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馍上学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c2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文满怀希望,铿锵向前。记录真实的生活,镌刻美好的记忆,虚构理想的世界。

  前些日子从老家回京,高铁车程其实不算长,岳母特意为我烙了两个饼,夹了自炒的青椒,当成路上的干粮。可能是高铁上吃这种饼的人比较少见,居然引得一个小朋友数次回头,不知是馋我手中的食物,还是好奇有人吃这么土气的东西。
  老实说,自从大学毕业,我长年奔波在外,已经很少能尝上家乡的味道。列车飞快,我一边嚼着饼一边看着窗外闪过的村落和乡镇,不禁想起曾经背馍上学的日子。
  读中学时,全国经济开始慢慢向好,但在渭北一带背馍上学还是常事。当地农村不把馒头叫馒头,叫馍,馍一般是那种圆圆的,像“椽头蒸馍”;也有的是那种故意不用手揉圆、保持切段状的,像“杠子馍”。至于有的把面擀薄、摊些葱花辣椒油芝麻之类、再卷起来切成段儿的,我们叫它“轱辘馍”。
  从家里到乡中,有二十多里地,小伙子骑行需要一小时,每周可以往返家里和学校一次。除了书包之外,学生的二八大杠自行车上需要绑一个专门装干粮的口袋,专有名词“馍布袋”。上高中第一天,我没有掌握收拾馍布袋的技巧,塞得太多,口子未扎严实,绑得太松,馍布袋在半道儿上居然从车架上颠簸下来,白馍零零散散滚了一地。有的掉到路旁灌溉用的斗渠里,被黄泥水冲走;有的滚到公路中间,来不及捡起就被过往的车辆碾得贴在地上。碰巧有后来的小伙伴,一起帮我把剩下的捡起来,吹吹打打上面沾的灰渣,赶紧装回口袋。
  学校住宿条件自然很是简陋的,一进门就是大通铺,而且铁架装成上下两层来提高空间利用率。墙上楔满一排钉子或木棍,挂着各式各样的馍布袋,大多是零碎布拼兑起来的花布包,样子各异。馍布袋挂在墙上,主要是为了躲避老鼠的窃食。即使这样,依然有身手敏捷的老鼠,会神不知鬼不觉钻进袋里。有一次半夜睡眼惺忪时,我感觉有悉悉啐啐的声音响在头顶,惊坐起一拍馍布袋,果然有一只老鼠从袋子蹿出来沿床边仓皇逃掉,所以吃馍之前一定要检查一下有无老鼠啃噬的痕迹。当然不乏有调皮的学生,会偷偷翻翻同学的馍布袋,探到美味的东西便会偷吃。
  夏天湿热,馍容易发霉,两天就长了毛,节省的同学只能蹭掉霉毛或剥掉馍皮,就着开水吃掉。隆冬的日子也不好熬,馍冻得硬邦邦,嚼到嘴里都困难。无论如何,吃馍不能太急,不然很容易噎着,大庭广众之下打嗝影响形象事小,半天喘不上气才叫危险。

  母亲蒸馍是很拿手的,在刚刚解决温饱的时候总用精细的白面给我蒸馍,馍的样子很圆整。除了為让我住校期间吃好,在她眼里这是面子,代表了家里人的形象。怕我整日吃馍太单调,她会隔三差五变着方儿给我改善一下伙食。有时会蒸些花卷,洒些红辣椒和虾皮在上面。锅盔是关中的特色,一般的家族主妇都会做,母亲烙锅盔是一把好手,两面焦黄,撒些碎椒、茴香和葱花,味道更美。有时趁农闲,她也会烙几个油饼,趁热腾腾的时候最好吃,不知为何老家人把那种饼叫“狗舌头”。隔壁村子有那种轧制和烘烤的机器,可以制成压缩饼,存放的时间会长一些,天气变热时父亲会去烤一些压缩饼给我当干粮。
  学校有灶房,条件宽裕的学生可以不背馍,顿顿吃食堂;家里条件差些的,可以去打些稀饭热菜补充能量。食堂供应的餐谱里,玉米糁和土豆丝居多。不过,学校伙房最有特色的应该算是烩饼,又热乎又有菜,价格实惠,把馍掰成块儿泡在里边就着一起吃了,填饱肚子要紧。
  没有小菜当佐料的白馍自然单调,常吃会觉得食之无味,同学们从自家带的琳琅满目的小菜让我长了见识。它们被装在各式各样的玻璃罐头瓶子里,当然属咸菜和辣酱之类居多。最简单的是油泼辣子,辣椒是本地生长的那种线椒,烘干砸碎,滚油泼上几遍,味道很烈,可惜只能用热馍夹着才香,冷馍吃不出那种味儿。辣酱的作法,几里不同俗,有的纯用黄豆瓣,有的放了碾碎的花生仁儿,有的还会有瘦牛肉粒。当然也有用芥末做的呛菜,还有蘸了醋的芹菜段儿。豇豆、黄瓜、青辣椒、红白萝卜之类,都可以放在缸里腌成咸菜。我最钟爱的应属洋苕,腌制成月,切成丝,撒上辣椒面儿,煎油泼透,香气儿立马就出来,脆脆的口感极佳。
  长期吃馍和咸菜,饮食单一肯定会造成营养不良,最常见的症状是嘴唇干裂和口腔溃疡。这种情况在经济尚不宽裕的时期很难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即使重视了,也没有办法去改善。就是在那样的乡村中学,一波波背馍住校的学生靠着乐观向上不怕吃苦的精神,走了出去。他们出身贫穷,却不甘于向贫穷低头,背馍读书是他们能够选择的为数极少的可以改变贫穷命运的途径。高中老校长鼓励学生时经常讲到一句话:不管你现在吃啥样的馍,将来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吃白馍还是吃黑馍,高考就是分水岭,就看你们这三年了。
  背馍念书的时候固然辛苦,但现在每隔些日子,我总念想着能吃上一顿热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惯了馍,可能即使吃遍了异乡风味,也忘不了小时馍里那股麦面味道。
其他文献
一个身材矮小的男人径直向他主人庄园的住宅走去。因为他是奴隶,他得去当仆人,去那所富丽堂皇的大宅院里听候使唤。他躯体瘦小,神情柔弱,衣衫破旧,模样十分可怜。  当小个子在宅院的门廊里向庄园主请安的时候,庄园主老爷忍不住大笑起来。庄园主当着在场的所有男女仆从询问道:  “你是人还是什么东西?”  这个仆人低下头,没有回答。他战战兢兢,两眼发呆地站在那里。庄园主说:“好吧!用你那双像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手,
