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金,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的物质生命的有限性,人的精神生命的无限性。一个只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爱憎消耗干净,然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让生命开花的老人,他,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独立 真诚 理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83-02
巴金属于他那个时代,其实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巴金的意义是丰富的,也是深远的。从一个坚持自己理想的热血青年,到晚年的疾病缠身还要奋力耕作的巴金,这个跨世纪的老人坚持的太执著了,他的作品,他的人格,我们中学生又读到了些什么?
一、走出“大观园”——独立
《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在巴金的作品里同样也有个“大观园”。这里有聪慧凄婉、多愁善感近乎林黛玉型的女性梅表姐;有贤惠端庄、待人周到的近乎薛宝钗型的女性瑞珏;有爱生活,爱一切,保持身心晶莹剔透近乎晴雯的鸣凤……,她们都因了这个“大观园”造成了悲剧的命运。只有“大观园”中的那个男孩子最终走了出来。“大观园”固然好,但那里不属于真正的自己,要想拥有真正的生命,走出“大观园”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封建的大家庭给予青年人是许多的桎梏。巴金在四十年代写的一篇散文《爱尔克的灯光》至今令许多读者深思。“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灯光”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姐姐始终为弟弟点着那缕不会迷失方向的灯光,但最终只能在等待中死亡。十八年的旧梦重温,更让作者刺眼的是那四个字“长宜子孙”。封建的大家庭已经为自己的孩子积攒了许多的财富,使他们以后衣食无忧,但就是这个助长了他们的惰性,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巴金四十年代的小说《憩园》不正是验证了这一点吗?
巴金的这一点可能现在的中学生领悟得不够,但是基于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时期,更应该真正明白里面的意义。对于现在的家庭、孩子来说可能远远不止这一点。家长,放开点。孩子,独立点。
二、塑造人品——真诚
巴老虽离我们远去,我们读他的作品,怀念他, 但有比他的文学成就更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继承,那就是他的真诚,他的文化良心。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园里有一个巴金塑像,上面的题字是:掏出心来。“掏出心来”,这正是对巴金的真诚和文化良心的具体写照和精辟概括。
高中语文课本有这样一篇文章《小狗包弟》。讲的是文革时期,作者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挽救一个小狗而最终被送到解剖台上的事。这是一部“忏悔录”,一部反思史。《怀念萧珊》我们能看到以为老人对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的挚爱、疼惜之情……。《随想录》体现了他早年秉持的写作信条“将心交给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呼吁世人讲真话,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他的这种光辉人格不能不感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人们看重的是,他是一个正直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善良的人道主义者,他具有我们这片土地所稀缺的求真意志与忏悔意识。巴金,从青春时期的热血朝气,到中年的冷静沉思,再到晚年的人生定位,他的一生都是用他的人品打动着每位读者。
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曾说:“追忆巴老,最好的方式是学习巴老的人品和文品,他说,这位一生都拥有自己的信仰,关心社会进步的作家,在他的体力已经无力参与人生搏斗的时候,巴老那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还以他特有的方式产生出力量”。今天,被称为是真诚缺失的时代,呼唤一种正能量是许多有良知人的心愿,正如鲁迅在《狂人日记》结尾中写 道:“救救孩子”一样。虽说有点夸张,但确是真理。
三、让生命开花——理想
人生有许多遗憾,有些事身不由己。让生命开花,这是巴金的心愿。什么是生命开花?巴金在1933年6月写的《朋友》中一文写道:“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1984年他在随想录《病中集﹒后记》中写道:“有些好心人不免为我忧虑,经常来信劝我休息……但是人各有志,我的愿望绝非‘欢度晚年’。我只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爱憎消耗干净,然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这对我是莫大的幸福,我称为它‘生命的开花’。”读完这段文字或许让你心痛,或许让你振奋。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是靠什么支撑下来的,信念的力量来自于心中的那团不灭的火焰。
让生命开花,是一种理想;让生命开花,是一种信念;让生命开花,是爱尔克的灯光;让生命开花,是巴老毕生的心愿。《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经历,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这一信念直接践行在他的行动中,晚年的病症折磨着这个不服输的老人,在病魔的缠绕下,他即使用左手拉着右手也要把心里话说出来。这就是巴金,一个始终让生命开花的人。
在巴金这里,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人的物质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生命是无限的。课本节选的巴金的作品是有限的,但我们发觉,主动学习那种精神是无限的。语文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小说史》 杨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2]《随想录》 巴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12月版
【关键词】独立 真诚 理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83-02
巴金属于他那个时代,其实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巴金的意义是丰富的,也是深远的。从一个坚持自己理想的热血青年,到晚年的疾病缠身还要奋力耕作的巴金,这个跨世纪的老人坚持的太执著了,他的作品,他的人格,我们中学生又读到了些什么?
