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accp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被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这是因为,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思维的基础。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产生兴趣、保持兴趣,才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研究探索。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化学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指导学生通过预习确定观察计划
  
  在实验中,要从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必须有周密的观察计划。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不得要领。学生在开始观察时,往往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因此,要指导学生先预习,再制订相应的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对象,拟出观察项目,明确观察重点。
  
  三、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
  
  每一个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明确的实验目标要求实验者必须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重点。学生在开始实验时,往往只凭一般的兴趣和爱好,在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目标不明确,分不清重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有的以局部代替整体,有的放过一些稍纵即逝的重要现象,对多种并存的现象,不能抓住本质现象。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对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对象和项目进行重点观察。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帮助学生制订观察计划以及明确观察目标外,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进行观察的具体方法。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
  1、比较观察法:比较就是在观察中区分客体,确定客体的异同,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总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因此总有可比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实验现象分析比较,要善于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
  2、顺序观察法;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按顺序观察。一般的观察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等,应按照一定排列顺序进行观察。
  3、分步观察法: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现象,应按照制定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
  4、整体观察法:其观察程序为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即先对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认识后,再分出对象的各部分,对这些部分细致地观察,从而对整体对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整体观察法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眼、耳、手、鼻、舌等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不遗漏重要的“细节”;在观察对象的各个部分时,注意跟对象整体联系,在整体观点指导下,观察各个部分时,重点观察主要部分,但又不放弃对次要部分的观察。
  5、重点观察法:即抓住事物本身的核心的关键部分或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反映实验现象的本质特点的信息,依据观察的目的,区别哪些是该观察的、哪些是不必要观察的。在观察物质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提纲确定观察的重点项目;在观察装置时,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优先观察核心部分;在观察实验操作时,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操作进行重点观察。
  6、归纳观察法:归纳法是在获得许多个别事物的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一般原理的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实验观察中,即从一个个的现象观察中,先得出一个个结论,然后归纳出一般的规律,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五、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
  
  1、要实事求是。观察力的生命在于真实,实事求是是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是我们作为劳动者应有的基本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科学态度、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2、要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有时稍纵即逝。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随时捕捉住;只有深入地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实验的观察来不得半点马虎。
  3、要眼、耳、鼻、脑并用。在实验观察中,要提倡眼、耳、鼻、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只有结合思维才能把握实验现象中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而且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剖析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
其他文献
著名学者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政治课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且必须联系变动着的具体的实际。因此,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热情,缺乏对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导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只能停留在空洞的说教过程中,增加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也势必成为空谈。作为一名初中思
期刊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群体,这个群体是否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方法等。因为班主任工作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以及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有效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诚挚、高尚、无私的,尤其是班主任,由于经常接触全班学生,在学生违犯纪律或者犯了错误时往往会恨铁不成钢,一不冷静就会狠狠
期刊
一、法治是道德建设的主体    道德就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荣誉与耻辱、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问题上的观念,是原则和规范上的统一体,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保证着人们对其规范的遵守。  道德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产生和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产物。”  道德具有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
期刊
【摘要】学校管理的关键是对教职员工的管理,对教职员工的管理应充分发挥领导的非权力因素,这就要求领导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礼贤下士,身先士卒,严于律己、团结下属,以提高领导者的亲和力,提高教工的向心力,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从而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  【关键词】和谐 亲和力 向心力 凝聚力    学校管理主要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目的是希望所有教职员工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而努力地工作,如质量的完成
期刊
激励性语言,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好话”、“动听的话”,人人都喜欢听,尤其是中小学生,但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不能滥用,必须有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如何应用好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便成了一门学问。  那么,如何用好激励性语言呢?如何掌握这门学问呢?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尺度。    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激励性语言定位于学生不同发展的水平层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差异。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根据自己在低年级语文拼音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出在拼音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实用方法。    一、根据儿童语言特点,运用儿歌激发兴趣    儿歌的特点是工整押韵、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很适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在拼音教学中,编写一首儿歌,学生边读边拍手边识记,学起来生动活泼。以单
期刊
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与学的关系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是在教师各种已设计好的教学手段的指引下,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教学任务。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而把本应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被动地回答一连串的问题,接受一个又一个的现成结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乏兴趣与热情,个体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
期刊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在语文课里体现语文工具性特征的同时,强化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语文课吸引力的一剂良方。   语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想象、情感体验、评价判断等环节。学生应从各种活动中获得具体而又丰富的美的精神陶冶。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语文综合性、模糊性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对
期刊
新编中学英语教材把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放在首位,着重体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任何语言都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它必须通过大量的交际活动来完成。在运用交际法教学时,教师的“三导”(导演、导游、导师)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与重要,它是整个教学活动成败的根本保证。    一、教师的“导演”作用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与领导者,充分发挥教师的
期刊
当前,语文考试中阅读题始终是学生头疼的题目,特别是课外阅读题,题型灵活问法多变,在浩瀚如烟的题海中学生很难得心应手,若是考到做过的则欣喜若狂,若考没见过的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远未能达到素质教育所期望的目标。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不言而喻。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自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