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心教师心理健康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r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社会上许多人把教师看成是万能的,甚至有点神话。实际教师也是很一般的人,有正常的心理需要,并且随着教师队伍的壮大,在教师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而在今天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升学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能力的标准又加大教师的压力,本文试从教师的正常生活中帮助教师,使他们能健康的工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 压力 环境 理解
  秋风送爽,同时也送来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今年已是第20个教师节,这意味着我们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已经深入人心。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广大教师以其高度的敬业精神,辛勤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为人们书写着灵魂工程师的形象。可这个灵魂工程师又当得何其艰难?也许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为教师这一行业已经越来越成为高压力、高负荷的行业之一。
  毋庸置疑,教师的工作牵涉到千家万户,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所在,而每个孩子的期望又都被寄托在了教师身上。可以说,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声誉、领导的政绩、学生的前途,这一切都要加诸在教师身上,都需要教师的一双肩膀去扛,因此教师成了所有压力的焦点。同时,单一的“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也使教师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之中。重庆一名年轻女教师不堪工作压力自杀身亡,使得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这个长期被社会所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今天在这里,我也想借教师节来临之际,向社会呼吁一下:让我们都来关注一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吧!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情感纠葛等原因自杀的事件时常会见诸报端,而事实上,教师中因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导致自杀、情绪失控的恶性事件也不断发生。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显示: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教师中患精神疾病的占10%以上,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平均为2%。这些数字让人触目惊心,也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当教师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谁又来为他们解惑呢?
  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老师真难当!每天繁重的教学任务,备课,改作业,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而且考试之后的成绩排名更是让人寝食难安。如果是班主任,还得从早到晚跟着学生,处理各种偶发事件,还要负责学生的安全,总之,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担忧、压抑、疲劳之中。这种心理环境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自然会诱发各种心理疾病。但教师是没有选择的,只有这样日复一日的诲人不倦,把自己的青春,才华,心血和健康都投注在了校园这片热土上。所以应该说教师是伟大的,是不平凡的,他们顶着这么大的社会压力,承受着如此巨大的心理煎熬,却还是一如既往地默默奉献,怎能不令全社会的人崇敬呢?我们是不是应该给教师一个更宽容的环境,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更轻松地工作呢?
  我想,首先每个做家长的应该理解教师,当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指责教师,想想自己教育一个孩子都是如此困难,何况教师要管理那么多学生呢?失误或者不周是在所难免的。其次,我希望学生也能多体谅教师一点,教师要面对全班学生,有时难免一碗水端不平,或者会口不择言,希望你能知道老师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把老师当成和你一样的人而不是圣人,老师就会成为你真正可亲的朋友。我还想让那些教育的主管部门明白,老师只是普通的人,不是三头六臂,也不是常胜将军,不可能每次都不失利,任何时候都要有人来当失败者,我们的社会不能接受和包容失败的结果就是多了更多的自杀者,有成人,也有孩子。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遵旨吗?教育本身是很复杂的事情,一纸成绩怎么能完全代表你的所有付出和努力?况且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人”,又怎能用同一个标尺来衡量?为什么不能给教师宽松一点的环境呢?如果这种高压力的环境不能改变,教师的心理要健康就永远只能是天方夜谭。
  社会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们越来越追名逐利,而心理问题就是这些现象的副产品。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把握好自己,看淡名利,认清自己,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强己所难,对待工作尽己所能,问心无愧就行了,太要强只能使自己反受其累,多少的人生悲剧都是完美主义心态惹的祸?所以,教师心理要健康,自身的调节才是最关键的,调整好心态,抱着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荣辱,宠辱不惊,处变不乱,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学会给自己放假,给心灵按摩,心理问题就会与你擦肩而过。
  今天,是教师的节日,也是全社会的节日,因为教师是属于全社会的财富!让我们都来为教师祝福:祝愿每个教师每天都能心情愉快,精神饱满的投入工作,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老师爱的阳光哺育下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一、课堂评价不能走过场  数学课堂中,教师经常跟孩子说一说:“你能行!”“你真棒!”来表达对孩子的肯定,或是对表现特别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等举动,都可以视为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此外,在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老师们设计的课堂评价表、成长档案袋也走进了数学课,成为课改新课堂的一道风景线。这些做法在课改进行的最初,成为数学课堂流行的做法。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发现,有的课堂评价只是走过场,不但没能收到预期的
期刊
【摘 要】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由此观之,语文素养之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高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从一线教学看来,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通过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借以扎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 语文能力 内涵 途径  语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来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教学评价既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又能让教师根据对学生的评价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反思与改进,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评价 操作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评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我们所有教师都非常注意尽可能多的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逐步更新教育观念;同时,也注重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这其中也难免产生一些误区,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主动根据自己
期刊
【摘 要】探究问题的启发性与有效性是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选修四《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为例,从问题设置的立足点、依据、形式与问题的生成解决等方面谈对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巧问激疑,生发探究”的思考。  【关键词】问题激疑 学生主体 探究有效性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主动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组织与实施中根据教学
期刊
【摘 要】乡土历史资源是什么?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何价值?应该如何搜集、处理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在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 范畴 价值 利用  一、乡土历史资源的范畴  顾名思义,乡土历史是指本乡本土(故乡)的历史。但“故乡”是个相对概念,对世界而言,祖国就是故乡;对全国而言,本省也是故乡;对一省而言,本市、本县是故乡。我们这里主
期刊
【摘 要】教育技术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核心是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本文介绍了教育技术学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梳理了教育技术在乌鲁木齐市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通过综合分析,对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 地理教学 运用现状  一、教育技术学在地理教学中起的作用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改进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而且给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只要教师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结合学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产生学困生的诸多原因入手,探究学困生转变的教学之道。笔者相信,没有学生生来就是学困生,只有不合适的教育方法才造就了学生的“困境”,把学困生转变成优秀学生,是一个教师工作成功的最好注解。只要教师把这些学困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困生就可以变成优秀生。  【关键词】学困生 爱心 转化 关爱 教育  如果把教师比作太阳,那么小学生们就是太阳下的花朵,有的花朵欣欣然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课堂互动 优势互补 智慧共享  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