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体现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oo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堂吉诃德》是十六、十七世纪由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骑士小说,这部作品在人物形象上充满着悲剧性与喜剧性的结合。本文主要从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关系、精神分析法对《堂吉诃德》进行作品分析,结合文本与作家创作背景,分析整部作品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体现。
  关键词:《堂吉诃德》;喜剧性;悲剧性;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堂吉诃德》是顺应西班牙文学发展而诞生的反骑士小说。在西班牙骑士文学愈渐庸俗与过度泛滥之时,塞万提斯这部作品的出现恰好打破了骑士文学的地位,将文学观念从偏离轨道重新拉回正轨,避免了文学的过度发展从而陷入错误的影响之中。
  一、结构主义分析
  这部作品围绕着堂吉诃德的“冒险旅行”讲述了一个乡村绅士因沉迷骑士小说而走火入魔的故事。他将所有一切都幻想成为骑士小说中的情节,自以为正义的使者,实则做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弄巧成拙的事情。全文情节曲折又富有趣味性,喜剧性的情节融合了悲剧性的人物。
  (一)“出游”与“归家”
  在结构主义中,《堂吉诃德》形成了这样一个二元对立关系:“出游”与“归家”。堂吉诃德在整部小说中的行为可概括为“三出三回”,他三次从家出发进行冒险活动,三次被人打伤或以疯子的名义遣返回家。这样的情节如同一个圆圈,循环往复地发展,但是始终还是回到了原点。
  第一次出发,他只身一人带上曾祖父传下的盔甲与自己的马匹便出行了。却在十字路口被一群商人中的挑夫痛打一顿,瘫倒在地,同村的乡邻发现了他将其带回家中。
  第二次出发,他劝说邻居桑丘做他的仆人,重整旗鼓打算来一次真正的冒险。然而却被别人当成疯子锁在笼子里,装上牛车拉回家。
  第三次出发,他听闻萨拉果萨城要举行比武,不顾别人的劝阻,再次出游。最终败在“白月骑士”的手下,被迫回家。
  《堂吉诃德》的情节经历可以用上图表示,三次的出游与归家是整部小说的主要发展线索。主人公堂吉诃德每一次出游的不同理由导致了冒险旅行的产生,路上各种各样经历与遭遇的失败是他旅途终结的原因。
  在结构主义看来,《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在于堂吉诃德的“幻想”,癫狂式的想象使得所有正常的人与事在他眼中变得夸张、富有激情,这种对现实的扭曲造就一系列可笑的情节。然而这些喜剧性的情节表现在堂吉诃德本人身上却是深深的悲剧性,他的举动带来的往往是自身的伤害与他人的嘲笑。作者假借堂吉诃德的行动直接地表现并批判了当时西班牙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社会风气是歪斜不正的,而生活在这样社会下的人民百姓亦是不幸的,作者表达了对底层阶级的深切同情。这种悲剧性不仅仅体现在堂吉诃德每次出游遭受的失败,更表现在当他追求正义、高尚的骑士精神时,现实予以他心灵与精神上的痛击,让堂吉诃德的幻想一次次破灭,却又通过幻想向自己解释这些伤痕,从而寻得再一次的出游。
  (二)“正义”与“邪恶”
  堂吉诃德自诩是“正义的使者”,但究其本质他只不过是个遭腐朽落后思想毒害的受害者,在骑士精神即将衰落的时候,堂吉诃德深陷其中,意欲复兴骑士精神,可见作者反讽之意,这也是塞万提斯予以骑士小说的最后的沉重一击。
  在堂吉诃德第一次出游途中,他看见一个农夫将看守羊群的孩子绑在树上进行鞭打,便激愤向前去为安德烈斯打抱不平,他训斥农夫并一再地强调让农夫听从自己的命令,可是当他走后,安德烈斯却遭到了更残酷的鞭打,甚至差点被打死。如何去评判堂吉诃德在这件事情中的作用呢?堂吉诃德持着高尚的正义理念,作为他所理想的“正义”使者,狠狠地恐吓了农夫,但处于“恶势力”一方的农夫表面上看屈从了正义,实则是对堂吉诃德的行为表示了他的不屑与唾弃。
  “正义”与“邪恶”是处于对抗状态的二元关系,更是堂吉诃德在出游的过程中屡次与他人发生争斗的根源。他认为真正的骑士精神是要助人为乐、匡扶正义的,因此在堂吉诃德的世界里充斥着许多妖魔鬼怪,只有坏人的存在才能凸显出正义的势力,这样的情节在整部小说中屡见不鲜。
  堂吉诃德是正义的代表。他嫉恶如仇、正直善良、扶助弱小,性格上的优点使他对任何事情都持有正确的价值观,然而骑士小说给他创造了一个最“理想化”的世界,堂吉诃德开始走火入魔,将所有的想象置于真实的世界。幻想的世界让堂吉诃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都失去了现实判断的标准,如右图所示,他将除了他之外的世界都看做是充满邪恶的世界,形成了一个以自我观念为中心的世界。所谓的“正义”成为了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所富有的喜剧性的根源之一,他正直的观念亦是让原本就荒诞可笑的情节变得愈发引人大笑,甚至增加了全书的笑料。而这部作品中的邪恶势力则是程度、真假不一的。在堂吉诃德的冒险旅行中,他曾经将过路的商人当做游侠骑士、将圣贝尼托教会的修士当做魔法师进行挑战与惩罚,却也真切地做过一些惩治恶霸、促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好事,在堂吉诃德的世界里,坏人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的。
