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行动”中的“特招”船长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13名中国船员“报仇”
  “如果大家都不付出,正义就永远无法实现,邪恶就会一直在这条河上存在。还是那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嘭”,炸弹炸响,河面上腾起一团白烟,手持AK-47的蒙面劫匪不断吼叫着,喝令前方的中国货船立即停船。橡皮小艇在货船周围绕来绕去,沿途丢下更多枚炸弹。
   看到这幅场景,几十米外的谭建华心跳加速,眼泪都差点儿流了出来。这位42岁的老船长并非害怕,他只是想起自己类似的遭遇。2006年,谭建华与朋友合伙买来一条货船,改装完成后开始在湄公河上跑运输。之后的几年间,当他驾船行驶到“金三角”水域时,经常有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强行登船,以“检查”为由掳走不少财物。谭建华曾两次被人用枪抵着头,他的许多船友也屡屡遭遇强收“保护费”、持枪抢劫等暴力事件。
   所幸,此刻在谭建华眼前发生的只是一场反恐演练。货船被逼停的当口,只见几艘闪着警灯的巡逻执法艇快速驶来。在烟雾弹的掩护下,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队员登上货船,5分钟后,几名中国船员被成功解救。
   这场反恐演练代号“守望-2018”,演练地点位于老挝孟莫水域,共有中、老、缅、泰四个国家的执法人员参加。四方为纪念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开展7周年,特意在演练前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船艇阅兵仪式。当12艘各色涂装的执法船艇列队驶过观礼台时,岸上响起阵阵掌声。谭建华驾驶执法艇行驶在编队中,心潮澎湃。
  “石林”里穿行,险滩边“漫步”
   2018年11月20日,记者从云南西双版纳关累港出发,乘坐53902号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艇(简称53902号艇)前往老挝孟莫。出关累港顺流而下约半小时,河道左侧出现中国与老挝的界河——南腊河。自界河往下,澜沧江改称湄公河。河道中明礁、暗礁无数,呈漏斗状的漩涡遍布在急流中;平静水面下的沙坝,让搁浅事故不时发生;陡涨陡增的水文特性,使湄公河看上去野性十足。
   “我做船长15年来,对这条河始终保持敬畏,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老手就可以放松警惕。”当记者登上执法艇的驾驶舱,才明白谭建华的这句话并非自谦。从舷窗向外望去,眼前的湄公河显得过于立体,水花、礁石、漩涡以及各种漂浮物尽收眼底。眼神稍微在某处水面上停留,就很容易产生眩晕感。空间狭小的驾驶舱里,五六名执法队员在驾驶台前坐成一排,没有任何多余的话,能听到的只有舵盘转动发出的声响和对讲机里传来的人声。在这种枯燥又紧张的环境中,操舵兵经常一呆就是一天。
   从中国关累港出发到老挝孟莫联络点,53902艇通常要花9个小时左右才能走完。在这段时间里,谭建华几乎一刻不离驾驶台。“连上厕所都是跑着去的,生怕出去的时间里航向走错了。”到了饭点,他就在驾驶舱里快速扒拉几口解决。后来带了徒弟,谭建华不再亲手掌舵,但仍要时刻盯准航道。舵盘上的每一个操作,都要根据他的指令来完成,几乎每一秒钟,舵盘都处于运动状态。
   “大拇指代表稳舵,食指代表右转,食指加中指代表左转……”行船途中,谭建华需要不停地伸手给徒弟发出指令,嘴上却常常一言不发。记者对此十分不解:听口令不是比看手势更方便吗?谭建华解释道:“喊不赢(过来)的,基本上每秒都要做出反应,用手势更方便直接,双方配合也更及时。”原来行船时,操舵兵在观察水面的时候会用眼睛的余光扫到手势,这樣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
   湄公河上,有些危险肉眼可见,例如人称“滩王”的挡石栏水域,最大落差达两米,以往民船通过的时候,很多船长因为害怕,还会向河里丢一根烟来敬河神。在许多看不见的地方,危险同样存在,例如某些水域表面上看起来像湖泊一样宽阔,内行人遇到却往往很揪心。因为水流突然从高水位下来,很多沙子冲不走,就会在水下堆积成沙坝,航道一旦走偏船艇就会搁浅。“这就是为什么河道明明很宽,船却要走S形通过的道理。”
