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盗猎者的网络狂欢动因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n80516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网络热梗不断引起微博用户的狂欢。本文以“凡尔赛文学大赛”为代表的文本盗猎式网络狂欢进行研究,基于文本盗猎的视角,探析此次狂欢的动因。从双重身份的盗猎者、反抗主流的盗猎者、戏谑解读的盗猎者、身份共鸣的盗猎者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此次狂欢现象背后的动因进行反思。
  关键词:文本盗猎;“凡尔赛文学”;狂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65-02
  一、引言
  社交媒体为多元文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也为网络用户提供了讨论的平台。狂欢是网络群体在互联网上竞相模仿与互动的一种行为。近年来众多网络热梗的出现,使狂欢成为一种普遍的大众文化现象。2020年末在社交媒体中出现的“凡尔赛文学”狂欢是用户在文本盗猎式的解读与模仿下所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创作式狂欢。
  二、理论梳理
  (一)文本盗猎理论概述
  “文本盗猎者”概念来自德塞都提出的“盗猎”一词,德塞都认为盗猎是一种读者将文本打成碎片并带上明显个人风格重新组装的文化拼接,从有限的文本材料中抢救出针头线脚以表现自我的社会经验[1]。
  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一书中提到的文本盗猎原指粉丝群体的文本盗猎活动。在新媒体语境下,社交媒体中每位用户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与创作者,使文本盗猎的创作者从小众化的粉丝群体扩展为普泛化人人都可以进行的用户生产行为(UGC)。文本盗猎成为普泛化的互联网用户行为,是Web2.0背景下的全民参与式文化生产。
  (二)狂欢理论概述
  俄国思想家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指的是“全民皆为平等自由参与的主体”[2]。在新媒体语境下,越来越多的人走入网络狂欢场,狂欢成为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参与的活动。在社交媒体低门槛的介入机制下,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用户既是内容的接收者,也是生产者,狂欢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讨论舞台。
  (三)“凡尔赛文学大赛”发展过程
  “凡尔赛文学”一词的创始人为微博用户@小奶球,她对池田理代子的漫画《凡尔赛玫瑰》中刻画的18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的奢靡生活进行全新的解读,创造有全新含义的“凡尔赛文学”一词,用来嘲讽看似隐晦实则意在透露和炫耀自己生活的一类人,讽刺社交媒体上出现的一部分通过符号伪装贵族形象的“网络富人”。
  随后,微博用户将@小奶球提出的“凡尔赛文学”的元素进行编码,提炼出四个特点: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问自答、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用户选择截取电视剧、电影等大众媒体中的片段,通过截图、剪辑和文字再创作等形式,按照私人想法解读文本,进行新文本的生产与创作。在社交媒体平台交流中,个人的阐释在其他网友的模仿与讨论中被重新塑造和巩固,一时之间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掀起了模仿狂潮。随后,“凡学撒”“凡尔赛文学大赛”“凡尔赛鼻祖”等相关的衍生词出现,引发微博用户的新一轮戏谑与模仿。
  “凡尔赛文学”实则就是詹金斯与德塞都笔下的盗猎文化产物,是由微博个人用户@小奶球从他者的文学作品中“盗取”并创造出的新的热词,后由微博其他用户将“凡尔赛文学”的特点进行碎片化拆分之后进行盗猎式解读的模仿与创造,是文本盗猎者的一次大众狂欢。
  三、文本盗猎下的用户狂欢动因研究
  (一)双重身份的盗猎者
  伴随着新旧媒体的冲突与融合,在传统媒体时代总体上被动的、可预测的、孤立的、沉默的消费者在融合时代变得积极、流动与喧嚣起来[3]。可见,如詹金斯所言,在互联网平等开放的特点下,用户拥有生产者与接收者的双重身份。在文本盗猎的参与式文化中,用户的身份不再局限于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拥有生产者与接收者的双重身份,多元审美与价值观实现创造性的融合。在大众参与的不断深入下,一场去中心化的草根话语狂欢由此产生。
  (二)反抗主流的盗猎者
  詹金斯在对文本盗猎理论的阐释中,提出文本盗猎出现的缘由正是主流媒体对反对声音的消解和边缘化,这是媒体作品创作中对接收者声音的忽视[1]。微博用户将《情深深雨濛濛》《小时代》《一起来看流星雨》等素材拼贴在一起,做成视频、图片等。作品中的价值观偏向问题能激发集体的创造性,大众文化表达的话语权利集中在主流媒体手中,普通受众想要表达自我的声音,就需要使自己的话语得到更多的关注。对内容的再制作,是对媒体引导的文化价值观的抵抗。
