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广州市人民桥南北两侧桥下空间以及桥底周围环境因素的实地调研与考察,对当前桥下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空间利用所存在的问题,从公共艺术视角出发,对人民桥桥下空间合理利用与提升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广州人民桥;桥下空间;空间利用;公共艺术
广州市是一座河道发达的城市,珠江水脉的多条分支穿城而过,为沟通广州各区间因河道阻隔而造成的交通不便,逐渐形成了桥梁设施发达的城市面貌。广州全市目前拥有桥梁1732座,在广州市的众多桥梁中,连接海珠区的桥梁尤为重要。海珠区位于广州市区中南部,为岛状,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四面环水,若想从周围各区进入海珠区必须经河道。因此,仅连接着海珠区的桥梁就有大大小小17座。桥梁除了自身发挥沟通陆地、便利通行的作用外,桥下的灰空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区域。2017年11月12日,广州市天河区政府针对桥下空间进行讨论,提出根据高架桥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利用[1]。人民桥作为广州拥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一座桥梁,既是连接区域间的构建物,也是广州旅游路线中的一片风景线。因此,更加不可忽视其区域空间内的公共设施与公共艺术装置设置的问题。虽然人民桥由建造至今经历多次改造,但目前桥下空间内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促进此区域内的空间利用以及周边社区环境改善。
一、桥下空间概念阐释
近现代以来,城市无序扩张、人口基数增大,导致道路交通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单一的道路演变为复式的高架桥,高架桥垂直到地面就形成了城市的灰色空间——桥下空间[2]。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指出当城市中单一功能的区域相互组成交界地带,渐渐就会成为城市中被人忽略的灰色地带,即城市的消极空间,久而久之就沦为城市边缘地带[3]。桥下的灰色空间作为一个有通行、休闲、观赏、娱乐等功能的公共空间,是由人的通行形成的人流交汇点,其作用有车辆、人流通行,居民休闲娱乐,行人游客小憩观赏等。
二、广州人民桥桥下空间现状
(一)人民桥及周边环境因素概况
人民桥位于中国广州市,是一座3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钢构桥,它跨越珠江两岸,连接荔湾区与海珠区。人民桥以民国时期的欧式建筑风格为主,桥头两侧顶部的桥头堡是它的设计特色,桥下空间有圆形拱门和欧式石柱的设计,桥身为西式风格但装饰雕花为中式木棉花浮雕,整体造型中西结合,体现了广州的特色历史文化。桥梁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与工业大道北相连。大桥全长701.2米,主桥长182米,宽18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桥长519.2米,宽12米,但引桥不设人行道,由4座步梯、2座直升电梯连接主桥供行人、自行车上下。
(二)桥南侧桥下空间现状
人民桥南侧桥下空间由滨江路由下穿行分为两个区域,一侧为北部靠江边区域,由通行步道、非机动车道与上桥通行区域组成。空间被桥底柱子分割为小区域空间,目前空间分区功能模糊,存在着安全隐患。空间内存在流浪人员占用公共空間的现象,卫生情况较差,在桥柱与江边围栏处有大量被小便污染的情况。另一侧为道路南侧,桥底沿江道路一侧有桥底空间,桥下灰色空间拥有充足高度,空间较为开阔,有部分空间已经被利用改造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健身空间,有篮球运动场、乒乓球场、儿童活动区域和健身器材区域。该位置桥下其余空间被分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绿植区域以及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区域,桥下两侧还设有供人们休憩的石凳设施。
(三)桥北侧桥下空间现状
荔湾区北侧桥下空间人流较大,处于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路线之上,周围分布着多个广州地标性景点以及大型商品批发市场,有货物运输人员占据公共空间的情况。因北侧桥下交通线路比较复杂,因此桥下可利用空间相比南侧较少,但公共装置以及公共艺术作品更为丰富。此侧桥下设置了带有广州特色的木棉花马赛克地板、木棉花造型的路灯、可供人观赏的绿植与休憩设施,但常被流浪人员占用,导致普通民众无法正常使用。桥下还设置有金属雕塑,在桥下的路侧电箱上还有广州景色涂绘。
三、人民桥桥下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桥下空间区域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人民桥桥下两侧空间利用率较低且规划不合理,海珠区滨江西路南侧桥底有部分空余闲置区域利用不充分,此部分采光充足,空间宽敞,非常适合民众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桥下的石凳座椅因位置问题,并未得到有效使用,据现场调研观察,石凳处于露天区域,而不是桥下可遮蔽区域,行人与周围居民很少使用,有部分在桥下活动的居民选择自己携带椅子。这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也暴露出公共设施的设置没有考虑到民众实际使用条件的问题。
(二)桥下公共空间被占据的问题
无论哪座城市都存在着一部分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在南方潮湿温暖的气候下,有遮蔽空间的桥底区域变成了流浪人员驻留的空间。人民桥桥底两侧的灰空间内聚集着大量流浪汉,他们有的长时间在桥下居住,有的短期在桥下驻留。另外,部分中午在桥下休息的运输货物人员,他们为附近的众多商品批发市场运输货物,没有固定的休息地点,因此在桥下空间内躺卧休息,非正常占据桥下公共活动空间。其行为影响桥下公共设施的使用,造成多处公共设施损坏,阻碍行人与车辆的通行,损害了城市的形象。
