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时代号角——中共十二大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o573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9.1-9.11 北京 代表人数1690人 全国党员3965万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结束一个星期,邓小平便离开北京,陪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他介绍“十二大”的情况时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十二大的作用与我们党的七大一样。七大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将把建设引向胜利。”邓小平为什么给予十二大如此高的评价?它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呢?
  
  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左”倾束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有序推进,为十二大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有党史专家曾这样说过:“写‘十二大’必须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说起,因为这次会议的意义太重要了。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次会议,它已经成为历史分期的重要标志。正是它结束了两年徘徊,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为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吹起了进军号。没有它,就没有中国的新时期;没有它,也就没有以后历次党代会的成就。”
  让我们把历史镜头推到难忘的1978年:这年12月15日闭幕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长达36天,这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会议。这次会议本来要讨论经济工作和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但是陈云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会议的气氛活跃起来,直指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他提出了6个重大问题:从对党内重大冤假错案和天安门事件平反,一直到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康生、谢富治重新审查,每个问题都涉及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虽然陈云此时还只是一个中央委员,但他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他现时的职位。他的发言,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旦重新拿起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必然要重新审视过去的道路,如果不认真对待历史,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是开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划时代历史文献,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再度辉煌的宣言书。
  1997年初,史学工作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有一个意外的重要收获,就是在著名学者于光远那里发现了一篇邓小平的亲笔手稿。这是一份用铅笔写在三张普通白纸上的准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提纲,上面详细记载了邓小平对未来的思考。
  这份手稿十分宝贵,就连邓楠知道后也惊奇地对于光远说:“我父亲很少写提纲,像这样长的提纲,更是十分少见。”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初见分晓之时,在全面拨乱反正刚刚开始之日,邓小平已在关注未来。当时,改革开放尚未列入中央工作会议的议事日程,而邓小平已经在提纲中提出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改革主张。邓小平在这个提纲中对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的思绪已开始突破计划经济的窠臼,出现了市场经济的思想萌芽。
  也许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正式讲话中,并未展开提纲中的全部思想,只是谈了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但他没有忘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978年12月18日,中央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两天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北京召开了。这次为期5天的会议和遵义会议一起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个伟大的转折点。
  这一天,中国人已经等得太久。早在八大,中国共产党就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然而后来的历史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国不得不付出20年的代价,不得不走一段曲折徘徊的路。
  为了保证这次历史性的转变顺利进行,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不再走大的弯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人事上采取了重大措施。一些人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而另一些人则成为新时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文化大革命”以来,一直遭到排挤的陈云,被重新选为中央副主席,并在新成立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担任了第一书记;邓颖超、胡耀邦、王震被增补为政治局委员。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离开我们两年以后,在这次会议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实际上开始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开始了有步骤地解决建国以来的许多遗留问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他们心情舒畅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何载在谈到平反冤假错案时说:“没有这么几百万人问题的解决,好多事情不好设想。第一,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没办法恢复,人们思想观念转变不过来,解决问题用什么来解决?从实际出发还是从个人意志出发?这个大前提定不了。第二,这么些身经百战,甚至有的人身经千战,经过长期锻炼的干部不解放出来,当时那个混乱局面没办法克服。你如果不落实政策,不让邓小平出来,这个国家不可收拾。第三,如果不平反冤假错案,好多人才出不来。你看后来发现的都是科学家、知识分子,没有这么多干部人才,重点转移不了。最后一条我看,没有平反冤假错案,恐怕改革开放也不可能搞成这样成功,我们党在国际上的形象恢复不了。”
  人们现在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称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伟大开端。这次全会不再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总结了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鉴于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和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现象的出现,党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工作会议,制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调整经济的同时,农村和企业的改革也迈出步伐。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开始有重大突破。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上述形势的发展和巨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基本上消除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创造了条件。因此,召开党的十二大,系统总结过去6年来的经验,进一步肃清10年内乱遗留的消极后果,确定继续前进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与此相适应的具体方针政策,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等问题,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议事日程上来。
  
  中共中央紧锣密鼓筹备十二大;胡耀邦指出,要力争使党的十二大成为建国以来开得最好的大会之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党中央十分重视,先后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充分准备。
  早在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就正式决定提前召开党的十二大。全会还对十二大的主要议程、代表名额、分配原则及产生办法等问题作了规定。
  全会初步决定了十二大的主要议程,规定出席十二大的代表名额为1600名。各选举单位按代表人数十分之一的比例选举候补代表。由各省、市、自治区、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解放军各总部、军兵种、大军区,分别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经过充分酝酿,采取差额选举办法,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
