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玫瑰的余香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w335471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并不喜欢玫瑰,觉得玫瑰媚俗,还多少有些矫情。在每年的某些特别的日子里,也会收到一些玫瑰,寓满关爱和祝福。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真情与玫瑰无关。
  刚从外国语学院到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时,常常听到教留学生的老师们抱怨他们的学生如何不遵守纪律,如何难以进行教学。早上八点上课,每天都是老师一个人在教室里等学生,到八点半左右才陆续有人来,并且毫无愧意,似乎他们从来不知道学校是一个有规则的地方。由于语言的障碍,老师们连“批评”都无法“批评”。我接手的那个班共25名留学生,上了一个月的课了,从来没有到齐过。我也很恼火,每次上课都要用英语一遍一遍地强调学校的纪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总是一边听着,一边嘻嘻哈哈地闹着,看我发脾气了,便安静片刻,然后一脸严肃地承诺:Yes,Madam.但不到三天,又故伎重演。
  一天早上,我八点到教室,竟然一个人也没有,我想好啊,这回我得好好治治你们了。我放下课本,准备到宿舍里去把他们一个个从被窝里揪出来,好好教训他们一顿。刚走到教室门口,班长来了,把我堵在教室里,把教室门关上,用很生硬的普通话说:“老师,对不起,大家都生病了。”我说:“你说错了吧,我相信有人生病了,但我不相信大家都生病了。你和我去宿舍找他们。”班长拦着我,仍然用他那非常不流利的普通话说:“老师,您请坐,不要生气,大家都生病了,真的。”我说:“我很生气,他们不来上课,还假装生病,我要去宿舍找他们。”
  正当我拉着班长准备走时,教室门开了,学生们鬼鬼祟祟地一个跟着一个走进教室。我站在讲台上,什么也不说,愤怒地看着这些装病的学生——他们居然全到了!最后走进来的女生手里捧着一大把玫瑰,放在讲台上。哼,没用的,别以为送我花我就可以饶了你们!
  随着班长一声起立,全班一起鞠躬,整齐地说“老师,生日快乐!”
  我就这样愣在讲台上了。他们刚入学时上过一课“年、月、日的表达和生日祝福”,我们都在课堂上说了自己的生日。我没记住他们任何人的生日,而他们却记住了我的。讲台上的那束玫瑰里有一张小卡片,用汉字工整而稚嫩地写着“老师,我们爱您。”
  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流了出来,全然不顾教师应有的威严。
  这束让我流泪的玫瑰第一次改变了我对玫瑰的看法。
  2005年的春节我到宾川去,不巧在那儿阑尾炎发作,只好在当地做了手术。手术后的第二天是我和2004级的留学生约好到我家过年的日子,而我却还躺在宾川县医院的病床上呢。我只好给他们打电话告之实情。没想到第二天三个留学生来到了病房,代表全班来看望我。那时他们入校才两个多月,在电话里他们连问都没问宾川在哪儿,有多远,就问了我“宾川”怎么写,我还以为他们练习汉字呢。
  于是,在病房里缤纷的花篮中,又添了一束玫瑰,同样有一张“老师,我们爱您”的卡片。
  要知道冬天可不是玫瑰的季节,不知道他们要跑多少个花店才能买到。他们拿着写了“宾川”字样的纸条,在中国同学的帮助下到车站买了车票,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捧着这束来之不易的玫瑰,下车后又问了四个当地人才找到县医院。
  在我住在县医院的一周里,大大小小的花篮里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花篮和带来花篮的探望者一样,来的来,去的去。只有这束玫瑰,一直放在我的病床边,直到我出院。
  我就这样渐渐接受了玫瑰。
  记忆中还有一束玫瑰与真情有关。那是2003年12月,作为留学生的老师,我随大理学院的外访团一起出访东南亚。按计划,在越南有一个家长见面会,家长们来自越南各地,为了与他们孩子的老师见面,有的都已经在河内等了好几天了。在家长见面会上,我们见到了大理学院第一批越南留学生的家长,当时会场的气氛非常热烈,家长们甚至想了解到他们孩子在大理学院的每一个细节。有几位家长没能及时赶到,就和我们另约时间见面。因为当天还有其他活动安排,我请翻译转告他们晚上八点在我们住的酒店见面。没料到活动延时了,我们又无法通知家长。我们赶回酒店时已经是十一点多了。家长们还等在酒店的大堂里。我满怀歉意,还没来得及说一句道歉的话,一位母亲捧着一束玫瑰朝我走来,其他家长都一起鼓掌。那时我们的翻译还没到,我们无法用语言交流。但那位母亲手里的玫瑰已经让我明白了所有家长们要说的话。我接过玫瑰,深深向家长们鞠躬,家长们也深深向我鞠躬,然后一直在鼓掌。此时,我感觉语言已经多余。
  这些年来,我及我的同事们和留学生一起经历着大理学院对外汉语事业的失败与成功,痛苦与快乐。无论开心或沮丧,我都会时时想起那些让我感受到真情的玫瑰。那些玫瑰或许已经凋零了颜色,散尽芬芳,但那些玫瑰的余香,从他们的手里传递到我的手里,永远地留在我的心里,感动我,鼓励我,让我不轻易放弃,不辜负这人世间的真情。
其他文献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看见绿草丛中参着星星点点的粉红——这粉红的小点点是什么呢?走近一看,啊,含羞草!原来含羞草也会开花呢!含羞草开着球形的粉红色的小花呢!  惊喜之余,当天黄昏,我就急迫地挖回了一株含羞草,小心翼翼地移植到阳台的花盆里。我想,这样我就可以每天都和含羞草在一起了。更重要的是,我的含羞草再也不用忍受割草机隔三差五的宰割了!学校的草坪是经常被修理的呀!  第二天一大清早,我一醒来就去看含羞
