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每个人都是我的历史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wq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一个中国青年在美国纽约一家医院的病床上缓缓醒来,耳边模糊响着医生的话:“如果晚送10分钟,你就没命了。”青年猛然警醒,那件重物毫无征兆地砸向自己,却仿佛是艺术之神为他开启了一盏觉悟之灯。
  这是艺术家向阳在美国曾经经历的一件生死之事,对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如他所说“完全趴下了,以前所有的虚荣、高傲、抱怨、挣扎忽然间变得好笑起来”;其二便是问了自己:我这一生究竟要做什么?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答案非常明了。当一个人清晰地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向阳一如继往地打工赚钱生活,可是整体生命走向却隐秘地发生了变化,尤其在艺术创作形态上。这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个观念艺术作品即是行为艺术《袭击博物馆》。偷偷地把一个发了芽的生姜,包裹在密密麻麻写满中国书法的纸里,放进纽约长岛PSI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展作品群中。借此,他把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年轻艺术家以及自己的作品,嫁接进西方艺术对话里。
  之后,向阳以此为起点,先从经典和自己入手,打破它们然后重新建立新的秩序,从此开始进入十余年激情创作的鼎盛期。他把“丝线”植入空间建筑装置,来改变空间维度;用碎片改变墙体,从而以“剥落”的方法去寻找历史痕迹;取一枚分币的翻模,来印证资本的无力;把满大街捡来的旧报纸,选其新闻图片做成电影胶片,把影像解构成固体形象;用各种相对关系来阐述宗教与政治冲突;用“飘浮”来理解物与物之间微妙的变化;打破建筑格局来探讨多维空间的可能性……。
  2010年,向阳回到中国,并继续创作。在北京Joyce画廊的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向阳把中国最传统的水墨符号运用到了他的装置作品之中。很难想象一根根色彩斑斓的丝线,能够奇迹般地形成写意,并借由空间的穿越,使作品从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竟然又出现抽象的画面。
  这里引出向阳不为人知的一个侧面,他其实真正感兴趣的是科学,对于宇宙奥秘、考古等尤为着迷。他说:“我们的思维所达不到的、看不见的却一直存在的领域,才是我真正向往的。”艺术只不过是一种承载语言,把他所思考和感兴趣的命题表达了出来而已。“就像说话一样这么简单。”
  而同时展出的作品《净化的尘埃》,向阳采用了很多新闻图片,都是当下全世界每时每刻正在发生的事件,包括中东地区,甚至美国的人权问题。这件作品体现了向阳对于生命的看法和对社会的态度,那些碎片虽然都化作了尘埃,可也代表着意识从来都在获取着自身存在的意义。
  当一名艺术家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所有历史和个人都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所以向阳说 “每个人都是我的历史”,作为艺术家也并无特别之处。可哪怕再微小,也要发出光亮。只有融入世界,才会发现世界的奇妙之处。
  S=surface X=向阳
  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就可以活下去
  S:怎么想到用 “丝线” 去做雕塑的?
  X:重要的不是材质,打个比方说刚开始的想法有点像庄周梦蝶。因为我一直在思索关于空间的穿越,但不是从二维到三维或多维,而是把一个我们认识的空间在内部进行转换,成为新的空间。我做了很多尝试,一直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去实现。采用丝线是一个巧合,我早期做的一件作品《透视》,材料有皮衣有针有线。有一天有个朋友拿了一盒沙拉来看我,吃完以后,我发现那个空的沙拉桶非常完美。器皿是空的,可如果把这个虚的空间再做一个实的穿越,“应该很有意思吧?!”想到这里觉得非常兴奋,正好手边有针线就开始实验,开始不会做,常常把手都扎烂了;后来做了两年,一百多个。做展览的时候,很多画廊不敢做,没把握,从没见过这种艺术形态,该怎么去解说这个东西呢?后来他们尝试做,没想到反响特别好。
  S:是不是你由此发现了空间和物体之间隐性的联系?
  X:丝线其实很难跟空间有关系,但是很多东西要用概念去想去看。当时我也想把一个平面的东西,在不破坏它的前提下,让它转换成一个雕塑空间体,然后再回到另外一个平面。中间有一个穿越,通过丝线的贯穿,来形成另一个“形”的关系,两者产生关系,又互相独立于对方,却从任何角度都可以欣赏。我反而想打破之间的对立,因为我一直对科学、物理、外太空等保持强烈的兴趣,我觉得我们的思维总被狭隘在固有的空间,宇宙间可能存在更多更大的空间体,这正是我真正想去了解和探索的。
  S:你作品里的脉络变化是怎样的?
