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2005年全国卷Ⅰ语文高考试题,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惴惴不安的心绪。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命题思路更突出能力考查
  
  1.需要识记的内容进一步减少。比较近两年的语文高考试题,除辨认字形、默写外,几乎再没有考查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虽然《考纲》对文学常识有明确要求,但试题未涉及。默写试题虽然增加了一分,但难度相对降低,且可供考生选择的余地较大,考生容易得分。综观全卷,大阅读中的多项选择题,也替换为主观问答题,客观题减少的分数基本被分配到主观题中。
  2.试题赋分适当调整。为了尽量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导向,以及考生盲目作答、侥幸取胜的不良倾向,今年客观题赋分大幅度减少。文言文翻译也由原来的8分提高到10分,突出了理解、翻译能力。小阅读的选择题由四个减少为三个,二卷大阅读由18分增加到22分,被人们称为自留地或小片荒的第六大题也增加了3分的分值。
  3.作文审题难度加大。今年作文形式仍为材料加话题,但命题的意图不甚明显,需要考生透过材料表面,深层挖掘其内在含义。材料中,人们问玻尔成功的秘诀,他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于是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不解。其实,这正是他的经验之谈和成功秘诀。它的潜在意义是,要想追求真理,要想事业上取得成功,就不要怕失去师道尊严,就要摒弃阻挡在前进道路上的虚荣心。因为不被浮名所累,才能轻装上阵,才能在谦卑中奋进,才能由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对人类有杰出贡献的人。这句话,不仅演绎了一个成功者的奋斗轨迹,也包含着一个哲学命题,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结果,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对个人来讲似乎是偶然,一千个成功者,就可能有一千个成功的答案,但总有内因在发挥着决定作用。就像《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苏比一样,当他屡次故意犯罪未遂,终于站在教堂前幡然省悟,良心发现,想重新做人之际,却锒铛被捕。对于读者来讲,苏比的结果似乎在意料之外,但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在规定的时间里,考生要精细地思辨和清晰地构思,确非易事。即使审题任务顺利完成,选材又会成为棘手的问题。写记叙文,需要精心安排诸如逆转、突变等故事情节;写议论文,所需的典型材料,又很难在短时间内选取。因此说,今年的作文试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虚构套写的现象,但可能会使胡编乱造的文风再度升温。
  
  二、题型设计更具有灵活性
  
  试题力求测试考生的能力技巧和知识水准。今年语文试题的题型变化,主要体现在第六大题。18题要求考生提取主要信息,选出四个关键词,但实质上仍是概括能力考查的变型。一般情况下,压缩语段的主要内容往往是由一些关键词和中心句表现出来。试题虽说要求抽取关键词,其实难度不小。如果考生不把握“什么事情需要做”、“该项工作的困难是什么”等基本内容,就很难准确作答。可见,此题既增加了阅卷的客观公正性,又考查了考生捕捉、筛选、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19题实际上是将拟写公益广告词转变为主题班会的形式,且题干指定:“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这实际又考查了考生对修辞中“宽对”的运用。班会主题是“远离毒品”,还考查了考生对人文关怀的认识和创意技巧。试题既有相对的答题空间,又有较高难度的限定条件。这就是要求考生“戴着镣铐跳舞”,在有限的天地尽显风采。
  
  三、语文表述更体现实用性
  
  今年第3、4题均为病句修改:一是语法错误,一是逻辑毛病,都是学生平时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问题。试题集中考查了这一通病,显然是警示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上做到准确、严密、规范。20题实际上杀了一个回马枪,早在1992年、1995年就已频频出现类似的试题,可能是让人们重新对语言实际运用加以重视。语文,说到底,根本就是语言的实际运用,运用的途径不外是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语言灵活,可在不同的场合转换为语气、称谓、结构不同而内容相同的语言形式。书面语就实用文而言,更求严密。总之,语言最富有变化性,也最讲科学性,根据此题的指令要求,是将口语化的叙述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它名为请柬,实际上考查了考生的多种能力:①请柬的格式要求。②口语转换为书面语。③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即除了彼此称谓、敬语要温文尔雅外,还要在限定的字数内说明具体的时间、地点、邀请缘由。这就需要考生全面思考,规范用语,谨慎作答。如果考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很可能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同时,此题也向高中师生发出一个信号:高考复习题要瞻前,也要顾后。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即使评价极高的漂亮题型也不能长期独领风骚,它仅对试卷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起作用。新瓶子装陈酿或者演员换新头,也不能不算是一种好的命题形式。继承发展,推陈出新,永远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
  
