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一定有纠结的心事无人分担,你一定有沉郁的心结无法打开,正如你也有美好的梦想与我分享。欢迎来信给西橙,我会认真倾听你的诉说,竭诚为您释疑。希望你在此生成为你自己。
西橙:
之前网上出了一个新闻,不知道你看了没有:一个北大出身的留美研究生,曾经的高考理科状元,12年没回家过春节,与父母决裂了。他还写信讲述了自己种种不幸的童年经历,对父母进行了激烈的谴责和控诉。他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以解决心理问题。
班主任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这个事,说这个人挺没良心,如果父母不爱他,怎么会供他去美国读书?如果父母一味顺着他,他恐怕早就在溺爱中成为学渣了,哪里还能考上这么好的大学?
我是班长,也是班主任最信任的学生。班主任在课堂上经常会主动让我接她的话,这次就点名让我说两句。可是我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就坐下了。我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我总觉得“无风不起浪”,如果父母真的爱他,他怎么可能那么悲愤?
或许是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不一样。到底怎样才能协调好两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除了“我这是为你好”“你怎么不理解我”,能不能多一点有新意的交流?
青竹大侠
青竹大侠:
自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流行于世,“童年创伤论”就成了万能公式,很多人学会了套公式,不管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都能从童年找到创伤的根源——小时候父母瞪了他一眼、批评他两句,也都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更别提那些曾被辱骂、毒打的事迹了,简直令施害者万死都不足以赎其罪。尤其是近几年,好像不拿出这套“童年创伤论”矫情一番,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个读过书的人。
何必呢?
就算创伤确是别人给的,难道你想要他们来给你叩头谢罪?别妄想了,别人只会把你当小心眼的傻瓜。
我相信弗洛伊德当初在做研究的时候也没想到,这套理论日后在社会上的作用之一竟然是让人滋长仇恨。他老人家也万没想到时至今日人们竟然只会简单地把这套伟大理论概括成——我不行其实不怪我自己,都是因为别人没好好地对待我。
然后,人们就能坦然地对自己不负责了,因为责任是别人的啊。于是开始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甚至歇斯底里地以各种方式撒娇耍赖。实际上换来的是什么呢?——是施害者的嗤之以鼻,是你自己的一再沦陷,花一辈子时间和心力琢磨童年的那点儿事,直到余生耗尽。
说到底,这样真的没什么意义。
你以为自己是在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你以为你很值得同情,其实外人眼里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傻里傻气的人在浪费时间作践自己而已。真正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正确的吗?我觉得,有一多半是靠谱的。但是我们心里要清楚——这个理论是为了协助你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让你探知真相之后更加痛苦。
过于相信弗洛伊德并且习惯于套他的公式,对大多数人没什么好处。因为很多人总是止步于“回溯童年”、“确认创伤”这两步,然后顺理成章地滋生仇恨,而对于下一步更重要的“接受创伤”、“自我排解”和“放下过去”,却没什么对策和行动。
放大童年事件对于性格心理的影响,让成年后的人们在产生诸多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归咎于他人。这个人多半是父母,也可能是亲戚、朋友、同学,甚至是很多年之前萍水相逢的某个陌生人。这些人对你施以过或大或小的伤害,他们自己很可能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你却记了一辈子,痛苦了一辈子。
那些人做过一些或大或小的恶,他们伤害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完全有理由去恨他们。但是这种恨埋在心里,对别人来说微不足道,对这个孩子自己来说,却是深渊。
这对我们的身心,都没有好处。
所以我希望弗洛伊德别再这么火爆,我们应该适当地淡化它,转而采取积极的行动,做一些对自己身心有益的事。
我希望你们这些自认为伤痕累累的青少年,在每次回溯童年之后,能理性地选择让尘埃落定,放下过去,接纳千疮百孔的自己,收起自怜的心态,看到希望,继续前行。
很多年前我刚接触心理学的时候,也非常乐意将自己的各种不成功归咎于童年遭受的伤害,最好是把黑锅扣到父母和亲戚的头上,好像这样他们就真的能被收监成囚一样。事实上这样思维的结果只是让我成了精神上的囚犯,失去了自由。我是在傻傻地傷害我自己。
后来我仔细琢磨了一下:我当年为什么没能考取名校?那明摆着是因为没下工夫学习啊!虽说少年时期我也经常被家长和亲戚无端嘲讽和指责,比较压抑,但这明显不是成绩不优秀的原因。如果我聪明一点,肯为自己负责,那么,下苦功拿到好的文凭才是彼时的当务之急。可是我居然偷奸耍滑,妄图在多年后将学业失败的原因堂而皇之地归咎于别人,自己则金蝉脱壳,洗得一身清白。
自黑地总结一下,这大概是……太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吧。
诸位,我不知道你们曾承受过什么伤害,但是,请在看到这封回信的时候,及时主动地调整思维模式,请早早地学会为人生负责,将更多时间用在实实在在地提升自我上,不要那么容易被伤痕摆布。
施害者潦草地给你画了个悲剧剧本,随手扔到你面前,扬长而去;你却跪下来捡起剧本,用执拗的性格完成了这一出悲剧,然后,用枯槁的姿态向观众谢幕。生命在那一刻,也真的谢幕了。自己上赶着要去演出,怪得了谁?
悲剧的剧本扔过来时,请你狠狠地扔回去吧——谁爱演谁演,反正我不演!
