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循环下滑坡古土壤细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人民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研究滑坡古土壤经过冻融循环后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与宏观力学性质的关联性,在宏观方面,进行了大量常规三轴试验;在微细观方面,进行了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结果表明:① 宏观方面体现为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在相同含水率下,应力应变曲线从软化型转变为硬化型并且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说明冻融循环导致黄土结构产生劣化使其抗剪强度降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破坏偏差應力在一定程度下会呈现缓慢增加现象。② 在微观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颗粒发育,颗粒接触形式以面-面接触、面-边接触为主,微小孔隙占比较大,分布集中;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孔隙平均形状系数先减小后增加,而形态分布分形维数持续增大且在冻融循环15次后趋于平稳。③ 在细观尺度上,T2谱曲线主峰占据大部分,且伴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T2峰值曲线明显降低,曲线宽度有小幅度增加,峰面积逐渐减小,初始冻融循环峰值降低幅度最大,说明初始循环对土样结构改变明显。
  关 键 词:
  古土壤细微观结构; 冻融循环; 扫描电镜; 三轴试验; 核磁共振
  中图法分类号: U416.1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1.07.032
  0 引 言
  中国地域幅员辽阔,黄土广泛分布,且黄土类型分布全面,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工程应用很广[1]。由于黄土具有大孔隙、垂直节理以及湿陷性三大特点,所以使得对黄土的研究被众多学者所关注。现今黄土高原地貌已经成为陕北黄土的典型地貌,近年来,黄土地质灾害频发,特别是黄土滑坡,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国近1/3的滑坡发生在黄土地区[2]。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西部建设也越来越快,人类开发利用的面积也越来越广,从而对黄土边坡进行的扰动也越来越多,以致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地质灾害。陕北地区仅延安地区沿古土壤面滑坡灾害点就有139处[3-6],而且陕北地区温差大,研究古土壤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微细观结构及其力学特性,对开展该类滑坡的变形机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前,对黄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力学特性及其微观结构方面[7-10]。周泓等[11]以富平重塑黄土为例,分析了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黄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变化。倪万魁等[12]选取陕北洛川黄土,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对其进行了电镜扫描、单轴压缩以及三轴剪切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的微观结构及其力学性质的变化。庞旭卿等[13]在考虑含水率、温度、冻融循环次数等条件下对黄土开展了三轴剪切试验,并分析了这几种因素对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冻融循环的损伤模型。王铁行等[14]选取西安黄土,在考虑干密度及冻融循环次数的条件下,通过三轴试验对黄土的渗透性展开了分析,并结合电镜扫描在微观方面分析了2种因素对黄土渗透性的影响。叶万军等[15]选取延安市黄陵县黄土,通过扫描电镜、GDS三轴试验,分析了含水率及循环次数2种因素对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张奇莹等[16]通过不同和相同的垂直压力下的直剪试验,得出原状黄土具有剪切强度各向异性是因为沉积过程中土颗粒的不同排序所致。沙爱民等[17]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探索了湿陷性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综上可以看出,结合核磁共振、电镜扫描技术对土体进行分析测试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选取延安市一处滑坡体古土壤,基于三轴试验、扫描电镜以及核磁共振试验数据,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含水率、不同围压下古土壤的宏观力学特性及其微观结构的变化;同时还分析了宏观力学特性变化与微细观结构的响应规律及其破坏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试验过程
  1.1 试验材料
  本文以延安市一处滑坡古土壤作为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所取样品为中更新世( Q2 )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中S1古土壤。
  为了对土样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将所取土样进行室内土工实验,以取得土样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如表1所列。