(三)公共艺术设施缺乏的问题
人民桥不仅是一座沟通交通的桥梁,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体现,无论是作为珠江夜游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色,还是其桥本身的文化底蕴,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桥底灰色空间虽然在公共空间内范围占比较小,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人民桥桥下空间,作为附近居民、务工人员、游客经常通行、交汇、交流的地点,不应该缺少公共艺术的存在。就目前来说,人民桥桥下空间的公共艺术体现较少,人民桥作为广州历史文化的体现和重要的交通桥梁,更应该装置体现广州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以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宣扬广府文化,丰富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公共生活。 (四)现有公共设施的维护问题
现有的公共设施因破坏严重,缺少后期维护,许多都无法正常使用。造成此情况主要是因为附近民众在使用时没有自觉保护公共设施,甚至在使用的过程中暴力对待,造成设施损坏。流浪人员的长期占用也同样造成了公共设施的使用问题,使民众无法正常进行使用,久而久之设施便会被废弃,这缩短了设施本身的使用期限,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四、公共艺术角度下的解决策略
解决人民桥桥下空间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入手,解决策略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公共艺术装置引导功能
公共艺术的引导功能在公共区域内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即通过公共艺术装置的形式对民众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人民桥桥底空间的主要问题以公共空间占用和公共空间设施维护为主,此类问题主要涉及社会公德、道德。因此可以通过公共艺术作品来宣传一些像占用公共空间、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危害,引导群众爱护公共环境与设施。建设公共设施维护装置,使其具有艺术观赏性,在不影响人们使用的情况下对公共设施进行保护,防止公共设施被无故占用与破坏。
(二)以公共艺术形式丰富桥下空间
桥底的墙体立面、桥柱柱身以及桥底顶部都是公共艺术的良好载体,可以通过直接提炼具有象征性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等文化元素,从而达到传递特定文化的目的,这里的文化元素可以基于风景名胜、历史人物、文化遗产以及物产特征等主题。例如,将当地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著名风景建筑、传说故事等,通过设置文化墙、特色铺装、地方雕塑等方式融入桥下消极空间中,展现城市文化,打破传统灰色调,增加文化趣味性[4]。在桥下空间绘制与广州当代风情旅游相关的壁画或涂鸦,不仅美化了桥底空间环境,丰富了附近居民的休闲空间,也宣传了广州的文化与民俗。还可以在桥下空间添加一些具有艺术美感的公共指引装置,类似路牌或路标,以骑楼的彩窗图案或骑楼的外墙图案作为设计元素,既對行人道路通行进行了有效指引,还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在当前智慧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作品要与时俱进,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在桥下空间装置互动式公共艺术装置,丰富公共艺术表达形式。
(三)利用桥下空间举办公共艺术活动
利用桥下的空间不定期举办公共艺术活动,公共艺术活动有丰富的形式,像民众可以共同参与的艺术创作、艺术快闪活动等。鼓励周围民众参与到公共艺术创作中来,能够丰富民众的日常生活,提高民众艺术审美情趣,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宣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不定期地举办公共艺术活动可以提高民众对艺术的参与度。桥下空间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地,既是人流交汇之处,交通便利,容易汇集人群,又有桥面作为遮蔽,受天气影响较小,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多举办类似的公共活动。
五、结语
人民桥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其桥下的公共空间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充分利用的,本文针对人民桥桥下空间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提供了解决思路。笔者期望人民桥桥下空间在不断改造与完善中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与资源,为民众带来更好的空间体验。
参考文献:
[1]邹松,古容娣.城市桥下空间的多维度功能设计策略研究:以广州海印大桥设计改造为例[J].城市建筑,2019(30):46-49.
[2]夏浩.高速铁路高架桥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6):281-282.
[3]方可.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旧城改造的启示: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后[J].国际城市规划,2009(z1):177-179.