  为了认真做好党的十二大代表的选举工作,198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又通过了《关于十二大代表选举工作的几点意见》。《意见》根据中共中央五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对有关代表选举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要求各地的党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必须自始至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出席十二大的代表,都要经过充分酝酿,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要加强领导,开好县、市的党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同时,做好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经过充分酝酿,提出出席十二大代表候选人的预备名单。整个选举工作,要充分体现多数代表的意见。各地各单位的选举工作,应于11月底以前完成。中央政治局还对各方面代表的比例作出原则规定。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还做出《关于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候选人的决定》,这是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职务终身制和逐步更新领导班子的一个重要步骤。
  1980年5月18日、19日,在中央组织部召开的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工作座谈会上,胡耀邦就认真做好召开党代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指出,要力争使我们党的十二大成为建国以来开得最好的大会之一。他说,要开成最好的代表大会,标准大体有三条:一、它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二、它选出的领导班子是有威望的,是全党绝大多数同志所满意和拥护的;三、它的方法是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是充分走群众路线的。在谈到如何使选出的代表真正有代表性时,他说,组织部门的同志,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认真研究,仔细考察,够条件当代表的就当,不够条件的不要勉强。要充分酝酿,真正取得广大党员的同意,不要少数人圈定。名单没有什么保密的,可以提到党员中去酝酿讨论,不要怕变动。
  遵照十一届五中全会决议和有关指示精神,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的党组织,先后召开了党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出席十二大的代表,按期完成了选举工作。
  与此同时,修改党章的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从1979年冬天开始,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领导下,由中央各有关单位调集一批干部做准备工作,他们举行过很多次座谈,后来还曾经派出相当多的同志到全国许多地方去进行调查,征求意见,并拟出一个草稿。1980年1月,邓小平对党章的修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在中央的领导下,专门成立了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胡乔木具体负责的党章修改小组,对原有草稿进行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形成了修改草案第一稿。1980年2月提交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又根据全会的讨论意见,作了第一次修改。4月由中央书记处发给全党讨论,同时也发给部分党外人士征求意见。1982年5月修改小组作了第二次修改。同年6月,又发给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党委,中央党政军各部门的党组织和全体十二大代表征求意见。7月又作了第三次修改。
  在上述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中央政治局于1982年7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扩大会议。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共130余人到会,会议举行了6天,讨论了有关十二大的一些重要问题,为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进行了准备。
  1982年8月6日,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为召开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的会议。全会决定,今年9月1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公开宣布,恢复中共八大那样把自己的代表大会完全公开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好传统,摒弃中共九大那种秘密进行的做法。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并决定将这两个文件提交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
  8月30日,党的十二大预备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了大会4项议程,选出了由252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胡耀邦在会议上提出十二大的任务是:对粉碎“四人帮”6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作出胜利的总结,同时将确定党在新时期的宏伟目标和任务,使我们党能够以新的面貌和坚强的战斗力,率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预备会通过了《关于确认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增补中央委员的决定》。大会选出由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徐向前、聂荣臻、彭真、邓颖超等31人组成的主席团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宋任穷代表十二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所作的审查报告,通过了大会日程。至此,党的十二大各项筹备工作圆满完成。
  
  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命题;入党誓词写进新党章,新党章规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叶剑英评价十二大说,这次大会准备得好,开得也好
  
  1982年夏末初秋的北京,艳阳高照,天高气爽。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着全国3965万党员。大会的主要议程共有3项: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按照新党章的规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邓小平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他高度地评价了这次大会的历史地位,认为这次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他还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在开幕词中,邓小平阐明了党在新时期的国内外基本方针。他指出,80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年代,在这个十分重要的年代里,中国必须力求完成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3大任务和4件工作:一是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三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3大任务的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4件工作是: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邓小平所作的开幕词是中共十二大总的指导思想。
  在第一天的大会上,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从我国实际出发,围绕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出: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报告同时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小康之家,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布衣百姓的梦想。然而,把实现小康水平当作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当作动员全社会的口号提出来,这还是第一次。这个目标似乎不如以往一些政治口号响亮激昂,但它却朴素实在,深入人心。
  胡耀邦的报告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中心,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勾画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蓝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激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9月2日至4日,代表们用了3天时间,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心情舒畅,会议气氛十分活跃。
  9月5日下午,大会主席团举行会议,胡乔木就代表们对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以及据此对报告和党章草案进行的修改,作了具体和详细的说明。这个党纲草案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执政党建设的现状,针对十一大党章中的错误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并在总纲和具体条文上增添了多方面的新内容,比如成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等规定。新党章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仍肯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左”的错误,吸收了七大和八大党章的优点,并根据新时期执政党的特点,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有这样一个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中国共产党在此前60多年的历史中,各个时期都有不尽相同的入党誓词,而把誓词正式载入党章,十二大是史无前例的。新党章还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
