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面对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越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11023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问学生,“6 6 6 6”等于多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用加法计算,因为乘法还没教。这时一位戴眼镜的男学生自己站了起来,还很得意地说:“四六二十四。”这位老师一下子愣住了,看了他一眼说:“××说得对吗?我们待会儿再讲,先打个问号吧!”刚才那位很有自信的学生扶了一下镜框无趣地坐了下来……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些“越位”的学生。那么这些“越位”的想法、回答是不是就要被“封杀”呢?
  其实,学生的这种“越位”是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的个性经历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各种可能。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教师如果能有效地捕捉它们,并很好地加以利用,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从思维活动的形式来看,学生的这种“越位”属于直觉思维。“越位”的学生大都是直觉思维发展优于其他学生。当然,小学生的直觉思维还处在初级阶段,有时还十分幼稚,经不起推敲,教师对其合理成分应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因此,面对学生的“越位”,我们教师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因为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才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而不是急于扼杀学生的“越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去“越位”?
  第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人手,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为“越位”搭好“踏脚板”。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在教学时,要注重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做铺垫,学生才会有兴趣研究新的知识,才会认真思考每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疑问,为“越位”做好准备。
  第二、教学活动必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是学生“越位”成功的条件。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前的教案是一种预设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教学中有原则可循,但无框框可套。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考虑更广些,估计范围要大一些。注重过程,淡化结果。这样,教师的劳动才能成为创造性的劳动。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因人因事,审时度势,采取适宜的应变手段,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临场决策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对产生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思索。
  第三、我们应该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帮助学生自主地“越位”。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真正树立师生平等意识,彻底打破“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呵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没有心理羁绊的环境中去想象、去创新、去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学生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鼓励和反馈。因为当他们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见解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教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无形之中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师生才能在“越位”中升华。
  第四、教师的质疑是学生“越位”的勇气和榜样。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学什么,因此教师要慎问、多问。首先,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提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提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使提问的效率大大提高。当然我们的问题不能是单一的判断性问题,而要注意到问题的述理性及扩散性,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质疑我们不仅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学生在无形中也学会了这种质疑的技巧,从而提高了学生“越位”的质量。
  学生们经过这样四个层次的转化和训练,当他们碰到数学问题时,自然会产生直觉反应,会产生各种疑问,于是“越位”就产生了。
  成功的数学教学一定是能够提供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实践的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供学生主动的实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机会,让学生迸发出数学的灵感,思维的火花。
其他文献
乡土艺术泛指地方民间流传的绘画及各种手工艺制品,亦称民间美术。它根植于地方的风土习俗。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剪纸、泥塑、染织、木雕、面人等,这些乡土艺术品的创作者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和手工艺人。他们或根据日常需要,或作为谋生手段,就地取材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在造型、式样、色彩、技巧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并把某种技能和习俗在一定范围内代代相传。  最重要的是,乡土艺术对美术家的艺术观念和创
教育必须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适应现代社会,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际交流的活动,更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自主性,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使作文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新天地。    一、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而厚实的生活经验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温岭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是中国内地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是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全市辖11个镇5个街道,人口116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  几年来,我校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国防教育基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烈士陵园为阵地,以少先队工作为龙头,对学生开展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学校也逐步形成了“立足基地,
新课程改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使我们的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精彩,可谓是开创了教育史上的春天。与此同时,我们的考试命题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一、语言由“生硬”变“人性”    课改实验后的试卷注意人文性,关注学生考试时的情感与态度。一般都比较亲切,有一段优美的导语,起到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考试,拉近试卷与学生的距离。还把“填空、选
语文新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教师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一、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小语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者如能善于把握好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文章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探究学习,是指在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是网络技术与科学课程教学整合的具体形式。绘声绘色的网页、丰富多彩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方式。    一、网络教学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科学课上,像《食物链和食物网》这样传统的环保类型课,无非是教师讲、学生听。我遵循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一定层次、富有启
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对着作文题目愁眉苦脸,不知如何下笔。为何会出现以上的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表达的欲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素材,使作文教学朝着激起学生表达欲望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最终写出真情实感。    一、走近生活,引发情感    美学家罗丹曾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有人说:“生成使课堂更加美丽”,还有人说:“生成是不可预约的美丽。”在逐渐活跃的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将成为教师的另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一、精心预设巧织锦    预设与生成绝非水火不容,而是矛盾的统一体。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进行精心、周密的预设,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
有很多人认为低年级的孩子应充分给他们写话的自由权,学生喜欢写什么,就让他写什么,喜欢怎么写,就让他怎么写,能写多少,就让他写多少。但是笔者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如果放任自流,那么学生就不知到底该写什么,该怎么写,写话兴趣很难持续,甚至有可能枯竭。所以教师必须在起始阶段引导他们睁大眼睛审视,竖起耳朵倾听,敞开心灵感悟,抓住一切可以写话的材料用心加以点拨、指导,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发生的许多事都可以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99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猪八戒吃饼干的动画。  提问:猪八戒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每种饼干各有多少块?(学生只能说出有几种形状的饼干,说不清每种饼干有多少块。)  谈话:没看清楚是吧。再看一遍,数一数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饼干各有多少块。  再次播放动画(学生还是数不清楚每种饼干的块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