[4]殷丽清.地域文化在桥下消极空间中的运用[J].工业设计,2020(7):94-95.
关键词:广州人民桥;桥下空间;空间利用;公共艺术
广州市是一座河道发达的城市,珠江水脉的多条分支穿城而过,为沟通广州各区间因河道阻隔而造成的交通不便,逐渐形成了桥梁设施发达的城市面貌。广州全市目前拥有桥梁1732座,在广州市的众多桥梁中,连接海珠区的桥梁尤为重要。海珠区位于广州市区中南部,为岛状,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四面环水,若想从周围各区进入海珠区必须经河道。因此,仅连接着海珠区的桥梁就有大大小小17座。桥梁除了自身发挥沟通陆地、便利通行的作用外,桥下的灰空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区域。2017年11月12日,广州市天河区政府针对桥下空间进行讨论,提出根据高架桥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利用[1]。人民桥作为广州拥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一座桥梁,既是连接区域间的构建物,也是广州旅游路线中的一片风景线。因此,更加不可忽视其区域空间内的公共设施与公共艺术装置设置的问题。虽然人民桥由建造至今经历多次改造,但目前桥下空间内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促进此区域内的空间利用以及周边社区环境改善。
一、桥下空间概念阐释
近现代以来,城市无序扩张、人口基数增大,导致道路交通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单一的道路演变为复式的高架桥,高架桥垂直到地面就形成了城市的灰色空间——桥下空间[2]。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指出当城市中单一功能的区域相互组成交界地带,渐渐就会成为城市中被人忽略的灰色地带,即城市的消极空间,久而久之就沦为城市边缘地带[3]。桥下的灰色空间作为一个有通行、休闲、观赏、娱乐等功能的公共空间,是由人的通行形成的人流交汇点,其作用有车辆、人流通行,居民休闲娱乐,行人游客小憩观赏等。
二、广州人民桥桥下空间现状
(一)人民桥及周边环境因素概况
人民桥位于中国广州市,是一座3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钢构桥,它跨越珠江两岸,连接荔湾区与海珠区。人民桥以民国时期的欧式建筑风格为主,桥头两侧顶部的桥头堡是它的设计特色,桥下空间有圆形拱门和欧式石柱的设计,桥身为西式风格但装饰雕花为中式木棉花浮雕,整体造型中西结合,体现了广州的特色历史文化。桥梁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与工业大道北相连。大桥全长701.2米,主桥长182米,宽18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桥长519.2米,宽12米,但引桥不设人行道,由4座步梯、2座直升电梯连接主桥供行人、自行车上下。
(二)桥南侧桥下空间现状
人民桥南侧桥下空间由滨江路由下穿行分为两个区域,一侧为北部靠江边区域,由通行步道、非机动车道与上桥通行区域组成。空间被桥底柱子分割为小区域空间,目前空间分区功能模糊,存在着安全隐患。空间内存在流浪人员占用公共空間的现象,卫生情况较差,在桥柱与江边围栏处有大量被小便污染的情况。另一侧为道路南侧,桥底沿江道路一侧有桥底空间,桥下灰色空间拥有充足高度,空间较为开阔,有部分空间已经被利用改造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健身空间,有篮球运动场、乒乓球场、儿童活动区域和健身器材区域。该位置桥下其余空间被分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绿植区域以及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区域,桥下两侧还设有供人们休憩的石凳设施。
(三)桥北侧桥下空间现状
荔湾区北侧桥下空间人流较大,处于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路线之上,周围分布着多个广州地标性景点以及大型商品批发市场,有货物运输人员占据公共空间的情况。因北侧桥下交通线路比较复杂,因此桥下可利用空间相比南侧较少,但公共装置以及公共艺术作品更为丰富。此侧桥下设置了带有广州特色的木棉花马赛克地板、木棉花造型的路灯、可供人观赏的绿植与休憩设施,但常被流浪人员占用,导致普通民众无法正常使用。桥下还设置有金属雕塑,在桥下的路侧电箱上还有广州景色涂绘。
三、人民桥桥下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桥下空间区域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人民桥桥下两侧空间利用率较低且规划不合理,海珠区滨江西路南侧桥底有部分空余闲置区域利用不充分,此部分采光充足,空间宽敞,非常适合民众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桥下的石凳座椅因位置问题,并未得到有效使用,据现场调研观察,石凳处于露天区域,而不是桥下可遮蔽区域,行人与周围居民很少使用,有部分在桥下活动的居民选择自己携带椅子。这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也暴露出公共设施的设置没有考虑到民众实际使用条件的问题。
(二)桥下公共空间被占据的问题
无论哪座城市都存在着一部分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在南方潮湿温暖的气候下,有遮蔽空间的桥底区域变成了流浪人员驻留的空间。人民桥桥底两侧的灰空间内聚集着大量流浪汉,他们有的长时间在桥下居住,有的短期在桥下驻留。另外,部分中午在桥下休息的运输货物人员,他们为附近的众多商品批发市场运输货物,没有固定的休息地点,因此在桥下空间内躺卧休息,非正常占据桥下公共活动空间。其行为影响桥下公共设施的使用,造成多处公共设施损坏,阻碍行人与车辆的通行,损害了城市的形象。
(三)公共艺术设施缺乏的问题
