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负忠实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t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炳,陕西长安人。西安市作协会员。60年代起以城市生活为主在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若干。
  最后一次见到忠实是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我陪我们共同的一个老朋友去西京医院看他。就是这位老朋友,在40多年前先后邀请忠实和我重新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的。到病房套间的门口,见他侧卧着,右手高擎手机,那么专注那么凝神,如一座雕塑——昨天见他时他还戴着氧气面罩,说话都感吃力,我以为他今天有了好转。不料再一天早上7:54分,接到护士小贾的微信:他于7:45离开了。
  我看着那短短的五个字,看着7:45的时间,默然无语许久许久。
  这以后两年多时间里,我一直没有动笔写怀念忠实的文字,我不知道该从何写起。却见有人在微信文章里提到我,又说忠实也在文章里提到我和朋友去他家看他的事。每每看到这些文字,我都无言地回想着和忠实的相见,那画面依然是生动的,也是多姿多样的,但始终又没有能够深深地打动我,甚至刺痛我的那个“点”,那个能凝聚我的心绪和思考,能调动我的情怀和悲楚的“点”。于是,我坚持着不写一个字,更不愿意用怀念名人来期望于读者什么,那会令我不安,甚至羞愧。想起我们在文学道路上的互相交集,他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一点一点地仔细回想和反思,从没有间断过。直到前一阵,我又翻检出他给我的那封信,一字一句地读,就看到最后一段开头他写的“如果觉得我见你时所说的话可参考”,心里竟蓦然一阵警觉:我只在反复读这封信里那些具体要求我、告诫我的字字句句,怎么就忽略了他这里提到的“见你时所说的话”?那些话和这封信显然还有很重要的关系呢。这封于我最为要紧,却又被我轻易忽略了快三十年的信,是因“这些话”开始,又是从“这些话”结束的。
  想来想去,还是和那次那个老朋友,还有西影的一位编剧,加上我们学校的司机和女友,五个人一起去看他。他见到我们很高兴,为了陪同司机的女朋友,他便带上女儿一起与我们下了门前的崖坡,穿过他们家的自留地,到灞河滩里去散步。我牢牢记住的他那天的一句话就是在这儿说的,当时他站在河堤上,眼睛追随着不尽的灞河水,畅快地告诉我们:“我最喜欢顺着这河堤走,一个人,四望无际,由着你倾想吧——”那个“倾”字他咬得非常重,加上他当时的神态,周围的环境,令我马上联想到:他那一个个隽秀、沉着、厚重、扎实的中国汉字,就是在这河滩上栉灞柳风、沐秦川雨而生发,凝聚,形成,最后落实到白鹿原下那极普通的窗子前,在陈旧的漆皮都开始脱落的小饭桌上那一摞厚厚的稿纸里清晰显现,排列成文的啊!