  X:曾经被一位采访者不断追问,为什么作品看着这么纠结?我当时就笑了,我的作品一点也不纠结,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想做的。看我的作品,完全能够看出来我在想什么,它们是我思考的呈现。当你的脑袋不“打结”的时候,一切就没有疑问。任何事只要找到方法,万变不离其宗。我从单纯的空间转换开始,去观察更多社会层面,包括现实、人与人之间的讨论等等。到现在,作品里更带有一种文化的穿越。而且在作品内部,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S:你享受这种变化吗?
  X:我觉得做艺术必须享受,因为本来也是自己热爱的。做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艺术本身带有的灵性和魔力,带给你无上的喜悦感,使你非常地忘我。很遗憾观众在看一件作品时,根本看不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着魔。整个过程,令我非常安静地思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非常奇怪,都会联系到我生命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说线打结了,你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挑它把它捋顺,它的出口在哪儿入口在哪儿?你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线的变化。它和人一样,你做这样的事情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就像我们每天生活中要处理的问题是一样的,相通的。
  S: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是出于什么原因?
  X:我拿作品《轮回》来解答你的问题吧。在美国展览时,观众可以进去看,留下自己的DNA,不管留什么,头发、指甲、指纹等能代表自己的都可以,写下名字,跟着这个作品一起轮回。它走到哪儿,你的DNA就走到哪。
  这里面传递出一种信息: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会消失的,即使你真的消失了你所有的信息也都会留下来,就算再小再浓缩甚至看不到摸不到,可还是能代表你。那些痕迹,你说它们重要吗?它们没有重要到那种程度非要你死死守住,因为它们都是过眼烟云。但你说它们不重要吗?特别重要,因为它们又浓缩了整个当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就像DNA一样,如果你不去繁殖,就是DNA,如果你繁殖、创造和发展它,它就是一个生物,形成你的个人态度,甚至是国家的态度、全球的态度。   S:看到你很多作品里对“关系”的讨论特别多,是不是你希望有更多的客观平等对话?
  X:结合上面一个问题接着说,为什么我要在西方、在美国讨论政治和宗教问题?比如萨达姆、布什等等,这些问题不是说你把它们消灭了你就得到幸福了,或者说你去抢石油你就得到利益了,你会得到更多的负面效果,你能不能承担?
  我当然希望更多平等对话的机会,这也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其实我觉得我们人是不应该有任何冲突的,所谓要过得更好,是贪婪和欲望作崇。我现在也不是很强烈地认为,是否要把所有矛盾都化解掉?这就是存在的现实。艺术不可能用来解决问题,我什么都改变不了。但不是改变不了就什么都不做,你至少有责任去表现。
  只抱着一种态度难免显得狭隘
  S:我们说说这次展览的两件作品,其中用到了中国符号水墨画,那么怎么看待传承与创新?
  X:其中《晴峦萧寺》你看到中国符号水墨元素的出现,这只是我回过头来讨论文化的一个方式。并不是要去继承什么水墨画技巧,这是一个文化观念。
  因为我没有义务和责任去继承古典主义的东西,我更注重当代性。即使在讨论一种最古典的艺术形态时,我考虑的也是它的转换性。中国当代艺术有一个课题近年来一直在讨论,就是中国传统艺术(这里指水墨画)究竟要往何处走啊?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不关心。我倒觉得文化有时候是一种负担,每个中国人都在谈文化,可忽略一个本质问题,文化是需要创造出来的。我们把一个传统的东西去转变成为新的东西,根本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较劲。我觉得在文化层面,没必要过分激烈,你死我活,有变通才有发展。
  S:“脱落”的方式在很多作品里出现,跟自我解剖有关?
