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三秦四十载 砥砺奋进新时代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engzhangchine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唐华章,巍巍气象;日新月异,灼灼星光。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镇。西安是历史厚重、文化灿烂的古都,是秦岭巍峨、八水滋润的沃土。作为陕西省委省政府直属的惟一综合性研究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社科院)从1979年恢复建院至今,已走过四十个春秋。
  四十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省社科院以创建全国一流地方社科院为奋斗目标,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思想政治过硬、学科特色鲜明、科研实力雄厚的现代综合研究机构,在服务陕西发展、推动理论创新、强化舆论引导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十年来,省社科院组织全院学人,坚持用脚力深入实践,用眼力透视规律,用脑力咨政辅政,用笔力讴歌时代,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积极承担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建言、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植根三秦大地,勇担时代重任,书写了一部具有陕西特色的激昂华章。
  与时代同步 开启砥砺征程
  陕西省社科院恢复建院四十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潜心研究,开拓进取,成就辉煌。特别是近十年,共出版著作340部,发表论文4956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2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报送咨政成果903篇。
  牢记使命担当,在坚定理想信念中培根铸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省社科院鼓励党员干部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走出院子,深入革命老区、乡村社区、工矿企业、贫困地区等,在实践中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调查研究中,有效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增进了为民情怀。
  打造高端智库,在扎根现实中咨政辅政。早在二十年前,省社科院就提出了“以现实研究为主,兼顾历史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理论研究;以陕西问题为主,兼顾全国问题研究”的研究定位。十年之前,省社科院又明确提出“课题来自实践中,成果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理念,通过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扎根现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切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政治站位有高度、问题分析有深度、对策建议有力度的优秀调研成果。
  近年来,省社科院开启了智库建设的新征程。以重大课题为载体,整合院内外研究力量,开展“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每年完成重大课题10项以上;长期跟踪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及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参与全省重大战略决策的前期研究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咨询工作,先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以上课题200余项、专著70余部,形成“发展关中城市群”“组建大西安”“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陕南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小微金融”“投资环境评估”等研究成果。
  贴近基层一线,持续开展大型调研活动“社科专家走三秦”,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提出了一大批有分量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省社科院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在全省开展集中调研,形成了《陕西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调研问效专题报告》等5份调研报告;围绕精准扶贫,在全省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形成4份调研报告,发挥了积极作用。
  倾力打造咨政辅政平台。三年以来,省社科院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共上报《送阅件》103期,其中四分之一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大部分咨政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自1998年起连续出版的《陕西蓝皮书》,截至2019年已推出《陕西经济发展报告》《陕西文化发展报告》《陕西社会发展報告》《丝绸之路蓝皮书——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陕西精准脱贫蓝皮书》等5部,成为反映发展成就的重要载体、了解省情数据的重要资料、服务科学决策的重要平台。
  舆情信息报送工作成效突出。截至目前,省社科院先后获批中宣部舆情直报点、陕西省舆情研究中心、全省首批“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已连续八年荣获中宣部舆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舆情研究智库,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了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成果。
  强化理论引领,在立足中国话语中述学立论。四十年来,省社科院先后涌现出郭琦、何微、赵炳章等众多知名专家。其中,王玉樑研究员的“价值哲学”、佘树声研究员的“历史哲学”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石英研究员的《质性社会学导论:基于本土经验的社会学话语体系构建》,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此同时,省社科院古籍研究彰显国家水准,先后出版《陕西古籍总目》《陕西碑刻总提要》《陕西金石文献汇集》等。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文艺研究等异军突起,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发出了响亮的声音。
  《人文杂志》秉承“观乎人文、传承文明、彪炳经典、前瞻新知”的办刊宗旨,以严谨的办刊风格和高质量的学术追求,实现权威杂志转载率50%以上、全国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排名第8位,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名刊工程首批资助期刊。智库刊物《新西部》,集中反映西部智库成果,影响力不断扩大。
  坚持开门办院,在深化合作中共谋发展。四十年来,省社科院先后在全省建设了9个调研基地,出版了《当代陕西县域经济》《精准扶贫在陕西》等大型系列丛书,并受地方政府委托完成了百余项发展规划。与职能部门、高等院校深度合作,联合组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陕西落实新发展理念重大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陕西省残疾人事业研究院”等10多个研究平台,联合召开了近百场学术研讨会。
  依靠全院职工,在聚人心鼓干劲中不断壮大。目前,省社科院在职员工170余人,设有10个研究所、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杂志社、5个省级社团组织、8个管理服务处室,是陕西省惟一一家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2018年以来,省社科院先后完成了14项整改提升工作,加快干部管理、业绩考核、成果评价、职称评审、课题经费管理、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人心思进、干事创业、谋求发展,形成了共聚一股气、共绘一幅图、共建一个家的生动局面。   与改革同向 使命铸就担当
  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几代社科人融入时代大潮,积极承担使命,以创新的精神、奋进的姿态,把握学术前沿,扎根三秦沃土,省社科院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高举旗帜、政治统领的使命自觉。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四十年来,省社科院始终将政治方向寓于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课题导向之中,坚持为人民做学问,实现了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的自觉融合。
  久久为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高质量研究是生存之本、繁荣之源。四十年来,省社科院牢记“崇尚精品、严谨治学”,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以精品奉献人民、以精品咨政辅政,实现了从科研强院到精品强院的升华,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积聚了更为持久的力量。
