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爱的源泉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3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更多的妈妈是平凡的、渺小的,但她们的爱却是高尚的、无私的。
  文中刻画的是一位普通的妈妈,甚至没有实现成为作家的梦想;但她的确是一位伟大而坚强的妈妈,一位充满理想、充满自信、充满爱心的妈妈。她一生都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博大的爱,给孩子,给老人,给朋友,给兄弟,给邻居,给所有她身边的人,甚至为此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妈妈就像一眼流动着爱的泉水,时时滋润着一颗颗苦涩、郁闷、孤独、沮丧甚至绝望的心。
  回顾妈妈的一生,作者写道:“妈妈非常非常地想成为一位作家。”每个人都有梦想,妈妈也不例外,而且通过作者几次郑重地描写上面写有“采用信”的盒子,我们能够感受到“作家”这个梦想在妈妈心中的地位。文章这样描述道:“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放在她的书桌上文具旁边的一个盒子,无论是打开还是关闭,也无论拿起或者放下,她总是那么小心翼翼。盒子的外面包着一层点缀着蓝色的小勿忘我花的米色的小棉被,她用一条淡蓝色的缎带把它紧紧地系了起来,并且还充满自信地写上‘采用信’几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盒子承载着她一生的梦想。
  而她又是那么地自信能够实现她的梦想,于是“买来稿纸和文具,并且订制了名片,上面印着她的姓名、家庭地址以及‘作家和讲师’的字样”,“并且还买了一本《作家指南》,正式开始了她的写作”。即使当时的生活很窘迫了,“已经没有钱付房租了”,可她依然坚守自己的梦想。但命运不仅没有眷顾她,对她来说,似乎更残酷了些。因为就在她充满激情地在简陋的地下室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在她即将完成她的第一篇文章的时候,丈夫离开了她,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开始独自承担家庭的重任。但生活并没有击倒她,相反,她还经常地写便条鼓励、安慰她的孩子们,“这样一来,她就没有多少时间来创作她的小说了”。读到这里,妈妈的形象开始凸显出来了,自信,坚强,有理想,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
  但作者要描写的妈妈远不是这些。接着,作者写到充满梦想的妈妈不知什么时候收起了写有“采用信”的盒子,开始“写一些信函”,通过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激励着需要关心的人。这不也正是妈妈最初写作的目的吗?妈妈曾对她的孩子们说:“我感到上帝想让我今后写些小说,写些能够鼓舞别人的士气、振奋别人的精神的小说。”她没有发表过小说,但她确实做到了。
  孩子们长大后,妈妈本可以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了。作者写道:“当我们几个孩子都长大成人、建立了家庭、离开妈妈以后,我想她是多么希望能够有时间来进行写作啊!”但这时的她似乎更忙了,照顾弟弟、女儿、公公,还要照顾无依无靠的邻居,谁有困难,就向谁伸出救助之手。因此,她没有时间写作。
  对于这样一位妈妈,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她把她的爱带给了每一个人,她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她就像一条绵绵不断的溪流,在流淌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播下了爱的种子,温暖着老人的心,鼓舞着年轻的心,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这样一位没有卓越成就的妈妈,难道不也是一位伟大的妈妈吗?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虽然她没有成为一名作家,但她却用她的行动谱写着她的人生,实现着她的梦。
  历来写妈妈的文章很多,尤其是写妈妈的爱,但很多文章都局限在妈妈对子女的关爱上。这篇文章则不同,妈妈的爱就向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着每一片土地,她爱身边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这样的妈妈不是更让人尊敬吗?这样的爱不是更宝贵吗?所以,看似描述的是位平凡的妈妈,实则是位自信、坚强、令人崇敬的妈妈。而这些宝贵的品质,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确地指出来,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这也是作者在写作上的高超之处。
  此外,作者在文章结构上也是很用心的。一开始就给人造成一种悬念,不知道这个写有“采用信”的盒子到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随着文章的展开,明白了,原来它满载着妈妈的梦。妈妈没成为作家,那现在装的是什么呢?直到文末,才揭开了谜底,是一封封充满感激的回信,一封封获得帮助的人给妈妈回的“采用信”。所以,这时作者说:“虽然妈妈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没有出版过一部书,但是,她确实是一位作家。”
  妈妈的梦,看似没有实现,事实上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其他文献
他们坐在巴比佐恩一家旅馆的餐厅里。  “我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的。”  “哎呀,你讲你的呗。”  “好,讲就讲,但是我得首先声明,我所讲的,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绝对真实的,尽管听上去好像不可能。”于是老画家便讲起了他的故事:  “那天晚上,我们三个人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我们这三个年轻的狂徒是:我,索里尔(可怜他现在已经死了)和海景画家普瓦特文,他也不在人世了。  “我们四肢伸展着
