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新世纪的“曼哈顿工程”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4520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冷战开始,争霸的美苏双方不断发展完善毁灭对方乃至毁灭金世界的武器装备。核武器作为“终极武器”,其威力和投射工具不断完善。弹道导弹作为核武器投射的一种重要工具,其发展已经相当完善。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反弹道导弹技术也已日臻成熟。因此,如何发展一种更灵活、更具突防能力的新型战略武器投射平台,一直是世界霸主的梦想。更高的速度永远是人类梦寐以求的,而高速度赋予武器的突防能力也从来未脱离专家的视线。美国的下一代战略武器投送平台依然瞄准了速度,只不过这次的速度更高、平台更灵活。
  2011年11月17日,继海军与空军发展全球快速打击武器之后,美国陆军成功地进行了超高声速飞行器试飞,开启了陆军开发全球即时打击武器的序幕。陆军试飞的飞行器是一架概念机,由陆军空间和导弹防御司令部与战略司令部负责,隶属“高级超高声速武器”(AHW)项目。飞行器于美国东部时间6时30分从夏威夷考爱岛的太平洋导弹试射场发射,击中了夏威夷西南约3900千米外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里根试验场的预定目标。21世纪美国陆军的“曼哈顿”工程
  美国的全球打击系统始于1993年。面对当时以速度为核心的打击能力,受到军种职能限制,美国陆军陷入了力不从心的窘境,海军与空军凭借技术优势一马当先,陆军在技术门槛较高的战略打击能力面前,再度被边缘化。此次成功试射高超声速武器,可以视为美国陆军战略打击能力崛起的重要标志。
  美国陆军发动并成功实施的“曼哈顿工程”,成功地开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奠定了20世纪战略武器的基本物理结构和杀伤原理。二战中参战国使用的200万吨TNT弹药,只相当于后来B-52战略轰炸机携带的2枚氢弹爆炸当量。从美、苏成功爆炸并装备核武器以来,不断壮大的核武库成了最令对手胆寒的力量。当1967年苏联在美国的后院古巴竖起核导弹时,以3万多枚核弹做后盾的肯尼迪总统,不惜摆出决战架式逼退了苏联的核攻势。正是这种超级毁伤能力,使核武器从沙漠铁塔顶端的核炸弹,发展成了陆基核导弹、战略潜射核导弹和空基核巡航导弹,从而确立了三位一体“核威慑”的基本格局。冷战时期双方战略打击力量的发展,都是在加高陆、潜、空这三道核围墙。核打击作为一种传统的战略打击手段,能够起到存在即威慑的作用。对手只要制造并爆炸了核武器,不管核政策怎样制定与发布,只要陈列到武器库中就能够对敌方构成威慑。冷战期间,核威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战略威慑手段,也曾经是战略威慑的主要手段。可以说,是美国陆军69年前的动意,推动了美国战略打击能力向核武器的转型。面对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空军与海军主导的新型战略武器转型,美国陆军长期的低层次技术与频繁的战争行动,几乎被排除到战略武器转型的圈子之外。此次在太平洋上的一飞冲天,可以视为美国陆军在21世纪的“曼哈顿工程”,吹响了陆军发展战略打击能力的号角。
  陆军加入“空海一体战”的门票
  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海军、空军和美军太平洋总部根据前国防部长盖茨的授意,联合展开“空海一体战”理论研究。2010年5月18日,美国智库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公布了最新研究报告《空海一体战的初步构想》,认为“空海一体战”将极大地增强美国与盟国空海军力量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效能。“空海一体战”理论的提出,第一次勾画出信息时代海洋战争的雏形。面对新型战争体系和武器发展需求,美国陆军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因为就“空海一体战”的预定战场和作战行动来看,美国陆军除了进行有限的防空与反导作战,基本上无用武之地。美国陆军继“曼哈顿工程”之后,首次无缘战略打击能力的构建,陆军已经由冷战后战略打击能力的奠基者沦为无关紧要的旁观者。此次以全球打击能力为目标的超高声速武器试射,就是美国陆军加入“空海一体战”的一张门票。