  1.2 试验装置
  主要试验设备如下:
  ① 日立可变真空度热场发射扫描电镜;
  ② 英国GDS公司生产的标准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
  ③ NMRC12-010V 核磁共振孔隙分析仪。
  1.3 试验方案
  试验方案的设计是以古土壤为背景,研究古土壤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微观结构变化情况,以及对强度劣化开展试验。
  1.3.1 扫描电镜试验
  为研究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矿物组成的差异,利用日立可变真空度热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古土壤进行面扫描,以分析其所含元素的成分。
  对初始含水率下经过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土样进行电镜扫描,经过冻融循环后选取1 cm3左右的试样,试样扫描前应充分干燥,在其表面进行喷金处理,使之能更好地反射信号。
  1.3.2 冻融循环试验
  将含水率为16%、20%、24%的试样进行分类并放入-20 ℃的恒温冰箱进行冻结,之后在室温环境下进行融化,冻融循环次数为:0,1,5,10,15次和20次。
  1.3.3 三轴压缩试验
  在上述冻融循环次数下,分为6组,每组分3种含水率,每种含水率取4个试样。试样围压根据实际工况选择50,100,200,300 MPa 4种围压,剪切速率选取0.2 mm/min。
  1.3.4 核磁共振实验(NMR)
  对相同初始含水率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试样做核磁共振实验,分为6组,每组2个试样,从而得到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土样的T2谱分布。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冻融循环对古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
  图1为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不同围压下的古土壤静三轴试验偏应力-应变变化曲线。图1中的q0表示某一应变ε时原状黄土的应力值σ1-σ3。   由图1可知:在未冻融情况下,应力应变曲线存在峰值,即应变软化阶段。在试验过程中,经过多次冻融循环后,应力应变曲线从软化型转变为硬化型,并且硬化幅度越来越明显。其主要原因是黄土在结构上具有大孔隙、垂直节理及湿陷性三大特点;未冻融时,在偏应力作用下先压缩土中孔隙,应变不断增大,当压缩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应变的不断增大,偏差应力不继续增长,这就是原状黄土的“压硬性”;而随着冻融循环的进行,冻胀力的产生破坏了土体原有的结构,破坏了原有的颗粒胶结,使土颗粒结构发生重组,强度产生劣化。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在冻融循环次数和含水率均较大时,偏应力存在缓慢的增加。其原因主要是在冻融过程中,土体水分会产生迁移,土体表面和内部会形成温度梯度,融解过程中土体水分向土体表面迁移,伴随着水分的析出,土体含水率有所降低,从而导致黄土强度会产生小幅度增加。
  同围压、同冻融周期下,随着含水率的增大,破坏时主应力差逐渐减小。这是由于随着围压的增加试样进行排水固结,土样内部孔隙随之减小,偏差应力随之增大,土体表现出“压硬性”;而随着土中水的增加,试验过程中,水在土粒当中起到了润滑作用,随着含水率的增大,润滑作用变得明显,使得土体更容易产生压缩变形,从而使主应力差减小。同含水率、同围压下,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大导致破坏时主应力差逐渐减小。其
  原因是冻融循环作用使土体内外产生温差,从而发生水分迁移现象,并随着土中水的凍结会产生冻胀力,因而改变了土体的原始结构,造成土中孔隙的增多,破坏了原状团粒体,致使土体产生强度劣化。而伴随着主应力的增大,对土体不断的压缩又会导致土体孔隙的减小,使土体产生新的次生结构。相同含水率、同冻融周期下,随着围压的增大,峰值偏应力越来越大,斜率也越来越大,这是由于随着围压的增加试样固结排水,使得土体内空隙体积减小,土体密实,破坏强度越来越大。
  2.2 不同放大倍数下古土壤的扫描电镜结果
  2.2.1 扫描电镜的定性分析
  将试验试样分别放大500,1 000,3 000倍和5 000倍,获得其扫描电镜图像,如图2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土体呈扁平状,粘聚体结构,孔隙排列无规律,分布紊乱,土体中颗粒之前的附存形态多以面面接触或边面接触为主。孔隙形态多样,没有定向排列特性。
  2.2.2 扫描电镜的定量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放大1 000倍的图像在整体和局部均能较好地显示出土体的微观特性,因此采用放大1 000倍的电镜扫描图片进行微观定量分析。图3为不同冻融循坏次数下试样的SEM图片。
  对颗粒孔隙及裂隙图像采用 PCAS系统进行微观定量分析[18]。对SEM图像借助于软件进行矢量化处理后,分析其平均直径、平均形状系数以及形态分布分形维数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土体结构所产生的变化。
  (1) 土样微观孔隙大小及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由于土体颗粒的各向异性,从而颗粒间的孔隙也变得无特有痕迹线索,所以本文选取与孔隙具有等效面积的圆的直径来作为衡量标准[19],如式(1)所示:
  前人研究过程中,众多学者对孔隙结构进行过分类,本次研究选取雷祥义[20]对黄土微观孔隙的分类标定,对孔隙大小分为4类:大孔隙(D>32 μm)、中孔隙(8 μm≤D≤32 μm)、小孔隙(2 μm≤D<8 μm)、微孔隙(D<2 μm)。
  借助于软件对SEM图像进行分析后,得到了不同次数冻融循环试样的不同孔隙平均直径的分布以及不同孔隙所占的百分比,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原状试样的微孔径占55%,小孔径占30%,微小孔隙占比为绝大部分,说明土体的渗透性较弱。
