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和实质性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提高有效性,必然要求广大教师娴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反过来,教学手段运用得如何,也体现出教师的综合素质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为物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效果的强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各种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独特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初中物理教师,尤其是农村的物理教师,极少经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制作高质量的甚至是普通的物理PPT课件都难,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将我在平时与同仁交流课件,到各校参加教研活动观看课件演示时发现的一些问题,以Power Point 2007为例综合简述如下,希望能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所帮助。
1.上下标的输入问题
物理PPT课件中经常要用到上下标,但各菜单栏下的功能区中并没有上下标,一些教师找不到,只好到Word文档中复制或干脆不分上下标,直接打成与前面字符一样的。这样在审题和解答时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直接导致计算错误。其实,输入上下标,只要输入字符后选择需要变成上下标的字符,点击右键,选择“字体”,打开“字体对话框”,选择“字体”选项卡,在效果下面勾选上(下)标即可。
2.各种符号的输入问题
幻灯片中要输入不少符号,有些符号难找,有些符号在软件中是没有现成的,要自己画。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教师只好把密度符号“ρ”都打成“P”。“Ω”、“■ ”、“■ ”、“■ ”、“ ”等到别处复制然后粘贴,“■ ”、“■ ”、“■ ”在Word2007中可以显示,但复制粘贴到PPT中是没用的,必须找到相应的幻灯片且有单独的符号,还需不是图片,大小方向合适才行,这就很难了。其实,“ρ”在[插入]→[文本]组中单击“符号”,打开符号对话框,56行1列即是;“Ω”在54行9列。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画法:先定位插入点,在[插入]→[插图]组中单击“形状”,在打开的下拉列表中的“基本形状”栏中选择椭圆形状,将鼠标指针移动到幻灯片中,当其变为“ ”形状时,按住Shift键不放拖动鼠标绘制,到合适大小后释放鼠标画出一个正圆形,再选择圆形点击右键,单击“编辑文字”,在光标处输入符号,调整字体大小粗细即可。如有填充色,则在[格式]→[形状样式]组中点击“形状填充”,再选择“无填充颜色”。
灯泡的画法:在和画电流表一样画好圆后,选择圆形,单击[插入]→[插图]组中的“形状”,在打开的下拉列表中的“线条”栏中选择直线,将鼠标指针移动到圆中,当其变为“ ”形状时,连接圆上的两对称点画一右斜线,再同样画一左斜线,在“形状轮廓”中调整粗细,然后按住Ctrl键不放,鼠标依次点击右斜线、左斜线、圆,在[格式]→[排列]组中单击“组合”选项,选择的全部形状就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些图形画好一次后,可以进行整体移动、复制和粘贴,不必每次都画。滑动变阻器的画法与灯泡类似。如果需要调整图形,则可取消组合再调整,调整好后再重新组合。
3.各种公式(分数)的输入问题
计算题中要输入公式,从别处以图片形式剪切过来的无法更改内容,大小、位置等可能不符合本幻灯片要求。这样,即使精选出了好题目,也制作不出理想的PPT。输入公式(分数),只要先定位插入点,在[插入]→[文本]组中单击“对象”,打开“插入对象”对话框,选择“新建”选项卡,在“对象类型”中选择“MicroSoft公式3.0”,单击“确定”,在出现的公式编辑器中选择分式和根式模板(第二行二列)中的第一个,在公式编辑框中移动光标,在相应位置依次输入数字或字母即可,如ρ=。
4.幻灯片张数多内容杂的问题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广大教师在课件制作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存在一些误区。有些教师追求全,把一堂课的内容包括教师的讲解全部都用课件呈现出来,一堂课有三十来张甚至更多幻灯片,这样,一堂课学生都不用翻书本了,教师只要照念,不会疏漏了,看起来非常完美,但我认为,利用课件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课件应起补充、概括、拓展作用,书上有的为什么不指导学生看书呢?课件不应也不能代替书本,应以书为本,这样的课件,教师的工作量大,累,而学生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累,效率低。因此,课堂应回归书本,注重指导学生会看书,引导学生读懂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幻灯片应少(10张左右为宜)而精,以简明的方式,强烈的视听效果,让学生一目了然获取信息,方法有:(1)无论标题还是内容,一定要少、要简洁;(2)突出关键,提炼要点;(3)内容化繁简;(4)统一使用标题、字体、字体大小(一般不应小于30磅)、颜色方案及模板风格等。这样学生印象深刻,每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效率自然高。
5.课件播放的调控问题
