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女人,她是爱的枢纽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o071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她是爱的枢纽
  此生,我们可以回避许多不成功的关系,唯有一个关系绕不过去。那就是和母亲。
  这个关系的质量,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例如情感模式、人际模式、人格整全;也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灵,或搅扰不安,或沉静喜乐。
  爱上母亲,是寻到安宁幸福的必要途径。很多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拼命改变母亲,想扭转双方的沟通方式。实际上,只要在自己内心把功课做好,一切问题便不存在。
  这是一个也许属于许多人的母女故事,我们都能在其间,照见自己的痛苦折磨,以及恍悟释然。
  讲述者:文静,女,34岁,文员,定居山东——
  因为她,我恨上了全世界
  我妈年轻时是个文学青年,喜欢用书信和函授班的老师谈文学。怀了我之后这事就不了了之,老师把肄业证给她寄来,夹着一封信说太可惜。直到我第一次有文章发表,她才有点兴奋羞涩地把那肄业证拿出给我看。
  从我出生起,妈妈就把所有精力放在了我身上。
  她为我整理了厚厚的成长相册,我13岁时,她把相册送我。每张照片旁写着我的童年小结、犯过的错、得到的荣誉。她保留着我的胎发、乳牙、幼儿班的画……初二那年母亲节,我花9角钱买的一支康乃馨,她在花瓶里插了三个月,最后夹进记事本。
  然而我没按妈妈的意愿成长,比如小学时语文总得不到100分。妈妈说我没全心投入。自此,我写作业时,妈妈就坐在旁边织毛衣,什么时候瞟她一眼,她一定严厉地瞪回来。她准备的草稿纸比我的考试卷子还豪华。铅笔十几支整齐地码着,逐一用完了,妈妈会安排爸爸再统一削。她用手指点着我的脑门,“这后备工作做的,再学习不好你对得起谁?”
  一次抄词语,我刚抄完一页,一滴鼻血流出来,滴在纸上。妈妈冷着脸刺啦一声把纸撕了。我哇地哭了,“写了大半天呐!”
  经过她的严格要求,我成功厌学。
  10岁起,我就常顶嘴,顶到她情绪失控,最后大喝:“闭嘴!我是你妈!”“就不!我是你闺女!”说完,我堵着耳朵跑进卫生间把门反锁上。
  我们就像怨偶,怎么看对方都不顺眼。妈妈说,我把她折腾得快崩溃了。
  我也烦她每天都横眉冷对,让我觉得自己招人厌。她唠叨起来没完,还自以为是,不论我多么难过,一套冰冷的大道理就打发掉。她说最讨厌打孩子的家长,可她的语言暴力相当厉害,经常暴跳如雷,骂人不带脏字,把我羞辱得想去死……
  有次我长智齿发烧到40度,她竟不肯带我去医院,怕落课。我趴在座位上熬了一上午,难受得快虚脱。我觉得她根本不爱我,只爱能给她争面子的好成绩。
  争吵抬杠是小儿科,冷战有时可持续一个月。吵到后来我都有点疲沓,懒得和她说话。
  相反,我觉得爸爸特牛,偶尔蹦出几句充满哲理的话,像王家卫电影里的台词。套用周星驰的话:一个拉风的男人,无论走到哪,都像黑暗中的萤火虫一样鲜明………把当年的我妈迷得不轻。
  可像很多上了年纪、却依旧不肯向现实妥协的文青一样,淡定的爸爸在妈妈眼中渐渐变成了酒鬼。妈妈开始时常冲他发脾气。
  爸妈懂得争吵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所以冷战。火大了就双双穿好外套出门,走时满脸憋不住的怒气急待发泄,回来便是还未平复的硝烟味。我看不到现场直播,也很清楚吵架的事实。
  那种家庭气氛让我想毁掉一切,故作冷漠地说:“整天吵有意思么?要离赶紧离。”
  妈妈把我拉到一边“谈心”,“我这么委屈自己,容忍你爸,不都是为了你?”说完没干透的眼眶又吧嗒掉眼泪。
  这种情况下,不恨一下我爸,简直不好意思做人。
  恨自己爱的人多么痛苦。15岁那年夏天,我考上了重点高中。与此同时,我逃课、打架、上网、早恋。
  有时,我喜欢把自己想象成特酷的男人。神秘、聪明、特立独行、热爱自由,像水瓶座男人,但非常心疼女人。我曾得出结论,身边的男性让我伤心欲绝,所以我愿自己扮演理想男性。可我没明白为何理想角色是这样。
  如今我清楚了,青春期时对爸爸的恨、失望都来自妈妈。妈妈理想中的正是水瓶座特质的男人。原来,我如此爱妈妈,当爸爸无法满足她的期待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扮演她期待的角色,让她不要痛苦。
  她爱我,只是爱得有点“笨”
  17岁时,我梦见爸爸死了,冰冷地躺在床上。那时一定是恨透了他,才会梦到他死。
  走过去摸他的脸时,忽然明白,我是没有爸爸的人了。那个把我扛在肩头快乐地吹着口哨四处闲逛的人走了,那个幽默潇洒诗性的人走了,那个醉酒后傻傻地对我说多么多么爱我的人,走了……我彻底失去他了,再也没有了。泪水决堤般奔涌出来。
  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爱他,那一刻,全想起来了。唯一的念头是:我不相信这是真的!
