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奎:追寻“听涛者”的强军梦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ss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基地声纳业务长,常年战斗在制衡强敌、深海远洋最前线。
  他,先后获得海军研练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等多项表彰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专业人才1类岗位津贴,是基层一线技术“大拿”。
  他,带领水声专业团队集智研训,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国防发明专利11项,多次囊括海军、战区海军声纳专业比武团队第一名。
  他,就是张友奎,以刻苦钻研、无声奉献,探寻着深海蛟龙大洋判情识别的奥秘。一直以来,他坚持向科研力要战斗力,不断创新优化声纳专业训練方法手段,着力提升潜艇声纳目标识别能力,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水下攻防瓶颈难题。
  张友奎总说,“会当水击三千里,于无声处起雷霆”,对他来说,无声,是声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无声,代表着更好地隐藏自己,代表着出手即是雷霆一击。无声的道路注定艰难,究竟是什么让他义无反顾投身潜艇事业,是什么让他不畏艰难奋勇攀登?近日,笔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张友奎的内心世界,了解“听涛者”背后的强军故事,感知他炽热情怀中的深海雷霆。

抉择:只为最初的梦想


  海边港口有一个特点——雾大。
  黄海之滨的某潜艇基地也不例外,已是7月下旬,天刚蒙蒙亮,晓星还没来得及从黑夜中“隐去”,海上就升腾起团团浓雾,给大海群山罩上一层神秘面纱,白雾弥漫的海面上一艘黑黝黝的“庞然大物”若隐若现,随着潮水的涌动,呼吸般上下起伏。
  “这里就是中国核潜艇部队启航的地方吗?”1985年秋天,一位身着格子衬衫的青年第一次出现在这座军港,“你们好,我叫张友奎。”他向旁边一同从军校毕业分配到该基地的“新面孔”介绍着自己,声音低沉,略带鼻音,不知是紧张还是激动。
  这次初见,让他记住了这个雾气充盈的清晨,记住了这片湛蓝深邃的大海,也记住了这条威武雄壮的钢铁巨鲸。
  初入基地的张友奎经常望着潜艇出神,凝视它黝黑的外表、分明的轮廓,听滚滚波涛“诉说”着它的不凡。就这样,他与潜艇“朝夕相处”了十年。
  人生道路漫长,不同的选择往往代表着不一样的人生。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核领域人才紧缺,核领域声纳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专业技术过硬、平时表现突出的张友奎脱颖而出,1995年,他被选调至上级机关工作,仅仅一年时间,便在海军声纳专业比武中崭露头角:他培养的声纳兵获得了11个奖牌。而那次比武,奖牌共有12块。因此,他受到各级首长的高度认可和表扬,成为海军声纳专业领域“新星”。
  带着光环,张友奎继续耕海,一干又是10年。正当他的职级要更进一步时,他却作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重要选择。
  2005年元旦前一天,时隔10个春秋,他又回到基地,作为声纳业务骨干参加某次潜艇战备行动复盘。“那次基地之行,改变了我的发展轨迹。”在回忆起这次战备行动复盘时,张友奎总有这样的感叹。
  “战斗警报!战斗警报!左舷x度,距离x链,发现可疑目标。”“右舷x度,距离x链,再次发现可疑目标。”复盘中,潜艇与外军反潜兵力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触动着张友奎内心深处那条敏感的神经。
  声纳对于潜艇来说,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只有更快、更准地发现对手,才能具备更强大的战斗力。而隐蔽性的好坏更是直接决定潜艇安全性。明明操纵人员操作正确、指挥人员指挥得当,为什么还是会被对手“紧紧咬住”?这是他参加本次复盘前就一直深深困扰的问题,基地的一份总结报告箭指靶心,给了他很大触动。
  复盘结束后,会议室里逐渐归于平静,但张友奎心中却仍然波涛汹涌。他眉头紧锁着,手中的笔被紧紧握住,桌子上的笔记本已经写满了好几页,他望着眼前的总结报告,长时间静心思考,随后在本子最下方写了四个字:“装备”“人才”。
  “仗打不赢,装备和人才是硬伤啊!”张友奎突然意识到,平时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一线部队存在差距,研究的内容也存在滞后性,因为缺少第一手素材,因为与官兵实际遇到的问题有些脱轨,严重影响了潜艇战斗力提升的速度与效率,这也正是他一直想要突破的“瓶颈”。
  复盘后一整天,张友奎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他一个人走在环海路旁,感受着凛冽海风,望着浪花飞卷,他的脸颊被冻得通红,双眸紧紧地凝望着水天交界处。
  “这样下去不行,我得回基地!基地才是真正能够实现我专业理想的地方。”这个想法突然从他的脑子里蹦出来。他搓了搓冰凉的双手,急匆匆往回走,此时的脚步没有了来时的沉重。
  回到宿舍,他就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你说什么?现在在机关工作不好吗?你怎么想的?回去干吗?”他和家人说出了自己想回基地工作的想法,得到的是家人一连串的疑问和不解。
  不只是家人们不理解,身边的战友知道了他这个想法,也纷纷劝他,“潜艇基地雷声处刚刚组建,底子又薄,你在上级机关提前晋升的机会很多,涉及待遇问题,要考虑好啊。”“现在前途很顺很好,为什么要回去呢?”“你才刚刚40岁,已经成为了机关业务骨干,回去意味着可能要重新开始,你真的想好了吗?”……
  周围的人都打心底里羡慕张友奎,年轻有为,上下认可,顺风顺水干下去是别人眼中最正确的路。但只有张友奎明白他究竟想要什么,未来的人生轨迹是什么样。
  “因为现在基地需要我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基地做事创业的激情对我的感染,只有我自己感受得最真切;事业对我的召唤,只有我自己听得最清楚。这一次,我要听自己的!”面对当时的专业技术“瓶颈”,他决定听从本心的召唤,向首长勇敢地表达回基地工作的想法。