你要有拒演的底气,然后你才能有时间去勾画剧情美满的人生大戏。
西橙
西橙:
之前网上出了一个新闻,不知道你看了没有:一个北大出身的留美研究生,曾经的高考理科状元,12年没回家过春节,与父母决裂了。他还写信讲述了自己种种不幸的童年经历,对父母进行了激烈的谴责和控诉。他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以解决心理问题。
班主任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这个事,说这个人挺没良心,如果父母不爱他,怎么会供他去美国读书?如果父母一味顺着他,他恐怕早就在溺爱中成为学渣了,哪里还能考上这么好的大学?
我是班长,也是班主任最信任的学生。班主任在课堂上经常会主动让我接她的话,这次就点名让我说两句。可是我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就坐下了。我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我总觉得“无风不起浪”,如果父母真的爱他,他怎么可能那么悲愤?
或许是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不一样。到底怎样才能协调好两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除了“我这是为你好”“你怎么不理解我”,能不能多一点有新意的交流?
青竹大侠
青竹大侠:
自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流行于世,“童年创伤论”就成了万能公式,很多人学会了套公式,不管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都能从童年找到创伤的根源——小时候父母瞪了他一眼、批评他两句,也都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更别提那些曾被辱骂、毒打的事迹了,简直令施害者万死都不足以赎其罪。尤其是近几年,好像不拿出这套“童年创伤论”矫情一番,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个读过书的人。
何必呢?
就算创伤确是别人给的,难道你想要他们来给你叩头谢罪?别妄想了,别人只会把你当小心眼的傻瓜。
我相信弗洛伊德当初在做研究的时候也没想到,这套理论日后在社会上的作用之一竟然是让人滋长仇恨。他老人家也万没想到时至今日人们竟然只会简单地把这套伟大理论概括成——我不行其实不怪我自己,都是因为别人没好好地对待我。
然后,人们就能坦然地对自己不负责了,因为责任是别人的啊。于是开始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甚至歇斯底里地以各种方式撒娇耍赖。实际上换来的是什么呢?——是施害者的嗤之以鼻,是你自己的一再沦陷,花一辈子时间和心力琢磨童年的那点儿事,直到余生耗尽。
说到底,这样真的没什么意义。
你以为自己是在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你以为你很值得同情,其实外人眼里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傻里傻气的人在浪费时间作践自己而已。真正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正确的吗?我觉得,有一多半是靠谱的。但是我们心里要清楚——这个理论是为了协助你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让你探知真相之后更加痛苦。
过于相信弗洛伊德并且习惯于套他的公式,对大多数人没什么好处。因为很多人总是止步于“回溯童年”、“确认创伤”这两步,然后顺理成章地滋生仇恨,而对于下一步更重要的“接受创伤”、“自我排解”和“放下过去”,却没什么对策和行动。
放大童年事件对于性格心理的影响,让成年后的人们在产生诸多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归咎于他人。这个人多半是父母,也可能是亲戚、朋友、同学,甚至是很多年之前萍水相逢的某个陌生人。这些人对你施以过或大或小的伤害,他们自己很可能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你却记了一辈子,痛苦了一辈子。
那些人做过一些或大或小的恶,他们伤害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完全有理由去恨他们。但是这种恨埋在心里,对别人来说微不足道,对这个孩子自己来说,却是深渊。
这对我们的身心,都没有好处。
所以我希望弗洛伊德别再这么火爆,我们应该适当地淡化它,转而采取积极的行动,做一些对自己身心有益的事。
我希望你们这些自认为伤痕累累的青少年,在每次回溯童年之后,能理性地选择让尘埃落定,放下过去,接纳千疮百孔的自己,收起自怜的心态,看到希望,继续前行。
很多年前我刚接触心理学的时候,也非常乐意将自己的各种不成功归咎于童年遭受的伤害,最好是把黑锅扣到父母和亲戚的头上,好像这样他们就真的能被收监成囚一样。事实上这样思维的结果只是让我成了精神上的囚犯,失去了自由。我是在傻傻地傷害我自己。
后来我仔细琢磨了一下:我当年为什么没能考取名校?那明摆着是因为没下工夫学习啊!虽说少年时期我也经常被家长和亲戚无端嘲讽和指责,比较压抑,但这明显不是成绩不优秀的原因。如果我聪明一点,肯为自己负责,那么,下苦功拿到好的文凭才是彼时的当务之急。可是我居然偷奸耍滑,妄图在多年后将学业失败的原因堂而皇之地归咎于别人,自己则金蝉脱壳,洗得一身清白。
自黑地总结一下,这大概是……太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吧。
诸位,我不知道你们曾承受过什么伤害,但是,请在看到这封回信的时候,及时主动地调整思维模式,请早早地学会为人生负责,将更多时间用在实实在在地提升自我上,不要那么容易被伤痕摆布。
施害者潦草地给你画了个悲剧剧本,随手扔到你面前,扬长而去;你却跪下来捡起剧本,用执拗的性格完成了这一出悲剧,然后,用枯槁的姿态向观众谢幕。生命在那一刻,也真的谢幕了。自己上赶着要去演出,怪得了谁?
悲剧的剧本扔过来时,请你狠狠地扔回去吧——谁爱演谁演,反正我不演!
你要有拒演的底气,然后你才能有时间去勾画剧情美满的人生大戏。
西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