  抽泣着,我醒了过来,天还没亮。我盯着昏暗的天花板,第一个念头是:这是个梦。第二个念头是:这是一件多么庆幸的事!它仅仅是个梦!我的爸爸,他还活着!
  长久的抑郁中,我第一次有了一种神奇的幸福和快乐之感。
  我拧开灯,高兴地在屋里走了一圈,然后坐下,静静看着身边一切:一张照片放在写字台上,那是4岁赶海时照的,爸爸那天和我捉了好多螃蟹,摸了好多蛤蜊,回家后妈妈煮出一堆下酒菜;床头地图是二年级时爸爸骑车带我去买的,春天的早上风很大,但是阳光明媚,我坐在车前梁上,穿着妈妈织的红毛衣,厂子大院里的阿姨見了笑,“多好看的毛衣啊”;那只布满灰尘的酒瓶子里曾经鲜花不断……每样东西我都记得是如何进了这个家,这个让我觉得压抑、不愿意回的家,装满了我的童年、我的记忆。
  在巨大的仇恨中发现,我爱爸爸,也爱妈妈,我爱这个家。
  大学期间我很少回家,寒暑假会上补习班或勤工俭学,刻意逃避与妈妈在一起。虽然知道爱她,但我没信心和她心平气和地相处,有些心结也没解开。   接着,我毕业,工作,结婚,想着办法自我成长,人也越来越平和。一天,我发现自己不再仰视妈妈了,而以成年人的角度,像看普通人一样去看妈妈。忽然发现,她像个比我还小的女孩。
  据妈妈说,姥爷婚后不到一年就去国外工作,妈妈第一次见他是3岁,然后每隔4年才能再见一次。姥姥独自支撑家很累,对妈妈没什么心思照顾,更多的是把她当成帮手。妈妈3岁起给弟弟洗尿布,7岁背着妹妹在门口“跳房子”,上学后每天凌晨3点起床站在小板凳上给一家大小做饭,放学回来要做零活,熬到很晚写作业又被姥姥骂浪费灯油。妈妈从没享受过童年。
  最惨的是,她还挨打。姥姥干活累,心情不好时,唯一能想到的发泄怒气的方式就是打孩子。妈妈是老大,不打她打谁?
  妈妈那么小小的人儿,自己摸索着长大。面对姥姥对待她的方式,伤心难过时,她也痛苦思索过吧?只是从没人教她重视自己的感受,想必她对自己的安慰也不过是讲点大道理。
  她发誓以后永不打自己的孩子。但她没能力看到暴力的背后是情绪化,用语言攻击我,也是伤害。不过,她已经进步了太多。
  她总说体会过不被关心的难过,所以绝不要我再那样。每次说到第一次月经来潮,姥姥都不知道,她会眼圈发红。她发誓要把我照顾周到,衣食住行她确实为我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常说起上学时穿家里老人做的没腰带的土棉裤,每次上厕所都要等同学们走了才去,她不愿我受她当年的窘。
  以前总抱怨她从不笑,拉长着一张脸,回想她这辈子,经历那么多倒霉事,连我也觉得她命苦。闹饥荒时出去要饭,她知道骑在别人家门槛上,这样人家不好意思关大门,她就可以等裹脚的奶奶慢慢走过来。要来的东西回去给坐月子的妈妈吃,妈妈吃了才有奶喂小弟弟。3岁的她不仅要学“分享”,还得学“孔融让梨”,好的给别人。
  拿今天流行的科学教育理念分析,这样的孩子不太会重视自我需要。她也确实爱看以前流行的歌颂母爱奉献的文章,喜欢用口号式样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想做个有牺牲奉献精神的伟大人物。她相信那些“鸡汤体”人生哲理,相信一个人的幸福建立在另一个人的牺牲上,于是拼命压榨自己,想给我建造幸福的宫殿。然而她不知道,她不幸福,我跟谁去学习做个幸福的人呢?