张友奎在工作中

  时隔10年,他再一次回到了曾经的战位,继续进行他所热爱的声纳专业研究。   “声纳是潜艇的耳目。通过耳朵听音来发现和识别目标,是声纳官兵的看家本领。”回到基地后,他牵头展开第一项工作——声纳听音训练。
  但那时雷声处刚刚成立,设备器材、人才队伍、制度规范都十分匮乏,如何立足现有条件,尽快提高官兵的声雷专业技能,成了张友奎心心念念的问题。
  一次经历,为他打开了这扇大门。张友奎有个习惯,凡是和声音有关的,他都会留意几分。一次,朋友到张友奎家中做客,还没进门,就听到房间里传出优美的交响曲旋律,而后看到电视机里播放的交响乐演出现场,指着正快速挥舞双手指挥交响乐队的指挥家,发出疑问:“也不知道指挥家怎么分得清那么多不同的声音?”
  就是这样一个偶然提问,让张友奎在声纳听音训练上有了新的想法。殊途同归,带着这个疑问,他开始了对交响乐声音识别的研究。
  而后,在一次科研会议上,张友奎结识了一位在国际享有盛名的优秀交响乐指挥家。虽然他们一个是声纳领域专家,一个是交响乐指挥家,但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两人都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张友奎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独到看法让指挥家惊叹,而指挥家对声音识别的研究和对声乐队的训练方式方法,也给了张友奎很大启发。
  后来,张友奎针对当时基地声纳专业存在的弱项和不足,建立了“明确指标、严格考核”的“经常练”制度,成功研发“声纳听音训练系统”,并从“专业技能基础训练”“海上演习演练成果交流”“行业专家答疑解惑”三个部分,有效提高年轻同志声纳业务能力。这套成熟的训练系统,成为之后海军选拔声纳兵和训练声纳兵的专用系统,至今仍在应用。
  “敢为人先、走在前列是我们团队倡导的品质,现在想一想,初创的日子既艰难,更难忘……”张友奎带领基地声纳团队建设了海军第一个听力监测室,用生理和心理声学理论指导训练。为了让听力监测结果更加准确,监测形式更加科学,听力监测室成立的前一个月,张友奎查找了大量理论文献,致力于将理论付诸实践。他还带领团队建设了海军第一个多媒体听音训练室,开创听、看、记相结合的听音训练模式,大幅提升官兵训练质量与效率。