  二、精神分析法
  堂吉诃德的精神状态无疑是不正常的,幻想与现实在他的世界里融为一体,他的精神世界投射在他的现实世界,从而造就了他一系列的疯言疯语。堂吉诃德阅读了大量的骑士小说,“他完全沉浸在他所读的书中,每天从早到晚地读;睡得少,读得多,到了后来,终于脑子枯竭,失去了理智。” 由此可见,他的潜意识里充斥着关于骑士小说的种种幻想。这些幻想因他的过度而超越了临界点,从潜意识上升到前意识,最终到达意识层面,堂吉诃德便成为了真正的“疯骑士”。
  除了堂吉诃德个人性格里正直这一点外,他的潜意识是崇尚骑士精神的,甚至将骑士精神作为自己冒险旅行中的指引。他自觉地去扫除存在的暴行,想到什么便去做什么,能够将思想付诸行动,即将潜意识里的观念置于现实中去实行,这是他这个人物形象的喜人之处。然而现实生活中对他的打击,往往与他的潜意识与意识层面所包含的骑士道幻想不甚相同,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造成了堂吉诃德身上的悲剧性,显现出社会现实的黑暗对人的摧残与毁灭。作者将堂吉诃德的“发疯”当做例子,毁灭给其他人看,成为其人物悲剧性的体现之一。堂吉诃德是西班牙的“狂人”,亦是西班牙封建社会影响下的一个缩影。
  同时他身上有着与鲁迅笔下的阿Q相同的“精神胜利法”。当他碰见自己难以解决的事情,或者遭遇他人的伤害与辱骂而自己又无力反驳时,便将它们当做对游侠骑士的考验,在心里对自己给予安慰,缓解现实给他带来的挫败感。在他面对一群调侃他的商人,欲进攻却被罗西南特的失蹄绊倒在地,无法起身时,他依然说道:“不要跑,胆小鬼,卑鄙的人,你们听着,是马将我绊倒在地,才使我站不起来,这不怨我,是马的错。”他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分歧,潜意识里开始为这一令人难堪的情况寻找各种借口。不得不说,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法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堂吉诃德是现实世界的“疯子”,也是他精神世界上的“伟人”。
  三、结语
  本文通过首先对《堂吉诃德》进行结构主义中两对二元关系“出游”与“归家”、“正义”与“邪恶”进行了分析,结合文本从整体故事框架得出结论;其次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堂吉诃德》进行了文本分析,体现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特点。
  堂吉诃德是幻想、虚诞的代表名词,更是文学史上公认的悲剧性与喜剧性融为一体的典型代表人物。
  参考文献
  [1] 丁卓:《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解读》,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武和:《堂吉诃德性格的特殊性》,昆明师专学报,1992年。
  [3] 王骁勇:《透过<堂·吉诃德>看<悭吝人>——莫里哀喜剧人物悲剧化手法探源》,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
  [4] 李宁梓:《喜剧视野下的理想主义奇观——堂吉诃德的精神和形象分析》,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
  [5] 姬文紅:《悲剧与喜剧的完美结合——论<堂吉诃德>人物性格的塑造》,电影文学,2011年。
  [6] 吕俊:《悲剧性的喜剧与喜剧性的悲剧--<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之比较》,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李白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他的很多诗歌都被选入了人教版语文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伴随着学生们一起成长,几乎每个阶段都会涉及到一些。下文将从李白诗歌的特色以及其诗歌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简要分析他的诗歌之所以能够长存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原因。  关键词:力量;生命;长存  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雄起飘逸,而这种飘逸则是建立在诗人厚重的生命力之上的。客观
期刊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代表本民族的东西,贵州苗族蜡染不仅是贵州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始终保持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并世代相传。贵州苗族蜡染作为一种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启发了笔者解读苗族蜡染图案的寓意内涵,所以笔者将贵州苗族蜡染图案融入平面设计进行研究,阐述苗族蜡染图案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创新。  关键词:贵州苗族蜡染;图案纹样;文化内涵
期刊