人民桥不仅是一座沟通交通的桥梁,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体现,无论是作为珠江夜游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色,还是其桥本身的文化底蕴,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桥底灰色空间虽然在公共空间内范围占比较小,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人民桥桥下空间,作为附近居民、务工人员、游客经常通行、交汇、交流的地点,不应该缺少公共艺术的存在。就目前来说,人民桥桥下空间的公共艺术体现较少,人民桥作为广州历史文化的体现和重要的交通桥梁,更应该装置体现广州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以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宣扬广府文化,丰富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公共生活。 (四)现有公共设施的维护问题
现有的公共设施因破坏严重,缺少后期维护,许多都无法正常使用。造成此情况主要是因为附近民众在使用时没有自觉保护公共设施,甚至在使用的过程中暴力对待,造成设施损坏。流浪人员的长期占用也同样造成了公共设施的使用问题,使民众无法正常进行使用,久而久之设施便会被废弃,这缩短了设施本身的使用期限,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四、公共艺术角度下的解决策略
解决人民桥桥下空间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入手,解决策略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公共艺术装置引导功能
公共艺术的引导功能在公共区域内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即通过公共艺术装置的形式对民众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人民桥桥底空间的主要问题以公共空间占用和公共空间设施维护为主,此类问题主要涉及社会公德、道德。因此可以通过公共艺术作品来宣传一些像占用公共空间、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危害,引导群众爱护公共环境与设施。建设公共设施维护装置,使其具有艺术观赏性,在不影响人们使用的情况下对公共设施进行保护,防止公共设施被无故占用与破坏。
(二)以公共艺术形式丰富桥下空间
桥底的墙体立面、桥柱柱身以及桥底顶部都是公共艺术的良好载体,可以通过直接提炼具有象征性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等文化元素,从而达到传递特定文化的目的,这里的文化元素可以基于风景名胜、历史人物、文化遗产以及物产特征等主题。例如,将当地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著名风景建筑、传说故事等,通过设置文化墙、特色铺装、地方雕塑等方式融入桥下消极空间中,展现城市文化,打破传统灰色调,增加文化趣味性[4]。在桥下空间绘制与广州当代风情旅游相关的壁画或涂鸦,不仅美化了桥底空间环境,丰富了附近居民的休闲空间,也宣传了广州的文化与民俗。还可以在桥下空间添加一些具有艺术美感的公共指引装置,类似路牌或路标,以骑楼的彩窗图案或骑楼的外墙图案作为设计元素,既對行人道路通行进行了有效指引,还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在当前智慧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作品要与时俱进,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在桥下空间装置互动式公共艺术装置,丰富公共艺术表达形式。
(三)利用桥下空间举办公共艺术活动
利用桥下的空间不定期举办公共艺术活动,公共艺术活动有丰富的形式,像民众可以共同参与的艺术创作、艺术快闪活动等。鼓励周围民众参与到公共艺术创作中来,能够丰富民众的日常生活,提高民众艺术审美情趣,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宣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不定期地举办公共艺术活动可以提高民众对艺术的参与度。桥下空间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地,既是人流交汇之处,交通便利,容易汇集人群,又有桥面作为遮蔽,受天气影响较小,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多举办类似的公共活动。
五、结语
人民桥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其桥下的公共空间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充分利用的,本文针对人民桥桥下空间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提供了解决思路。笔者期望人民桥桥下空间在不断改造与完善中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与资源,为民众带来更好的空间体验。
参考文献:
[1]邹松,古容娣.城市桥下空间的多维度功能设计策略研究:以广州海印大桥设计改造为例[J].城市建筑,2019(30):46-49.
[2]夏浩.高速铁路高架桥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6):281-282.
[3]方可.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旧城改造的启示: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后[J].国际城市规划,2009(z1):177-179.
[4]殷丽清.地域文化在桥下消极空间中的运用[J].工业设计,2020(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