張友奎(左三)组织专业骨干实案交流集智攻坚

  通过严格科学训练,该基地声纳听音训练水平有了显著提升。2007年,该基地在上级声纳专业比武中包揽团体第一名和个人前3名,从此,这个团队开启了声纳听音训练的“高光时刻”。

攻坚:“战斗”是他心中的光


  正当他们听音训练成绩傲视群雄,各级好评如潮涌来的时候,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就像一盆冷水,浇到了声纳团队的心上,对于张友奎个人而言,也是一次难以抹去的重创。
  在一次夺得海军比武团队第一名不久后,张友奎跟随艇员队参加海上实兵对抗演练。海天之间,云飞浪卷,万顷碧波下一艘潜艇寻机待发,随时准备以雷霆之势重创“敌”舰。
  “声纳兵,迅速识别目标信息。”指挥员命令已经下达一段时间,却迟迟没有得到回应。在潜艇即将发起攻击、急需判明目标的关键时刻,声纳第一号手却“卡了壳”。
  海洋环境情况复杂,不确定性因素繁多,耳机里嘈杂的声音让这位声纳兵无法对目标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一分钟、两分钟……舱室温度只有20℃,但是汗水却从他的额头冒了出来。
  知耻而后勇。返航后的那几天,张友奎几乎是茶饭不思,一个疑问在他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这名声纳兵的听音训练水平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会在海上识别目标的关键时刻“掉链子”呢?
  “实战是检验训练水平的唯一标准。”张友奎和团队的战友们对声纳官兵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研究,从训练要素和训练过程等方面查找听音训练的实战化差距,梳理出一系列实战化训练短板,摸索出听音训练向海上实战能力转化的机理。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传统听音训练必须向实战化训练转型,这是我们的新目标。”张友奎作为该基地声纳团队的领头人,掷地有声,向声纳官兵提出团队的训练方向。
  他们研究提出“全要素、全过程”目标识别实战化训练理念,集智研制出“声纳目标识别训练系统”,通过仿真模拟手段把海上实战化训练条件搬到训练室,实现岸港训练提高与海上实战化运用的“无缝对接”。
  但这个训练系统研制与完善却并不容易。如何将海上不确定要素“原封不动”地搬到训练室?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声纳领域可供参考的中文资料少之又少,能够查到的大都是外文资料,这对于非语言专业出身的张友奎来说,仿佛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自学外语,自主翻译。早起、午休、睡前,凡是能利用的空余时间,他都会坐在办公桌前,一边放着英汉词典,一边放着国外的文献资料,不断推敲文章意思,翻译整理成中文资料,每日如此。
  这样一干10年。10年间,他翻译了大量国外声纳领域著作,形成潜艇声纳专业系列教研书籍,解决了领域知识空缺断层问题。“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张友奎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坚持和刻苦成了他解决难题的法宝。


