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动眼——会观察、动口——会表达、动手——会操作、动脑——会思考,让课堂充盈生机、充满活力,建构理想中的生动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慧秀;研学单;自学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动眼——会观察、动口——会表达、动手——会操作、动脑——会思考。
动是一种学习行为,是一种学习状态,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立足“四会”、指向“生动” 的低年段数学课堂如何建构?下面就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为例,略谈自己的思考。
一、注重方法渗透,培育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育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基于“会观察”的目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建构: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即系统观察法、对比观察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把学生用毛线创造的不同线段请到黑板上后作了如下设计:
师:这些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孩子进行系统观察)
生:它们是直直的,看来线段是直的。(板书:直的)
师:还有吗?(提示:从一端到另一端)
生:它们都是从一头到另一头。(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所有线段的共同特征,即顺序观察)
师:从一端到另一端,我们称为线段的两端,数学上我们称它为端点。(板书:两端)
在孩子观察、口答后,教师予以及时点评、完善。这样,将观察方法的培养渗透于无形之中,日积月累,孩子的观察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在低年段的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适时而恰当的介入,会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在组织完成学生折线段的活动之后,教师适当点拨:
师:“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发现有的线段比较长一些,有的线段比较短一些,那说明什么?”
生1:它们长短不一样。
生2:线段有长有短。
……
学生的自主观察辅之以教师的适时点拨,结论水到渠成。
3、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机会。教师不仅仅在课内提供素材,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
二、创设问题情境,生长表达能力
数学家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发展尚不完备,语言表达往往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因此,在低年段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主动、完整、流畅”为导向,训练、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本节课是新授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设置有效提问为契入点,引发学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例如,在“画线段”这一环节,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对话:
师:孩子们,咱们已经认识了线段,想不想动手画一条线段?如果让你动手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画?(直尺)为什么?
生:因为线段是直的。
师: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尺子”来画一条线段吧。(生画图)
师:对比这几幅作品,你觉得那一幅更符合线段的特点?为什么?
其中的两个“为什么”的追问,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更是为让学生将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创设了有效的问题情境。
三、设计有效活动,发展操作能力
心理学家皮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在本节课的初识线段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师:你能想办法把它变直吗?
生:拉紧。你来试试。
师: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谁能上来指一指线段在哪儿?
生:要求学生从起点指向终点。
师:老师把这条线段请到黑板上。课前,老师给每个小组也准备了毛线,你能用它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并让你的同桌指一指你创造的线段在哪儿?
生上来演示。
……
从一开始的自己利用毛线创造一条线段,到演示交流的环节设计,“操作+互动”的研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合作与表达能力。
四、预设思考空间,提升思维能力
所谓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基于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低年段学生的“会思考”应侧重于自身体验,重在积累数学思考经验。在《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中,基于“认识并理解线段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学重点,教师以毛线为学具,从感性的拉直毛线操作到抽象出的线段图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分享的數学思考中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进而学会用直尺画线段,体会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关注了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力求引发学生在能真正进行数学思考、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努力使学生成为会思考、乐思考的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胡兆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 内蒙古教育,2020,(09).
作者简介:
黄海(1976-),男,汉族,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小学部,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慧秀;研学单;自学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动眼——会观察、动口——会表达、动手——会操作、动脑——会思考。
动是一种学习行为,是一种学习状态,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立足“四会”、指向“生动” 的低年段数学课堂如何建构?下面就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为例,略谈自己的思考。
一、注重方法渗透,培育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育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基于“会观察”的目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建构: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即系统观察法、对比观察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把学生用毛线创造的不同线段请到黑板上后作了如下设计:
师:这些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孩子进行系统观察)
生:它们是直直的,看来线段是直的。(板书:直的)
师:还有吗?(提示:从一端到另一端)
生:它们都是从一头到另一头。(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所有线段的共同特征,即顺序观察)
师:从一端到另一端,我们称为线段的两端,数学上我们称它为端点。(板书:两端)
在孩子观察、口答后,教师予以及时点评、完善。这样,将观察方法的培养渗透于无形之中,日积月累,孩子的观察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在低年段的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适时而恰当的介入,会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在组织完成学生折线段的活动之后,教师适当点拨:
师:“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发现有的线段比较长一些,有的线段比较短一些,那说明什么?”
生1:它们长短不一样。
生2:线段有长有短。
……
学生的自主观察辅之以教师的适时点拨,结论水到渠成。
3、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机会。教师不仅仅在课内提供素材,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
二、创设问题情境,生长表达能力
数学家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发展尚不完备,语言表达往往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因此,在低年段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主动、完整、流畅”为导向,训练、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本节课是新授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设置有效提问为契入点,引发学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例如,在“画线段”这一环节,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对话:
师:孩子们,咱们已经认识了线段,想不想动手画一条线段?如果让你动手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画?(直尺)为什么?
生:因为线段是直的。
师: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尺子”来画一条线段吧。(生画图)
师:对比这几幅作品,你觉得那一幅更符合线段的特点?为什么?
其中的两个“为什么”的追问,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更是为让学生将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创设了有效的问题情境。
三、设计有效活动,发展操作能力
心理学家皮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在本节课的初识线段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师:你能想办法把它变直吗?
生:拉紧。你来试试。
师: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谁能上来指一指线段在哪儿?
生:要求学生从起点指向终点。
师:老师把这条线段请到黑板上。课前,老师给每个小组也准备了毛线,你能用它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并让你的同桌指一指你创造的线段在哪儿?
生上来演示。
……
从一开始的自己利用毛线创造一条线段,到演示交流的环节设计,“操作+互动”的研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合作与表达能力。
四、预设思考空间,提升思维能力
所谓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基于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低年段学生的“会思考”应侧重于自身体验,重在积累数学思考经验。在《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中,基于“认识并理解线段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学重点,教师以毛线为学具,从感性的拉直毛线操作到抽象出的线段图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分享的數学思考中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进而学会用直尺画线段,体会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关注了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力求引发学生在能真正进行数学思考、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努力使学生成为会思考、乐思考的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胡兆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 内蒙古教育,2020,(09).
作者简介:
黄海(1976-),男,汉族,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小学部,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