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总是这样红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h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儿山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富矿,广泛流传于西北及西南地区的8个民族。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花儿曲令全集》是一部集花儿之大成者,展现出“花儿文化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全书历史资料翔实,曲目选材精当,分类排列方法合理,展现了光彩熠熠的花儿风采,不仅为原生态花儿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地域文化学角度了解和探讨花儿的机会。
  关键词:花儿;曲令全集;花儿文化区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0010—03
  
  花儿山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富矿,是珍贵的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歌种,而是有着强烈地域性的音乐文化。它流行于以甘肃、青海、宁夏为中心地区,播及新疆东北部、陕西西部、四川北部、西藏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8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花儿。这些花儿既有着各自的特点,更有着这一广大流行地域的音乐共性和音乐基因,显示出鲜明的地域音乐文化面貌和文化价值。
  
  一、展现“花儿文化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国花儿曲令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所展示的就是这些光彩熠熠的花儿精品及地域音乐文化的风采。这本收录有360首花儿的《全集》是一部厚重之作,集花儿之大成者。全书历史资料翔实、曲目选材精当、分类排列方法合理,表现出编纂者严谨的科学的治学精神。他们对花儿这朵地域文化奇葩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情扑面而来,给我以强烈的感染。我要说,编纂者为花儿的传承做了一件好事,大好事。
  花儿的地域文化风情及特色,体现的是花儿作为民间音乐重要部分在地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广义来说,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这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是以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领域为研究对象的。而地域音乐文化的形成,是由特定地域的地理环境、人们喜爱的音乐语言及音乐行为活动方式所决定的。除了关注其自然地理环境外,还需从特定的旋律、音阶、唱词、演唱风格、民俗活动、文化传播诸方面做综合性的分析研究。
  《全集》的编纂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个从地域文化学角度了解和探讨花儿音乐的机会。花儿流行的地区,虽分别隶属于甘、青、宁、新、陕、川、藏7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划,但从空中俯瞰,这7个省区花儿流行的地区是连成一片的。各地的花儿音乐在这一广大地域内,形成了地域性的花儿文化。从类似的花儿文化生态环境及相似的音乐特征来说,这一广大地域也可以概称为“花儿文化区”。花儿流传的各省区,虽然在民风习俗、生活习惯、8个民族共用汉语一种语言演唱花儿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音乐语言及风格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同的花儿曲令在各地区、各民族传唱流行时,既存在旋律及音乐结构上的某些共性,又明显的有所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及民族韵昧。即使8个民族均使用汉语西北方言演唱,彼此无需翻译,但有的也常将民族语言的某些词语嵌入。其中,有的是正词用汉语唱、衬词用民族语言唱,这种将两种语言混合在一起演唱的花儿,称为“风搅雪”。有的则是把民族语言混于汉语歌词中,如藏族花儿“尕斯加饼饼泡肉汤,哇麻里搭茶心不孬担”,其中的“尕斯加”和“哇麻里”就是藏语音译词,意为“死面”和“铜锅”。各民族花儿与此类似的情况较为多见,由此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花儿中保留各地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留住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可以从一个层面诠释“花儿文化区”的多样性、丰富性。
  
  
  二、体现地域音乐文化特征的花儿分类
  
  
  以往,以省(自治区)行政区划来分类花儿的做法,既带来不少分类上的困难,也引起了许多有待探讨的理论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时便遇到了这一问题。当时是按省、自治区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卷,这样做是为了便于省、自治区组织领导此项工作,无疑是一种现实可行的办法,但却不是最科学的分类法,也存在美中不足之处。实际上,花儿的流布及传播并不是按历代及现行行政区划的疆域进行的,而是跨地区、跨民族流行的。按省级行政区编纂,—是难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二是任何一个省卷都不可能反映花儿的全貌,必须读遍甘、青、宁等省(区)收有花儿的民歌集成卷,才能看到这一多元性共生的花儿音乐的“庐山真面目”。从这个角度看,《全集》将花儿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地域文化整体及甘、青、宁诸省(区)共享的音乐资源编纂成集,就避免了多头收编的上述遗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音乐文化。《全集》将花儿区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大类,也是依地域的差异给音乐文化带来的差异的实际状况来处理的。传唱河州型花儿的民族最多、流行的地域也最广,遍布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东北部、陕西宝鸡以西、四川北部的若尔盖一带和西藏东北部地区。而洮岷型花儿流传的地区则较小,主要流行于甘肃陇中西南部的康乐、临洮、卓尼、临潭、岷县、渭源等县。这两类子系统的花儿类型,蕴含着各自的地域音乐文化特征。
  
