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好人品,正在保护你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ong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做好事,不仅因为好事本身值得做,还因为你做的每件好事都会回报于你,通过一种神奇的媒介——口碑。
  1
  这几天,公司里出了件热闹的事儿。
  一个月前,老板心血来潮要秘密开发一个高端产品,打算在行业内抢个先机。不仅专门成立了项目组,起了个打死也猜不出来的代号,连办公室都租到了10公里之外的一处“秘密基地”。
  可没想到,产品图样前两天刚做出来,就上了业内八卦网站的热搜,一鸣惊人是没戏了,只能比手快了。氣得老板把全公司的大佬级人物都骂了一顿,然后成立调查组,自己带队,说非要找出是谁泄的密。
  可这一找不要紧,活活逼出了一场“杀人游戏”。A说是B干的,B说自己是无辜的,C跑出来助攻,说其实是A干的。要多乱就有多乱。
  调查组逐一询问,越听越晕,看谁都觉得特像贼,唯独到了某研发高级总监,大家异口同声:“他啊,pass吧”。
  讲真,我觉得他挺可疑的。去年,老板从国外挖来一个负责研发的副总裁,活活把这位高级总监给按在了中层,没上去。怀恨在心太正常了,可竟然没人怀疑他,甚至连问都懒得问,挺奇怪。
  后来,我在公司打听了一圈,终于明白为什么了。大家对他的评价出奇地一致:这个人不贪心。公司最难的时候,他减薪跟同事们分;公司缺人的时候,他也不叫嚣加薪;连买东西找错钱,他都大老远给人送回去。这样一个人,谁会相信他去卖消息。
  每次想起这件事,我都忍不住感叹,一个人得多好,才能让人相信他绝对不会做恶。在工作和生活中,谁都可能遭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只有一样东西能在危急时刻保护你,就是长久以来的好人品。它就像一道护身符,平时悄无声息,关键时刻特别管用。
  2
  经常有人说,今天的社会很冷漠,人走茶就凉,墙倒众人推。过去我还觉得是这么回事儿,可这两年我越来越发现,作为一堵墙,如果每个人都想推你一把,可能也得自我检讨一下。
  之前我在外企工作的时候,听说业内出了一个很牛的人,头脑灵活,人长得也不错。据说小时候和爹妈在美国捡垃圾、吃救济,读完大学,奋斗了几年,摇身变成了华尔街精英。他最风光的时候,项目做不完,同行都来抱大腿,他一个人带活了好几家小公司。
  那时候,我们还觉得他是偶像,拼了命想往他的公司扎。可没想到,我们还没迈进门,他先被踢出了圈子,因为吃回扣。
  那时候,我坚定地认为凭他的实力和人脉,站出来道个歉,肯定能摆平。可没想到,不仅没有人挺他,每个人都站出来朝他扔了个西红柿泄愤,什么压榨员工、内幕交易、偷税漏税,连秘书都把他乱报销的东西拿出来当证据,结果把他搞得身败名裂。
  我把这事儿说给室友听,她瞪着大眼睛惊讶地问:“这人平时干了多少坏事儿啊?”
  我不知道,但肯定不少,否则怎么一推就倒了呢。
  3
  看电影《疯狂动物城》的时候,有一个片段,我印象特别深。
  朱迪和尼克在破案的过程中差点被黑帮老大北极鼩杀掉,后来是因为朱迪救过黑老大的女儿,才躲过一劫。
  这个故事越回味越觉得是真理。我们做好事,不仅因为好事本身值得做,还因为你做的每件好事都会回报于你,通过一种神奇的媒介——口碑。
  如果只有能力、权势、利益,却没有好的口碑,或许可以快速建立一段关系,却不会有人死心塌地跟着你。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刻,恰恰是表面活得风光,人缘却已在暗处崩塌。直到有一天,这层窗户纸被人捅破,兵败如山倒。
  4
  几年前,一个朋友被自己的闺蜜摆了一道,借她上位,找了一份好工作,又找了一个好男朋友。平步青云之后,闺蜜对她各种冷嘲热讽,四处散播谣言,逢人就说朋友性格坏,脾气差,自己受了多年冤枉气。
  听到这些流言蜚语,我比朋友还生气,逢人就想替她辩驳。可渐渐地,我就发现,完全没必要。不熟悉她的人,不必解释;熟悉她的人,用不着解释。于是,她就这么化险为夷了。
  别人对她的信任从哪里来?无非来自平时一点一滴的为人处事。
  在职场,见过太多因为利益捆绑在一起的群体,表面上如胶似漆,骨子里却是一盘散沙。其实,原因再简单不过——和狼生活在一起,虽然有肉吃,但你不得不防着点狼,免得自己被下锅。
  没有好人品,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未来,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谁不希望世界更美好一些呢?
  因此,回答那个人们热衷的问题,人品好到底有什么用?