  全球打击能力作为空海一体战的重要支柱,在当初的规划中基本与陆军没有直接关系。这个计划的近期目标是以海军“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潜艇的常规巡航导弹改进为主,潜艇上的1个弹道导弹发射筒改装后,能够容纳7枚“战斧”常规巡航导弹,让1艘战略导弹潜艇成为154枚常规导弹的发射平台。在刚刚结束的利比亚战争中,经过改装的“佛罗里达”号向利比亚境内的卡扎菲军队的指挥系统、情报系统和重要目标发射了93枚巡航导弹,占多国部队发射巡航导弹的60%以上。计划的中期目标包括海军的潜射全球打击导弹和空军的助推一滑翔打击系统。在2010年5月26日和2011年6月13日,美国空军两度进行X-51超高声速导弹试射,2010年4月和2011年8月,美国空军进行了HTV-2“猎鹰”超高声速飞行器的试验飞行。目前,快速打击系统的发展正处于中期发展阶段。计划的远期目标是超高声速巡航导弹,使之成为美国新型战略打击武器的支柱。在这些计划中,美国陆军基本没有纳入发展计划,更没有形成技术专长。而未来10年武器装备发展计划中,美国陆军为转型而发展的“未来战斗系统”(Fcs)也因为经费情况而被消减,当日被称为“华尔街血淋淋的一天”。美国陆军无论是发展还是转型均面临严重挫折与考验,只有跳出陆军的传统职能限制,才能够在新型战略打击能力发展上占有一席之地,摆脱边缘化的不利境地。
  从本次美国陆军试验的武器性能和试验场地选择来看,陆军也算得上煞费苦心,在靠近美国“空海一体战”主战场的太平洋方向进行试验飞行,也显示出了对未来新型作战样式的适应能力。陆军的加入,是继海军陆战队加入“空海一体战”之后,最终形成4个军种联合作战的基本保证。
  引发全球新型战略武器转型和竞赛
  继美国于2002年开始启动战略武器从“三位一体”向“新三位一体”转型后,全球快速打击能力就成为这个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战略打击武器威慑与打击能力的一体化,克服核武器威慑有余而实战不足的缺点,避免全球在核战争中共同毁灭。1小时全球打击能力就成为新型进攻体系的发展重点,高超声速飞行技术是这种武器的核心。由于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效果可控,规模可控,超高声速打击武器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而这种技术的发展也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继核武器竞赛外又一场战略武器竞赛。由于技术水平高,财力投入巨大,未来的快速打击武器竞争将把全球引入一场比核竞赛还要危险的对抗之中。
  俄罗斯在高超声速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俄早已拥有“白蛉”、“宝石”、“花岗岩”、“沙箱”等多种冲压发动机推进的导弹,为高超声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俄罗斯高超声速技术已进入飞行验证阶段,正在研究更接近于实际的飞行器布局。俄罗斯还正在研制“下一代发射技术”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采用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飞行马赫数达6~ 14马赫,已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和风洞试验。法国把射程大干1000千米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作为高超声速技术的首选应用目标,正在研制HAHV高空高速隐身无人侦察机,速度可达6~8马赫,飞行高度3万米,并能够携带武器载荷进攻精确快速攻击。法国和俄罗斯也正在联合研制能够把空天飞机送入太空的全尺寸吸气式发动机,预计10年内取得成果。
  印度在与俄罗斯成功研发最高速度达到6 000千米,小时的“布拉莫斯”超声速巡航导弹后,又启动“超级布拉莫斯”,计划研制飞行速度6~8马赫的超高声速运载器,在投放有效载荷后,还能够返回重复利用。巴西于2006年启动了14-X计划,预计2013年试飞。14-X飞行器速度6马赫,配备3台超燃冲压发动机,长度2米,宽度0.8米,采用火箭发射方式试飞。飞行器将安装在两级VSB-30火箭顶端,发射后一级火箭$31加速到4马赫,二级火箭S30工作4秒,加速到6马赫,并到达30千米高度。
