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成曲调先有情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we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纵观作文课堂教学,有的让学生作文添加名言警句,每一篇都需要,说是作文的亮点;有的大讲特讲文章格式、模板,规定作文的内容、体裁、段落、开头、结尾的方法,甚至点题的次数等等,大都忽视了文章写作如何有效表达真情实感。
  教育家于漪说:“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且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她又说:“如果离开了‘人’的培养,‘文’的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价值。”从写作心理学来说,一篇文章既有外部结构,又有内部结构。外部就是结构形式,就是开头结尾等文章结构;内部结构是作者写作时的心理状态,包括思想与情感。如何让文章写作不断焕发出写作者真情实感,渐成曲调先有情,逐渐形成写作者个人风格和魅力,笔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及教学实践,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悟情,观世间几度花开
  写作说到底是情感的表达。情感不会凭空产生,需要在生活学习的碰撞磨炼中不断感悟、不断储备、不断升华。
  如何让学生悟情,看世间生活几度花开呢?一是关注人格。作文的好坏,直接影射着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一个学生没有乐于助人的品格,在作文里会表扬打架,写打架的双方好看。没有正义之感,会写欺负别人的同学有勇气。所以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有负面情绪时,要注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做人的同时学习写作文。二是感悟能力。悟性是文章之魂。没有悟性就没有独到的主题思想。平时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思想者,多读多悟,“情动于衷,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好的文章不但是生活情景的再现,带给人情的熏陶,更给人理性的思考。通过阅读品味语言,进而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另外,还要多感悟自然,感受美的世界。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活泼流个不息。”由此可见,好的作文应是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或感悟。
  二、写情,洒冰心几许真意
  写作是作者多方面素质和修养的综合体现。而这多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包括思想情感、表达技能等。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学习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课堂作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写作情感。作文课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真情。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时首先要“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写作文时,教师要巡视交流,通过谈话与个别交流,从构思、下笔开始,教师要引导和促使学生调动真情实感,帮助他们解除无话可说的苦恼,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其次,“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写作题材贴近了学生生活与情感,怎么写同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务必做到写真实心动的自我,避免无病呻吟。笔者提倡写自己最熟悉最真实的生活,用最实在朴素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情感说清楚。教师要一一看过去,个别还要详细指导,让学生如何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意。
  三、论情,升一卷思想正气
  作文交到办公室,不是放在桌上就完事了。根据不同学生的作文过程和结果,去探讨发现作文中的情感问题,力求思想健康。学生随着年龄增长,有许多微妙心理、细腻心里会在作文中体现。面对学生的倾诉,教师首先要洞察,其次要像朋友一样的和学生交谈,把目光提升到作文以外人的层次上来。对于作文中流露的美好想法予以肯定,对于偏执消极等情绪指出纠正,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感情。避免心灵的走失,思想趣味的低下。“内有其情,外有其文”。学生情感丰富了,到位了,思想提升了,作文自然就有灵气了。
  当然,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息息相关。表达感情真实,并不排斥表达的技巧。鲜活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技法组合,会更具感染力。修改增色,或运用名言佳句,或修辞或描写,均能提升文章整体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着眼于思想情感的高度,是为了作文更有灵气,更富个性。而情感的提升,人文色彩浓厚,却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既需要全社会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认知能力和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教师平时多做一些琐碎细致的作文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226521)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说,老师少说。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也由此造成老师不敢说的心理,唯恐说多了就变成讲授式教学的心理。其实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老师的引导资格,理想的境界是学生和老师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相互促进,在不知不觉中由教师引领学生完成语文学习活动。  一、当学生回答得十分精彩时及时鼓励  【案例1】  师:黄老师眼前也展现了孔乙己已死时的画面,给
期刊
《幽径悲剧》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带有悲情色彩的凄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北大随园中的一棵古藤的命运,折射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时代悲剧、社会悲剧,表达作者永不放弃揭露假恶丑、维护真善美的决心。《紫藤萝瀑布》是散文家宗璞的一篇内涵丰富、借物抒情的优美散文。作者通过描述紫藤萝,由物及人,从紫藤萝的命运联想到人的命运、生命的价值,引发生命的思考。将《幽径悲剧》与《紫藤萝瀑布》两篇文章比较阅读,可以得到很多收获。
期刊
朱光潜说过:“一切纯文学作品,多少都有几分诗的素质。”可见诗歌在语文中的重要性,在倡导诵读国学经典的大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初中生古诗词基础不够深厚,组织诗词教学便成为一个难题。随着中考对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要求,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有诗意的教学情境,用开放且富有活力的氛围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情境设在“诗外”,激发
期刊
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很多,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不对头是重要原因。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往往大搞题海演练,书声琅琅的课堂被繁琐的分析取代,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成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语文课上常常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场景。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得”是说读了文章后,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设问对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课堂上,做“智者”进行“巧”的设问,对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投一石以激千浪,进行有效设问,优化课堂结构呢?  一、有效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
期刊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经典课文,教学中一般从人物和环境两个角度切入,从中又派生出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出场比较、环境描写艺术、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等多种教学目标。由于课文内容丰富,主旨深遂,在教学方式上一般采用教师主讲、师生共同探讨的模式。今年笔者任教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好,因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人物形象分析为突破点,自主完成这篇经典课文的学习。  一、课堂描述  用两节课完
期刊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有这么一段话:“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虽然指的是古典诗词里写景状物的虚构,但推演出去,以之解释小说艺术中的虚构艺术,同样说得通。  虚构不是绝对自由的,“必从自然法则”,否则便不可信。这“自然法则”,在小说艺术
期刊
《斑羚飞渡》被选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主题单元——写动物的五篇文章之中。单元导言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推敲:“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由于编者的诱导,本课教学设计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镜头一,开始导入:斑羚形貌图片,配有介绍斑羚的文字,如它的体型、跳跃能力、羚角的药效……  镜头二,创新训练: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你设计一则有创
期刊
《幽径悲剧》是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篇文章本身犹如一条幽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内涵丰富而又深邃,体现了一个智者的思想光芒。所以,要求初二学生对这样一篇意蕴深刻的文章进行深度解读,确有难度,超越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如何将学生带领到这条“幽径”上,一方面需要老师课前对课堂教学有所“预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要极富教学机智,掌控课堂“生成”。笔者借助《幽径悲剧》的课例,来反思教学过程
期刊
文言文知识的教学,如果一味地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由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像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句式特点、文化风俗等文言知识,刚接触时,教师若不点拨,学生是难以弄懂的。鉴于此,笔者凭着多年的教学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逐步地把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中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