  X:几年前在纽约一家美术馆为展览做准备,当时在墙上打洞,掉下来的东西装在塑料袋里,后来无意间发现这个过程非常有趣。那个美术馆有近百年历史,所有展览所发生的事情在这面墙上都会有迹可循。它可能被刷白数遍,又刷别的颜色数遍,再打洞再磨平等等,一层一层地重复,可每一次都不样,这就跟美术馆的历史形成一种对应关系,里面有着看不见的联系。当时我的展览结束之后,墙又被刷白,我个人和艺术创作的的历史也随之融入在里面。所以这有生命和历史的轮回意义,不过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家对自我的认识。我曾做过一件作品,在思考我们作为个体存在的状态,把自己外在的东西,包括手表、包包等身外之物都扔掉,慢慢扔,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个影子,自己的肉身掉了下来。
其他文献
摄影Photographer_Leandro Farina 造型Styling_Jeanie Annan-Lewin  布景设计Set Design_Lightning&Kinglyface  它们反射的不是影子,而是你的欲望。  拉链手提包和骑士风手提包 均为Ralph Lauren
期刊
受2013年斯德哥尔摩家具与灯饰展的邀请,日本设计工作室Nendo用激光切割泡沫板制作了以自然山脉为主题的大型装置。设计师们以80张5毫米厚的泡沫板支撑高低起伏的群山,周围摆放着白色的灯具与座椅,包括Nendo早期家具代表作Black Lines座椅。这一装置位于今年斯德哥尔摩展览的入口处,作为展厅的显著标志。www.nendo.jp
期刊
“所有赠予钻石的时刻都是人们幸福的时刻,钻石关乎情感和美好的事物。”Mike Asscher边说边摸着衬衫上那颗 “非洲之星” 钻石袖扣。他生于有着160年钻石制造历史的Asscher家族。这个荷兰家族从1854年起便致力于打造最完美的钻石,不断改进自己的切割制造工艺,被荷兰女王朱莉安娜授予皇家头衔。Royal Asscher (璐艺雅诗) 钻石享誉世界珠宝界,每一颗都可以作为传世珍藏。负责Roy
期刊
独特的文化尝试,展示着不同的审美,也是一种冒险。尽管可能不被认同,但是尝试者们正在分享一种热情,这正是发掘新锐的意外之喜。本期新锐,来自耶尔时装周,他们表达了时装的亘古真理:有一种时尚,只与自由有关。  Daniel Hurlin:过程体味情感  Daniel Hurlin的创作过程是去体味灵感源泉中所蕴含的那些真实情感,就像玩电脑游戏,把自己带入到角色里。他的作品,每一件的比例和造型都不同,从1
期刊
栖居在废弃老房子中的岁月传说,成为德国摄影师斯文·芬内马(Sven Fennema)苦苦追寻的奇境。  为了拍摄那些被遗弃的老房子,德国摄影师斯文·芬内马(Sven Fennema)不知经历了多少空手而归的长途跋涉。他利用互联网、旧照片、新闻报道以及卫星地图定位这些废弃建筑的位置,然后不远万里地前往,只为一探究竟。斯文说:“从了解这些建筑的存在,到真正目睹它们,要经历很长时间,谁也不能保证,你要找
期刊
把印满字体的纸张折叠成多角形状,层层叠套出600多个形状完全一致的手工折纸,然后紧密而精确地连接,形成一条造型感十足,可以弯曲的项链,让人不禁想到童年时的折纸游戏,这正是女设计师Lital Mendel想传达给佩戴者的思想:赋予首饰以情感,让它们饱含“人情味”。  私密情绪的载体  来自以色列的珠宝设计师Lital Mendel,试图通过制作首饰来保存特殊的回忆。在新系列 “Just One Mo
期刊
在刚刚落幕不久的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Maison&Objet)上,博览会观察室发布了三项趋势主题,充分展现了其展品的高标准、跨界特点,以及与当今时代和潮流相符的独特性。  “精粹”主题引领流行趋势  作为当今最负盛名的家居时尚盛会,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成功的保持其影响地位及吸引力。尤其是来自亚洲、中东等地区的参观人数持续增长。  自10年前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观察室首次发布流行趋
期刊
解决个体孤独是大学育人教育的新课题,Supermachine Studio的建筑师同时扮演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为曼谷大学开辟了一片热闹的青年营地。  当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入侵校园,成为年轻人更易获取知识讯息的渠道,教育发生的场所究竟是课堂、图书馆、宿舍还是咖啡馆?当今人们对此的争论从未停止,新式的学习生活需要建筑师考量校园空间设计的新视角。  泰国的建筑设计工作室Supermachine Studi
期刊
白雪皑皑的冬天里隐藏着更多奇遇,雪山客栈是设计师为严冬量身定做的温暖梦想。  Kimamaya:山巅牧屋  在日本北海道最热门的滑雪胜地Niseko坐落着新奇有趣的Kimamaya精品酒店。仅有的9间客房由设计师Andrew Bell设计,将郊外雪山的神韵与大都会氛围成功融合在一起。  经营者Nicolas Gontard与合作伙伴竭力打造一个朴素、放松、充满灵气的木质小屋,一座旅客们能够取悦自己
期刊
11月2日至8日,名为“Unfolding Landscape”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生作品展在伦敦苏富比画廊举行。这是作为中国首席艺术学府的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次在海外举行毕业生作品展,策展人布莱克本说:“一切都是为了志同道合者之间的分享。”  策展人贾尼斯·布莱克本(Janice Blackburn)是英国著名的设计策展人、作家和收藏家,曾因对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资助获得过1999年的“万宝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