  应该就是这次,他在漫步中对我又说:不要听那些话,语言文字上都还值得提高,你应该再好好收拾收拾……他这话很快被大家的言笑和另外的兴趣所冲淡,我竟也追随着大家伙儿的兴致,把那几句话就这样很随意地放在一边了!根据他的信(1988年5月10日),我翻找当时留下的一些资料和记录,发现果然除了那次灞河滩,他还在另外的见面或者電话中说了关于同一话题的其它话……过去了将近三十年,我实在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会如此轻漫地对待他反复说的话?其中有些意思他重复了三次,包括那封至关重要的信里的嘱咐。这令我久久不得释怀,无法原谅自己——
  1988年初,我的一篇广播小说征文被评上一等奖(另一篇也被播出),令我颇感自得,居然还在给朋友的赠书上题了“我想,我也许该画上句号了”。评奖结果尚未公布的当天下午,一位主持评奖的朋友就打来电话说“你挂头牌了”,然后津津乐道地讲说了评委的各种好话和评论时大家如何一致肯定。陆续地我听到了更多的赞誉和祝贺。那次征文忠实也是评委,他是评奖后对我保持沉默的唯一一个朋友。过了一段时日他才解释说,我想让你冷静冷静,后来又说希望能认真修改。不久后的灞河滩见面中,他显然还在继续那样的思考。接到我寄给他的那次灞河滩的照片后,他一定考虑得比较周全了,对我的小说做了重要的分析,并认真提出他的修改意见和下一步做法(准备推荐给几个编辑部的好友)。想起更早时,他就我的具体作品与我耳提面命地坦诚交换意见至少还有两次,一次他翻看着《安东诺夫小说集》逐字逐句边念边讲边分析;一次把我叫到西影招待所宿舍一直说到凌晨一两点钟……我把这些联系在一起,并回想我这三十年的东游西荡,上上下下……忽然就实实在在地感到了痛,心痛!一个好朋友,一个文学上的好同道,对我的文学苦旅如此恳切,费尽心思,在最关键时刻伸出有力的大手要拉我一把时,我却没有紧紧地抓牢他——这不幸成了我终生的最大一次失误,也是我文学道路上的最大遗憾!
  那封写于1988年5月10日的信中,他首先明确地告诉我:“你的长安市井小说确实找到了一条自己发展的路子”,这一点他和大家说的是一致的,但唯有他明确指出了“路子”,且把这个“路子”放在关乎我今后的发展上。他显然怕我没有认清楚这个“路子”的重要性,就再比方:“有许多人写了发了不少东西,却根本没有一点是属于自己的独立见解艺术特质的东西,除了挣钱,再无什么大的意思”,并说“认真地掏点独自所有的经验学问,这是一般企图挤(跻)足文坛的关键一步”。言犹未尽,继续往深里说:他正是在这一点上看到了“希望”,并为此他自己也“感到兴奋的”。
  那年我是48岁(1940年属龙),他是46岁(1942年属马)。我们能在文化革命后期同时重新拿起笔来,是受共同的那个好朋友的盛情邀请,那个朋友当时(1969年)刚刚受命主持三秦大地上唯一的报纸副刊,他在见我第一面时就提到,他还在找郊区一个叫陈忠实的老作者,希望我们都能“再写起来”。他说你们都是老作者,你写城市街道生活,他写农村广阔天地,副刊需要这样的稿子。我和忠实就是从那以后相互认识的。但到我获奖,已是我们相识十七八年之后,我和忠实之间的差距也已经拉得相当开了。他是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我还是继续蹒跚的普通作者。这种文学道路上的苦行和无望,让我多次萌生退意,但也反向地激励着我不肯停步,有一种潜意识里愈挫愈勇的“憨劲儿”……就是在这纠结中获得了这个奖,我才有了一种“能够交待了”的松懈。
  今天我不得不承认,那时我显然更乐意接受各种鼓舞和赞誉,“小心眼儿里”很是沾沾自喜着。我一定也被那些夸奖和“大不凡的话”冲昏了头脑,没有能够“冷下心”听进忠实的劝告。忠实对此也有预见,所以他才在信里又一次谆谆告诫、反复叮咛:“我劝你也能漠然一点,不要听太多(有加重号)的关于什么大不凡的话,而能冷下心来,就已凿开的层面继续刨掘,以求深水清泉,那时再来品味不迟,也有个品头。”忠实是让我“继续刨掘”,是要“再深些,再细些,再努力些”,是让我把未来的“深水清泉”作为目标的。现在看得清楚了:我当时没有“冷下心认真地去‘掏掘’属于自己的那点经验学问”,那可能很辛苦或者一下看不到明显的结果。于是,我更愿意“顺坡下驴,快马加鞭”,去“尽早”摘取“更大更美”的果实。   痛定思痛。这就是差距所在,也是智者和愚夫的区别。其致命处,可能就是人生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了。
  “智者”忠实君一定也预见到了这个可能,他才会在那封信的结尾无可奈何不无遗憾地说:“如果(你)就此罢休不掘不进,说真的,我将长叹惋惜!”在这里,他用了全信中唯一的一个惊叹号!