播放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0分钟,中间可穿插看书、讨论、练习、实验等;重点内容除口头强调外,还可使用绘图笔(单击右键选择“指针选项”下的笔型、颜色等选项);播放时应适时使用[B]键(或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屏幕”下的选项),转为空白或黑屏,给学生视觉上的休息,可以有效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更需要的地方。
我们制作课件时注意物理PPT这些特殊的地方,就能制作出更完美的课件,摆脱只能下、买课件,修改课件的窘境。播放时再注意技巧的运用,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帮助课堂教学从有效教学向优质教学转变。
1.上下标的输入问题
物理PPT课件中经常要用到上下标,但各菜单栏下的功能区中并没有上下标,一些教师找不到,只好到Word文档中复制或干脆不分上下标,直接打成与前面字符一样的。这样在审题和解答时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直接导致计算错误。其实,输入上下标,只要输入字符后选择需要变成上下标的字符,点击右键,选择“字体”,打开“字体对话框”,选择“字体”选项卡,在效果下面勾选上(下)标即可。
2.各种符号的输入问题
幻灯片中要输入不少符号,有些符号难找,有些符号在软件中是没有现成的,要自己画。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教师只好把密度符号“ρ”都打成“P”。“Ω”、“■ ”、“■ ”、“■ ”、“ ”等到别处复制然后粘贴,“■ ”、“■ ”、“■ ”在Word2007中可以显示,但复制粘贴到PPT中是没用的,必须找到相应的幻灯片且有单独的符号,还需不是图片,大小方向合适才行,这就很难了。其实,“ρ”在[插入]→[文本]组中单击“符号”,打开符号对话框,56行1列即是;“Ω”在54行9列。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画法:先定位插入点,在[插入]→[插图]组中单击“形状”,在打开的下拉列表中的“基本形状”栏中选择椭圆形状,将鼠标指针移动到幻灯片中,当其变为“ ”形状时,按住Shift键不放拖动鼠标绘制,到合适大小后释放鼠标画出一个正圆形,再选择圆形点击右键,单击“编辑文字”,在光标处输入符号,调整字体大小粗细即可。如有填充色,则在[格式]→[形状样式]组中点击“形状填充”,再选择“无填充颜色”。
灯泡的画法:在和画电流表一样画好圆后,选择圆形,单击[插入]→[插图]组中的“形状”,在打开的下拉列表中的“线条”栏中选择直线,将鼠标指针移动到圆中,当其变为“ ”形状时,连接圆上的两对称点画一右斜线,再同样画一左斜线,在“形状轮廓”中调整粗细,然后按住Ctrl键不放,鼠标依次点击右斜线、左斜线、圆,在[格式]→[排列]组中单击“组合”选项,选择的全部形状就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些图形画好一次后,可以进行整体移动、复制和粘贴,不必每次都画。滑动变阻器的画法与灯泡类似。如果需要调整图形,则可取消组合再调整,调整好后再重新组合。
3.各种公式(分数)的输入问题
计算题中要输入公式,从别处以图片形式剪切过来的无法更改内容,大小、位置等可能不符合本幻灯片要求。这样,即使精选出了好题目,也制作不出理想的PPT。输入公式(分数),只要先定位插入点,在[插入]→[文本]组中单击“对象”,打开“插入对象”对话框,选择“新建”选项卡,在“对象类型”中选择“MicroSoft公式3.0”,单击“确定”,在出现的公式编辑器中选择分式和根式模板(第二行二列)中的第一个,在公式编辑框中移动光标,在相应位置依次输入数字或字母即可,如ρ=。
4.幻灯片张数多内容杂的问题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广大教师在课件制作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存在一些误区。有些教师追求全,把一堂课的内容包括教师的讲解全部都用课件呈现出来,一堂课有三十来张甚至更多幻灯片,这样,一堂课学生都不用翻书本了,教师只要照念,不会疏漏了,看起来非常完美,但我认为,利用课件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课件应起补充、概括、拓展作用,书上有的为什么不指导学生看书呢?课件不应也不能代替书本,应以书为本,这样的课件,教师的工作量大,累,而学生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累,效率低。因此,课堂应回归书本,注重指导学生会看书,引导学生读懂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幻灯片应少(10张左右为宜)而精,以简明的方式,强烈的视听效果,让学生一目了然获取信息,方法有:(1)无论标题还是内容,一定要少、要简洁;(2)突出关键,提炼要点;(3)内容化繁简;(4)统一使用标题、字体、字体大小(一般不应小于30磅)、颜色方案及模板风格等。这样学生印象深刻,每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效率自然高。
5.课件播放的调控问题
播放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0分钟,中间可穿插看书、讨论、练习、实验等;重点内容除口头强调外,还可使用绘图笔(单击右键选择“指针选项”下的笔型、颜色等选项);播放时应适时使用[B]键(或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屏幕”下的选项),转为空白或黑屏,给学生视觉上的休息,可以有效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更需要的地方。
我们制作课件时注意物理PPT这些特殊的地方,就能制作出更完美的课件,摆脱只能下、买课件,修改课件的窘境。播放时再注意技巧的运用,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帮助课堂教学从有效教学向优质教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