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研究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活动,也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从注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会,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互助的意识和精神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对学生今后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受传统“传道”、“授业” 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是采用讲授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重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可以轻易地向别人转述所学的科学知识,却不能进行与之相关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索。这正是我们科学教学最大的弊端,也是影响学生科学素质发展的最大障碍。《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入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
一、注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会
小学科学课本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理念,安排了很多科学小制作、科学活动、科学探究的内容。教师要结合课本的编排特点,设计教学:尽可能将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节联系起来,将科学探究活动贯穿学生学习始终,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和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直观和亲身体验,让学生从科学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和神奇。比如,在学习多样的天气时,正好处在天气由寒冷转暖的冬末阶段,各种天气现象变化频繁。教师引导学生向长辈询问如何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天气状况?天气剧烈变化之前有哪些自然现象?下雪前会有哪些自然现象,风向变化和气温变化是否有关系?并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介绍制作“简易风向仪”、“简易雨量器”,结合家庭必备的温度计等作为观测、记录天气变化的工具。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再以阅读课本、记忆科学概念、了解科学现象为主,而是变为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动手制作、观察各种天气现象、动脑思考自然现象与天气之间的关系,并要开发各种课外课程资源——天气预报中表示天气的各种标识、家长的协助、到野外寻找复苏较早的植物作为观察对象等。
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了解了大量的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增长了动手操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获得了科学研究的体验,从根本上理解可科学知识的来源于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研究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倡“用课本”,反对“学课本”。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传统“以本为本”的封闭式教学思想,鼓励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逐步走向开放。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本观和学习观,将课本作为教学的一个起点、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和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陈旧教学模式,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思考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种茄子》和《养小鸡》这类操作性较强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不必受课本理论和所给示例的束缚。
比如,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我家的绿萝、百合花在营养液中都生长的很好,我们是否也可以采用营养液种茄子呢?有的学生表示:自己看电视见到用营养液种植蔬菜,用营养液种茄子应该能够行得通。有的男生提出了不喜欢养小鸡,而喜欢养小狗、小猫,还有学生喜欢养金鱼等。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种茄子,并将各自的种植经过、成长变化过程、遇到的问题、种植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饲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记录饲养过程遇到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用营养液种茄子过程中,发现茄子秧生长不良,又黄又弱。于是学生提出了问题:同样的营养液种花生长的很好,种茄子为什么不行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行解决问题。
养金鱼的学生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有人说,经常换水金鱼才能活下去;有人说,换水会导致金鱼死亡。教师鼓励学生向卖金鱼的人询问养金鱼换水的技巧。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学生从中获得不仅仅是体验和感受,更是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精神,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品质。
三、加强学生的合作互助的意识和精神
将来社会需要具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科学探究也需要多个人协同合作才能得出更全面的结论。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合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学科学虽然科学学习的启蒙阶段,但是,教材也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需要合作互助的特点。教材中通过插图、活动安排等编排内容,向学生传统合作活动、渗透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通过制定科学学习小组、课外研究小组、对比活动结对等形式,加强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合作。比如。以上的“种茄子”科学活动,让采取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学生互相介绍每个阶段的种植方式、管理措施、生长情况等,并为对方出谋划策,起初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等;鼓励“养金鱼”的学生就喂养、换水等养殖活动,交换自己的技巧和心得,将自己所得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别人,防止别人再走弯路。
总之,研究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活动,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科学探究入手,不断培养发展学生的研究精神。让科学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手段,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热情的推动力,成为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镇胡家坨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对学生今后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受传统“传道”、“授业” 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是采用讲授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重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可以轻易地向别人转述所学的科学知识,却不能进行与之相关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索。这正是我们科学教学最大的弊端,也是影响学生科学素质发展的最大障碍。《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入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
一、注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会
小学科学课本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理念,安排了很多科学小制作、科学活动、科学探究的内容。教师要结合课本的编排特点,设计教学:尽可能将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节联系起来,将科学探究活动贯穿学生学习始终,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和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直观和亲身体验,让学生从科学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和神奇。比如,在学习多样的天气时,正好处在天气由寒冷转暖的冬末阶段,各种天气现象变化频繁。教师引导学生向长辈询问如何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天气状况?天气剧烈变化之前有哪些自然现象?下雪前会有哪些自然现象,风向变化和气温变化是否有关系?并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介绍制作“简易风向仪”、“简易雨量器”,结合家庭必备的温度计等作为观测、记录天气变化的工具。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再以阅读课本、记忆科学概念、了解科学现象为主,而是变为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动手制作、观察各种天气现象、动脑思考自然现象与天气之间的关系,并要开发各种课外课程资源——天气预报中表示天气的各种标识、家长的协助、到野外寻找复苏较早的植物作为观察对象等。
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了解了大量的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增长了动手操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获得了科学研究的体验,从根本上理解可科学知识的来源于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研究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倡“用课本”,反对“学课本”。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传统“以本为本”的封闭式教学思想,鼓励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逐步走向开放。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本观和学习观,将课本作为教学的一个起点、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和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陈旧教学模式,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思考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种茄子》和《养小鸡》这类操作性较强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不必受课本理论和所给示例的束缚。
比如,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我家的绿萝、百合花在营养液中都生长的很好,我们是否也可以采用营养液种茄子呢?有的学生表示:自己看电视见到用营养液种植蔬菜,用营养液种茄子应该能够行得通。有的男生提出了不喜欢养小鸡,而喜欢养小狗、小猫,还有学生喜欢养金鱼等。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种茄子,并将各自的种植经过、成长变化过程、遇到的问题、种植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饲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记录饲养过程遇到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用营养液种茄子过程中,发现茄子秧生长不良,又黄又弱。于是学生提出了问题:同样的营养液种花生长的很好,种茄子为什么不行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行解决问题。
养金鱼的学生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有人说,经常换水金鱼才能活下去;有人说,换水会导致金鱼死亡。教师鼓励学生向卖金鱼的人询问养金鱼换水的技巧。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学生从中获得不仅仅是体验和感受,更是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精神,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品质。
三、加强学生的合作互助的意识和精神
将来社会需要具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科学探究也需要多个人协同合作才能得出更全面的结论。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合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学科学虽然科学学习的启蒙阶段,但是,教材也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需要合作互助的特点。教材中通过插图、活动安排等编排内容,向学生传统合作活动、渗透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通过制定科学学习小组、课外研究小组、对比活动结对等形式,加强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合作。比如。以上的“种茄子”科学活动,让采取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学生互相介绍每个阶段的种植方式、管理措施、生长情况等,并为对方出谋划策,起初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等;鼓励“养金鱼”的学生就喂养、换水等养殖活动,交换自己的技巧和心得,将自己所得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别人,防止别人再走弯路。
总之,研究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活动,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科学探究入手,不断培养发展学生的研究精神。让科学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手段,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热情的推动力,成为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镇胡家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