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思想确立背景、政策转变与演进脉络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贯穿于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始终,本文从理论角度梳理和回顾了产业结构从不协调到协调相互交替的动态过程,同时指出,我国产业协调发展以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关键词:产业结构协 协调发展 政策转变
  一、确立背景
  从理论结构和方法论的角度看,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在思想方法上是以“生产关系决定论”为特征。这种思想的主要特征是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对立,决定资源配置规律截然不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其根本目的,区域间和产业间发展是不平衡的。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这就决定区域间经济发展是平衡的,产业是协调发展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配置原则就是均衡地配置各区域产业,平衡发展各次产业。这种思想方法主要受当时苏联经验影响,在《共产党宣言》和《反杜林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资源平衡配置,但这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条件,可苏联的一些著名学者舍象了这一前提,认为不同社会制度下基本经济规律是绝对对立的,所以资本主义只有资本主义的配置规律,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的配置规律。这实质就是生产关系决定论。这种生产关系决定论体现在区域战略上就是公平优先,实施产业空间的均衡布局,体现在产业结构协调上就是三次产业都要发展,经济现实中缺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而新中国建立之时缺重工业,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党经济工作的重心,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成为中国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战略的第一次实践,从此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被提出来并贯穿于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始终。
  二、政策转变
  经济现实中缺重工业,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党的工作重心。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应恢复和增加纺织业及其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生产,以供应人民日常消费的需要。可见共同纲领以重工业恢复为重点,但同时也不忽视对改善人民生活的轻工业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没收官僚资本的一切工厂、矿山及其它企业,使之变为全民所有的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统一全国财政收支和稳定物价工作,目的是加大工业建设特别是为重工业筹集资金。稳定物价以后,国家又开始调整工商业,包括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其中产销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通过各行业内部和各行业之间的协调,按行按业实行有计划的生产达到产销平衡。为了适应工业的大力发展,在农业上也采取相关政策使工农业之间发展协调。1950年6月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成立了以刘少奇为首的土地改革委员会。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国的工业化必须依靠国内广大的农村市场。”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49-1952年农业和它的副业产值增加了将进半倍,供给了工业原料和市场并使国家有充分的粮食储备。同时,1949到1952年国家拿出大批经费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开展群众性的技术改进工作;在农村开展爱国增产运动;组织农民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发放农业信贷等政策尽快地恢复农业生产。1952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若干问题的指示》中,对此作了明确阐述。《指示》指出:要“集中力量保证重工业的建设”,但“决不能理解为可以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贸易合作事业和运输事业的发展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致放松对这些事业的领导。如果那样,显然也是错误的”。从以上政策可以看出,新中国一建立,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思想就贯穿中国经济发展的始终。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践中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不足,所以中央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角度出发,引导向消费资料适度优先增长,前文已写这里不再赘述。但由于片面理解消费资料适度优先增长,导致90年代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严重不协调的矛盾, 所以不得不来加大基础产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进入21世纪,我国的三次产业逐渐趋于协调,产业结构向升级迈进。
  三、演进脉络
  纵观中国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实践,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思想明显地被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这一时期关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思想的研究主要承袭马克思的结构均衡理论和列宁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思想,表现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主要是区域空间平衡布局,没有涉及到区域产业之间协调发展思想;表现在产业协调发展上主要是研究工农业和工农商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旧中国留给我们畸形的产业结构即重工业缺乏的现实,所以实践中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而理论中也开始一方面涉及到工农业之间协调关系的初步认识,如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一五时期我国的工农业关系是基本协调的,整个“一五”计划时期,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国家财政收入增长11%,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长11.4% 。但一五后期由于指导方针的错误,导致实践中农轻重比例关系失调,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创造性地提出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重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方针,掀起了理论界的大讨论。后来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正确处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上升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创造性地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农业并举,从而工农业协调发展思想从最初的朦胧认识发展到重视农轻重比例关系再到工农业协调发展最后更替到工业反哺农业思想的研究,理论不断随实践趋于成熟。另一方面,对于农工商运服等关系的研究稍显薄弱,主要原因在于实践中不够重视商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它们的发展是附属于工农业的,所以在理论研究中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即遵循这样的演进轨迹:商业等的发展是为工农业服务---商业、交通运输成为独立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三产业概念的引入,学术界和政界才开始认识到这些产业也需要发展,因为也创造价值,应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从此关于原有框架下的工农商运服等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就演变为三次产业关系的研究,完成了范式的转变。第二阶段起于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理论界开始在新的范式下研究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问题。这一时期主要从三条线索进行研究,一条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基本理论,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产业结构协调的基本内容、产业结构协调标准、产业结构协调机制、产业结构失衡原因方面的内容。第二条线索研究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包括三次产业之间协调和三次产业内部协调发展,思想比较丰富。其中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协调是三次产业之间协调研究的新动向。第三条线索比较明显的特征在于,因为区域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产业上,所以学术界开始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思想最重要的是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表现在思想上主要是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两方面来研究的,但关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思想还远远不够成熟,目前还在进一步完善之中。