  现实工况当中,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土体会反复受到冻融循环过程的影响。
  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微孔隙表现出了与循环次数呈正相关的变化;并且在第5次循环时,其值的变化相对显著;这是因为土体中的水分发生了冻胀,使得土体颗粒间的连接结构发生了改变,体积变大,土体的孔隙也变大。而在土体融化过程中,随着冰变为水,土颗粒由冻胀作用造成的大孔隙由于土颗粒的重力作用,致使颗粒结构的位置发生变化,部分颗粒下移,促使土样小孔隙变多,大孔隙减少。
  (2) 土样微观孔隙平均形状系数。
  平均形状系数F[21]:
  式中:Fi=PS,F为孔隙形态系数;P 为与孔隙等面积圆的周长,S为孔隙实际周长。
  图5为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平均形状系数的变化情况。由图5可知: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平均形状系数曲线变化规律为先减小后增大,而且循环5次以前减小幅度较大;在循环5次以后,曲线开始增大,在循环15次以后曲线趋于平缓。分析其原因:0~5次循环对土体的原生结构产生了较大冲击,土体颗粒的结构形状发生了较大改变,磨圆度变化大,而土体原状的团粒结构也发生了破坏,且破坏产生的附着碎屑开始离开团粒,这样就使得土体颗粒结构向混乱结构转化;在经过5次循环以后,结构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之前产生的破坏雏形开始进一步加剧,碎屑开始脱落,颗粒边缘形状开始产生新的结构,最终形成次生破坏结构。
  (3) 形态分布分维数变化。
  对于孔隙形态分布分形维数[22]等效面积、周长的线性关系采用下式计算:
  LogP=D2×LogA+C(3)
  式中:P为孔隙的等效周长;A为孔隙的等效面积;D为孔隙形态分布分形维数;C为拟合常数。
  图6为循环次数与分析维数关系的曲线图。从图6可以看出:分形维数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第5次循环后出现了显著增加的态势;而在第15次循环后,其增加趋势趋于平稳。由此可以分析出土样在经历冻融循环过程中,土颗粒间的连接由于冻胀力作用发生破坏,致使胶结作用减弱,由原有胶结结构次生出的颗粒碎屑及冻结过程中团粒的散落而产生的新碎屑与原始土粒结构组成新的聚集体,这也是颗粒分形维数发生变化的原因。   2.3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孔隙结构分析
  含水率为20%时试样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T2谱曲线如图7所示。图7中呈现出1个较高的波峰与2个较低的波峰,高峰位置弛豫时间集中在 0.1~1.0 ms之间。伴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T2峰值曲线明显降低,曲线宽度有小幅度的增加,峰面积逐渐减小,初始冻融循环峰值降低幅度最大,说明初始循环对土样结构的改变明显,而且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土中有水析出。分析其原因:冻融条件下
  ,土体外部与内部形成了温度梯度,土体内部产生水分迁移,使土体水分场重新进行了分布;而在试样融解过程中,内部水分往外部迁移,水分开始从外部渗出,使得土样中的含水率降低。因此在能谱曲线上呈现出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峰谱面积随之减小。刚好从细观层面阐述了随着含水率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出现抗剪强度小幅度增加的现象,与前面所述三轴试验结果相符。
  在冻融作用下,原状试样的孔隙度增大,孔隙数增多,孔隙平均大小减小,成圆度减小,各向异性增强,孔隙面积分形维数增加,有利于孔隙增大、贯通,但不利于颗粒间的咬合力与摩擦力发挥,与上述进行的三轴试样结果相吻合。
  3 结 论
  (1) 由扫描电镜结果可知,在微观结构方面主要呈现为集粒发育,颗粒接触形式以面-面接触、面-边接触为主,微小孔隙占比较大,分布集中。
  (2) 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古土壤微小孔隙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大中孔隙的含量逐渐减少,平均形状系数变化呈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分形维数逐渐增大。
  (3) 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应力应变曲线从软化型转变为硬化型,并且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说明冻融循环导致黄土结构产生了劣化,使其抗剪强度降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破坏偏差应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呈现缓慢增加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在冻融过程中,土体中的水分会产生迁移,土体表面和内部会形成温度梯度,而在融化过程中,土体中的水分向土体表面迁移,伴随着水分的析出,土体中的含水率有所降低,从而导致黄土强度会产生小幅度的增加。
  (4) 在细观尺度上,T2谱曲线主峰占据了大部分,而且伴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T2峰值曲线明显降低,曲线宽度有小幅度的增加,峰面积逐渐减小,初始冻融循环峰值的降低幅度最大。说明初始循环对土样结构的改变明显,微观、细观和宏观对比结果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刘祖典.黄土力学与工程[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JIN X Z,CHUN Y Z,JING M Z,et al.Landslide Disaster in the Loess of China[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2,13(2):157-161.
