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的一个重点课题,以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专业建设的思路、目标、内容与举措,对同类学校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思路
围绕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坚持“常规教学规范化,校企合作深度化,专业建设科学化,课程建设精品化,人才培养多样化,师资队伍工程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评价企业化”的专业建设思路,力争经过建设,使本专业逐渐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发挥良好示范作用的同时,带动学校其它专业、乃至兄弟学校同类专业的共同发展,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迎接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端技术的到来奠定雄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目标
以培养服务深圳市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人员为目标,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成为教育理念领先、人才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专业成果突出的重点专业,成为深圳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并在华南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同类专业中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品牌专业。
三、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内容与举措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三层融合,三双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三层融合”是指学校与行业协会、专业与企业、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三个层面的融合。学校加入行业协会,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行业协会深入学校,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双方互相支持,实现开放式办学,构成“工学结合”的基础层;专业与企业融合,专业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共同育人,构成“工学结合”的核心层;专业教师下到企业技术人员工作岗位挂职锻炼,完成企业工作任务,企业获得两股技术力量,技术人员受聘学校,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学校形成两种教学师资,构成“工学结合”的关键层。“三双结合”指的是以“三层融合”为基础的双环境、双师资、双证书相结合。双环境——学校环境和企业环境,双师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能力为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组织教师深入进行人才市场调研,同行业企业专家深度访谈,同兄弟院校同行进行广泛学习交流,同就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网络资源、电话沟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专业调研。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深圳地区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确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结合办公软件操作员、微机组装调试员、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对接院校、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能力为主体的模块化对接课程体系。
开发“工学结合”优质课程及教材。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保证课程建设的职业性与开放性;通过各级教科研项目与专业教研活动相结合方式,保证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明确课程建设负责人,成立由课程负责人牵头的课程建设专门小组,签订课程建设责任书,保证课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制定课程建设激励制度,按计划分阶段落实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共享型学习平台;建立课程反馈与评价制度,积极听取企业专家和学生的课程评价意见,及时完善课程内容。
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推行以具体化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树立“通过行动学习、行动就是学习”的教学观念,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教学环境上,创造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的教学环景。实现教室、实训室和工作室三位一体。采用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手段上,坚持用多媒体、用网络、用教具、用辅助教学软件。加强学生职业体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建设“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每门课程成立课程建设小组,指定课程责任教师(课程建设负责人)。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建设10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本地化工学结合教材、网络课程资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项目库、多媒体素材库、职业资格标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网络或其他共享平台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发师生实时交互系统、构建答疑、网络考试系统,网络QQ群等共享平台。实现所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形成由辅助训练系统、机房管理软件、课程教学资源和师生互动平台“四维互补”的电子教学资源平台特色。
探索“企业化”教学评价方式。在专业教学评价方式上探索按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用行业、企业的工作环境,联合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员实施评价。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拟开展以证代考(依据职业资格标准)、模拟招聘(用企业环境和企业人员)、以赛代考(企业任务、参照职业标准)、学校企业综合评价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评价活动,实现教学评价“企业化”。
2.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一”工程,即每个教师主攻一个专业方向、主讲一个模块的课程、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联系一家对口企事业单位,实现专业教师精通专业、熟悉企业。把教师的师德师风作为对教师考核聘用的重要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专业带头人培养。落实专业带头人制度,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一是从专职骨干教师中选拔教师,采取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学术交流、国内外培训、下企业锻炼等培养措施,使之成为深圳市内熟悉行业发展前沿,实践技能突出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计算机技术专家,使其成为职教理念先进,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带头人。二是培养来自企业的热衷教育事业的技术能手作为企业专业带头人,采取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国内外教育教学培训等措施。从而实现校内校外两个专业带头人的引领机制。 骨干教师培养。在现有的专任教师中,挑选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要培养措施有国内学习,主要是参加广东省和国家骨干教师培训,提高中职教育理论和课程建设的能力,并到公司挂职锻炼,获得企业现场培训经验,参与各类应用技术开发课题等等。通过专业带头人指导、国内研修、教学实践等措施,将他们培养成为教学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娴熟的骨干教师。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参加生产、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科技服务、技术研发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两年建设期内,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90%。认真执行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度。认真落实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达标制度。开展专业教师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依托联想仿真服务站,培养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多种形式的对外技术服务、社会培训。