声纳业务长组织专业骨干实案教学训练

  可是只有文献资料还远远不够,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注定行不通。缺乏海上实战要素,那就跟随艇员队出海总结,自己梳理不够,就组织声纳官兵一起讨论。对于收集的海上实战化信息资料,他都如获珍宝,对于想到的新思路、新点子,他都会记在本子里,用在训练上。随着出海次数增多,本子厚度也一点点增加,当有人翻看笔记本时,他都会笑着说:“这里面可都是宝藏啊!”   年过五十的张友奎在官兵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上午随艇出海回来,他不停歇,下午就投入到模拟训练系统筹备上。
  除了做系统,他们团队还建立了实战案例交流制度,提倡声纳员“人人写总结、个个上讲台”,把海上实战心得带回训练室,实现“一人训练、大家受益”。训练中,针对某些舰船噪声特点不明显,音色杂乱等特点,让老同志以拟声为主,以生活经验为辅,利用多种形式对难音杂音进行讲解。“窥一斑而知全豹”,把特例推及整体,单一目标体现多个特点,通过这样回环式的学习制度,声纳兵识别训练效率明显提升,判型更准更快了,训练效果更明显了。
  黄海某海域,海面,波高浪急;水下,一场实射战雷比武正在紧张、无声地进行着。狡猾的“敌”舰采取曲折机动、水声欺骗等战术,在潜艇声纳嘈杂的背景中时隐时现。又到了鱼雷攻击的关键时刻,指挥室里的空气都快凝固了。
  这一次,声纳第一号手李永伟,气定神闲、从容不迫,作为该基地声纳实战化训练排头兵,他不但及时发现和精准识别目标,还准确判断出“敌”舰的欺骗和伪装伎俩。随着指挥员的“发射”口令,鱼雷呼啸而出,准确命中目标,基地勇夺这次比武第一名,漂亮地打了个“翻身仗”。
  此时,张友奎长舒了一口气,感觉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前行:创新中追逐深海梦想


  蒋金良的耳蜗又开始疼了。作为声纳兵,他已经在这台声纳模拟训练器上训练了好几个小时。
  耳机里传来的声音,混杂着海浪、海洋生物和各型舰艇发出的噪音。他需要在这几十种杂音中辨别出目标舰艇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声音,并据此判断出目标舰艇的国籍、型号,甚至舷号。


声纳专业骨干听音训练分享心得

  面对数千条声纳数据,蒋金良几乎是在挑战不可能。长时间听音训练,耳廓上逐渐磨出茧子,腰也落下了毛病,但收获喜人。2017年底,海军组织声纳兵大比武,蒋金良战胜众多声納高手,夺得海军潜艇组第一名。
  即便如此,他也不敢放松日常训练:“虽然比武中的声纳信息全都被我识别,但比武系统只有几百条数据。如果声纳数据量扩大到千条、万条,我就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了。”
  张友奎是开发这套声纳模拟训练系统的领头人,也是蒋金良这些声纳兵的“师父”。按说“徒弟”载誉而归,张友奎应该高兴。但他盯着训练中的蒋金良,不禁眉头紧锁。张友奎向笔者讲述:
  “虽然蒋金良他们已经把声纳专业‘听音辨船’这项技能,练到了人力所能及的限度,但是这也让我有了危机感和急迫感,如果不求突破创新,那必将被时代淘汰。我们必须要有新思维,勇于尝试用更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来进行声纳识别。”
  声纳目标识别是潜艇水下认识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感知水下战场态势的主要渠道,但由于水下战场态势过于复杂,且人工识别主要基于声纳兵日常演训任务积累的经验,所以在目标判别上往往因人而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军事上的运用,数据正在成为新的战争制高点。“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要做就做最前沿的!”张友奎认准的事,决不回头。
  要想构建庞大的数据库,实现目标识别的智能化,就必须攻坚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难题。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但最初的“神听战队”大都是水声专业出身,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知识掌握不足,专业人才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上级首长得知张友奎团队遇到的现实困难,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遴选主攻计算机建模、大数据分析的高李政博士加入他们团队。