  不幸而被他言中。
  不幸而渐行渐远。
  我终于连他的身影也看不见了。
  当年的实际情况是,我没有摘取到“更大更美的果实”,便干脆甩开来扑向改革的大潮。忽而下海南,忽而漂北京,一会儿修汽车,一会儿编杂志,五马长枪一阵抡过,孑然一身落寞归来,就又是二十多个年头过去。再次与忠实见面,他依然关心地问:“你不是在北京?”我故作潇洒地答:“哦,回来了。”忠实便无话,我则静坐一旁,由别人去与他亲近了。
  转瞬间,我们三人都已是快要“从心所欲”的年纪。一次,忠实在那位老朋友(他1938年,属虎)家里见到我画的一幅画,上面题了老兄七十有三的生日感怀诗,我和了一首写在其下。他仔细地读了,来了兴致,索纸笔记下,说:“我也和一首。”相信就是在那前后,忠实忽然對那位老朋友喟叹道:“××到现在没有写出来,我无法理解!”
  他一定想起四十年前,在那位老朋友的邀请下,我们都重新拿起笔再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刻,也想起那次获奖后的“不幸言中”。忠实真的只有这声“长叹惋惜”了!
  但他一直还没有忘记同在文学道路上,曾经努力地要拉扯住,尽量不使掉队的我——一个愧对文学更愧对朋友的我。
  我负陈忠实。
  这个结论,用了整整三十年时间。
  如今,一个即将步入八十岁的耄耋老人,这样说还有什么意义?
  又想起忠实去世的前三天,是2016年4月的27日。
  在我的邻居、护士小贾的热情帮助和促使下,27日那天晚间我在病房里忽然出现在忠实面前时(我们至少又有八九年没有见面了),他虽然带着氧气罩,依然很响地“喔!”了一声,如当年一样地朝我伸出手,用力地握着,我只能强忍住,让他什么话也别说,好好听医生的,配合治疗……却隐隐地在心里想,这怕是我们最后的一握了。
  ……离开他就要三年时光的现在,我把那声“喔!”和那个“长叹惋惜”放在一起,还有他那用力地一握,还有他那些谆谆嘱咐的话和写在纸上的每一个字,都深深地、深深地刻写在脑子里,存储下来。存储下来,将来一定告诉我的外孙女:你的外公,在人生的路途中,在事业的关键时刻,曾经这样轻易地,失却了一个最忠实的好朋友呢!
  ——这就是意义。
  写下这些,是为对忠实的祭悼。
  他的那首和诗,终于没有写成。
其他文献
在大多数热带地区,疟疾仍旧猖獗,是一种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据统计,仅在撒哈拉周围的非洲地区,每年发生的恶性疟原虫性疟疾疫情就超过5亿,超过百万的儿童因此死亡,病死率高。在种群进化进程中,疟疾是自然对人类进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类蕴藏的高度多样性的基因组中,由于有的基因表达并且赋予了人类抵御疟疾的能力,使得大多数人能够在疟疾流行区中存活下来,这些基因也得以在特定人群中浓集。从而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中的效果,促进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县所辖范围内的10个乡镇卫生院接种疫苗的600名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观察健康教育前后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综合知识得分;健康教育6个月后,两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相关情况以及儿童家长对
期刊
孙成凤,山东枣庄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散文选刊》《飞天》《草原》《延安文学》等,有作品曾入选年度选本。  一  一条匍匐于地母之躯的河流在聚百泓纳万川之后,蜿蜒曲折、浩浩荡荡地从我们身边流过时,即便是一个如我之辈的凡人,也会生发出复杂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圣者面对一条气贯古今的河流发出的千古慨叹。一声嗟叹穿越数千年时空,到今日依旧还绕梁不绝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胸腺癌(C型胸腺瘤)在CT影像学征象上的表现,提高放射科及临床医生对胸腺癌的在影像学征象上的判别。方法: 搜集2009年至2014年经手术切除并病理确诊的胸腺癌12例并对其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胸腺癌多发生于前纵隔左侧,且多伴有分叶、瘤内可出现坏死、大血管及心包常受累、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多见;结论: 胸腺癌是恶性程度高、术前不易诊断且较少见、影像征象不易判别的胸