  看见她,看见受苦的灵魂
  初中毕业,妈妈考了全校第一,却不被推荐去念高中。她躺在家里绝食三天。姥姥第一次见她这么难过,跑到镇上争取到一个旁听生的名额。她问姥姥:“旁听生能考大学吗?”姥姥说不能。她趴在炕上呜呜哭了。
  恢复高考后,她以为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可那个有权势的亲戚不许她高考,让她留下做个小保姆。她不敢违抗,因为弟弟妹妹的工作还指望人家帮忙。
  她一辈子要强,可惜敌不过命运。
  她对学习的爱深入骨髓,才会特舍得为我在学习上花钱。我抱怨她只重视学习,忽视我的健康,可她对自己的身体更忽视,脑供血不足严重到休克住院,才知道自己生病了……她对身体的感知有点迟钝,不论对谁都这样。
  十几岁时,我在日记本里写:“这个女人爱我,就是爱得有点笨。”其实还是为她的“笨”耿耿于怀:她明明可以这样对我,她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不愿接受她的局限。
  就像妈妈习惯看到我考试中丢失的2分,忽视我得到的98分,我也一直盯着妈妈没做好的那些事情,忽视了她努力去做的。
  哪有人完美?
  我的妈妈,像一株盐碱地里长出的小花,努力地将根扎进僵硬的命运里,咂摸点稀少的快乐,全部为我开放了出来。我却一直在抱怨她,不够香、不够艳、不够高……
  当知道一株花是如何长大的,也就会知道,她是多么值得我敬佩。
  那些曾让我耿耿于懷的伤痕,曾让我不断抱怨的妈妈的不足,与她做妈妈的过程中的努力比起来,根本微不足道。她给我的爱,却在岁月的冲刷中,越来越闪亮。
  她已经给了我她能给的最好的一切。
  现在,除了感激和爱,我这个曾叛逆十足的孩子,再没有其他情感可以反馈于她。
  她的毒舌还是时常让我难过,但不再是小时候的委屈和怨恨。我总会想到波德莱尔的那首《恶之花》:“你毒牙般的辞藻令人望而生畏,我却在它们背后看到一个受苦的灵魂。”
  我会想起那个在贫瘠环境下奋力成长的小女孩,带着多么大的努力在做我的妈妈。她所有令人不快的言行都在提醒我,她所遭受过的痛苦。
  听人说,一个家族的苦难和痛苦,需要几代人来转化和疗愈。我想用正念修习中的一段话作为祝福,送给自己和所有人:
  我愿把我接受到的所有能量,传递给我的父亲、母亲和我爱的人。他们曾因为我的笨拙和愚昧而痛苦、担忧和苦恼,或者因他们艰难的环境、不幸的遭遇而担忧苦恼。我愿将我的能量源传递给他们,转化他们心中的苦痛,感受生命的喜悦。我知道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和我所爱的人是一体。
其他文献
我以轮椅的脚步  碾过明城墙  碾过上百年的沧桑  这是先人铸就的辉煌  我以轮椅的脚步  碾过明城墙  碾过多少年记忆的篇章  那年 父母搀着外祖母  外祖父扛起我  游走在烈日下的明城墙  那是三代同乐的步伐  我以轮椅的脚步  碾过明城墙  碾过历史中厚厚的尘埃  附身触摸这依山傍水的情怀  一路颠颠簸簸  一声声吱吱喳喳  深沉的嗓音念出  每一块石头的铿锵  手心抚一抚这  凹凸不平的风
期刊
2015年9月2日和3日,张火丁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分别演出了《白蛇传》和《锁麟囊》,场场爆满。9月6日,张火丁移师加拿大,在多伦多密西沙加市的演艺中心演绎经典剧目《锁麟囊》,更为火爆,以至于在闭幕阶段,加拿大的观众们“不依不饶”,幕布“五落五起”。而早在2015年2月,张火丁在上海大剧院演出《锁麟囊》时,剧院不得不推出一张身份证只能买两张票的限购方式。  对于清冷的京剧票房来说,张火丁是一个谜一样
期刊
娜拉出走会怎样?鲁迅说,要么堕落,要么回家。而如果找到一条“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道路,出走,就是有价值的。  沈兹九就是如此。  17岁,“不知人间疾苦”的她遵从父母之命成婚。那时,她还是浙江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不幸的是,四年后丈夫病逝。寡居的她开始受到夫家的约束,“嘴巴一张,眼睛一转,都有人盯着不放”。夫家还将她禁闭起来,令她守贞节,闭门诵经,静心修禅。  对于女性的苦楚,沈兹九有了切身体会,加之
期刊
