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话乡土艺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hlgh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艺术泛指地方民间流传的绘画及各种手工艺制品,亦称民间美术。它根植于地方的风土习俗。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剪纸、泥塑、染织、木雕、面人等,这些乡土艺术品的创作者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和手工艺人。他们或根据日常需要,或作为谋生手段,就地取材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在造型、式样、色彩、技巧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并把某种技能和习俗在一定范围内代代相传。
  最重要的是,乡土艺术对美术家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对现代美术领域的发展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非洲黑人雕刻对毕加索,日本浮世绘版画对马奈、凡高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使我想起张道一的文章《洒米成画》,不能不从内心产生共鸣。
  在我国的成语中有“画脂镂冰”一词,是形容在凝固的油脂或冰上绘画雕刻,一融化都没有了。也有一成语“画沙为画”,这都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的。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艺术都是相互沟通的,著名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年轻时在天桥卖艺,为了开场吸引更多的观众,就“学得一手好书法”,只是这书法不是写在纸上。而是用石粉在地上“洒”出来,多是祝颂词或对联之类。在民间艺术中,也有“洒米成画”的,先在地上辅一张彩纸。然后手抓白米,胸有成竹地用米在纸上“洒”出画来。线条有粗有细,形象生动,看上去斑驳有致,颇带些徐州汉画像石的雄健之风。当然,苦练此技也绝非一日之功,因为这是一种无法保留的表演性艺术,现在已不会有人愿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照相机和录像机,能够将其拍摄下来,因此,在继承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应该用“继承”与“扬弃”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来对待“米画”。
  徐州是汉画像石之乡,与南京的南朝石刻和苏州园林,并称为“江苏文物三宝”。而米画恰恰与汉画像石在艺术特色上颇有相似之处:构图简洁明确,造型生动形象,强调大型的轮廓和动态,粗犷质朴,自然成趣。富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在表现内容上,汉画像石多表现图案花纹、神画故事、生产劳动、祥瑞天象等,而米画在内容上多表现为图案花纹、人物、动物、风景,作者多有感而发,随意性比较强。表现手法上,汉画像石是刀刻、线刻,有阴柔之丽,也有阳刚之美,更具“金石之味”,而米画则用手撒,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从而形成特殊的机理和韵味,方法更灵活多变,并且不拘泥一种表现方式,更具趣味性和随意性,颇像小儿在玩沙。两者颇有特色的文化创作方式,有着天巧之合。吸取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营养,借助米画其喻悦性、形象性、可操作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一定会以变化无穷的表现形式。产生出生动、古朴、简洁、概括的艺术作品。关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在国家《美术新课程标准》之“课程性质和价值”中特别强调了“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课堂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也特别强调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又要协调其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每个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勇于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而“洒米成画”恰恰是一堂很好的乡土美术课,以“洒米成画”为主题。结合地域资源“汉画像石”展开教学,通过玩、看、说、画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在表现内容和袁现手法上突出“汉画像石”的绘画性,使汉画像石中的人物、动物在“米画”挥洒过程中,以米代线、立体造型。画面处于强烈的动感状态,这样所塑的形象更加接近自然的本质。
  由此课还可以拓展出“沙画”、“豆画”、“木屑画”等等,从而在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同时,又体现了汉风古韵的美。引导学生参与到两汉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交流之中,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同时揭去两汉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神秘面纱,发展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质,了解家乡,完善自我,充分地体现出人文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传承。
  徐州是文化之乡,历史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众多的乡土艺术之花中。乡土教材《米画》就是一朵散发着悠悠香气、朴素而清新的小花,不夺目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让你不由自主为它所吸引。一曲《十面埋伏》使人们联想到的是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雄风和兵败如山倒的惨烈。歌风台的大风歌古碑,能让我们领略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千古绝唱;子房祠的晨钟暮鼓,会令我们为“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浮想联翩:而徐州汉画像石馆收藏着出土的两汉石刻精品和流传于民间的乡土艺术,又使我们从中领略了当年的辉煌。“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想要了解两汉文化和我们徐州的乡土文化,请到我们徐州来,我们翘首以待。
其他文献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当好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自己的安身立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坚持一个“博”字    现在,很多小学生仅仅局限于看那些作文之类的读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
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注意引导、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由“厌学”转变为“愿学”、“乐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为此,本文试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一问题作初探,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 
中华古诗文历史悠久、意境深远、气势非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下面,谈谈我在引领学生们诵读古诗文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忙趁东风放纸鸢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记忆的黄金时期,感受古诗文的忧郁、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启智慧、丰富内心世界,培养阅读兴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一颗颗心灵闪耀,应该是色彩斑斓、各具特色的。可综观小学作文,充满个性的作文实在并不多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学者整齐划一的作文要求,千人一面的指导方法,千篇一式的指导形式。结果,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不仅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实施  (课堂教学节录)  老师组织学生把手伸进冷水、温水、烫水中让学生感受,注意到每位学生不同表现,体会同学之间表现出的不同感觉。  师:把手伸进不同水里你有什么感觉?  生:痛、热、麻、痒、火辣辣、打寒战……  师:老师一直在想,这么多的感觉,我们到底能不能把它画出来昵?  (大部分的学生大声地回答“可以”,少部分摇头,一脸茫然。)  师:好,现在就请认为“可以”的学生到自己的位置上试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美术字的欣赏,初步掌握空心字书写要领。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汉字的演变”资料。  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白纸。  学生也查找有关“汉字的演变”资料。    教学流程  一、交流、欣赏汉字的演变  1,师生共交流 
《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也就是说,善于思考,才有可能对各种情况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能做好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用在教学上也是至理名言。作为教师,不论其专业水平多高,对教材多么熟悉,经验多么丰富,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思想无比活跃的学生面前,都必须认真备课才能走上讲台。那么,新课程中,我们该怎样备课呢?    一、变“硬”为“软”,扩大学习的空间    在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体验。淡化终结性评价与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评价功能转变将成为许多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崭新的评价观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评价,
所谓复制学习是指学生在头脑里刻印着老师的话,嘴里重复着老师的思路,手里写着老师的答案。  造成复制学习的原因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发生根本上的转变,把课堂的主动权仍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教学方法陈旧,学习方式单一,习题模式老套。只听不做,只说不论,只练不思,学生总是跟着老师走。要想改变复制学习的现象,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下面就小学数学谈谈改变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要让学生
生动活泼、能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由此可见,课堂活动型教学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活动本身所蕴涵的艺术性、教育性等文化内涵都应突显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小学英语活动型教学的含义    小学英语活动型教学,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唱、玩、演的形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