   在湄公河原始水道航行,船艇的一些操作方法看上去也很原始。行驶到某些水域,谭建华会安排人用竹竿来测量水深,以判断船艇能否安全通过。逆水行船到一些落差较大的地方,有时还需要绞滩。船员需要下船到岸上固定好牵引桩,通过柴油绞滩机的牵引为船增加动力。谭建华告诉记者,绞滩作业相当危险。曾有民船船员在绞滩时发生意外,大腿直接被绷开的钢缆打断,最终因为失血过多死亡。湄公河上的大小事故,谭建华几乎全都印在脑子里。“这条河上没有秘密,哪个船出了事,大家很快就都知道了。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取教训。”因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他被战友称为“学院派船长”。
  湄公河上的“活地图”
   行船过程中,谭建华有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沿岸哪里有胶林、哪里有村寨、哪里有礁石和支流,他一一标记在本子上,以后再路过时,还会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这些耗费无数心血绘制出来的航道图,谭建华一点儿也不吝啬,全部拿出来分享。几年来,他编写了40多万字的《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与引航》,还自己绘图制作了300多页的《澜沧江—湄公河航行参考图》,这些资料已被西双版纳海事局和水上支队用作内部教材。
   “我没有别的爱好,不抽烟不打牌不喝酒,平时就喜欢画画航道。”提到酒时,谭建华一脸严肃,他向来坚持跑船的人一定不能喝酒,即便是停靠以后。“曾经有船长夜里把船停在码头,自己跑去喝酒,结果从船和码头的缝隙中掉进江里丢了命。”他人用于消遣玩乐的时间,谭建华几乎全部用来研究航道。10多年来的积累,让他成为湄公河上的“活地图”。
   论航行技术,谭建华在四个国家的船长中也名列前茅。他多次被派去老挝与老方执法队员开展交流。老挝前国家主席朱马里视察孟莫联络点时,曾和谭建华握手并当面提出请求,希望他把行船经验传授给老方执法队员,以便更好地守护湄公河。
   由于业务能力出众,在接到一些重大任务时组织也总是优先考虑谭建华。2013年3月19日,相关部门接到情报称,有货船在湄公河上贩运大宗毒品。制定行动方案时,谭建华积极出谋划策,提议出动两艘船艇分别执行拦截、跟踪任务。面对运毒船意外搁浅的突发情况,他又紧急驾驶老挝001执法艇阻断嫌疑船只的后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谭建华根据平时学习掌握的老挝语进行勤务部署。随后,他又被派去执行警戒任务。案件侦破后,办案小组收缴冰毒片剂579.7公斤,价值超过5亿元人民币,谭建华被授予个人三等功。后来,他还获得公安部颁发的“优秀士官人才”奖。    虽然入伍时已经35岁,谭建华并没有对自己降低标准。拆枪、瞄枪、射击,他一点儿一点儿练熟;跑步等体能训练也从不落下;被子叠成豆腐块、吃饭之前唱军歌,这些规范他和其他人一样照做。“既然穿上制服,就不能有愧于这个身份。”
   长时间在外驻守,谭建华主要通过微信和家人交流。想女儿的时候,他会拿着手机翻看照片。自从加入边防部队,父女俩的关系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以前我开民船时头发留得很长,每次回家女儿都是不屑一顾的表情,现在我穿一身制服,头发剪得很短很精神,一回到家她就很开心,说我越来越年轻了。”
  为13名中国船员“报仇”
   回忆起以前开民船的日子,谭建华的神情中多了几分复杂。他从小在河边长大,看到轮船来来去去,梦想着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船长,“穿着制服站在驾驶台前,那是件很神圣的事情”。为了提早“练习”,连家里的门板都被他拆掉拿去河上当船玩。后来,谭建华如愿考入重庆河运学校驾驶专业,在校期间还拿到过校长奖学金。
   1997年毕业后,谭建华先后跑过长江、澜沧江,从水手一直做到大副。后来,他瞒着家人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开始在湄公河上跑船。2004年,他终于成为船长。有了技术和经验,谭建华与朋友合伙买下一艘旧船改装成“渝州3号”,他既是股东又做船长。与此同时,湄公河的局势却越来越复杂,很多不法分子把目光投向过往的商船。
