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中很多是描绘祖国自然风光、壮丽山河、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的,也生动地揭示了地理事物的基本规律,可以为丰富地理课堂教学提供载体。在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优美的古诗词,不仅能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更活泼,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 ; 地理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尤其是古诗词,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精品。如果在地理课堂上对其加以灵活合理利用,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其积极性,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
一、巧用古诗词导入新课,激疑引趣
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用富有地理情趣的诗词导入新课,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起他们对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诗中描述的我国河流多是东流入海,教师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例如,在“农业生产特点”的知识点教学中,首先引入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设问:杨贵妃如此喜爱吃荔枝,为何如此兴师动众从四川、广州运来,而不在长安(今天的陕西西安)种植荔枝树呢?原来荔枝是热带的水果,而长安是暖温带,热量条件不能满足荔枝的生长。由此引入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二、巧用古诗词分析重难点,化难为易
地理教学如果只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转移会使重难点的教学难度加大,也不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诗词通俗流畅,可化解教学难点,使知识点更容易地被学生理解并吸收。例如,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是我国冬半年最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并影响我国除西藏、云贵以外的大部分地区,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唐代岑参在《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可用来反映寒潮爆发时的情形;再如讲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引用宋朝赵世秀《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用“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来描述西北地区温差。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仅描写了长江上下游之间的高度落差之大,水流之急,也说明上、下游之间蕴含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三、巧编诗词习题,激发地理热情
教学分多个环节,其中练习环节不容忽视,好的题目不仅能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更给学生思维以启迪,锻炼各种能力;反之,枯燥乏味的习题会使学生厌倦而不去认真思考,导致不能深入领会所学知识。如果我们巧妙利用诗词来精编地理习题,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2]。例如,在“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课,编写习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春风”指什么风?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再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哪一个地形区的自然景观?这样的题目一出现,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还会增添答题的乐趣。
四、引入诗词教学,语言更直观
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是指语言要鲜明、生动、成趣,好比一幅美妙的画面跃入学生的眼帘,让学生有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目见其人之感。这方面可借用古今诗词名句,如在讲“我国北方冬季气温特点,以及河流结冰与否的时候”可引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涛涛”。如此描绘,一幅北方冬季冰天雪地的地理景观立刻映入学生的眼帘,对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河流结冰的特征掌握的更牢固更轻松。
五、教学中应用古诗词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恰当的诗词
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要求地理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善于去分析诗词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规律,按照地理知识的模块或者专题分类归纳整理。选用的诗词要能恰如其分的体现某些地理知识、地理规律,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这样既耽误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又不能说明地理知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影响课堂教学。另外,描述一种地理事物的诗词可能有很多,用大家比较熟悉的诗词,会比陌生的诗词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准确地将诗词转化为地理术语有些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但不是直接对地理现象的阐释。因此,在运用诗词进行地理教学时,必须将诗词转化为地理术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热岛效应”时,用“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针对古诗词中一些特殊地理词语和古今异义、通假字等之类的词语,应作出合理的、恰当的地理视角的解释,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3.选用的诗词数量要适当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虽然不少,但绝不能信手拈来,一节课引用一两句诗词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如果满口的诗词就会使课堂失去重点,适得其反,使地理课堂变成了语文的天地。
总之,在地理课上运用一些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提升地理课堂的文化品味。这需要地理教师在平时多读一读诗词,提高文学知识的修养。并且要有一双聪慧的“地理眼”,能够敏锐地发现文学之美下隐藏的地理奥秘。
参考文献:
[1]黄瑞珍:《初中地理教学不妨放点“味精”》,《江苏教师》2012.5 。
[2]陈金旺:《巧借诗词谚语,润色地理课堂》,《学园》2013年第28期。
(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九中学236000 )
关键词:古诗词 ; 地理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尤其是古诗词,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精品。如果在地理课堂上对其加以灵活合理利用,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其积极性,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
一、巧用古诗词导入新课,激疑引趣
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用富有地理情趣的诗词导入新课,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起他们对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诗中描述的我国河流多是东流入海,教师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例如,在“农业生产特点”的知识点教学中,首先引入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设问:杨贵妃如此喜爱吃荔枝,为何如此兴师动众从四川、广州运来,而不在长安(今天的陕西西安)种植荔枝树呢?原来荔枝是热带的水果,而长安是暖温带,热量条件不能满足荔枝的生长。由此引入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二、巧用古诗词分析重难点,化难为易
地理教学如果只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转移会使重难点的教学难度加大,也不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诗词通俗流畅,可化解教学难点,使知识点更容易地被学生理解并吸收。例如,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是我国冬半年最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并影响我国除西藏、云贵以外的大部分地区,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唐代岑参在《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可用来反映寒潮爆发时的情形;再如讲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引用宋朝赵世秀《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用“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来描述西北地区温差。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仅描写了长江上下游之间的高度落差之大,水流之急,也说明上、下游之间蕴含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三、巧编诗词习题,激发地理热情
教学分多个环节,其中练习环节不容忽视,好的题目不仅能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更给学生思维以启迪,锻炼各种能力;反之,枯燥乏味的习题会使学生厌倦而不去认真思考,导致不能深入领会所学知识。如果我们巧妙利用诗词来精编地理习题,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2]。例如,在“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课,编写习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春风”指什么风?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再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哪一个地形区的自然景观?这样的题目一出现,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还会增添答题的乐趣。
四、引入诗词教学,语言更直观
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是指语言要鲜明、生动、成趣,好比一幅美妙的画面跃入学生的眼帘,让学生有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目见其人之感。这方面可借用古今诗词名句,如在讲“我国北方冬季气温特点,以及河流结冰与否的时候”可引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涛涛”。如此描绘,一幅北方冬季冰天雪地的地理景观立刻映入学生的眼帘,对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河流结冰的特征掌握的更牢固更轻松。
五、教学中应用古诗词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恰当的诗词
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要求地理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善于去分析诗词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规律,按照地理知识的模块或者专题分类归纳整理。选用的诗词要能恰如其分的体现某些地理知识、地理规律,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这样既耽误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又不能说明地理知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影响课堂教学。另外,描述一种地理事物的诗词可能有很多,用大家比较熟悉的诗词,会比陌生的诗词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准确地将诗词转化为地理术语有些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但不是直接对地理现象的阐释。因此,在运用诗词进行地理教学时,必须将诗词转化为地理术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热岛效应”时,用“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针对古诗词中一些特殊地理词语和古今异义、通假字等之类的词语,应作出合理的、恰当的地理视角的解释,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3.选用的诗词数量要适当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虽然不少,但绝不能信手拈来,一节课引用一两句诗词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如果满口的诗词就会使课堂失去重点,适得其反,使地理课堂变成了语文的天地。
总之,在地理课上运用一些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提升地理课堂的文化品味。这需要地理教师在平时多读一读诗词,提高文学知识的修养。并且要有一双聪慧的“地理眼”,能够敏锐地发现文学之美下隐藏的地理奥秘。
参考文献:
[1]黄瑞珍:《初中地理教学不妨放点“味精”》,《江苏教师》2012.5 。
[2]陈金旺:《巧借诗词谚语,润色地理课堂》,《学园》2013年第28期。
(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九中学23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