作为台湾实力派女作家,一向低调的简媜于2015年7月19日现身香港书展,以“文学与人生像白首偕老的恋人”为题举办讲座。有台湾“玛格丽特·杜拉斯”美誉的简媜,希望以作家的责任感,带领读者关注老年群体:“我诚挚地希望因着我们勇敢地面对,老,这一段银色旅程不至于变成荒芜,相反地,展现了人生优雅地老去的身影,留下了尊贵地离席的那一份庄严。”     写作只是在完成自己  少女时代的简媜与文字相逢始于家庭
期刊
藻灵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社会也对她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位女性若说出“我除了整理房间什么都不会”这样的话是需要勇气的。然而有位名叫近藤麻理惠的日本姑娘却将此语当成了自己的人生宣言,并因此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 同时上榜的还有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苹果CEO蒂姆·库克等。她用行动向世界证明:巧妙掌握整理魔法,就能让生命蜕变……  隐忍会开花  近藤
期刊
爱心,是寒冬里的一缕阳光,是沙漠中清澈的甘泉,是旱地上久盼的甘霖,让世界充满真情,让希望存留心间。在南京,有一座用爱心“装填”的公用汽车客运枢纽——南京汽车客运南站。在这里,既有南京交通的“爱心始发站”服务品牌示范站,有全国劳模、爱心天使李瑞,有代表汽车南站第一窗口形象的、美丽亲切的“爱心服务班”员工,也有青春洋溢、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热情服务的汽车南站全体员工。  从启动至今3年,在服务青奥和创
期刊
最近一次长假,回老家看妈妈。到家后,我和妹妹去附近的小镇,给妈妈挑点吃的喝的,顺便给她买了一双北京布鞋。  这是我第一次给妈妈买鞋。印象中,妈妈也没给我买过鞋子。从小到大,她只给我做形形色色的布鞋,一年一双。鞋底是一针一针“钉”进去的,有的硬,有的软。现在都说环保、舒适,那时我只觉得土得掉渣,常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脚上是一双买来的球鞋。  鞋子买回家后,邻居婶婶从我家门前经过,妈妈笑嘻嘻地喊住她:
期刊
1929年3月4日,胡佛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他被民众誉为“有活力的商业总统”。当时很多媒体记者采访他,《芝加哥日报》记者保尔·里奇是其中之一。  那天,胡佛坐火车去加利福尼亚州视察,里奇第一时间知道后就赶到了,而且和胡佛乘坐在同一节车厢。这是采访的绝佳机会,一定不能放过。里奇心中暗想。于是他从商业领域开始引入话题,侃侃而谈,可胡佛根本不开口。好几次,里奇都把话题扯到胡佛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情上,想调动起
期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她几十年如一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美学融入插花艺术。她所有的作品,无不有着逃脱烟火的怀想。  林爱卿,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花艺教授,2008年开始在北京教授插花,致力于将传统融入日常。  万物皆美,美就是合情合理  林爱卿从小就特别爱好插花,工作后,因为清闲,就跟着老师学插花。那时,所有插花教程都是日本的。学了半年,她问老师,如果想深造,必须去日本吗?老师说,
期刊
几乎所有人都在抱怨,眼下是一个“密码社会”,从开箱开门,到银行存折、登陆上网等,无不需要输入设置好的密码。但无论怎样复杂,密码都可能被他人破解,而且密码越复杂,自己也越容易忘掉。可是,不用密码,人们又担心自己不能在安全的环境里。  是保护,又是束缚,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能改变么?  1982年出生的张兆龙就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产品。  2014年4月的一天,张兆龙带着一个项目,去见天使投资人徐小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