张友奎在查阅资料

  有了高博士加入,张友奎迅速带领他的“神听战队”展开新动作,他们紧盯水下攻防技术发展前沿,查阅翻译外文资料,把自己的短板补齐,研制新型数据采集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他们打破现有人工识别为主、机器谱图识别为辅的半人工识别模式,不断丰富海上声源数据,搭建高性能人工智能硬件平台。部署开源AI学习框架,结合大数据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模型开发。利用成熟的人工智能应用产品,充分借鉴声纳兵的识别经验,进一步将声纳目标数据智能化。经过数十人的不懈努力,“智能声纳兵”应运而生。
  “张业务长,同一段音频录入系统,可是识别的结果却不一样。”在一次“智能声纳兵”测试中,声纳教练员齐振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如果一个识别系统无法保证较好的准确度,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有缺陷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张友奎立即对“智能声纳兵”进行检查调试,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他判断是算法集出现了问题,为了验证他的判断,他对数据库中上千批数据进行全面测试,在得到的结果中,果然发现一部分数据是有误的,这个现象证明了这并非偶然因素影响。
  经过不断测试,他发现噪声数据进入系统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识别结果会有差异,这大大验证了他的判断。近一个月里,张友奎开始对识别算法进行优化,每天加班到深夜,泡面、浓茶成了加班的“标配”。最终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在原来基础上优化识别用时,比之前快了一倍多。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智能声纳兵”像一个孩子,在张友奎“照顾”下逐渐成长、成熟。
  “听说张业务长弄出了一个系统,叫什么……智能声纳兵?”“海洋环境那么复杂,一个系统有什么用,还能比咱们学了好几年专业还强?”……
  “智能声纳兵”刚刚走进官兵,就产生了很多质疑声,但是面对这些声音,张友奎却没有过多解释。
  声纳兵与“智能声纳兵”究竟孰强孰弱?在一次“人机大战”的比赛中,“新生儿”让“老同志”服了气。比赛现场,一方是曾获2017年海军声纳大比武冠军的蒋金良等经验丰富的8名“金牌声纳兵”,另一方是具有庞大数据信息库、被誉为“智能声纳兵”的机器人。   紧张的比赛开始了,在一阵“沙沙”的噪声过后,蒋金良抢先作答,领先“智能声纳兵”2秒报出正确答案,8名“金牌声纳兵”相互对视了一眼,露出一副稳操胜券的神情,不时还偷偷瞟一眼站在旁边的张友奎,好像在向着“师傅”炫耀“还是我们厉害吧”。很快第二道题开始了,耳机中混杂着潮汐涌浪、海洋生物和各型船艇发出来的噪音,辨别难度陡增。当8名声纳兵还在冥思苦想时,“智能声纳兵”已经率先给出答案,蒋金良等人面面相觑,压力扑面而来。决定胜负的第三局开始了,这次耳机里的声音比前两道还要难辨认,可是“智能声纳兵”还是快速准确作答。最终“智能声纳兵”以2比1取得胜利。


核潜艇部队官兵对党绝对忠诚、绝对听党指挥

  自“智能声纳兵”研制成功以来,“人机大战”上演了数次,经验丰富的声纳兵鲜有胜绩。从未有过的挫败感,在他们的头脑中变成使命感:智能化时代,就是要将芯片与大脑对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战斗力跃升!
  “这是方向,更是责任。”完善“智能声纳兵”成了张友奎声纳团队奋斗的头等大事。“智能声纳兵”辨别分析每批目标的时间不超出20秒,而且准确率极高。张友奎自信地说,“声纳兵+智能声纳兵”将会让潜艇水下攻防更加耳聪目明。

