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究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er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高校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管理方面也不断进行优化、完善,但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管理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并基于现状提出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策略,以期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教育;高校管理;改革路径;策略探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逐渐意识到教育对于中国发展来说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但就目前而言教育制度改革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发展目标,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和发展障碍,使得目前的高校教育发展相对于先进国家来说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各方面教学资源都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一部分限制因素,譬如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同时管理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等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国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
  (一)教育管理观念落后,缺少改革创新
  众所周知,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停进步,人们的观念必然会随之发生一定的改变。所以,传统的教育经验和理念已经难以运用于解决当前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更是无法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教学要求,也无法完成培养综合人才的高校教育目标。传统教育观念下的高校教育严重缺少思想教育、个人能力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系统化教育、培养,导致学校教育水平始终停滞不前,难以满足现阶段优秀人才的培养需求,阻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教学方式单一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高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小习惯于“被动式”学习,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而大学阶段教师主要是起到一个辅导、监督的作用,此时学生自身的自律能力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一大因素。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情感方面的体验式教学引导,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管理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及授课形式上的创新,从而实现内容上简少而精要,形式上趣味而多元,从而保证学生的正常发展。
  (三)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管理过于片面化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实际的课堂管理过程中,也会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强调“师长为尊,教师为本”的管理观念,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无形之中产生了一道叫做“尊重”的墙,大大降低了二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导致教师无法真正得知学生心中所想,教学方案也不能因材施教。目前部分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为高校教育管理简单而轻松,相关从业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甚至没有树立专业化的管理意识,导致高校管理力度相对不足,进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创新教育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策略
  (一)围绕以人为本发展,转变传统管理理念
  传统观念下的高校管理更趋向于学校或是教师单方面的进行管理,学生只是遵守制度、被动管理,而创新教育理念是在现代化管理环境下所产生的新型教育理念,在继承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其不断的进行改进。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在进行教育时需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多方面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让他们的自主能力、创新意识、抗压能力得以提升,进而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完善科学管理制度,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高校的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学生管理工作,它需要管理人员具有极高的个人素质和管理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从而推动管理工作的开展。科学有效的制度能够确保高校能够对日常管理秩序进行有效的推进。系统的管理制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在健全的管理制度的支撑下,校园氛围才能够和谐温暖,同学才能学会友爱互助。所以,只有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学习、不断成长。
  (三)提高教师团队素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高校管理改革过程中,对管理者以及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升教师的素质,注重引进高校管理人才,创建新型队伍。高校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管理工作时,也要注重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接受新的管理思想,或是通过对管理者以及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其素质水平,从而促进教育管理改革,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大部分高校学生已经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有着自己想法和尊严。学生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尊重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存在,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取得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大高校必须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方法及管理方式,才能够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高素质、高水平、高要求人才的需求。大学阶段是培养并发展学生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完成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过渡性階段。因此,在现代化“创新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背景下,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积极转变高校管理教育理念,围绕“创新”为出发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团队素质,积极创新校园文化,以此实现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增加我国人才储备,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冬丽.创新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6).464.
  [2]吴宇辉.浅谈大数据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8,(13).157,159.
  [3]冷艳,李斌,杜勇.浅谈高校教育管理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9,(7).36.
其他文献
从目前国内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来看,教学实践环节存在实习时间不足、与教学实践基地合作不深入等诸多问题。济南大学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针对汉语言文字专业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延长实习时长、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这其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与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坚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设置参与机会为前提,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政知识,为加强其学习有效性奠定基础。基于此,下文围绕“创设教学情境”“提供参与机会”“提升参与质量”三方面,阐述了加强学生思政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外语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高级俄语教材涵盖当代俄罗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授课过程中应将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过程灵活运用,深挖思政资源,最终实现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混合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河南省线上一流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根据中国大学慕课和传统线下教学各自的特点,积极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建设提供经验。
现代化实践课堂教学作为经济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如何提升现代化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已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 , 构建现代化实践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也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提出了我国各高校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质量与保障制度的构建及其组成部分 ,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的基本对策。
防震减灾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应该积极把握时代的发展特征,科学全面地提升人才培养实效,更好地培育实践性人才,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以及应用能力。为此,在改善防震减灾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进程中,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真正夯实人才培养实效。
基于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呈现出多元化,大学思想教育中涉及的显性教育资源已经难以充分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需求,而隐性资源内容丰富、影响潜移默化等相关特点,正好符合大学生成长需求,将其运用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高校思想教育隐性资源的特点进行解读,明确应用隐性资源存在的问题,而后总结具体扩展和开发路径,以供参考。
高职院校通过引入 ERP 沙盘模拟实训课程,让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互动式、体验式的实训课程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也可以通过这一课程让学生对企业真实的发展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有个全面地认识,强化学生综合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成长为一个应用型的人才。本文基于这一主题,先简单说明 ERP 沙盘模拟实训的教学优势,然后阐述高职院校运用 ERP 沙盘模拟实训的现状,最后重点分析高职院校运用 ERP 沙盘模拟实训教学的相关思考。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明晰大学生目前职业规划方面存在的知识结构问题和根源,构建“职业规划 + 大学英语 + 云平台 + 实践”四维一体的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促进课程、学生和职业规划三个方面有机融合,从而对大学生未来择业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贵州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管理在职业教育背景、高层次人才需求、人才现状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落实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强高层次人才岗位意向调研,组建高层次人才科研核心团队,构建高层次人才管理信息体系,营造和谐融洽的组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