期刊
前言:  宋体字“十”不论正看、侧看、颠倒看都端端正正的。它不甘于此,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位置。即使是身心发生变化,只要能体现更大人生价值就行。于是才有了五天的经历……    第一天——只想上爬    “欲体现伟大价值,就要高人一等。”“十”这样想着,开始了它的第一天的行程。它先来到“又”的头上成为“支”。“‘支持’、‘支援’,这个‘支’没什么意思。”它不屑于“又”上,便找到了“口”,爬上去一下子成了
期刊
2005年全国卷亮相以后,真可以用作文话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来概括。在整体框架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题目数量和分值作了适当的调整,总体上在沿着压缩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路子稳中求变。这对习惯于按传统试题模式备考的教师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出人意料”。另外,2005年考试大纲去掉星号、给人感觉必考的知识点反而没有出现,也同样“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来,却又都在情理之中:高考命题对覆盖面的理解既不在于“全
期刊
面对2005年全国卷Ⅰ语文高考试题,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惴惴不安的心绪。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命题思路更突出能力考查    1.需要识记的内容进一步减少。比较近两年的语文高考试题,除辨认字形、默写外,几乎再没有考查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虽然《考纲》对文学常识有明确要求,但试题未涉及。默写试题虽然增加了一分,但难度相对降低,且可供考生选择的余地较大,考生容易得分。综观全卷
期刊
读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科技文试题,感觉它在命题思路上有三点值得称道。  一、依文设题,有根有据。三题12个备选肢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它的出处,就像藤蔓一样,都有它赖以生存的根和秧,只要考生顺着藤蔓用心地捋下去,总能摸到它的根,从而引导考生根据题意,对照原文作出正确判断。例如:  5.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
期刊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熙熙攘攘,争名夺利,粉墨登场。有人经千锤百炼,从地狱升到了天堂,有人吃喝玩乐,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也许你正醉生梦死,也许你与世无争,也许你正高高在上,也许你只是一介书生。读了苏沧桑的《天堂》,你或许会茅塞顿开,睡狮猛醒。  作者写到:“地上走着的一个凡人,对应着天上的一朵云。人和云一样,最初来自大地和海洋,最后重归大
期刊
综观2005年高考全国卷及部分省、市卷作文试题,命题者以关注人文素养与引导哲理思辨为核心,坚持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价值取向。这意味着作文这个综合性考查题的设计,随着时代的前进,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创新意识、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出新课标“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的育人目标。从
期刊
牛汉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以诗闻名,曾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90年代兼事随笔、散文。牛汉的散文较多吸收了五四以来散文的优秀传统,平和冲淡,娓娓道来,颇具情趣和意味。作家善于选择那些散文易于表现的事物落墨,在近于透明、直接的语言描述中,将生活的原生态、人的天性与心灵瞬间的轨迹化合为审美的文字。  这篇《父亲,树林和鸟》选自牛汉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童年牧歌》。
期刊
鹫岭郁岧峣, 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 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 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 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 看余度石桥。  作者简介: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约生于公元656年,卒于712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媚附张易之,当上宫廷侍臣。张易之被杀,坐罪泷州(今广东
期刊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  A.国防(fánɡ)大学校长裴(pí)怀亮中将等有关负责人出席了今天在京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防务学院揭牌仪(yì)式。  B.任(rén)长霞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虽已结束(shù),但是她笃(dǔ)定理想、永葆本色、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永驻人民心中。任长霞,人民的忠诚卫士,领导干部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