  [3] 祝俊华,陈志新,祝艳波.延安市滑坡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7,36(2):236-243.
  [4] 周春梅,王琴华,张静波,等.干湿和冻融循环对压实黄土路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39(3):533-540.
  [5] 李宇飞.冻融作用对黑方台黄土孔隙结构及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6] 叶万军,李长清,杨更社,等.冻融环境下黄土体结构损伤的尺度效应[J].岩土力学,2018,39(7):2336-2343,2360.
  [7] 许健,王掌权,任建威,等.原状黄土冻融过程渗透特性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6,47(9):1208-1217.
  [8] 胡再强,刘寅,李宏儒.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4,45(增2):14-18.
  [9] 吕擎峰,李晓媛,赵彦旭,等.改性黄土的冻融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3):819-825.
  [10] 董晓宏,张爱军,连江波,等.长期冻融循环引起黄土强度劣化的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18(6):887-893.
  [11] 周泓,张泽,秦琦,等.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基本物理性质变异性研究[J].冰川冻土,2015,37(1):162-168.
  [12] 倪万魁,师华强.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微结构和强度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4,36(4):922-927.
  [13] 庞旭卿,胡再强,刘寅.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力学性质损伤的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13(4):669-674.
  [14] 王铁行,杨涛,鲁洁.干密度及冻融循环对黄土渗透性的各向异性影响[J].岩土力学,2016,37(增1):72-78.
  [15] 叶万军,李长清,董西好,等.冻融环境下黄土微结构损伤识别与宏观力学响应规律研究[J].冰川冻土,2018,40(3):546-555.
  [16] 张奇莹,徐盼盼,钱会.泾阳原状黄土-古土壤序列抗剪强度各向异性及其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38(11):2365-2376.
  [17] 沙愛民,陈开圣.压实黄土的湿陷性与微观结构的关系[J].长安大学学报,2006,26(4):1-4.
  [18] LIU C,SHI B,ZHOU J,et al. Qua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porosity by image processing,geometric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al methods:application on SEM images of clay materials[J].Applied Clay Science,2011,54( 1):97-106.   [19] 胡瑞林.粘性土微结构的定量化研究进展[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1996:6.
  [20] 雷祥义.陕北陇东黄土孔隙分布特征[J].科学通报,1985(3):206-209.
  [21] 孟慶山,杨超,许孝祖,等.动力排水固结前后软土微观结构分析[J].岩土力学,2008(7):1759-1763.
  [22] MOORE C A,Donaldson C F.Quantifying soil microstructure using fractals[J].Geotechnique,1995,11(45):105-116.
  (编辑:赵秋云)
  引用本文:
  白杨,陈义乾,张小辉.冻融循环下滑坡古土壤细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
  [J].人民长江,2021,52(7):192-197,203.