小学三年级前的暑假,怕是最没有烦恼的假期了,那时课业压力还未上来,没有培优、竞赛的烦恼,暑假一大早起来会去旁边的体育馆游一两个小时的泳,接着又打一两个小时的乒乓球,再满身大汗地回家冲凉,中午吃上一大碗肉菜米饭,下午在房间不那么给力的老式空调的吭哧吭哧声中,在铺着凉席的床上睡一下午,躺在床上那种感觉就像自己从头到脚都软绵绵得要飘起来一样。黄昏的时候母亲会带着我去广场上,她总是笑眯眯地站在一旁,任我和
北方三月的春,尚带寒意,却吹开了满树的桃花,那样稚嫩的花朵在尚是苍茫的天地间招摇,是言语难以描绘的奇异景象,但此时,若吟上一句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抑或是呢喃一句汤显祖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却实在是格外应景了。  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折勾。寥寥几笔,构成了端端正正的方块字,而字又排列在一起,组成奇巧美妙的语句,抒发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乡情。  文字,是打开一个民族记忆的钥匙。  
古人的闲帖是一页故纸,不能把它揉皱,而是展开。纸上有微风,还有花香、心情、眼神、节气、温度,甚至,语气和手势。  喝茶吹风,读闲帖。黄庭坚《花气薰人帖》中说:“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年岁渐长的老黄在家里闭目养神,有人给他送花。他曾应允过给人写诗,过了好久,不见动静,对方送花提醒,没想到浓郁的花气扰了老黄的禅定。本来,人过中年,心境远江湖,微波不兴,春
你想长寿吗?那就节食吧,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明有效的延寿之法。  这里所说的节食,科学术语叫作“卡路里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即在保证营养充分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卡路里的摄取量。但是,食物是人类获得满足感的重要途径,整天饿肚子肯定会让人不爽,没几个人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于是有不少科学家试图搞清节食的作用机理,以便能发明出一种药物,能够模仿节食的效果,让人不必挨饿就能长寿。  
她和他高中邻班。现在想来,似乎一天真正的同学也没有做过,虽然,他们彼此介绍给自己以后的圈子,总是说,同学关系。  他们似乎不记得怎么认识的,似乎一上高中就很熟稔。她父母在外地,寄居在姑姑家,和他家住得很近。初来骑车路上遇到只是一起同路,渐渐开始一起回家。虽然没有约定,但是总是那么“巧合”地每次遇到,即便他们不同班。有时候遇到一个拖课的老师,另一个就也会“有点事”,在夕阳西下人稀车少的自行车车棚里斜
CCTV9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苏东坡》,用六集再现了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生,甚至还从多个角度演繹了苏东坡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不过,作为一部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这部片子理所当然地没有涉及科学,没有展现苏东坡的科学素养,更没有涉及苏东坡与科学有关的奇闻趣事。  今天就用这篇文章讲一讲。苏东坡的小学老师……是个道士  我们知道,苏东坡是四川人,小时候在眉山生活。  苏家在眉山并不穷。苏东坡的曾祖是殷实农
1  人在两种状态下,大概会思考关于快乐的命题:一是快乐将逝,想要留住的时候;二是已然处于不快乐的状态中。我开始思考“快乐是什么”时处于后者。  我的第一篇小说写于初二的时候,写的是在班上受排斥被孤立的女主角,在一趟江南之旅中了悟如何保持快乐的方式。在那段时间里,写它几乎是我全部的精神寄托。  在我从小经历的数次孤立中,初二那年的集体孤立最难忍。大概是因为人长大到一定程度,懂得的事越多,感知力越强
独化 我常对学生说,对你们而言,写作是一粒盐一星光。学生反问我,对老师来说呢?我说,对我来说,写作是一杯酒,一克镭,一粒舍利子。  1、古马的诗句“花朵不会停止飞翔,/鸟儿正迎风一瓣瓣开放。”(《西风古马·花或鸟》),“飞翔”和“开放”是否用错了?  2、王维“人闲桂花落”,朱东润说可是“人间桂花落”,朱说历来不被重视不被采纳。说说你的看法。  3、“独立寒秋”(毛泽东)“独钓江雪”(柳宗元)“独
1999年生人,就读于山东大学世界史专业,现于法国里尔政治学院交流一年。曾出版《云在青天水在瓶》一书。  到老m家去,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在济南平淡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毕竟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时间之后,难免有难以打发的孤独,这里就成了我的一块自留地。其实我是去老m家上课的,但是感觉却像是小学的我借口写作业,躲到同学家打了一个下午游戏一样。  去老m家的那条路,我来来回回走了上百遍,嘈杂、拥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