  三、保护“花儿文化区”的原生态
  
  通观《全集》,梳理分类花儿并不是本书的唯一目的,通过清晰呈现河州型花儿的各种地名令、族名令、花名令、人名令、衬名令,洮岷型花儿的蓬花山花儿、二郎山花儿,为广大花儿爱好者提供丰富的花儿资源,才是本书的初衷。
  本书中的这些丰富的花儿音乐资源的收集来之不易,它是广大花儿歌手及各族音乐家坚持不懈努力积累的成果。《全集》收编的360首花儿是从多年来收集记录的3000余首花儿中遴选出来的精品之作,是一部跨省区、跨民族、经典性的花儿代表性作品的全集。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花儿音乐是人类最富于原创性和基础性的音乐文化,是积累最深而开发得较晚的一片沃土。据本书主编、花儿音乐学者王沛考察,早在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循化志》就有一首河州花儿唱词记载,1940年出版有文学集《花儿集》,但花儿音乐曲调的记录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才第一次面世。最早见诸曲谱的是1943年由作曲家王云阶在青海采风时记录的撒拉族歌手哈图玛演唱的《山丹花》。
  现代意义上的地域音乐文化研究在我国萌芽则更晚一些。20世纪80年代初,杨匡民先生提出了湖北民歌色彩区的概念,其后,由苗晶、乔建中撰写了《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他们是我国音乐界最早提出按地域文化进行音乐分类的学者。不过,当时他们是采用“近似色彩区”来表述的。所谓“近似色彩区”,就是他们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找出了几个地方民歌的一些共同特点和相近似的风格特征,于是用“近似色彩区”将这些民歌划归为同 一类型的分类方法。我感到,从地域文化特征的角度来区分,可以将广大的花儿流行地区称为“花儿文化区”。这既隐含有“近似色彩民歌”的成分,亦具有文化地域划分的意义。“花儿文化区”正是在长期的音乐交流、人地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考察花儿音乐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深化对各地区、各民族花儿与地理空间的认识,了解花儿如何从甘、青、宁花儿中心向新、陕、川、藏周边地区辐射的缘由,也可以了解具有丰富共时性、历时性的花儿音乐的地理变迁,从而深入探讨河州型花儿与洮岷型花儿的异同之处。
  特色是花儿音乐之魂,文化是花儿音乐特色之基。对于花儿来说,当前迫在眉睫的大事就是妥善保护“花儿文化区”,保护“花儿文化区”文化的原生态。“原生态”之词是从自然科学界的生态环境借鉴而来的。生态是指影响生物的性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对不同生态特征的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对其自然环境进行维持和保护。自从我国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来,从事传统音乐研究及保护工作的有识之士,受到自然界保持相对稳定平衡生态的启示,感到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包括花儿在内的民歌等传统音乐也面临着生态失衡的危机,于是纷纷发出了要保护继续传承花儿等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呼吁。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甘、青、宁等省(区)也向国家申报将花儿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作为受聘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全国申报的民间音乐项目的评审工作,深感花儿是亟须抢救和保护的对象。在2006年6月lO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榜上有名的花儿会有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花儿会等8处。保护这些地域文化的原生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花儿文化区”的广袤山野乡村,花儿不会散失,因为,它已经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只有在山野乡村这种广阔朴实的环境里,原生态花儿才能得到较好的保留和传承。
  花儿为什么总是这样红?因为它有“花儿文化区”的滋润;花儿为什么总是这样鲜?因为它有如这本《全集》编纂者们这样关爱它的护“花”使者。辉煌的音乐文化,只有在尊重这些音乐文化的后辈手里才能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为了保护好“花儿文化区”,保护好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全集》编纂者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经过辛勤耕耘,完成了这本沉甸甸的《中国花儿曲令全集》。为文化、为音乐、为花儿,大家谢谢你们!
  责任编辑:陈达波
其他文献
摘要:“孟戏”,因演唱“孟姜女”故事而得名,有关“孟姜女”的故事,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全国各地中流传,历史上元代北曲杂剧、宋元南戏和明传奇也都有过与此相关内容的剧本的演出。曾一度被认为早已失传整本的孟姜女南戏本,却在江西广昌县发现仍有由客家族群演出的传奇《长城记》及南戏本《孟姜女送寒衣》,搬唱它们的分别是甘竹镇大路背村和赤溪村{2},大路背村的传奇戏《长城记》已有400年的历史,甘竹镇赤溪村的全套南
期刊