  对付高超声速有什么办法
  面对传统的防空预警和拦截系统,超高声速武器的突防能力十分强大,发现与拦截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在传统反导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的情况下,由超高声速武器带来的新型反导难题又横亘在面前,要拦截这种武器,沿传统的思路前行可能是死路一条。拦截超高声速武器,观念的转型与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
  2011年12月4日晚,据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伊朗军方在该国东部地区,以“最小的伤害”射落了一架RQ-170“哨兵”无人侦察机。RQ-170“哨兵”无人机是美国最新型号无人机之一,也被称作“坎大哈野兽”,是一款隐身无人机,用来对特定目标进行侦察和监视,还可用来搜集情报。从伊朗的防空能力和武器装备分析,基本不具备对隐身目标的预警侦察和毁伤能力,因此,判断是被此前已经进入伊朗的俄制“汽车场”电子防空系统击落。
  “汽车场”是一种专门用来对付空中目标的电子对抗系统,也是一种电子防空系统。相对于火力防空,这种系统的基本功能不是击落目标,而是通过干扰压制,让机载武器无法命中目标。它主要用于保护地面目标和小型目标免遭敌机轰炸或导弹进攻,而且能同时压制来自任意方向、飞行高度在30米到3万米之间的50架飞机和直升机的侧视雷达、引导雷达、低空飞行保障雷达及空对地火控雷达。
  参照这一思路去思考、延伸、拓展,从“反传统”的角度看新型拦截能力的建立,至少有两个方向值得思考。
  一是电磁防空。以空袭兵器的电子信息系统为攻击目标,以大区域模糊拦截为基本手段的软打击方式,为拦截传统防空武器无法拦截的目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或者,与传统防空武器相配合,这种火力 信息的防空行动就是今后防空作战转型的重要标志。或许,拦截超高声速武器的秘密就在其中。
  二是轨道攻击。相对于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高度,地球轨道高度有更优越的位置优势,因此,使用具备强大轨道机动能力的空间武器向下攻击,也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如果以X-37B携带激光攻击、电磁干扰等载荷,对高速目标所在区域进行密集的精确打击和多区域概略拦截,或许能够对“时速1.3万英里的比萨饼”构成一些威胁。
  用能量约束能量,这是驯服核聚变的创新型思路。以面对点,以软对硬,或许能够为拦截超高声速飞行器提供一些基本想法。当然,相应的快速预警和跟踪系统也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由于公开信息有限,外界对于朝鲜武装力量的了解往往停留于表面,这一点体现在朝鲜国产主战坦克的认知上就更为突出,由于西方情报机关不掌握朝鲜国防工业的具体情况,加上命名方面“各自为政”,导致朝鲜坦克型号“满天飞”,让人摸不出头绪。像朝鲜陆军全面列装的“天马号”主战坦克就有六种衍生型,再加上美韩情报机关发布的诸如M1992、M2002、“暴风号”等等不被朝鲜官方承认的称呼,可见弄清朝鲜坦克发展脉络不是一件
空军,作为一支高技术兵种,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些年来,中国空军提出“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口号,加上空军特有的武器高技术特性,在普通民众中,对空军的关注,对空军武器装备的好奇和期待也越来越高。顺应这些变化,并借鉴国外空军开放活动的经验,中国空军近年来也推出了自己的“空军开放日”活动。  2016年的空军开放日于9月1日~4日在长春举办,活动的主题是“追梦空天”。作为一个军事媒体人,笔者也
这几年因为工作关系,记者到过许多高级将领、著名专家学者的家,但杨参谋长家这样极富艺术情调的,还是第一次见到。白色新颖式样的家具、素雅的窗帘、沙发罩布、有西洋装饰风格的天花板、吊灯……  “这都是我老伴的杰作,感觉简洁明快、大方美观,住着也方便舒适,我只负责维护保养打扫卫生。她原来是一名军医,也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如果不是杨参谋长主动介绍。记音真以为走进了一位艺术家的家中呢!  慈母情深  