摘 要:西方20、30年代——设计史思潮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现代主义与各个国家国情、伦理价值、哲学思潮相融合,产生了不同的风格、特征。西方20、30年代兴起的“样式主义风格”所带来的商业利益化的产品充斥着整个社会,所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伦理价值的毁坏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紧迫待解决的问题,设计师从内心呼唤“以人为本”、“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为当代设计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尼采是影响深远的德国哲学家,“超人”思想是尼采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尼采超人思想的提出,使以上帝为核心的西方最高价值理念崩塌。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尼采的“超人”思想,“超人”意味着人是要被超越的,意味着人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奋发向上,同时,我们应注意剔除尼采思想中所蕴含的偏见与不平等。  关键词:超人;超人内涵;现实意义  一、超人的提出  超人思想的萌芽是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书中,在这
期刊
摘 要:如同其他艺术现象一样,“新内画艺术”已经成为了中国内画艺术创作活动的一个重要现象。毕竟“新内画艺术” 是以艺术的名义,创造性地进行着内画艺术实践。关注“新内画艺术”的价值,不应只是关注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改变。可以说,“新内画艺术”从艺术主张到艺术实践,都前无古人。这也才使“新内画艺术”运动,真正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成为了一面旗帜。鉴于此,我们有理由对它给予更多的希望。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小说《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作者别出心裁,在叙述方式、艺术手法上都独创新意,从一只猫的视角刻画了日本明治时代社会的黑暗,知识分子的懦弱,金钱势力的丑恶。本文对小说的叙述方式、艺术手法和具体描写的两大群体,即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本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猫;知识分子;资本家;批判现实主义  夏目漱石是日本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被日本誉为“国民作家”。鲁迅先生曾评价夏目漱
期刊
摘 要:“格调”是中国诗学常用的范畴之一。从明清的创作风尚的复古倾向和对经典的深入探讨等方面看来,格调论占据着明清诗学体系的中心地位。沈德潜以格调作为论诗的标准,所以他被视为格调派的代表。同时他的格调论与明人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阐述沈德潜的格调说和他的儒家史学立场,探讨他的诗学观念。  关键词:沈德潜;格调说;儒家;诗学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诗学发展的高潮,众多诗学大家对诗歌风貌的构
期刊
摘 要:这篇论文主要就华兹华斯在《丁登寺旁》这一首诗歌中蕴藏的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赞美,同时对诗歌中所涉及的自然对人的“治愈”这一功能展开叙述,主要从自然对人的洗涤、人从自然中获得的力量这两个方面来详细论证。  关键词:治愈;喜欢;洗涤;力量  《丁登寺旁》是华兹华斯写于重游怀河河谷后的丁登寺旁的一首诗歌。诗歌以作者时隔五年重游怀河时的感受作为开头。一个“又”字,突出作者对这久违的景色的向往与喜爱,
期刊
摘 要: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据着极其突出的地位,人们对狐及其感兴趣。本文将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狐文化,狐的嬗变过程以及分析嬗变的原因。  关键词:狐;文学形象;嬗变原因  狐这一文学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动物属性的狐演变为祥瑞的象征到后来又幻化为人。一开始幻化的人是没有性别的,后来幻化为女性或男性,最后主要是幻化为女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狐文化其嬗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目前手工业的发展在不断进步,传统的手工业已经逐步被机器所代替,传统的手工艺术和技法也面临着失传的状况。传统艺术也处于即将消亡的状态。但是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手工艺行业仍处于社会弱势状态中,行业内缺乏系统的业务交流,缺乏总体的学术指导,更缺乏手工艺自身发展的环境。要想发展手工艺,除了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外,大学也应该担负起重要的历史责任。希望我们大家携起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