民族走廊上畲族和部分瑶族共享的瓠传说和民族迁徙的神话故事等。
  在一些民族相邻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民族文化身份模糊的现象。
  这正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结果。
  民族走廊对于当今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西北民族走廊区域示意图
  首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自然的和历史的过程,要尊重民族发展的规律。
  这里的“自然的过程”,既指这个过程的必然性,亦指自然的地理地貌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民族走廊”的“走廊”理解中,学界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强调民族走廊的地理特征;而有的学者对地理特征的强调稍显弱化和模糊化,同时强调文明中心以及政治经略与开发对于民族走廊形成的影响。
  无论学者的倾向是强化还是弱化民族走廊的地理特征,特定的地理都是民族走廊研究中不可回避的方面。
  山脉走向与江河冲刷、切割所形成的天然通道是不同民族生活于其间并且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
  当今社会,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各民族成员的流动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频繁和常见,甚至成为今天的“新常态”。
  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仍然起到一定的影响。
  与民族走廊形成过程中民族的迁徙、变动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流动,内地人口向民族地区及不同民族之间大规模流动。
  正如历史上民族走廊形成过程中的自然性和历史性一样,今日的民族的双向流动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关门主义”的态度及措施当然不可取。   这里的“历史的过程”,是指民族走廊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初始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新石器时代。
  唐宋时期是民族走廊构造活跃、活动频繁的时代。
  民族走廊上特殊的地形使得不同的民族既可以“依山水之便”又可以“据山水之险”,“依山水之便”即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迁徙流动,“据山水之险”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民族走廊上得以积淀和保存。
  这个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其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行政的推动,也有民间的自发,政府要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
  民族走廊上民族间的交往和互动的动力源是多方面的。
  民族走廊上的民族因为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人口的流动与迁徙变动,民族构成相对较为频繁,因此,民族走廊多具有通道的性质,不同文化与特质的人类群体经常从民族走廊通过,这就了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走廊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基于不同民族间的自然差异。
  民族走廊所处的地区一般为山地类型,但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高山,这些走廊涵盖地区内有河谷、平地、台地、群山,这样的地型可以承载不同的生计方式。
  比如藏彝走廊,无论是游牧的蒙古族,还是高原农牧业的藏族,抑或是山地耕作的彝族,都可以在同一个民族走廊区域内生存,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民族间必须有交往与交流,由此产生了藏彝走廊上的茶马互市、西北民族走廊上的丝绸之路等。
  当然,在这些交往与交流中,中央王朝也会起一些助推作用,比如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形势与激烈的民族矛盾下,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隋朝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后,隋炀帝于公元609年,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尽管民族走廊多因其远离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而为“化外之地”,或为“徼外之地”,但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央王朝还是使民族走廊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再者,民族走廊上的和而不同、交而不融、且交且融等民族现象说明民族间的差别和多样是客观的和长期的存在,要包容多样,尊重差异。
  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散居。
  这种“插花式”的分布格局在三个民族走廊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藏彝民族走廊上就居住着藏族、彝族、羌族、拉祜族、白族、纳西族、门巴族和珞巴族等民族;西北民族走廊上则世居着汉族、藏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民族;南岭民族走廊上则居住着苗族、瑶族、侗族、壮族、汉族等民族。
  民族走廊上的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保存了多样的文化特征,比如藏彝民族走廊上多样的语言,西北民族走廊上差异鲜明的宗教文化,南岭民族走廊上多样的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形态等。
  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特点在几千年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这些差别和多样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也具有长期的特征。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散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互相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所以,忽视、取消民族存在等办法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办法。