一、走出“大观园”——独立
《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在巴金的作品里同样也有个“大观园”。这里有聪慧凄婉、多愁善感近乎林黛玉型的女性梅表姐;有贤惠端庄、待人周到的近乎薛宝钗型的女性瑞珏;有爱生活,爱一切,保持身心晶莹剔透近乎晴雯的鸣凤……,她们都因了这个“大观园”造成了悲剧的命运。只有“大观园”中的那个男孩子最终走了出来。“大观园”固然好,但那里不属于真正的自己,要想拥有真正的生命,走出“大观园”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封建的大家庭给予青年人是许多的桎梏。巴金在四十年代写的一篇散文《爱尔克的灯光》至今令许多读者深思。“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灯光”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姐姐始终为弟弟点着那缕不会迷失方向的灯光,但最终只能在等待中死亡。十八年的旧梦重温,更让作者刺眼的是那四个字“长宜子孙”。封建的大家庭已经为自己的孩子积攒了许多的财富,使他们以后衣食无忧,但就是这个助长了他们的惰性,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巴金四十年代的小说《憩园》不正是验证了这一点吗?
巴金的这一点可能现在的中学生领悟得不够,但是基于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时期,更应该真正明白里面的意义。对于现在的家庭、孩子来说可能远远不止这一点。家长,放开点。孩子,独立点。
二、塑造人品——真诚
巴老虽离我们远去,我们读他的作品,怀念他, 但有比他的文学成就更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继承,那就是他的真诚,他的文化良心。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园里有一个巴金塑像,上面的题字是:掏出心来。“掏出心来”,这正是对巴金的真诚和文化良心的具体写照和精辟概括。
高中语文课本有这样一篇文章《小狗包弟》。讲的是文革时期,作者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挽救一个小狗而最终被送到解剖台上的事。这是一部“忏悔录”,一部反思史。《怀念萧珊》我们能看到以为老人对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的挚爱、疼惜之情……。《随想录》体现了他早年秉持的写作信条“将心交给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呼吁世人讲真话,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他的这种光辉人格不能不感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人们看重的是,他是一个正直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善良的人道主义者,他具有我们这片土地所稀缺的求真意志与忏悔意识。巴金,从青春时期的热血朝气,到中年的冷静沉思,再到晚年的人生定位,他的一生都是用他的人品打动着每位读者。
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曾说:“追忆巴老,最好的方式是学习巴老的人品和文品,他说,这位一生都拥有自己的信仰,关心社会进步的作家,在他的体力已经无力参与人生搏斗的时候,巴老那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还以他特有的方式产生出力量”。今天,被称为是真诚缺失的时代,呼唤一种正能量是许多有良知人的心愿,正如鲁迅在《狂人日记》结尾中写 道:“救救孩子”一样。虽说有点夸张,但确是真理。
三、让生命开花——理想
人生有许多遗憾,有些事身不由己。让生命开花,这是巴金的心愿。什么是生命开花?巴金在1933年6月写的《朋友》中一文写道:“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1984年他在随想录《病中集﹒后记》中写道:“有些好心人不免为我忧虑,经常来信劝我休息……但是人各有志,我的愿望绝非‘欢度晚年’。我只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爱憎消耗干净,然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这对我是莫大的幸福,我称为它‘生命的开花’。”读完这段文字或许让你心痛,或许让你振奋。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是靠什么支撑下来的,信念的力量来自于心中的那团不灭的火焰。
让生命开花,是一种理想;让生命开花,是一种信念;让生命开花,是爱尔克的灯光;让生命开花,是巴老毕生的心愿。《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经历,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这一信念直接践行在他的行动中,晚年的病症折磨着这个不服输的老人,在病魔的缠绕下,他即使用左手拉着右手也要把心里话说出来。这就是巴金,一个始终让生命开花的人。
在巴金这里,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人的物质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生命是无限的。课本节选的巴金的作品是有限的,但我们发觉,主动学习那种精神是无限的。语文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小说史》 杨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2]《随想录》 巴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