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曾经风光无限。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产能过剩、需求低迷、环保压力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钢铁行业进入“寒冬期”。在很多钢铁企业陷入困境时,坐落于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的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却取得了让业内瞩目的成绩,跻身全国特钢企业前三强,世界特钢企业前六强。淮钢何以逆势上扬?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淮钢。通过深入采访,答案渐渐清晰:正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推动淮钢在寒冬中破冰前行。
资产重组助力转型升级
中钢协数据显示,2015年1至11月份,重点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7万亿元,同比下降19.3%,亏损531.32亿元。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钢铁行业的“冰冷”。
仔细分析下来,钢铁行业表象是需求不足,但实质是供需错位。要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唯有从供给侧发力。淮钢的发展正暗合此道。他们十年前便以开放、前瞻的眼光,从供给侧要素之一的资本入手,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体制改革。
2006年,地处苏北腹地的淮钢,与世界500强、全国最大民营钢铁企业——江苏沙钢集团实施资产重组,由国有控股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2010年12月,企业成功重组上市。资本经营的成功,为淮钢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更广的空间。重组后第一年,淮钢销售收入就突破100亿元,迈上年产300万吨钢、300万吨材的新台阶,实现历史性跨越。更重要的是,通过体制改革,淮钢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难题,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成功实现了产品结构“普转优”“优转特”的转型升级。
其后,淮钢趁热打铁,与天津钢管集团合作投资30亿元,新建75万吨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线,并于2012年5月顺利投产。如今,淮钢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中国最大模具钢生产基地、中国大型锻造生产基地,一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特钢企业崛起在江淮大地。
科技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
推进供给侧改革,本质是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具体到钢铁企业,就是有效供给市场需要的产品,其中关键是科技创新。
纵观淮钢的发展史,创新已融入其血脉。
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淮钢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早在1991年,淮钢就成立了江苏冶金行业首家博士后流动站。其后,又陆续建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中心,网罗了王忠英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并与钢铁研究总院、东大、江苏大学、淮阴工学院等单位实施产学研合作。
通过不懈地科技创新,淮钢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淮钢承担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新一代超级钢铁材料”中的“全等轴晶技术开发”和“400PMa超细晶碳素钢筋”两个专题,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美国、德国等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铁水热装”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誉为“国内冶金工业的一次革命”。
淮钢一直跟踪全球钢铁生产前沿技术,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前,淮钢已拥有70吨超高功率电炉-精炼炉-连铸-热送/热装-连轧的短流程中小型棒材生产线,100吨转炉-LF钢包精炼炉-RH真空脱气炉-连铸-配套中小型棒材连轧的长流程生产线,直径380-600mm的大圆坯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直径70-300mm大棒材生产线,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世界先进。
淮钢的科技创新从未止步,随之而来的是,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供给侧改革效应正在显现。目前,弹簧钢、轴承钢、船用锚链钢、合金管坯钢、汽车用钢等特种钢已占淮钢总产能的90%以上,广泛应用于市场前景广阔的汽车制造、铁路、机车、造船、电站、机器制造等领域。
科学管理铸就“淮钢”品牌
作为钢铁企业,既无法控制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也无法及时应对市场需求萎缩。科技创新投入巨大,时间漫长,还有专利限制等问题,甚至有失败的风险。而强化管理却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投资。
为此,淮钢人向管理要效益,以“钢的意志、铁的纪律、火的热情”推动管理创新,加强生产组织,提高经营水平,锤炼产品质量,铸就了享誉海内外的“淮钢”品牌。
得益于科学严格的管理,淮钢产品质量过硬,赢得良好的口碑。Ⅲ级螺纹钢为全国免检产品,应用于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上海南浦大桥及京沪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弹簧钢获“省质量信得过”产品;热轧带肋钢筋、汽车大梁用扁钢、锅炉用无缝钢管坯等七个产品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淮钢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韩国、巴西等国家,锚链钢获得英国、挪威、日本、美国及中国船级社船用钢材认可。同时,“淮钢”品牌也声名鹊起,“淮钢”牌系列产品连续多年保持“江苏省名牌产品”,“淮钢”牌已成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淮钢人还非常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岗位技能大赛,提高职工岗位技能。特别是创造性地以职工名字命名了“成江保温法”、“立成刀具法”、“家宝润滑法”等岗位发明,极大地肯定了职工的价值,调动了职工追求精益求精的热情。
节能减排实现降本增效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是一条重要的措施。推进节能减排,虽然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可以变革“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形成“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的新发展模式,最终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淮钢坚持以技改为支撑,以管理为抓手,推动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节约标准煤14.3万吨,“十二五”期间超额完成节约29万吨标准煤的重任。每年减少CO2排放104800吨、减少SO2排放1140吨,高炉渣、转炉电炉渣、除尘灰等固体废弃物实现零排放。
同时,淮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通过技术改造,高炉、焦炉、转炉煤气得到高效利用,转炉工序实现了负能炼钢。每年因高效节能水泵、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及余热余压发电等措施,减少从电网购电量达6.4亿度。采用国际先进的高炉渣无害化处理方法,利用高炉渣生产超微细粉,直接掺入水泥,掺入比例达40%以上,可使混凝土强度提高30%,不仅减少了水泥生产的矿石资源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还可从中获利。
目前,淮钢吨钢综合能耗位列全国重点冶金企业前10名,排名同类企业前5名。水循环利用率97%以上,吨钢耗用新水量小于3.6吨,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对于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来说,供给侧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淮钢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加快培育新动能,提升传统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有效供给,突围经济下行危局。