升华:在远海大洋展露锋芒


  水声数据采集应用系统和“智能声纳兵”的出现解决了科研领域的难点问题,但新技术在实战中如何应用?表现效果怎么样?张友奎又迈向新的水下长征。
  “听说了吗?这次考核又变难了。”正在备考声纳听音合格考核的声纳兵葛桐明得知这一消息,脸上瞬间复杂起来。张友奎业务长一直秉持着考核从严从难的原则,以“高标准、严要求”测试每一名声纳兵。声纳听音考试变难了,可谓是水声数据采集应用系统“惹的错”。
  自从该系统应用以来,水声数据库不断壮大,官兵的“复习资料”也不断增加,从前可能掌握几百条,就能轻松通过考试,但是现在掌握上千条,也有不及格的风险。考试难度提升倒逼了官兵听音识别能力,达到以考促训、为战而练的目的。这套系统除了用作潜艇声纳专业合格考试,张友奎还制定了一套迭代回环体系,将采集系统推广到兄弟单位,一方面为兄弟单位提供技术帮助,一方面通过使用者的反馈结果,对系统进行修改优化,达到更新改进的作用。
  水声数据采集系统表现突出,“智能声纳兵”更是在实战化考验中异彩连连。一次,某艇员队执行攻防演训任务,声纳操纵长丁瑞斌正在专注地辨别耳机中的噪声,突然,耳机里传出一个微弱的声音引起他的注意。“沙……沙”,这批信号强度很弱,听音特征不明显,很难辨别,但是谱图特征显示这不是普通的商渔船信号。“事出反常必有妖”,小心谨慎是每名潜艇兵必须具备的品质。他迅速切换声纳,仔细辨别其音感特征,查看谱图特征,脑海里不断查找着训练中积累的信号模板。
  “可是,这到底是哪一个目标?”丁瑞斌经历了数次大项任务历练,具有十分丰富的海上经验,被誉为“专业小能手”,但这次他也挠了头。
  随即,他将耳机中的噪声信号接入“智能声纳兵”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存储的海量数据库中进行比对。他一边焦急等待智能声纳兵的识别结果,一边仔细搜索脑海中的信号模板,结合多年训练经验和“敌情”通报,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这极有可能是演训任务中号称“海洋黑洞”的潜艇目标!
  “真的是潜艇目标吗?”
  丁瑞斌也不敢确认,此时,“智能声纳兵”系统的识别结果也已经给出,它的判定结果直指该类目标。“智能声纳兵”的识别结果增强了丁瑞斌的信心,综合多方面因素,最终他给出结论——“疑似‘敌方’潜艇”。的确是潜艇目标,这次成功识别离不开声纳兵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也离不开“智能声纳兵”辅助决策,而这只是一次“小试牛刀”。
  还有一次实兵对抗演练,水下,大洋“黑鲨”连续突破;海面,驱护舰交叉搜索,某舰艇编队与某型潜艇分别组成红蓝双方,展开激烈对抗。红方舰艇编队全域“猎鲨”,蓝方潜艇寻机突围,最终,红方反潜失败,蓝方获胜。这次实兵对抗让身为红方的舰艇编队心里有苦却说不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就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在哪里?”在演练中,蓝方潜艇始终在舰艇编队附近水下进行机动,却丝毫没有被发现。而蓝方的制胜之道,就是“智能声纳兵”和声纳兵的完美配合。
  “形象地说,它能捕捉水下的天时地利,”张友奎介绍,“这套系统,可以实时、直观地对某些水下环境的变化进行预报,指挥员可以根据相关信息选择主动探测还是进行规避”。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声纳兵战斗方式,也为指挥员提供了更强大的数据支持,帮助他们跳出基础判定环节,将重心放在战略判断和战术选择上,从而提升战斗力。
  张友奎声纳团队对“智能声纳兵”的期望不仅如此,该系统作为声纳技术的前端科技,除了在该基地潜艇上常态使用,在其他部队的训练中也起到很大作用。
  一次次演训任务,一次次实践应用,“智能声纳兵”经受住了考验。“用科技提升战斗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条道路上必定充满荆棘坎坷,但是我们无怨无悔,唯有勇往直前。”张友奎的心声也是声纳团队的共识。
  2018年6月11日,习近平主席亲临基地声纳训练室,现场出题考核并为声纳兵过硬的专业技能点赞。“现场感受主席的关怀,面对面接受主席的肯定,我们声纳官兵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献身潜艇事业、矢志强军征程的理想信念。”张友奎重温这些温暖光荣的画面,依旧激动。
  创新永無止境,奋斗永无止境。近年来,基地声纳官兵始终铭记习近平主席嘱托,大力弘扬核潜艇精神,紧盯对手练硬打赢本领,努力拼搏,勇立时代潮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专业人才。面对各种赞叹,张友奎从容淡定,只是一门心思钻打仗、搞科研,依旧在“无声处”奋力奔跑,勇敢追寻着“听涛者”的强军梦。
其他文献
2020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3683万吨,占据全国比重的20.44%。这里之所以粮食产量高,和“黑土地”的功劳密不可分。中国的土地分为南红土、北黑土、东青土、西白土和中黄土,这其中最肥沃的就属黑土。“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栽上柴火也开花”,就是对黑土地最大的褒奖。  黑土一般分布在温带地区,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为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科学测定每20
期刊