  四、阅读鉴赏更重视自主体验的客观性
  
  自主体验,即在阅读过程中,考生对材料的情与理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平时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活跃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同理,在考场上,也需要我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对材料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获得与考题相应的信息和体验。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学养不同,对相同材料理解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高考又必须统一标准,公平竞争,需要在考生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命题,即必须找到考生对材料的一致认识和契合客观公正性的要素。特别是对一些蕴含着丰富意义和复杂情感的材料,命题更应避免理解的分歧出现。今年高考的诗歌鉴赏设题,更符合这一命题特点。12题(1)问的客观规定性毋庸置疑。(2)问从景与情的关系设问。众所周知,由景生情,情随景移,这是作诗的常理。诗中的绿草、涧水、芳树、鸟啼,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而且是典型的由一句一画组成的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的全景画面的结构形式。至于作者寄情于景,看似平静,其实显露出凄凉、寂寞的心境,考生完全可以从“花自落”、“鸟空鸣”这些被赋予特定含义的字词中揣摩出来。再如17题。(1)题虽然仅一问,但包含着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即因为什么作者才“深感满意”。“因为”的问题容易解决,“所以”的问题就顺理成章了。作者由花及人,之所以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生命”,是因为像这群孩子一样的春天,“烂漫、骄奢、光艳”。只要考生调整好思路,很容易从原文中找到答案。(2)问似乎考查“遗憾”的指代内容,其实是问“遗憾”的原因。只要找到有效的阅读区间,从该句的上文可看到明晰的提示,该句的下文又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为此作了注释。这样,“遗憾”的原因不言自明,倘若再将定向的思维向前伸展,答案更显露无遗。由此可见,虽说是主观题,但客观要求十分严格。而为了保证试题答案的统一性,准确筛选、深刻理解重要词语及句子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他文献
这又是一个关于贼的故事。是一个贼和三个画家或者说三个醉鬼的故事,是一个老人和三个青年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三个喝醉的画家逮到了一个贼,醉酒时“判处”贼死刑,继而和贼觥筹交错,最后和贼依依而别。所以,篇名叫做《一个幸运的贼》。  那么,这个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幸运呢?作者在叙述中作了不露声色的交代。虽然三个人都有点儿醉意了,但“唯有普瓦特文头脑还比较清醒点儿”。所以,在三个醉鬼“审判”贼的时候,普
期刊
菊花——悠然的微笑    他走了,挥一挥衣袖,归去来兮。  官场上少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小官,文坛上迎来了一位因菊花的微笑而醉倒夕阳的田园诗人。  我不能想象,在那样一个物欲横流,金钱、权势至上的年代,陶渊明以何种心情告别维系生存、名望的官场,反而转身来到属于他的“世外桃源”。  在当时的社会,崇尚权势已似乎成了定式,谋权已成为人们求以报国的心愿和途径,而他——宁愿因菊花的微笑而醉倒夕阳的人,却
期刊
在可可西里山谷的万丈峭壁边,疯狂的捕猎者将猎枪残酷地指向最后一群藏羚羊,羊群的前方,横着一道宽阔的山谷,即使是最健壮的公羊也无法越过这山谷。  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一只公羊纵身一跃,另一只小羊随后跳起,踩在公羊的背上,再次跳跃,穿过了山谷,而那只健壮的公羊却义无反顾地跌进了深渊,尸骨无存。  猎人们怔住了,天地也为羚羊们舍生取义的壮举而动容。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种群的延续。身为卑微的动物,它们
期刊
三毛死了。  只用了一只丝袜,这位才女就像一阵风一样走了。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包括我自己),就连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惊叹不已——刚想结识这位远在海峡对岸的才女,机会就这样烟消云散了。随后,他的《哭三毛》、《再哭三毛》问世了,表达了作者的震惊和无奈之情。  我这样爱你却读不懂你——三毛,为什么你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在黑暗的夜里,我久久不语。  我真的不懂你——三毛。  翻开你的散文集,《不死
期刊
本刊2005年第3期“邀您共赏”栏目刊登了林清玄的文章《人生之不可管理》,读者们阅读后纷纷寄来自己的欣赏文章,现选择一篇刊登出来。  久久伫立在时光的河岸,在迷蒙中倾听时光如风般掠过树梢的声音,感受时光绸缎般划过脸颊的轻柔,凝视时光如河流般滚滚流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春秋交替,寒暑易节,草木春发秋衰,这是自然的法则,我们无力改变。青春流逝,华发早生,生命从稚嫩走向健壮,再走
期刊
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哀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上面金黄色的向日葵正肆意地绽放,毫不吝惜地泼洒出一片金色的阳光与希望。那书的名字却令我愕然——《死亡日记》。生如夏花
期刊
静安君:  见信如晤,我乃后世一小辈,素来敬君,今日贸然提笔,望乞见谅。  君怀抱利器无有所用,竟自投昆明湖,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士无不为之嗟叹,民无不为之心伤。以君之才,何愁无有建树;以君之见,何愁不能青史留名!小子曾拜读《人间词话》以及《人间词甲乙丙丁稿》,其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为中国词论注入了新的血液。其词境界超伦,足可比肩柳、苏。以君之才竟行如此之事,实出世人之意料,不免使后人为君叹惋。  
期刊
他们坐在巴比佐恩一家旅馆的餐厅里。  “我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的。”  “哎呀,你讲你的呗。”  “好,讲就讲,但是我得首先声明,我所讲的,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绝对真实的,尽管听上去好像不可能。”于是老画家便讲起了他的故事:  “那天晚上,我们三个人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我们这三个年轻的狂徒是:我,索里尔(可怜他现在已经死了)和海景画家普瓦特文,他也不在人世了。  “我们四肢伸展着
期刊
前言:  宋体字“十”不论正看、侧看、颠倒看都端端正正的。它不甘于此,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位置。即使是身心发生变化,只要能体现更大人生价值就行。于是才有了五天的经历……    第一天——只想上爬    “欲体现伟大价值,就要高人一等。”“十”这样想着,开始了它的第一天的行程。它先来到“又”的头上成为“支”。“‘支持’、‘支援’,这个‘支’没什么意思。”它不屑于“又”上,便找到了“口”,爬上去一下子成了
期刊
2005年全国卷亮相以后,真可以用作文话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来概括。在整体框架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题目数量和分值作了适当的调整,总体上在沿着压缩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路子稳中求变。这对习惯于按传统试题模式备考的教师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出人意料”。另外,2005年考试大纲去掉星号、给人感觉必考的知识点反而没有出现,也同样“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来,却又都在情理之中:高考命题对覆盖面的理解既不在于“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