  9月6日,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批准了胡耀邦所作的报告。决议说:大会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报告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应当成为今后党的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这个章程的决议,决定这一新党章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这一天,叶剑英和陈云作了重要讲话。他们的讲话受到全场热烈鼓掌欢迎。
  叶剑英说,这次大会准备得好,开得也好。看到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中央的领导岗位和其他领导岗位,由衷地感到喜悦,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他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诗句,勉励新上来工作的年轻同志,同老同志亲密合作,挑起重担,奋勇前进。
  他说,许多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这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些老同志是革命的功臣。他们的功绩,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他希望退下来的老同志思想不能退,要时时处处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叶剑英说,从中央到地方,今后一定要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原则,以保证党的正常生活和正确领导,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陈云的讲话主要讲了干部队伍新老交替问题。他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党的干部队伍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问题,青黄不接的问题,现在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老干部要陆续从领导班子中退出。老干部退出了第一线,要支持中青年干部的工作,担负起对中青年干部传帮带的任务,只有完成了这项任务,才算对党和革命事业尽了最后一把力。对于提拔中青年干部,陈云郑重地表达了两点极为重要的意见:一是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而不能只提拔几十个、几百个;二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这“三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已经提拔的,必须坚决从领导班子中清除出去。只要把干部队伍的交接班问题解决好,我们党的事业就一定会后继有人。代表们对这两个讲话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取得广泛共识。
  大会经过充分酝酿和民主选举,选出了由210名中央委员和138名候补中央委员所组成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同时选出了由172人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132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大会最后一天,李先念致闭幕词,号召全党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埋头苦干,一步一步地达到我们的伟大目标。
  随后召开的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 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责任编辑:徐 嘉)
其他文献
1973年8月24日——8月28日 北京 代表人数1249人 全国党员2800万    从反“左”到反右 提前召开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九一三事件后,随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材料陆续发出,并传达到基层,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批林整风运动。林彪事件对全国上下的震撼是巨大的,它动摇了人们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基本理论的看法。大家开始了更深一层的思
期刊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纪录    1928.6.18——7.11莫斯科 代表人数142人 全国党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  ○刘明光(安徽)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一个当时最多时拥有9万多名党员的政党,在一个拥有广袤国土的国度里,为什么不在本国召开代表大会,而要不辞辛劳、移师万里,前往遥远的欧洲,在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郊外召开会议?这次代表大
期刊
中苏两党两国历史上关系最热络的时期是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54—1958)中苏两国的“蜜月期”,无疑是从赫鲁晓夫1954年9月29日至10月16日首访中国,毛泽东、周恩来与他首次在北京会面开始的。    前奏:赫鲁晓夫上台前后周恩来与他的三次接触    在赫鲁晓夫首次访华之前,在中共领导人中数周恩来和赫鲁晓夫的接触与会面最多。  周恩来与赫鲁晓夫的真正第一次接触,是在毛泽东首
期刊
按常理,生长在山区的人一般不擅游泳,然而,在湘中韶山冲长大的毛泽东却终身与游泳结下了不解之缘。毛泽东终身爱好游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每逢外巡,只要有条件,他非游泳不可,中国的大江河海,到处都留下他中流击水、拨浪弄潮的身影。  1963年,大文豪郭沫若在参观毛泽东旧居时,旧居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毛泽东少年时代游泳的故事,他深有感触地说:“毛主席是少年游小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这句话概括了毛泽
期刊
1927.4.27——5.9 武汉 代表人数82人 全国党员57967名    生死关头    中共五大,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搏斗的紧急时刻召开的。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北洋军阀势力分崩离析,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继续维持其自身在华利益,纷纷拉拢掌握国民党军政大权的蒋介石。许多地方军阀和官僚政客也改换门庭,投靠了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势力不断扩大,走上了军事独裁的
期刊
2010年12月,我们安徽省党史系统独立组团到俄罗斯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参观访问。这次出行原本安排在金色的10月,由于签证问题,拖到了12月,这样也好,冬季去北方看雪吧!于是,我们一行6人,踏上了去俄罗斯的冰雪旅程。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冬季的莫斯科天黑得早亮得晚。我们从莫斯科机场出来时,虽说才是下午17点钟,但天已黑了,莫斯科已经万家灯火。  从机场到市区,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司机是本
期刊
1917年11月(俄历10月),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在上海和嘉兴南湖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航程起航了。  一大会后,在上海读书的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3位共产党员,奉党中央指示,回到家乡安徽寿县小甸集,传播大会精神,发展党的组织。接着,薛卓汉、徐梦秋两位寿县籍党员,也受党的指派,从上海回到
期刊
“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华社红卫兵组织出版过一种报纸——《新闻战线》,报纸为八开,对开四版。其中1967年5月13日出版的第四期二版上有一篇题为《彻底清算刘少奇要新华社改为‘民办’的黑指示》的文章。  文中说,1956年,刘少奇在给新华社工作的“黑指示”中说,“新华社做国家通讯社好,还是当老百姓好。我看,不做国家通讯社,当老百姓好”。又说,“新华社是官办还是民办?这不是重要问题,主要是不要时时强调自
期刊
图说江上青  编者按:江上青(1911——1939),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原名江世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就读于上海“艺大”,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艺大”秘密党支部书记,从事秘密学运工作。抗战爆发后,江上青等组织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动员民众抗日工作。1938年8月,他遵照党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
期刊
1943年10月,正当华北日酋冈村宁次对我太岳抗日根据地发动“铁滚扫荡”之际,我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十六团部队在被敌我双方称为“王疯子”的勇猛战将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的果断指挥下,一举歼灭了日军大本营精心组织的所谓“军官战地观战团”,创造我军抗战史上一次最为成功的伏击战,在我军革命战争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光彩夺目的战斗活剧。    秘密谍报站送出绝密情报    1943年,我抗日军民经过两年艰苦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