   为了破财消灾,谭建华通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酒烟摆在明处“打发”劫匪。大宗财物则会想尽办法藏起来,例如把钱用塑料袋缠住沉进水缸里。虽然经济上有损失,但谭建华从没想过劫匪会随意杀人。“我原本以为每次被劫给一点儿钱就会过去,直到惨案发生才知道自己太幼稚了。”2011年10月5日,中国货船“玉兴8号”和“华平号”行驶到“金三角”水域时,几艘载有非法武装人员的快艇突然出现。随后,货船上的13名中国船员遭到这群歹徒残忍杀害,尸体被抛入湄公河中,史称“湄公河惨案”(2011年10月28日下午,泰国表示嫌犯是隶属于泰国第三军区“帕莽”军营的9名士兵。2012年4月25日,湄公河惨案联合专案组在老挝波桥省抓获案件主要犯罪嫌疑人糯康。2013年3月1日,糯康等案犯在昆明被执行死刑)。
   案发后,湄公河沿岸人心惶惶,各国商船一度停航。遇害的13名中国船员,谭建华全都认识,其中“玉兴8号”的船长杨德毅是带过他的师傅,“华平号”驾驶员王建军是他在河运学校的同学。一想到这些熟悉的朋友命丧异国,谭建华就痛苦不堪。停航的两个月间,他每天都是在恍惚中度过。直到一天晚上,他从电视上得知我国将组建一支水上执法力量,联合老、缅、泰三国共同维护湄公河航运安全。
   谭建华猜测,局势很快就会出现变化。第二天,他又听说一个消息:由于湄公河航道和水文情况的复杂性,有关部门决定吸纳一批经验丰富的民船船长加入隊伍。招聘通知发出后,谭建华想了又想,最终说服合伙人同意他把报名表交了上去。在西双版纳海事局已小有名气的他成功入选为特招船长。
   军令已下,首航迫在眉睫。但当时湄公河安全形势不明,所有人心里都没底。出发前,一位首长问谭建华:“你下去开船心里有底吗?怕不怕死?”谭建华大声回答:“没啥,既然来当兵就不怕死。以前跑民船也是在这条河上,还有可能被他们杀害。现在我们代表正义打击犯罪,就是在为死去的同胞报仇。”
   后来事实证明,前几次巡航中果然危机四伏。大毒枭糯康被处以死刑后,他的手下在泰国购买了两枚火箭弹,计划报复执法编队。幸好情报部门及时掌握这一信息,与缅甸方面进行了清剿。还有一次,水上支队得知糯康残余势力打算用水雷袭击巡逻执法编队,险情也被提前化解。自此之后,湄公河流域的局势越来越稳定。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已常态化,四国执法合作更加紧密,合作机制也在不断拓展。昔日的繁忙景象逐渐在这条“黄金水道”上恢复。
   一想到这些,谭建华就心生感慨。工作再累,他也能振作起来。“其实有些时候也是在自我感动,如果大家都不付出,正义就永远无法实现,邪恶就会一直在这条河上存在。所以还是要坚定大家常说的那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其他文献
面条最便宜,一吃就是一年多  没有合法身份,没有收入,“完全就是行尸走肉,看不到希望,我自己也絕望了,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反正就是活着呗,像猫一样,狗一样,猪一样,就是活着”  蒋谦,“百名红通人员”第65号,武汉市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拆迁协调部原部长,涉嫌贪污和滥用职权罪,2011年11月逃往加拿大。此前他在2008年就办理投资移民,获得了加拿大永久居留身份,这无疑为追逃增加了难度。然而,201
期刊
被日军骗给苏军成为俘虏  溥仪最害怕的不是大兵压境的苏联军队,而是与他朝夕相处的日本关东军。他害怕日本人在倒台前夕,会将他杀人灭口  爱新觉罗·毓赡,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子,恭亲王溥伟的儿子,1923年11月出生于大连,1939年在伪满洲国承袭恭亲王。然而此时的毓赡不但没有拥有祖辈那种气派的王府,更没有享受到祖輩的那种荣华富贵。他和溥仪在日本人的控制下生存着,1945年8月他们又被苏联红军俘虏。毓赡1
期刊
中国“国宝”级天才  出生于1980年的王硕威,参与了中国“首艘航母”的研制工作,是“首艘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  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船重工第七〇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硕威,是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也是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出生于1980年。从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毕业到参加工作16年来,王硕威先后经历了海军第三代驱逐舰、我国两艘航母的研制过程。从
期刊
