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heng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系统梳理了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历程,对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实践以归纳分析,本文认为总结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经验极为必要。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经验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做好防范重大风险是我国“三大攻坚战”的核心内容,是获得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其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打好防范重大风险战的重点内容。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作出重要指示,金融工作的核心工作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中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经历了银行体系风险、高通胀风险、股市金融风险、外汇风险、债务风险等金融风险[1],因此梳理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历程,总结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经验,对当前打好防范重大风险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为我国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
  一、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历程
  (一)银行体系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银行体系风险指的是银行无法承担起挤兑信用能力,而引发破产等一系列的风险。其风险主要是信贷大规模违约、银行资产剧烈贬值等。[2]
  我国银行体系风险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已存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后,大量资产被带走,中国新生银行因经济凋敝、通膨严重而难以为继,新政府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扶持国有银行,以国家信誉作为担保,保证了我国早期金融业能够获得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开启市场经济,金融业获得空前发展,随之而来的纷繁复杂的金融风险,其中在防范和化解银行体系风险方面有如下措施:一是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银行的信贷规模不断加大,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和政府干预较多,银行不良贷款率随之走高,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在上世纪末已经达到了39%。我国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成立长城、信达、东方和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一次性剥离银行不良贷款1.4万亿,占当年GDP比重为11.2%,同时给予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系列政策性优惠,保证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进程。二是积极治理影子银行,2006年后,我国国有银行开始广泛参与“影子银行”相关业务,突破了银监会分业管理限制,实现了监管套利外的业务利润,但从系统性风险来看,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加大了银行业务风险。为规范影子银行发展体系,进一步规范银行业务体系,我国银监会、银保监会先后颁布《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些文件的出台,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见成效。
  (二)高通胀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改革开放前,我国发生了两次重大的高通胀风险。一为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发生了“物价大波动”,投机倒把严重,面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指导各地国营贸易公司为民众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凭借国有资产担保,物资价格不断下跌,此外政府通过收缩银根、减少财政赤字,取缔地下钱庄等一系列方式,三年的物价大波动得以告终。二为大跃进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为因素和天灾因素导致物资短缺,其中粮食供给尤甚,造成了物资价格飞涨,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通过对日用物资的严格控制,按照人头平均和按票供应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改革开放后,我国共发生了三次较大的高通胀风险。一为1985年政府和企业投资热潮导致货币大规模发行,信贷规模急剧上升,此外居民工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价的飞涨,当年CPI同比增长9.5%,为抑制通膨风险,政府通过紧缩银行、减少货币发行、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等手段,将CPI指数增速降低至6.3%。1988年,政府开始逐渐开放肉类、烟酒类价格,让市场规律来决定产品价格,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当年出现了物资哄抢现象,物资价格大幅上涨,加之信贷政策正是由紧转松时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加剧了通膨问题,次年政府开始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其政策方式与1985年无异,但需要指出的是开放物价是我国推进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此之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路上。三为1994年我国市场再次出现过热问题,其主要原因为南巡后全国再次掀起投资热潮,在高通胀的背景下,政府提出经济发展为首位,紧缩银根,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将打压房地产投资和基建重复建设项目作为抑制高通胀的重点,CPI增长指数由当年的24%降低到次年的8.3%。
  (三)股市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成为共同体。[3]从两次股市金融危机来看,我国并未出现大规模银行破产,经济增长幅度大幅下滑等问题,在股市剧烈波动时,我国政府通过有力的措施来稳定股市价格,如2018年A股明显下跌,深圳政府通过建立上市债券融资机制,保证优质上市公司能够获得充足的融资渠道渡过难关。这种政府“救市”的手段在短期内证明有明显的效果,是否能够经得起长期的检验仍待进一步探讨。
  (四)外汇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外汇风险是主要的金融风险之一,一旦发生外汇风险,汇率大幅下跌,伴随的是资本外逃风险。我国70年以来,注重对外汇资本的管控,著力做好外汇风险管控措施,避免了货币严重贬值,有效成功应对资本外逃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我国货币汇率改革已经经历了数轮,货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深化,需要指出的是每一次货币汇率改革均包含较为明显的政府色彩,外汇政策的制定一方面是市场规律决定,一方面是依据我国国情作出的双重考量。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人民币汇率对标美元,汇率波动明显收窄;2005年推出货币一揽子计划,按照市场供需作为货币调整基础,人民币对标美元汇率临时政策结束;2015年我国政府深化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制度。从目前人民币的汇率来看,基本保持较为稳定,外汇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五)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与外汇风险紧密相关的金融风险是债务风险。债务风险指的是本国政府无法承担对国外债务支付而引发大规模违约的风险。我国政府对待债务风险一直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债务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为了发展工业,从苏联贷款了一批工业设施和援建项目,但规模相对有限,中国在中苏恶化时期也已解决了这部分外债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开始发行外债,并获得了美国、日本为首的贷款投资,但由于我国对外债一直保持着极为审慎的态度,对外债的资金流入流出一直保持了极高的监管,《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的实施规范了外债登记和监管机制。从整体来看,我国外债占比相对不大,从1985年-2018年期间,我国外汇占比GDP最高为18%。外债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二、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经验
  本文认为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经验如下:
  一是始终严格监管金融风险,早发现,早消灭。金融风险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旦发生极容易造成系统性的风险。我国一直注重对金融风险的严格监管,对可能存在或者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以有效的、有力的措施,将风险消灭在尚未发生之时。根据银保监会的机构设置来看,全国2000余个下设机构,人数逾4万人,2018年末,银保监会下设省市县三级架构,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风险的监管。
  二是对已存在的问题加强改革,采用多元化的措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如1989年在市场经济推行改革时发生了较为明显的通膨问题,我国就着力于抑制通货膨胀,通过一些列的手段将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三次通膨问题有效解决,同时从制度建设方面对金融改革以不断完善,保证金融改革能够服务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如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对完善金融体系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要服务好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如1992年8月爆发的“新股认购抽签表”发放问题暴露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缺失的问题,当年10月,国务院就成立了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2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对证券市场监管起到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三是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进程中,着力维护市场稳定,增强经济主体信心。金融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增强经济主体信心极为必要,如2000年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剥离,央行及时干预,有效解决了当时发生的银行挤兑风险,提升了民众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三、結语
  综上,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在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不遗余力,也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系统梳理了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历程,总结新中国70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经验,以期可为业界和学界以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高璐.建国初期四次物价大波动背景、对策探析[J].价格月刊,2017(2):38-42.