责任编辑:焦高星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淮钢。通过深入采访,答案渐渐清晰:正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推动淮钢在寒冬中破冰前行。
资产重组助力转型升级
中钢协数据显示,2015年1至11月份,重点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7万亿元,同比下降19.3%,亏损531.32亿元。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钢铁行业的“冰冷”。
仔细分析下来,钢铁行业表象是需求不足,但实质是供需错位。要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唯有从供给侧发力。淮钢的发展正暗合此道。他们十年前便以开放、前瞻的眼光,从供给侧要素之一的资本入手,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体制改革。
2006年,地处苏北腹地的淮钢,与世界500强、全国最大民营钢铁企业——江苏沙钢集团实施资产重组,由国有控股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2010年12月,企业成功重组上市。资本经营的成功,为淮钢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更广的空间。重组后第一年,淮钢销售收入就突破100亿元,迈上年产300万吨钢、300万吨材的新台阶,实现历史性跨越。更重要的是,通过体制改革,淮钢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难题,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成功实现了产品结构“普转优”“优转特”的转型升级。
其后,淮钢趁热打铁,与天津钢管集团合作投资30亿元,新建75万吨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线,并于2012年5月顺利投产。如今,淮钢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中国最大模具钢生产基地、中国大型锻造生产基地,一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特钢企业崛起在江淮大地。
科技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
推进供给侧改革,本质是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具体到钢铁企业,就是有效供给市场需要的产品,其中关键是科技创新。
纵观淮钢的发展史,创新已融入其血脉。
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淮钢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早在1991年,淮钢就成立了江苏冶金行业首家博士后流动站。其后,又陆续建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中心,网罗了王忠英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并与钢铁研究总院、东大、江苏大学、淮阴工学院等单位实施产学研合作。
通过不懈地科技创新,淮钢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淮钢承担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新一代超级钢铁材料”中的“全等轴晶技术开发”和“400PMa超细晶碳素钢筋”两个专题,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美国、德国等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铁水热装”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誉为“国内冶金工业的一次革命”。
淮钢一直跟踪全球钢铁生产前沿技术,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前,淮钢已拥有70吨超高功率电炉-精炼炉-连铸-热送/热装-连轧的短流程中小型棒材生产线,100吨转炉-LF钢包精炼炉-RH真空脱气炉-连铸-配套中小型棒材连轧的长流程生产线,直径380-600mm的大圆坯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直径70-300mm大棒材生产线,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世界先进。
淮钢的科技创新从未止步,随之而来的是,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供给侧改革效应正在显现。目前,弹簧钢、轴承钢、船用锚链钢、合金管坯钢、汽车用钢等特种钢已占淮钢总产能的90%以上,广泛应用于市场前景广阔的汽车制造、铁路、机车、造船、电站、机器制造等领域。
科学管理铸就“淮钢”品牌
作为钢铁企业,既无法控制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也无法及时应对市场需求萎缩。科技创新投入巨大,时间漫长,还有专利限制等问题,甚至有失败的风险。而强化管理却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投资。
为此,淮钢人向管理要效益,以“钢的意志、铁的纪律、火的热情”推动管理创新,加强生产组织,提高经营水平,锤炼产品质量,铸就了享誉海内外的“淮钢”品牌。
得益于科学严格的管理,淮钢产品质量过硬,赢得良好的口碑。Ⅲ级螺纹钢为全国免检产品,应用于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上海南浦大桥及京沪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弹簧钢获“省质量信得过”产品;热轧带肋钢筋、汽车大梁用扁钢、锅炉用无缝钢管坯等七个产品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淮钢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韩国、巴西等国家,锚链钢获得英国、挪威、日本、美国及中国船级社船用钢材认可。同时,“淮钢”品牌也声名鹊起,“淮钢”牌系列产品连续多年保持“江苏省名牌产品”,“淮钢”牌已成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淮钢人还非常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岗位技能大赛,提高职工岗位技能。特别是创造性地以职工名字命名了“成江保温法”、“立成刀具法”、“家宝润滑法”等岗位发明,极大地肯定了职工的价值,调动了职工追求精益求精的热情。
节能减排实现降本增效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是一条重要的措施。推进节能减排,虽然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可以变革“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形成“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的新发展模式,最终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淮钢坚持以技改为支撑,以管理为抓手,推动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节约标准煤14.3万吨,“十二五”期间超额完成节约29万吨标准煤的重任。每年减少CO2排放104800吨、减少SO2排放1140吨,高炉渣、转炉电炉渣、除尘灰等固体废弃物实现零排放。
同时,淮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通过技术改造,高炉、焦炉、转炉煤气得到高效利用,转炉工序实现了负能炼钢。每年因高效节能水泵、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及余热余压发电等措施,减少从电网购电量达6.4亿度。采用国际先进的高炉渣无害化处理方法,利用高炉渣生产超微细粉,直接掺入水泥,掺入比例达40%以上,可使混凝土强度提高30%,不仅减少了水泥生产的矿石资源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还可从中获利。
目前,淮钢吨钢综合能耗位列全国重点冶金企业前10名,排名同类企业前5名。水循环利用率97%以上,吨钢耗用新水量小于3.6吨,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对于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来说,供给侧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淮钢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加快培育新动能,提升传统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有效供给,突围经济下行危局。
责任编辑:焦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