兼职教师聘任。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教学实习、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同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3.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基地建设
三层融合机制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双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行业、专业与企业、教师与员工的深度融合,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基础上。我们将在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基础之上,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探索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优化校企合作实施流程,开辟校企合作新领域,为重点专业建设搭建一流的校企合作平台。
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在现有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聘请区域与专业相关的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扩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分布。形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工作机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充分发挥各位专家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机构专业建设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建设集教学、实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实验实训中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虚拟工厂,扩建计算机维护虚拟实验室,在原有综合实训室的基础上,安装虚拟软件,增加新的实训功能,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开展技能鉴定及培训工作。依托学校申请建立的深圳市第十二职业技能鉴定所,成立计算机职业技术鉴定培训部,为学生、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开展计算机专业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同时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广泛开展培训工作,每年完成不少于300人的各类人员培训任务。
合作建设“联想仿真服务中心”。吸纳社会资金与联想集团联合投资建设“联想仿真服务中心”,按照企业模式经营,面向社会开展多种技术服务。该中心包含服务中心实训室、笔记本维修实训室、台式机维修实训室、呼叫中心实训室、四屏一云展示区、上门维修区、备件库、无尘车间、服务产品展示区、外挂机房、会议室,洽谈室、机房、员工区、实训硬件设备等。在向社会服务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实战操作,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式”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一个老牌而又广受欢迎的专业,做好其内涵建设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到校企合作等方面工作的扎实推进,将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包之明,黄晓敏,刘智妮.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2015,(06).
[2]吴鸿飞.中职教育示范校基于需求驱动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观察,2013,(12).
[3]蓝雪芬;覃志奎;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广西教育,2014,(10).
[4]刘昉;政府主导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2,(06).
一、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思路
围绕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坚持“常规教学规范化,校企合作深度化,专业建设科学化,课程建设精品化,人才培养多样化,师资队伍工程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评价企业化”的专业建设思路,力争经过建设,使本专业逐渐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发挥良好示范作用的同时,带动学校其它专业、乃至兄弟学校同类专业的共同发展,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迎接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端技术的到来奠定雄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目标
以培养服务深圳市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人员为目标,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成为教育理念领先、人才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专业成果突出的重点专业,成为深圳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并在华南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同类专业中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品牌专业。
三、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内容与举措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三层融合,三双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三层融合”是指学校与行业协会、专业与企业、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三个层面的融合。学校加入行业协会,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行业协会深入学校,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双方互相支持,实现开放式办学,构成“工学结合”的基础层;专业与企业融合,专业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共同育人,构成“工学结合”的核心层;专业教师下到企业技术人员工作岗位挂职锻炼,完成企业工作任务,企业获得两股技术力量,技术人员受聘学校,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学校形成两种教学师资,构成“工学结合”的关键层。“三双结合”指的是以“三层融合”为基础的双环境、双师资、双证书相结合。双环境——学校环境和企业环境,双师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能力为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组织教师深入进行人才市场调研,同行业企业专家深度访谈,同兄弟院校同行进行广泛学习交流,同就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网络资源、电话沟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专业调研。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深圳地区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确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结合办公软件操作员、微机组装调试员、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对接院校、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能力为主体的模块化对接课程体系。
开发“工学结合”优质课程及教材。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保证课程建设的职业性与开放性;通过各级教科研项目与专业教研活动相结合方式,保证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明确课程建设负责人,成立由课程负责人牵头的课程建设专门小组,签订课程建设责任书,保证课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制定课程建设激励制度,按计划分阶段落实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共享型学习平台;建立课程反馈与评价制度,积极听取企业专家和学生的课程评价意见,及时完善课程内容。