  投身时代、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与时代共振,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四十年来,省社科院坚持探索中国本土化的学术话语,坚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坚持以陕西发展各个时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服务实践、解决问题,实现了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向。
  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传承发展。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四十年来,省社科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优秀传统,厚植学术根基,坚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立足中国实际,彰显中国气派,不断开拓进取,使学科、学术、学问与历史链接,与现实互動,与时代相应,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薪火相传。
  解放思想、开放协同的生动实践。开放的空间决定发展的空间,开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程度。四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省社科院坚持开门办院、创新兴院,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在整合资源上想办法,在开放中添活力,在外联中扩大影响,在合作中促进发展,形成了“勇于开拓、共谋发展”的开放局面。
  以人为本、凝心聚力的不懈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四十年来,省社科院始终坚持“服务人、依靠人、为了人”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人才聚集的“雪球效应”,实现了“人才”“人缘”“人气”三位一体的良好格局,更好激活了发展的内生动力。
  与梦想同行 重整行装再出发
  勇立潮头风正劲,乘风破浪好扬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对于省社科院来说,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为陕西发展建言献策,就是初心和使命的生动体现。
  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当前,省社科院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机遇,以建设一流地方社科院和高端新型智库为目标,正在积极谋求发展、稳健推进改革、大胆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挽裤涉水、撸袖实干,力争作出更加辉煌的新业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向新时代,新一代社科人将继续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三秦大地,聚焦主责主业,以更加开放的学术姿态、更加包容的良好风尚、更加自信自觉的历史担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为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司晓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其他文献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舉全党
期刊
基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分析西部12个省(区、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并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与科技事业总体取得了快速发展,部分指标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部分省(区、市)的经济水平与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但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综合实力依然存在差距。  自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
期刊
12月11日下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暨“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智库建设分论坛在西安曲江惠宾苑举行。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廉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曾凡银分别主持两个论坛单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作总结发言。各省(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及院长共计40余人参加研讨。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周峰提出,当前各兄弟社科院之间横向交流频繁,相互参与、相互
期刊
12月11日下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暨“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社会文化”分论坛在西安曲江惠宾苑召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昉研究员主持论坛。来自北京、河北、西藏、内蒙古、天津等10余家省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文化旅游合作、城市交流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文化旅游合作与城市交流  立足“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发展
期刊
12月11日下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暨“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经济发展”分论坛在西安曲江惠宾苑召开。重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卢向虎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研究员主持论坛。来自江苏、广东、新疆等省市区社会科学院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远鹏研究员就《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之国际产能合作探索》展开研讨。他从五个方面介
期刊
11月30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承办、西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协办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当代文学中的“陕西经验”学术论坛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等创作的优秀作品载入中国文学史册。新时期以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获得国家级各种文学奖,确立了文学陕军的辉煌地位。当代文学
期刊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日前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立足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从文化事业、文化生产、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与影响力六个方面,对2018年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新态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总体上和指数上的描述和分析,对中国文化近年来所达到的水平和竞
期刊
3月31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联合研创的《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9)》在成都发布。据悉,2020年是两份智库成果发布的第五年,也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协同创新、精耕细作、强强联合的第五年,两份报告品质高、聚焦准,已经成为国内口碑好、影响大的智库品牌。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是全国首个以地级及副
期刊
产业扶贫是最可持续、最稳定的脱贫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一线实地调研中,多次谈及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已成为当前扶贫开发的重要方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巨大的差异决定了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柞水县金米村原本是省级贫困村,2015年以来,该村村民在地方政府的帮扶下,大力发展木耳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脱贫的
期刊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的一件大事,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李克强总理指出,易地扶贫搬迁,就是要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使乡亲们彻底告别因自然条件恶劣和偏远闭塞导致的贫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抗灾贫困问题,陕南移民搬迁从2011年5月正式启动,七年时间累计搬迁41.6万户,共计152.4万人。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何得桂及其团队成员共同撰写的《告别贫困:陕南移民搬迁与精准扶贫纪实》(西安地图出版社,20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