黄兴对后代“最大的影响是怎么为国家作贡献”  黄兴给5个儿子取名“一欧”“一中”“一寰”“一美”“一球”,寓意“胸怀大志,放眼世界”;给3个女儿取名“振华”“文华”“德华”,落脚于“振兴中华”  1916年,中国的民主革命才刚开了个头,黄兴就撒手人寰。不禁令人惋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虽然早逝,但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子女个个成才,有两个还影响深远。   黄兴一共有8个子女,除与徐宗
期刊
1959年,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年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以人民大会堂为首的“十大建筑”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纷纷竣工,创造了城市建筑史上的奇迹,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崭新面貌。今天,我们仔细端详这些建筑,依然可以看出,这些建筑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的坚定意志和民族自豪感;依然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意气风发,和人们走在大路上的气势。  1959年国庆前夕,作家冰心在参观了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后,写下这样的
期刊
她曾扬言“死也要死在美国”  “跟我一样逃在国外的,你们想做什么都没有办法的,还是抓紧回来吧,回来的路都是敞开的,没有必要在外面熬了。”  2019年1月14日,《红色通缉》热播结束。纪录片展示了“百名红通人员”的归国服法之路,让人们知道了逍遥法外的日子他们并不逍遥。  第一集“扛大旗”的就是“红通一号人员”杨秀珠(本刊曾于2017年第3期特别报道《捉逃记》中讲述了杨秀珠的贪腐故事)。她在国内横行
期刊
周恩来说:“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  孙家栋身上有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他挑选出后来被称为“航天十八勇士”的干将  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
期刊
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之时,为了梦想去战斗、去拼搏  28岁时,他心中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为了这个“新”字,他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近40年  他是聂力将军口中“难得的帅才”,看不到滚滚硝烟,听不到震天锣鼓,他却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他是两院院士,一生将目光锁定在海洋和长空,如侠士般剑指长天;他是刘永坦,中国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
期刊
物理天才誓言科技救国  “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大师们求是精神的熏陶培养了我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精神”  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在为之奉献终生的共和国步入七十华诞前与世长辞,享年100岁。他是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导弹核武器、首次平洞、首次竖井等几十次核试验都取得圆满成功,人
期刊
中央追逃办把追回闫永明作为重点案件,进行挂牌督办  拒绝认罪、拒绝回国……  接触初期,闫永明对专案组的抵触情绪十分强烈。  经过32次正面交锋,闫永明最终妥协  2016年11月1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经中国和新西兰两国执法部门密切合作,潜逃海外15年之久的闫永明回国投案自首。  闫永明,1969年出生,吉林通化金马药业有限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