  Study on changes of fine microstructure and ma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ndslide paleosoil under freeze-thaw cycle
  BAI Yang1,CHEN Yiqian1,ZHANG Xiaohui2
  (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2.PowerChina Huadong Engineering Co.,Ltd.,Hangzhou 311122,China; 3.Machinery Indu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Xi′an 710043,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of landslides paleosoil subjected to freeze-thaw cycling proces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macro-mechanical properties,this paper conducted a large number of conventional triaxial tests in macroscopic view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in microscopic view.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macroscopic aspect,as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increases,the stress-strain curve changes from softening type to hardening type and the soil shear strength decreases under the same moisture content,which means that the freeze-thaw cycle causes deterioration of the loess structure and reduction of shear strength.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moisture content,the failure deviation stress will increase slowly in a certain degree.From microscopic aspects,the particles develop,and the particle contact forms are mainly surface-to-surface contact and surface-to-edge contact,and micro-pores distributes intensively accounting for a large proportion.As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increases,the average shape coefficient of the pore decreases firstly and then increases,while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distribu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tends to stabilize after 15 freeze-thaw cycles.On microscopic view,the main peak of the T2 spectrum curve occupies most of the curve,and as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increases,the T2 peak curve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a small increase in the curve width and a gradual decrease in the peak area,and the peak of the initial freeze-thaw cycle decreases the most,indicating that the initial cycle changes the soil structure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microstructure of paleosoil;freeze-thaw cycle;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triaxial test;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其他文献
摘要:  为探明再生水补水对河道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深圳市西乡河再生水补水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河道8处底泥样品理化指标的基础上,运用 Illumina 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河道再生水补水后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特征以及对环境因子所产生的影响,并借助冗余分析方法分析河道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空间差异特征的形成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西乡河中下游底泥含有多种污染物,且中游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河道底泥中的细
城市发展过程中,水环境承载压力必须耦合承载能力分析才能进一步量化未来产业的可发展空间.在梳理水资源承载力有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及水环境承载压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揭示林区凋落物在梯田自流灌溉体系中的作用机理,在紫鹊界梯田区内选取8块样地,测定了凋落物储量、吸水释水特性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并建立了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 不同样地持水性及释水性均不同;② 凋落物可吸收自身质量的2~4倍水分,同时林区土壤的各项物理指标及化学指标均优于荒坡;③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凋落物的释水特性对部分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凋落物不仅可以保护
摘要:  针对目前常规组合预测模型在滑坡位移预测预报中精度下降过快的问题,从基于相关系数的组合预测模型出发,应用新陈代谢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系数的滑坡位移新陈代谢组合预测模型,定义、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引入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对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以黄茨滑坡和新滩滑坡位移为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相关系数的滑坡位移新陈代谢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评价指标优于单项预测模型和基于相关系数
摘要:  对白家包滑坡稳定性及其涌浪灾害进行研究对三峡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将风险量化也可以有效反映滑坡灾害影响程度。通过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推荐的公式求解滑坡速度,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滑坡涌浪传播浪高与传播距离,然后与水波动力学理论改进的FAST数值模拟软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库水位175 m工况下,滑坡速度为2.19 m/s,最大首浪高度3.30 m,对岸爬高3.35 m
摘要:  基于陕南地区28县区统计数据,应用熵权和灰靶评价模型方法,构建陕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陕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① 陕南地区致灾因子风险性整体较高,10个县区为中等或以上风险等级,尤其是以中低山地形为主的柞水县、镇巴县和镇坪县风险最高;② 承灾体暴露性以轻风险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高的城固县、人口密度大的汉台区风险较高;③ 孕灾环境高
摘要:  溪洛渡库区星光三组岸坡发生了严重的倾倒变形破坏,由原本的顺层斜坡变为反倾边坡,像星光三组这类特殊的倾倒变形体由于其成因机制与常规的倾倒变形体不同而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详细描述了星光三组变形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破坏特征,并基于数值模拟对该倾倒变形体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星光三组岸坡岩层呈现软硬互层的薄层结构,该结构为倾倒变形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构造作用与金沙江的快速下切分别
摘要:  汛期三峡水库上游水位在150 m以下时,受船闸闸室充水运行的影响,与升船机共用的上游引航道水位短时变幅将明显增大,严重时会危及升船机的运行安全。通过收集三峡船闸运行数据和升船机上游引航道水位数据并展开分析,研究了船闸双线四级运行时二闸室取水对升船机上游引航道水位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三峡水库出入库流量和船闸单次取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双线船闸二闸室取水在升船机上游引航道内引发的周期性往
针对仿生元素在毛衫设计中的流行趋势以及毛衫花型设计的单调性问题,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阐述了毛衫花型仿生设计的概念及特征,从形态仿生、肌理仿生和色彩仿生三个方面探讨了树叶仿生元素在毛衫花型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和艺术特点,并从纱线选择、图案设计和装饰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树叶仿生毛衫花型的创新设计思路。树叶的形态、肌理和色彩在毛衫花型设计中的巧妙应用能丰富毛衫花型的外观效果,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和情感需求,为毛衫花型创新设计提供借鉴。
钢琴演奏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钢琴音乐教育有助于音乐专业大学生全方位发展.在信息化时代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建构多元化钢琴教学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钢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