期刊
诗意行走天地间    居住在风城下关,工作在古城大理。每天穿行于银苍玉洱之间,常常感受到无尽的疲累。有时渴望某种一劳永逸的幸福从天而降,从此安祥,安静地活着。  但是上帝总有办法让我们走下去。一面上山一面看风景,那风景是造物主为我们预备的消解疲劳的良药。  水无常形山无常态,这话是我们校园搬迁到苍山玉局峰之后我才亲身感知的。在这里,亲密接触山的妩媚。晨光中,山影半梦半醒,每一棵树,或松或柏,轮廓都
期刊
“80后”如今是各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上的一个新名词,同时也是热门的关键词,在网络上,社会各层人士对它众说纷纭,沸沸扬扬,当然也会褒贬不一。  何谓“80后”呢,公认的解释为80年代以后出生的这群人。而这群人集中分布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我自然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80后”人群的成长背景与上一代人明显不同。国内,正处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国际,趋向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成长,我们“
期刊
普者黑在彝语里的意思是鱼虾多的地方。我们在五月里来到了这片山水之中。  汽车从丘北县城驶出,不一会儿,就看到不远处有些小山包,此起彼伏,仿佛毫不相干,又顾盼有姿。山是石头山,小巧玲珑,形态各异,山体大多被灌木所覆盖,绿得浓郁,与周围绿油油的田野相互映衬,仿佛有绿色的风拂面而来。  正看得出神,汽车驶入了一条狭窄的公路,两旁是碧绿的荷塘,团团的荷叶挨挨挤挤,在盛夏的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荷塘一直延
期刊
发源于横断山纵谷区兰坪县金顶盐路山的沘江,在深山峡谷里横冲直撞,硬是闯出自己的一条出路。最后,她终于在一个叫功果的地方猛然一跳,汇入了向南奔流的澜沧江。就在沘江疲惫喘息的丛山褶皱间,她留下一些深谷中的小冲积湾。这些小河坝就成了山国云龙相对富庶的集镇。沘江流经石门,在这里打了一个十分别致的回头湾,河道弯出了一个圆满天成太极八卦图。云龙县城石门古镇,就居于沘江天然太极图之下,坐拥着一方奇异的风水宝地。
期刊
曾经听人说过:灵堂前哭得最悲痛的才是最不孝的,爱他就要生前对他好。  我就是那个天底下最不孝的人。  爷爷走了,在一个凄清的四月。我清楚地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可是,爷爷走了,走得毫无预兆,令人毫无防备,我甚至没能见上爷爷最后一面。  无数次地幻想奇迹,幻想爷爷从睡梦中醒来,可是,我失望了,彻底地绝望了:我面前的爷爷,安静地躺在棺木里,。头发全白了,脸上没有一丝血丝,越发显得苍老无力。爷爷已经很老了,
期刊
王毅然的小说,大多是纪实性的,以写人记事为主。或追忆亲人朋友,或俯拾旧日往事。无论内容怎样的不同,都统摄在从容、博大的气度之下,以平缓、自然、客观的笔调来追念至亲至爱之人,叙写大喜大悲之事,可谓“恬淡自然”。其作品不事雕琢,随意自然,不刻意追求主题的精深、语言的精巧或感情的波澜,又可谓是大巧不工。    一、精巧的结构,完美的构思    见多识广、儒雅潇洒的马如云,省级某边境贸易口岸“绿云”休闲山
期刊
一    村子脚的磨房,始终在记忆中时隐时现。  村子通电之前,磨面靠的就是水磨。故乡山高箐深,水资源异常丰富,差不多每个寨子都有一到二座磨房,甚至有些冒尖儿的人家自己就拥有一座磨房。这些磨房在河谷里零散地藏着。十冬腊月粮食晒干了,磨房就忙了起来。整个河谷滚着闷雷似的声音,那是村里的人在轮流着磨刚晒干的玉麦、小麦、豆子。  我们社里就只有一座磨房。这座磨房大约有百十年的历史了。爹说,连爷爷都不知道
期刊
七十六年的风雨兼程    “洱水西源第一流,川名沃野稻先秋”。洱源,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风淳厚、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的地方。30万各族人民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十个乡镇星星点点散落在这阡陌交通、汊港交错、河流如织、湖泊众多的洱海源头。洱源美丽迷人,像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高原,以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古朴神奇而极富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素有“神话王国”、“白族文化宝库”、“仙女撒歌的地方
期刊
三    世纪初某个多雨的秋季,我站在这个高楼林立的城市,用含义复杂的目光,回望千里彝山深处,五十年前古寨暮色苍茫的那个夏日黄昏,我看到灾难的阴影像一只硕大无朋的乌鸦,正缓缓向古寨上空逼近。  苍老的毕摩纳洛嘎苦拄着拐杖,矗立在落日黄昏里,像一只衰老的山羊,用阴沉的目光凝视着暮色苍茫中的古寨,他的目光心事重重,充满了忧虑,他还听到灾难破空的萧萧嘶鸣声从远方断断续续传来。但老毕摩纳洛嘎苦无法判定灾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