  [2]王永魁.20世纪60年代初特殊形态的通货膨胀[J].党史博览,2013(6):40-41.
  [3]赵志君.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J].改革,2018(7):43-52.
其他文献
摘 要:互联网金融已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成为推进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从互联网金融概念,互联网金融发展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体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体系;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便利了客户,对传统金融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如客户在办理金融业务时更加方便快捷,对大数据进行整理开发,减少了操作费用的支出
期刊
摘 要: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严峻形势下得到长远的发展,首先要先审查自身,寻找自身企业内部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以这些为依据去改进、创新,找到能够适应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生存的策略。本文先对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现状展开了简要地分析,然后针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创新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形
期刊
摘 要: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要求制造过程持续精益改善,降本增效,本文运用价值流图分析技术,研究发动机X车间的整个供应生产过程,绘制出车间的价值流现状图,从加工节拍、机加产成品库存、生产线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精益改善的机会,提出改善措施。执行改善措施后,跟踪改进后的生产过程数据,绘制出价值流图的未来图。跟踪数据表明,基于价值流图的发动机车间精益改善方法降低了生产制造周期和库存,减少了人员数量,提升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北区的高含水检泵周期比较短的井进行新的采油工艺应用,并对各个新工艺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各个新工艺的适用对象做了具体的分析比较和概括。  关键词:新工艺;腐蚀;偏磨;检泵周期  一、概况  北区现在管理着油井73口,开井63口,其中斜井60口,占总开井数的95%,电泵井1口(G9-X21),综合含水91.3%,已经进入高含水和油田中后期开采阶段,采油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腐蚀、偏磨。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市场中很多企业提高经济服务化的力度来改变企业的发展现状。在企业中能够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主要因素就是员工的平均工资、技术水平以及产品研发,若是企业在发展中过多的偏向技术方向,则会影响劳动收入的提升。在针对市场的发展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中劳动份额的占比比较高,而按照行业来分,其中民营和外企中劳动份额较高。为了能够有效的
期刊
摘 要:协调区域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其必须解决的内容。经调查发现,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区域差距的问题,要想达成协调区域经济的目标,应控制好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发挥政府政策的管理价值、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区域财政和税收政策主要用于刺激落后地区,使其加快经济建设速度。调整区域经济中失败的市场机制或运行体系,优化区域发展局势,构建全新的布局与体系。
期刊
摘 要:职工福利是一个企业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有效动力。所以,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在积极探究福利制度。但由于历史积淀的体制等种种因素,国企福利却没有发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应具备的激励效应。本文主要描述了弹性福利的概念和作用,并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指出了我国国企福利制度所遇到的阻碍,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弹性福利;改革与优化  引言:
期刊
摘 要:金融科技风险分析对于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背景和现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金融科技风险和金融科技风险防控合理化建议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金融科技;风险分析;对策  1 金融科技发展背景和现状  在网络信息时代,金融行业以及社会其他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建设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1]。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
期刊
摘 要:重庆农商行从成立之初就肩负“服务农村,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是服务农村政策支持的重要主体,重庆农商行的金融服务创新将有效帮助农村成长,因此关注两者之间的对接现状、对接困境与对接对策十分具有研究意义。  关键词:重庆农商行;农业金融;金融创新;融资困境  重庆农商行将市场定位于“市场银行”,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为农村和个体工商户服务。在服务农村政策支持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以“专业市场、产
期刊
摘 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进行有计划地大规模建设,已经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的生活总体已经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农村经济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国有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发展农村经济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的利益。但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在经济管理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没有有效可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