目前已形成装备或媒体报道过的电磁扫雷器主要有磁模拟扫雷器、微波扫雷器,定向能范畴的扫雷器有激光扫雷器等。  地雷的变化促进了电磁扫雷器  地雷是随着扫雷器材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大量应用而不断变化的,其变化除装药结构外,主要体现在引信上。传统地雷通常采用基于机械原理的引信,只有目标触碰到地雷时(有压发、拉发、松发等)才会起爆,因此单个地雷形成的障碍宽度较低。例如:炸坦克履带的防坦克地雷,为了确保炸毁坦克
轰炸机电子对抗系统的早期发展  美国军事航空技术在二战期间的发展很快,尤其是远程轰炸机对战争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美国轰炸机部队与英国共同完成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更是独立实现了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并在战争末期实现了轰炸机与核武器的组合。  电子技术在二战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欧洲战略轰炸时期,德国的地面警戒雷达和机载截击雷达,在防空战中给美、英轰炸机以很大的威胁。美、英轰炸机部队为了对抗雷达威胁,
当记者如约来到解放军青岛401医院高干病房时,杨老将军正熟练地敲击着笔记本电脑的键盘,撰写文稿,因为我们在电话中已经约好,所以采访很快就进入主题。  杨老今年八十有五,他趣话自己是活过了头的“80”后。  矢志从军  我是江苏省启东县向阳村人,出生7个月母亲病故。家里贫穷,营养不良,瘦弱多病,奄奄一息。幸亏我爹和12岁的三姐百般呵护不放弃,阎王爷不收我,我才得以长大。爹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但他知
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液气悬挂装置  1 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没必要  1956年瑞典LVKV42坦克首次采用液压可调式悬挂装置。1958年,瑞典研制出无炮塔式液压可调式悬挂装置的Strv103B坦克(S坦克),靠转向和液气悬挂来调整火炮的左右和高低。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为T-64加装了液气悬挂系统,但因可靠性很差,T-72、T-80又退回到扭杆悬挂。同一时期,美陆军曾在3辆M60A1坦克上改装了液
今年1月,美国恢复了停顿两年多的地基中段反导试验,美国在已完成的16次拦截试验中成功碰撞拦截8次,在失败的8次试验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无法识别目标弹头,本文谈谈对真假弹头的识别。  美国最早的洲际导弹预警雷达是1957年开始建造的,它包括远程目标搜索雷达AN/FPS-50和远程精密跟踪雷达AN/FPS-49现在的导弹预警雷达是否仍分这两类?  AN/FPS-50采用电扫描的固定式圆柱形抛物面天线,
最近有关中美单兵装备的话题在网络上被炒得火热。这其中,有关防弹衣的问题更是引发广泛关注。此外,前段时间还发生穿防弹衣协助警察抓捕嫌犯的开锁匠遭枪击不幸身亡、而未穿防弹衣的警察遭遇多发子弹贯通伤却生存的事件,这些都引发了大家对人体防护装备的兴趣。珠海航展上,上海斯瑞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多种PE材质的人体防护和装备防护装甲。怀着一系列问题,笔者采访了该公司CEO、高级工程师辛志荣和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廖
飞机在突破音障时,由于机身对空气的压缩无法迅速传播,就在飞机的迎风面形成激波。激波面的厚度很小,其后方的空气压力急剧降低。如果当时空气的湿度很高,气压降低会使水汽凝结成微小的水珠,于是就形成了像云雾一样的圆锥状“音爆云”。因海面上空气湿度大,因此“音爆云”一般常见于舰载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