摘要:弗雷德里克·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抗争与哀痛的气氛笼罩着全曲,4个乐章紧密联系有机结合,记录着波兰民族沦亡的历史,同时每个乐章又各自独立,各自蕴含着不同的音乐表达和深刻的音乐意境。  关键词: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演奏分析;音乐感悟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
期刊
民族民间音乐  [1-02]蒲亨强杜光庭《太上黄籙斋仪》音乐资料研究  [1-07]庄永平《敦煌乐谱》第6、8、9曲校译  [1-10]筝鸣 “巴山背二歌”的音乐美学特征探究  [1-13]贾建伟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跨文化比较研究  [1-20]王鸿昀20世纪舞蹈经典《黄河》乐舞综合研究  [1-26]孙建国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个性创新与运用  [1-30]王维平从原生态民歌谈中国民
期刊
四、社会热点    伴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全面展开和权威媒体“原生态音乐”的比赛与展演活动,“原生态音乐”成为本年度的一个关键词语。田青[1]的两篇文论对于解读这个关键词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他在《福建艺术》上发表的这篇文论中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上探究民族音乐的出路问题:“现在,产生农业文明的那种地域性、封闭性的环境没有了,现代化的进程使所有的传统艺术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因为地域化
期刊
摘 要:“吹打乐”,是指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要配置形式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文章以1980-2006年底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该领域论文为对象,从发文概况、地理属性、研究角度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汉族;吹打乐;综述;思考;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6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1-0015-07  
期刊
摘要:本文力图对音乐中的多声关系进行分类、归纳并指明各种多声关系的形态、特征、性质以及在声部结合时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多声关系;节奏型、声部层;音向; 音位;和音  中图分类号:J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1-0037-06    前言    在音乐写作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即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作曲理论课程的学习后,(通称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配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蒲剧、雁剧为例,着重阐明地方戏曲唱腔旋律与方言的关系。蒲剧、雁剧虽同属山西省,却分属两个不同的方言区,都是由发源地声腔、流布地方言及当地民间音乐交融而逐渐形成。其中,地域方言对地方戏曲唱腔旋律的形成、转变和规范影响巨大。笔者通过对蒲剧和雁剧不同方言字调图式与旋律的比较研究表明:1、方言字调决定着唱腔旋律的变化发展,唱腔旋律依据方言的变化
期刊
摘要:实践是音乐学学科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的音乐学学科研究中,有不少人存在忽视实践的种种误区,本文试通过对杨荫浏音乐学实践方面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分析总结,从中探讨他的音乐学实践之路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杨荫浏;音乐学;实践之路 ;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1-0105-04    前 言    在刚刚过去的20
期刊
编者按:我国著名的音乐学专家、音乐教育家,本刊原编委朱泽民教授于4月17日晨盍然仙逝,享年81岁。朱先生多年来,对本刊关爱有加,他的去世,是音乐史学界和本刊的一大损失。本刊发表本文,以表达对朱先生的悼念和纪念。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0022-02    1979年经朋友引见,得以拜望仰慕已久的朱泽民老师,承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尔来
期刊
摘要:恩耐斯特.布劳克的《希伯莱狂想曲》是一部在教学中有独特意义的作品。文章就其创作与结构作一简单论述。  关键词:恩耐斯特.布劳克;大提琴与乐队;《希伯莱狂想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0065-02     大提琴曲目的匮乏是教学过程中长期困扰专业教师和学生乃至演奏家们的问题,虽然当今信息渠道快捷,然而也仅仅局限在交换和获取上的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