  参考文献:
  [1]吴垠.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方式与政策设计—基于新、旧结构经济学对比的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2]赵明亮.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协调发展路径—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研究[J].东岳论丛,2015(2).
  [3]吕明元.论产业结构协调与经济和谐的关系[J].现代财经,2009(2).
  [4]肖文韬.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3).
  [5]孙尚清.经济结构的理论、应用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41-442.
  [6]R·费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生产配置[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獻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291-292.
  [9]孙泱.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56:60.
  [10]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7-57.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450.
  [12]夏兴园.经济结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4).
其他文献
摘 要: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部分支柱,它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活力和动力。然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并且已经影响许多行业和社会运转方式的同时,传统那种单纯以人力来推动企业运行的模式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脚步。况且石油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都息息相关,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年代当中,推动石油企业当中的绩效考核管理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运转。而且在石油企业当中,其绩效考核所采
期刊
摘 要:公共组织中存在的不作为、低绩效的现状,产生的原因来自于组织内部层级重复,人员冗杂,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进行组织内部改革,进行人事精简,从公共组织内部的管理层级简化,整体人员结构优化,到人事管理平台的建设,通过现代化人力管理手段,使公共组织选对人,用对人,提高公共组织整体绩效水平。  关键词:人事管理 人事精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社会上大部分的财富掌握在
期刊
摘 要:在新形势的条件下,企业加强职工民主管理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只有加强企业的民主化管理,才能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企业整体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对企业加强职工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主管理 和谐劳动关系 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对职工的民
期刊
摘 要:大数据时代,企业招聘的难点从人才数量转变为人才质量,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中小企业正采用多种策略平衡日益趋高的招聘成本和难以保证的招聘结果。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运用大数据进行招聘的必要性、现状及挑战,并尝试探讨中小企业如何善用大数据为其创造新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 人力资源 招聘 中小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招聘是企业人才的入口,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过去招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依靠人而非依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我国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要结合新时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才能够保障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讲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新时期所呈现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 创新问题 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企业争相林立,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为我国本土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迫切的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能够进一步整合以效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系统成为当前企业的首要问题。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效能对于现代企业长远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可以更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源,提升运行效率,
期刊
摘 要: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绩效考核,不仅可以对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还能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就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绩效考核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应用  就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期刊
摘 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各国家与地区提高自身发展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并进行转型期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化升级的发展目标,是确保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经济 升级 战略目标  小康经济发展目标下,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主流,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得市场经济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民营企业,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家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善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家族
期刊
随着纺织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竞争更加白热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发展战略。本文透过长期的纺织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提出极具可操作性的管理思路。  一、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性状况  纺织企业具有产品研发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的行业特点。因此,在人力资源方面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品研发人才稀缺。从浙江绍兴纺织行业积聚地区调研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