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自信”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fox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历史道路和现实选择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赢得了在话语权上的主导地位。从“四个自信”的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内涵与要义。
  关键词: 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4-0046-02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
  “四个自信”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系统提炼所总结出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特质。这既是对自身选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一系列误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的有力回击。
  一、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却总是以失败告终,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开启了救亡图存的崭新阶段,中华民族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党和人民的长期探索,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其间,虽有苏东剧变的强烈冲击,中国仍能顶住压力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不变,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以实际动向世人展现了中国走自己的路的强大魄力。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世界影响力位居前列,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道路”、“北京共识”已经为世界所认可。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象更加清晰。这条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基础,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前进的保障,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通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领导力量、基本路线、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为一体,自觉地抵制了来自“左”和右等各方面的干扰,既针对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兼顾了中国社会的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是一条在全面发展中突出重点,又在重点建设中兼顾全局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基础
  理论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探索。理论自信首先要求我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因为“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3]。其次,就是立足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国情,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在革命和建设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把苏联革命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教条化的错误倾向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科学命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征程,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日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重大失误,十年文革时期党和国家更是陷入深重灾难,但这一时期中国的国民素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技术的发展还是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党在后来还正确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这更加证明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依据本国国情和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又创立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
  邓小平理论开创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中共十二大发展于十三大初步形成,在十四大至南方谈话期间走向成熟。这一理论涵盖了中国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总体布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新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进行全新的阐释,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局面,是推进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发展的成就与缺陷,提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要对各方面进行统筹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这对指导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中国社会从此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4]。
  历史已经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5]
  三、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保障
  制度自信是指对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建构的一系列涉及中国方方面面的制度的充分肯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新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相互连接、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体系,由根本政治制度、根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其他各项具体制度构建而成。其中,根本政治制度和根本经济制度处于最顶层,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本点、出发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位于第二层,总领其他各方面制度的建设。而其他各方面的制度是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阐释,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备性、科学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根植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立足于中国的实际需求,保证各项事业全方位顺利开展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制度体系,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顺利持久推进的重要保障。
  四、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命脉
  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到“三大文明建设”再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无不体现着党对这一方面工作的重视。
  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先进性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党带领人民进行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来源于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为主义和信仰而奋斗而献身,培育出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等。这些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道结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力支撑,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注入崭新活力的端口。
  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程度,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用科学的理论端正自身对文化的认识。其次,要深入中国社会内部,认识和把握社会深层次的机理,防止认识浮于表象。第三,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一个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最优秀的成果,因而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体系。这一体系,不会为其他任何文化所取代,也不会因其他任何冲击而崩溃。最后,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包含着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是更加密切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人的联系,而非割裂。
  在当今世界,仅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政党、国家和民族,因为中国现在的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本文由延安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赵传 ,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学历:本科,刘常喜,研究方向: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籍贯: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职称:教授,柯艺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籍贯:福建省漳州市,学历:本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7—02(0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
  [3] 列宁专题文集·论辫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
  [4] 曲青山:《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人民论坛》,2017年第1期。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7—02(02)。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黨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7—02(02)。
其他文献
摘要: 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是彝族聚集的地区,该地区英语教育教学进展缓慢。本文在指出彝族地区英语教育和学生学习英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彝族地区英语教育教学落后的因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以期望对提高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彝族地区;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
期刊
摘要: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高校的教育资源共享、企业的信息化办公、驾照考试的考场管理等。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维护与管理两个方面,浅析如何保障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与工作。  关键词: 网络维护;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4-0018-021引言  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对于计
期刊
摘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程方案已在全国高校贯彻实施,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效性,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原有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间房”的说教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远远鼓动不了当代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必须创新思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倡导开放互动式
期刊
摘要: “微时代”正在悄然无声的影响着教育系统的每个层面,甚至对于全球的学习实践与教学活动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为研究对象,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在“微时代”背景下变革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4-0052-02“微时代”的信
期刊
摘要: Eric Jensen是美国神经科学学会成员和纽约科学院成员,他在《适于脑的策略》著作中提出了消除学生能感知到的各种威胁,提倡多渠道促进学生学习等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对数学教学有重要启示。本文在简要阐述“适于脑的策略”的基础上,运用其相关理论观点对预科数学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 脑的策略; 数学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
期刊
摘要: 大学日常管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管理活动,一方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普适化阶段,大量的学生进入到大学进行就读,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时代在变化,学生的心理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有些已经失去其自身作用,需要及时进行更新,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辅导员,在处理日常管理工作时应懂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更好的完成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管理大学生
期刊
摘要: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德育教育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健全和提高。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语文德育教育的各个方面来阐述德育教育與语文教学的融会贯通,这一点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关键词: 德育;语文;教育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quality emphasizes the train about the
期刊
摘要: 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都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然而公共选修课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逃课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学生的选课动机、教师的授课质量、公共选修课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要解决公共选修课的学生逃课问题,必须注重对学生选课的引导、加强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及完善公共选修课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逃课行为;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 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智力运动的归属问题都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智力运动与体育概念之间关系的讨论,以及对智力运动被视为体育项目负面影响的分析,阐明智力运动是一种具有娱乐性的社会活动,不属于体育。  关键词: 智力运动;体育;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4-0131-021对智力运动的认识  有关智力运动的概念和本质方面的研究
期刊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其对高等数学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此种情况下,要想使高等数学教育在现代教育环境下能够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和教育意义,需要明确当前高等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现代教育环境的视角来改革高等数学教育,真正意义上提高高等数学教育的有效性、适用性、教育性,以便学生能够在高等数学教学之中,收获多多,包括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意识方面、素质方面等,为将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