  民族走廊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民族走廊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发展中,经过各民族间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接触,形成了和而不同、有和有同、交而不融、且交且融但又其乐融融的状态。
  各民族在相处中基本上能做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状态。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不是要消灭这些差别和多样性,否则就脱离了实际,造成严重后果。
  著名民族学者潘光旦指出:“我们祖国的历史是一部许多不同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从没有间断过地进行着,发展着。”
  在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今天,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前所未有地深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顺应这个趋势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要明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过程,要尊重民族发展的规律,从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汲取對当今有益的启示。
  这也是研究民族走廊的价值所在。
  图文来源:中国民族报
其他文献
5月24日,云南省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在昆明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战略思想,把握战略机遇,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省委书记陈豪主持会议并讲话,省长阮成发讲话,省委副书记李秀领、省政协主席罗正富出席。  会议指出  “一帶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开启新的征程
期刊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条约,叫《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这个条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滇案条约》。为什么会有这个名字?因为这个条约跟云南发生的一个事件有关。  1875年,一个叫马嘉理的英国人在云南的边境被杀。马嘉理的死,引发了中英之间长达一年多的外交争端,最后的结果,是中国又增添了一个不平等条约。  《马嘉理行纪》是马嘉理所写的一本游记,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嘉理去世前在云南的旅行经历。  马嘉
期刊
每天蜷缩在原地,  会不知不觉把眼前当成全世界,  不再追寻,不再拥有。  6月,  告别了春风,  迎来了初夏,  是时候离开一阵子了,  去看看夏天最新鲜的样子!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夏天”  一到夏天,脑海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镶嵌着纵横交错的河流,成群的骏马在河边低头觅草,蒙古包前的牧马人拉着老旧的马头琴,遥望着草原尽头松涛激荡的原始林海……  这就
期刊
狮山镇副镇长、西和村党支部书记聂开  在武定县,狮山镇副镇长、西和村委会党总支书记,52岁的聂开是个知名人物。  西和村委会有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共4600多人,居住着汉、回、彝、苗、傈僳、傣6个民族,其中,清真寺两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回族同胞530人。  危机中上任  1994年,西和村委会的清真寺村民小组和大西村民小组因为山林纠纷爆发激烈冲突,部分村民还发生了械斗,甚至喊出“寸土必争、寸步
期刊
马豆沟村位于狮山镇东南,距县城4公里,有农户50户193人,是彝、苗、汉三个民族杂居的村民小组。进入村寨,一排青瓦紫墙的亮丽民居让人眼前一亮。  房屋旁边是一个大型的民族文化广场,广场已初见雏形,正在搞绿化。  据村民小组长杨兴捍介绍,马豆沟村有苗族6户共20人,上世纪80年代陆续搬迁至此,过去散居在村子周边,生活比较困难。  为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也为传承苗族民居古老建筑风格,马豆沟村把过去散居
期刊
南华县位于楚雄州西部,东接牟定县,东南连楚雄市,南连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邻弥渡县,北毗祥云县与姚安县,是通往滇西方向的咽喉要塞,古时便有“九府通衢”之美称。  资源禀赋 成就生态美食产业  南华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独特的地貌地形、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多样的立体气候类型为野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南华县民族宗教局供图)  这里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多、产量大,目前县境内已知野生
期刊
企业+基地+农户  距永仁县城10多公里远的永定镇云龙村,一座座山头上连片的芒果树整齐排列,长势喜人,树林中央的人工湖在陽光下波光粼粼。  这是永仁县重点打造的晚熟芒果综合产业园——云南哲林实业有限公司的3万余亩芒果基地。  连片芒果基地  3月份的永仁阳光已经很辣,白天的气温已经有20多度。坐在基地办公厂房的凉棚下,32岁的湖南小伙子方伟热情地跟我们讲起基地的故事。  这个32岁的高大的湖南小伙
期刊
“商户争做示范户”  晚上八点,彝人古镇街道两旁,一排排的商铺已经灯火辉煌,准备迎接客流晚高峰。我们走在石板铺成的路上,找一个叫“毕摩家”的餐厅吃晚饭。  来古镇的人不少,有的一看就知道是游客,但有的更像附近的住户。进彝人古镇不用门票,所以,附近的居民,常会把这里当成休闲的去处。  社区管委会主任李方全跟我们解释,“这里2006年以前是农地,是房地产开发的旅游项目。”  彝人古镇坐落于楚雄市经济开
期刊
3月中旬,下午3点温煦的阳光正落在楚雄市鹿城镇栗子园小区的一群老人身上。  他们三五成群,自带凳子,坐在小区入口右侧的花坛边,聊天、打扑克、捡豆子……不远处,一栋栋黄色外墙的楼房里,是这些老人的家。  老人们六七十岁,面孔恬静,衣着朴素、整洁。面对我们的照相机,表情轻松,“给他拍一张”,一个老人笑着,指着一位长须的老人说道。其他人跟着一起哄笑。  如果不是刻意询问,我们不会想到,眼前这群悠闲的老人
期刊
2017-04-27 今日民族  好消息来啦,  滇藏新通道今年内将全线通车!  据滇藏新通道西藏境内公路改建工程一标段指挥部消息称,今年3月30日,滇藏新通道云南境内的路面工程铺筑已基本完成。预计7月份进行路面施工,计划两个月内完成。滇藏新通道预计将于今年11月全线通车!  滇藏新通道,距离比老路缩短了260公里,且沿途展现了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民族风情,这一段以丙察察(丙中洛—察瓦龙乡—察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