期刊
刘彦亮,陕西延长人。作品散见于《大观》等。  凌晨一点的电话惊醒了沉睡中的我,我一骨碌爬起来,是堂哥打来的,说让我抓紧到县医院,我的同姓发小农用三轮出事了。我胡乱地穿好衣服驱车赶往医院。等我赶到医院见到的是一个永远不会开口说话,心脏停止跳动的人。白色的床单覆盖着他,直挺挺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的母亲瘫软在地上,哭天喊地也无济于事。他只有37岁,如果把人生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分开,他正值人生的夏至。  
期刊
高玉昆,河北邢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短篇小说集《醉情》,长篇历史小说《大清国相魏裔介》。  胡老二家住城郊工人村,三代人守着三间破瓦房,一住就是30多年。  胡老二自爹那一辈儿就从农村进了城,爹和同村的几个老战友一起从部队复员后,便到城里一家纺纱厂保卫科工作。踏实干了两三年,便由普通工人转成了合同制,后由合同制转成正式工。全家户口一起随他迁过来,随着厂子几千号工友一起落户在了这城郊的工人村
期刊
余兴楼散记  楼在此间,群山多么孤独  风吹不动门环,却能轻抚草叶上  憩伏的昆虫。夕晖红而不艳  唯有静坐天井中的那个人  才视它为隔世的绸缎  回廊上的光暖暖的,箴言般  古老,如果迎来怀乡的人  那么窗格子背后定然会涌来笑声  上升到屋顶,接着是云端  垂直落下的却是十二行的童年  这是余兴楼,在福建  在永定,在下洋,在彩云寨  群山为此而裹在布衣里  溪涧是流动的夜,而那疯长的树  垂挂
期刊
奔 跑  突然,走在我后面的那个人  加快脚步,超过我  然后他开始奔跑起来  我朝他望了一眼  也像他那样,加快脚步  我也跟着奔跑起来  走在我周围的人,抬眼望我  目光中充满疑虑  其中有一个,选择像我一样  加快脚步,奔跑起来  另一个似乎在经过慎重的  考虑之后,也开始奔跑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  他们的脸上露出狐疑的神色  然而最终他们都选择相从  也都开始奔跑起来。现在  大街上到处是
期刊
袁军,陕西吴起人。作品散见于《延安文学》《陕西日报》等。  五月初的郭家沟,天空澄澈透明,一尘不染,风和日丽,气候宜人,清爽而恬静。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路遥故居,去瞻仰、缅怀这位伟大的当代文学巨匠,追忆路遥先生在那个困难的日子里,是如何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演绎着他不平凡的人生,铸就了他辉煌的人生高度。  路遥故居位于延川县大禹街道办郭家沟村。郭家沟村是路遥生活、成长、学习的地方,也是《人生》《平凡
期刊
刘梅花,女,本名刘玫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芳草》《散文》《读者》《天涯》《山东文学》等。曾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三毛散文奖等。著有散文集《阳光梅花》《草木禅心》等。  正午的太阳光,劈面扑到阳台,白而耀眼。密密匝匝的植物们迎头顶住亮光,进入四禅八定的境界,心如墙壁,一动不动。我也坐在阳台上,顶着一头太阳发呆。不过,我头脑纷乱,一肚子妄想妄念,内心根本没有与外界隔绝,别说什么禅心如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