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推行以具体化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树立“通过行动学习、行动就是学习”的教学观念,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教学环境上,创造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的教学环景。实现教室、实训室和工作室三位一体。采用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手段上,坚持用多媒体、用网络、用教具、用辅助教学软件。加强学生职业体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建设“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每门课程成立课程建设小组,指定课程责任教师(课程建设负责人)。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建设10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本地化工学结合教材、网络课程资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项目库、多媒体素材库、职业资格标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网络或其他共享平台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发师生实时交互系统、构建答疑、网络考试系统,网络QQ群等共享平台。实现所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形成由辅助训练系统、机房管理软件、课程教学资源和师生互动平台“四维互补”的电子教学资源平台特色。
探索“企业化”教学评价方式。在专业教学评价方式上探索按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用行业、企业的工作环境,联合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员实施评价。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拟开展以证代考(依据职业资格标准)、模拟招聘(用企业环境和企业人员)、以赛代考(企业任务、参照职业标准)、学校企业综合评价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评价活动,实现教学评价“企业化”。
2.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一”工程,即每个教师主攻一个专业方向、主讲一个模块的课程、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联系一家对口企事业单位,实现专业教师精通专业、熟悉企业。把教师的师德师风作为对教师考核聘用的重要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专业带头人培养。落实专业带头人制度,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一是从专职骨干教师中选拔教师,采取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学术交流、国内外培训、下企业锻炼等培养措施,使之成为深圳市内熟悉行业发展前沿,实践技能突出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计算机技术专家,使其成为职教理念先进,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带头人。二是培养来自企业的热衷教育事业的技术能手作为企业专业带头人,采取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国内外教育教学培训等措施。从而实现校内校外两个专业带头人的引领机制。 骨干教师培养。在现有的专任教师中,挑选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要培养措施有国内学习,主要是参加广东省和国家骨干教师培训,提高中职教育理论和课程建设的能力,并到公司挂职锻炼,获得企业现场培训经验,参与各类应用技术开发课题等等。通过专业带头人指导、国内研修、教学实践等措施,将他们培养成为教学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娴熟的骨干教师。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参加生产、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科技服务、技术研发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两年建设期内,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90%。认真执行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度。认真落实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达标制度。开展专业教师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依托联想仿真服务站,培养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多种形式的对外技术服务、社会培训。
兼职教师聘任。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教学实习、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同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3.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基地建设
三层融合机制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双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行业、专业与企业、教师与员工的深度融合,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基础上。我们将在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基础之上,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探索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优化校企合作实施流程,开辟校企合作新领域,为重点专业建设搭建一流的校企合作平台。
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在现有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聘请区域与专业相关的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扩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分布。形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工作机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充分发挥各位专家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机构专业建设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建设集教学、实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实验实训中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虚拟工厂,扩建计算机维护虚拟实验室,在原有综合实训室的基础上,安装虚拟软件,增加新的实训功能,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开展技能鉴定及培训工作。依托学校申请建立的深圳市第十二职业技能鉴定所,成立计算机职业技术鉴定培训部,为学生、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开展计算机专业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同时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广泛开展培训工作,每年完成不少于300人的各类人员培训任务。
合作建设“联想仿真服务中心”。吸纳社会资金与联想集团联合投资建设“联想仿真服务中心”,按照企业模式经营,面向社会开展多种技术服务。该中心包含服务中心实训室、笔记本维修实训室、台式机维修实训室、呼叫中心实训室、四屏一云展示区、上门维修区、备件库、无尘车间、服务产品展示区、外挂机房、会议室,洽谈室、机房、员工区、实训硬件设备等。在向社会服务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实战操作,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式”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一个老牌而又广受欢迎的专业,做好其内涵建设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到校企合作等方面工作的扎实推进,将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包之明,黄晓敏,刘智妮.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2015,(06).
[2]吴鸿飞.中职教育示范校基于需求驱动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观察,2013,(12).
[3]蓝雪芬;覃志奎;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广西教育,2014,(10).
[4]刘昉;政府主导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