  你没事儿的时候,它可能真没什么用。可当你遇到困难,最后能救你于水火的往往就这么一件事儿:你是不是个好人。
  张隽摘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父亲离开我差不多一年半了。  在没有父亲的这段时日里,我绝少去触碰与父亲有关的时光与情景。不是不愿与漠然,是不敢与脆弱,每每忆起与提及,便有芒刺锥心。  想起父亲,即有一个画面定格在脑子里。父亲去世那年的9月,中午,太阳很毒,父亲站在小区门口,任阳光曝晒,满头满脸尽是汗水。我劝他回家,不肯,说我母亲买菜去了,要等她。父亲尽管患有老年痴呆,但大部分时间还是比较清醒的。之于父亲,特别是最后几年,母亲便
期刊
故乡原来是有名字的  因国家建设需要  在他的头顶修了一座水库  按辈份,他是山峡大坝的爷爷  他是葛州坝的父亲  他是亚洲第一粘土大坝  ——陆水副坝  就这样,故乡和他的名字就沉到了水底  慢慢的,人们就忘了他的名字  有时,坐车经过  我会望一眼他  有时,我和父親散步到这  和水里的鱼说说话  有时,也会在心里默默地喊他两声  可他,和几十米深的水下石板小街  小街上的青砖布瓦,石狮子,拱
期刊
当它们从热闹的地方抽身而去,留存在内心的便永远是它们最喜欢的东西。  人看鹰的时候,往往只能看到鹰外在的一面,比如它刚烈的性格和意志,但却看不到它的内心反应,更不知道它在内心想些什么,它是如何看这个世界的。其实,鹰眼里的世界与人眼里的世界并不一样。  先拿捕食来说。鹰从来不和别的动物或飞禽抢猎物,鹰捕获猎物时始终悄无声息,从来都不会让他者发现自己。鹰十分注重捕获猎物的地方,它们对这种地方的要求一般
期刊
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用眼泪浸润自己的良知和意识,有时候哭泣并不代表怯懦,那是一种灵魂的发泄方式。  1951年,美国纽约。  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画家齐聚一堂,参加一个盛况空前的艺术画展。评委是各国政要和全球知名艺术家。如果能在画展中获奖,相当于获得了全球认可。  当美国油画家本·沙恩将自己的参赛作品搬上展台,全场一片哗然。巨幅画作上不是枯萎的树叶,就是畸形的动物、失明的天鹅、断了翅膀的蝴蝶
期刊
你知道吗?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希望能牵着妈妈的手过马路。那样,车再多,人再多,我都不会害怕了……  那条路通向天边  5岁时,她跟邻家小朋友玩,最顽皮的小强问:“彩彩,你是不是像孙悟空一样,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然你怎么没有爸爸妈妈?”  听到这话,她跑回家,问正在剥青豆的姥姥:“我是从哪儿来的?”姥姥瞅了她一眼,低头剥了两个青豆说:“你呀,是你姥爷在咱家花园里用铁锹挖出来的。”她撇撇嘴:“净骗
期刊
外婆,你的安静让这个世界显得聒噪和喧嚣,外婆,好想你再抱抱我。  你没有让我发现莫扎特、莎士比亚或兰波。你没有带我去看过戏剧或展览,没有社交晚餐,没有高级服装秀,更没有去蓝色海岸度假。  但是因为你,我知道了要动手做事;因为你,我认识了在牛圈后面如长长的野草生长着的生活,这生活像雨一样,酸涩而湿润。  外婆,你步履蹒跚,像一艘滿载的船。  外婆,我们要出发了,既不富有也不贫穷,在这片土地上,有支撑
期刊
“在星星的心里,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当我们问起星星时,星星腼腆地笑着,“他是我老爸。”星星紧紧握着老爸粗糙的大手,用手摸着老爸发白的鬓发。  66岁的陈浩田是江苏省灌云县杨集镇河口村村民,14岁丧父、20岁丧母,他自己育有两女一儿,52岁时捡回一弃婴精心抚养。孩子两岁时被确诊为脑瘫,但陈浩田不离不弃,含辛茹苦照顾脑瘫养女14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父爱如山的真正内涵。  视如己出:精心抚养捡来的女婴
期刊
望着懂事的儿子和贴心的爱人,忆起亲朋好友各种方式的关爱,心想:这样的病,何嘗不是一种幸福?  夜很深了。身旁爱人的呼噜声如雷贯耳。辗转反侧,只觉得浑身发冷,头晕晕沉沉的。打开台灯,时间的指针指向凌晨一点,身体的不适让我难以入眠。扶着墙壁慢慢地挪到书房,闭紧房门,戴上耳机,打开手机打发难熬的时间,不适感好像有所减轻,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醒来时,天已蒙蒙亮,大汗淋漓,头发一缕一缕地贴在头上,眼睛始终不
期刊
这是我年轻时在美国的故事。  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日,我去参加一个早间弥撒。  我不是教徒却去星期日的弥撒听牧师讲道,是因为听说这对学英语很有用。原以为气氛一定很严肃隆重,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在祈祷前会有一段“今日故事”的讲道,信徒们听了直哈哈大笑。在开头的十分钟,牧师一连说了好几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等到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他才开始谈正经的事。星期天教会的阵阵欢笑,让我体验了什么叫打开心胸的感
期刊
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  1938年,21岁的美国青年斯托博投奔他的姑母,不小心把写有姑母家地址的纸条弄湿了。无奈,斯托博只好凭着纸条上残存的字迹,一条街一条街挨门挨户地找。  几天过去了,斯托博带的钱花完了,可依旧没有找到姑母家。这天,他从早到晚什么东西也没吃。傍晚,在一家名叫艾德熊的咖啡馆门口,循着从店里飘出的浓浓咖啡香气,斯托博不由自主地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