熊熊烈火中,只有他们迎着危险向前冲。他们是逆行者,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始终一往无前,用行动证明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承担整座城市消防安全工作的他们,时常被误解,却从没有怨言。他们,就是消防员。  其实,消防员也是普通人。每一个赴汤蹈火的消防员,家里也有等他们回家的亲人。  电影《烈火英雄》中,尤勇饰演的救火总指挥吴晨光有一句臺词:“你们太不了解消防员了!”那么,消防员究竟什么样?第25届中国青年五
期刊
初春的北京,微风和煦,暖意盎然。走进位于北京海淀区增光路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大门,迎面而来的是大而醒目的“和谐”雕塑,绿意盎然的校园内,一左一右矗立的两棵古松向人们诉说着这所院校的悠久历史。办公楼是一座苏式建筑,沉稳厚重,一砖一墙都颇有岁月感。  记者在会议室采访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  他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一位在教育界深耕多年的学者,更是把中国劳动教育研究带到新高度的学科领军人。谈
期刊
这个五一,对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江岸区分公司上海路揽投站投递员徐龙来说,着实有些梦幻,在人民大会堂,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仅仅三天之后,他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作为一名平凡的投递员,徐龙13年来4000多个工作的日日夜夜,驾驶邮车累计行驶3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10圈,累计投递各类报刊邮件40余万件,零差错,零投诉。当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身处武
期刊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坦言,“这份荣誉从脱贫攻坚中来,不是个人荣誉,其背后凝聚的是千千万万扶贫人的心血。站在台前,展示的也不是个人,而是脱贫攻坚为村子和村民带来的翻天巨变”。  三个月前,李凯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颁奖。那一天,穿着彝族传统服饰,戴着英雄带,接过奖牌时
期刊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脱贫攻坚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解决贫困问题高度重视,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作出了不懈的减贫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作为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
期刊
2021年2月2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灯光灿若繁星,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正在举行。  雄壮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一颁授奖章、证书、奖牌。  这是35岁的杨晖第一次走进这神圣的红色殿堂。此刻,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获得者之一,他感到,这是至高的礼遇、崇高的荣耀。“特别触动,中华民族和绝对贫困永远地说再见了。我能和脱贫攻坚
期刊
“陈老板,我家有一些核桃,请帮我代卖一下。”“小陈,这几十斤自然酿造的土蜂蜜,还得请你帮我卖卖。”“我也想在家里开一个网店,你教教我吧?”……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一间临街的店面,人气十足。店面上面挂着“陈兹方铺子”的小招牌,店主就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兹方。  说话时,陈兹方的嘴角始终带着微笑,一脸阳光。然而,细一打量他,会发现他高高的个子有两只空荡荡的袖筒。原来,他没有
期刊
在福建漳州,有一句话广为流传:“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漳州110’”。  “漳州110”,是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直属大队的简称,是全国公安机关最早实行警务机制改革的基层单位。  31年前,“漳州110”因民而立。创立之初,仅有七个人、三支枪、一辆破旧三轮摩托车,就是这样一支公安队伍,在全国首创110报警服务台和快速反应机制,开创维护治安与服务群众并重的先河。1996年8月,公安部在漳州召
期刊
2012年,他中考落榜,跟着亲戚外出打工谋生。端盘子、发传单、在工地搬砖……  2019年,他身披国旗,站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领奖台上,接受无数的掌声和祝贺。  低谷中向上,绝境里逆袭,像小说一样精彩的情节,真实地发生在一个年轻人身上。  他的名字叫梁攀,现在是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青年教师。因为他的励志经历和出色事迹,今年五月,他获得团中央、全国青联颁发的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梁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