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高全民族素质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素质教育之首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因而学校必须加强德育工作。本文从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入手,浅谈德育工作面临的冲击与困难,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德育工作;现状;改进方法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1.外部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冲击,使教师失去德育教育的信心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知识、胆略、抱负、创新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得到发展。但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产生,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缺乏诚信等。这些负面思想使学校及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思想,从而对学校的德育作用失去信心,甚至放弃了学校德育工作。
2.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
目前以分数来选拔学生的中高考模式,使得学校只重视文化课学习,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平时,学生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置其他事情于不顾;教师也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只是当学生违纪之后批评几句,这样的学校德育工作基本为零。
3.學校德育从内容到形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准则的道德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淡化和扬弃阻碍社会发展的内容,扩充、增加社会健康发展所需的内容,德育之树才能常青,才能充满生命活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从实际调查来看,部分学校并没有根据社会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正确的德育观,而片面地认为德育就是告诫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学习名言警句,多喊几次“向雷锋学习”的口号,多批评几次学生,从而使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层次性,更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形式上仍然采用教师一言堂,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训你接受的一种缺乏平等和民主的强制性教育,这种“训育”模式挫伤了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和探讨人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已严重不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了。
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1.正确对待社会外部环境的冲击
如果说社会环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影响不明显的话,那么,社会环境对德育工作就有着经常的、直接的、明显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因为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就放弃学校的德育教育。因为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关键还要看人自身的品质。由此,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面对消极因素不消极,积极改进德育工作。
2.明确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吕型伟说:“欲成材,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事实证明,品质不好,即使成材,也会给国家社会带来灾难。如有高材生利用专业所学制造毒品,利用计算机充当黑客,侵占公司钱财等。这些足以让我们树立德育第一的观念。
3.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学校要加强德育内容及教育形式的针对性。
首先,正确理解德育内容。现阶段德育的内涵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包括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事实及国情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创新观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教育包括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次,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创设“变学生被动受教为主动求教”的新局面。面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事实表明,凡是能组织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就能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局面。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示我们,有效地进行德育,最好把德育目标和内容中的观点和规范与其他不同的观点和规范同时摆出来,引导学生比较鉴别,自觉选择;把德育目标和内容化解为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质疑的迫切需求;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把实存的价值观念冲突和困惑中的热点问题与德育目标、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自主参与释疑。只有让学生在求教中受到教育,德育要求才能在内化中转化为自律的品质。实践表明,不论在说理、示范、训练、陶冶、评价等诸多德育方法中,还是在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社团组织、家庭生活等德育途径中,只要精心组织,学生自觉主动参加,最终的效果一定是真实持久的。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国家的兴衰,要强国就必须培养教育好下一代。愿学校通过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发挥出德育的作用,为祖国培育出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陈新德.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看法 [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4).
[2]陈经绍.全面实施德育系统工程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J].高教研究,1996(3).
作者简介:李巧云(1973— ),山东莱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德育工作;现状;改进方法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1.外部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冲击,使教师失去德育教育的信心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知识、胆略、抱负、创新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得到发展。但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产生,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缺乏诚信等。这些负面思想使学校及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思想,从而对学校的德育作用失去信心,甚至放弃了学校德育工作。
2.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
目前以分数来选拔学生的中高考模式,使得学校只重视文化课学习,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平时,学生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置其他事情于不顾;教师也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只是当学生违纪之后批评几句,这样的学校德育工作基本为零。
3.學校德育从内容到形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准则的道德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淡化和扬弃阻碍社会发展的内容,扩充、增加社会健康发展所需的内容,德育之树才能常青,才能充满生命活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从实际调查来看,部分学校并没有根据社会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正确的德育观,而片面地认为德育就是告诫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学习名言警句,多喊几次“向雷锋学习”的口号,多批评几次学生,从而使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层次性,更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形式上仍然采用教师一言堂,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训你接受的一种缺乏平等和民主的强制性教育,这种“训育”模式挫伤了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和探讨人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已严重不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了。
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1.正确对待社会外部环境的冲击
如果说社会环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影响不明显的话,那么,社会环境对德育工作就有着经常的、直接的、明显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因为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就放弃学校的德育教育。因为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关键还要看人自身的品质。由此,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面对消极因素不消极,积极改进德育工作。
2.明确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吕型伟说:“欲成材,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事实证明,品质不好,即使成材,也会给国家社会带来灾难。如有高材生利用专业所学制造毒品,利用计算机充当黑客,侵占公司钱财等。这些足以让我们树立德育第一的观念。
3.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学校要加强德育内容及教育形式的针对性。
首先,正确理解德育内容。现阶段德育的内涵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包括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事实及国情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创新观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教育包括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次,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创设“变学生被动受教为主动求教”的新局面。面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事实表明,凡是能组织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就能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局面。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示我们,有效地进行德育,最好把德育目标和内容中的观点和规范与其他不同的观点和规范同时摆出来,引导学生比较鉴别,自觉选择;把德育目标和内容化解为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质疑的迫切需求;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把实存的价值观念冲突和困惑中的热点问题与德育目标、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自主参与释疑。只有让学生在求教中受到教育,德育要求才能在内化中转化为自律的品质。实践表明,不论在说理、示范、训练、陶冶、评价等诸多德育方法中,还是在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社团组织、家庭生活等德育途径中,只要精心组织,学生自觉主动参加,最终的效果一定是真实持久的。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国家的兴衰,要强国就必须培养教育好下一代。愿学校通过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发挥出德育的作用,为祖国培育出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陈新德.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看法 [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4).
[2]陈经绍.全面实施德育系统工程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J].高教研究,1996(3).
作者简介:李巧云(1973— ),山东莱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