  微博用户通过拼贴的形式,对电视剧、电影、商品、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进行盗猎式改写,或就作品内容中主导的错误价值观进行消遣。微博用户将盗猎行为扩大到更大的文化范围,比如达利园法式软面包、瑞士卷等商品因为含有法式、瑞士的字眼,成为用户娱乐的对象,用户描述为“在法国呆得太久了,现在肠胃只喜欢吃法餐,这是法国的朋友给我带来的法式面包”,辅以配图表达对商品中崇洋媚外字眼的调侃。“反向凡尔赛大赛”“拆凡达人”等话题的出现,都体现出网络用户解构消费社会金钱至上与物欲追求的价值观,表达对这种现象的不满与抵抗,任何形式的文本和符号都可能成为用户盗猎的对象。
  (三)戏谑解读的盗猎者
  戏仿指對作品的戏谑性模仿,是盗猎的主要形式之一。戏仿是在对原作品的模仿与改造中进行消遣,制造娱乐的效果。在微博中,唐朝诗人李白被戏谑地称为“凡尔赛大师”。《行路难 其一》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被微博用户解释为“面对金杯里美酒,装在玉盘里价值高昂的美味,我一点胃口也没有,只能拔出宝剑四顾茫然”。文学创作中夸张、比喻的艺术手法被用户称为低调的炫富。不仅李白,杜牧的诗句“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也被用户称为“表面似称家境清寒,实则暗指家庭地理位置优越,并拥有满堂在唐朝价格十分昂贵的书”。白居易、薛元超、吴承恩、李清照都成了用户狂欢的对象,被调侃称为“凡学家”。微博用户对我国古典诗篇进行个性化解读,赋予其新的含义,体现出“凡尔赛文学”狂欢中用户的娱乐心态。   在不断游牧的盗猎中,盗猎者希望达到一种“情感现实主义”[1]。微博用户对狂欢的参与在于对盗猎者猎走的文本的亲近性,以及对盗猎内容的认同感与心理期待。这种被赋予全新意义或在原有意义基础上深入延伸的内容,是用户在整体世界观基础上的个人生活经验解读。人们对情感和社会的满足感的寻求,促使用户不断积极地参与创作,狂欢由此产生。
  (四)身份共鸣的盗猎者
  在社交媒体中,虚拟性与匿名性使用户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由的参与。用户对盗猎内容阐述的过程也是与其他个体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从而进行新文化和新社群的生产。在“凡尔赛文学”的狂欢中,用户找到了与自己观点与看法相同的个体,在“想象的共同体”的支持下,不断加强交流与互动。“凡人”“凡学家”此类群体的名称,是指意在打击“凡尔赛文学”体现的追求物欲消费观念的人群。在模仿与戏谑的过程中,强化了用户的共通点以及群体凝聚力。这是微博用户试图在整个圈子内扩大自我表达与紧跟热词潮流的行为,是微博用户对社群文化互动的欲望促成了互联网中的狂欢现象。
  在微博的算法推荐机制下,“凡尔赛文学”登上微博热搜榜,成为一场大众游戏狂欢。用户对电视剧元文本进行盗猎式的剪辑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不仅来自个人的审美,也是大众价值观念上的一次重叠。“凡尔赛”意义的不断拓展的过程,是群体交流与身份建构的过程,是满足社交需求、获得群体归属感的手段。
  四、盗猎式狂欢下的冷思考
  “凡尔赛文学大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风向标的反映,微博用户对“凡尔赛文学大赛”狂欢的参与,体现的是人们沉浸在消费欲望中无法自拔的“消费异化”现象,是对拜金与享乐主义的批判,也是在多元审美与价值观分化下的一次大众观念共识。詹金斯一直秉承积极的文本盗猎观念,认为盗猎的行为彰显出参与主体的批判性与创造性,在盗獵中再生产的文本是不断进步、更丰富、更有意义的文本。“凡尔赛文学大赛”是网络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用盗猎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抵抗,抵抗的结果是网络大众狂欢。然而这种狂欢是无效的,并没有改变抵抗的对象,仅仅是用户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中的一次集体身份的构建与情绪上的释放与狂欢。没有更多意义的网络狂欢也会助长互联网用户的社会焦虑与压力,借助狂欢带来的快感与宣泄,长期以来会导致互联网用户沉浸在虚拟世界的狂欢之中,弱化自身思考能力。
  和其他网络热词一样,这场“凡尔赛文学大赛”的狂欢具有热度上升快、消解速度也快的特点。由于泛娱乐化时代内容更新加快以及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凡尔赛文学”很可能会和之前众多爆红热词一样,渐渐被人忘却,但是“凡尔赛文学”引起的这场临时的集体狂欢体现出的社会现象与网民心理,值得关注与思考。
  五、结语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价值观下,媒体需要传递积极的声音,更好地引导公众在精神生活层面积极发展,这是互联网狂欢良性发展的趋势。平台与媒体引导社交媒体用户进行积极的盗猎式行为,在互动交流中对大众文化生产、社群构建以及社会变革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4-25,102.
  [2] [日]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M].魏炫,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10-112.
  [3] [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1.
  作者简介:沈天洁(1997—),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地方广电媒体入驻短视频平台,成为融媒体建设的重要方向,各类媒体账号以新闻资讯类账号为主。其中,“四川观察”在抖音走红,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成功案例。本文从地方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现状入手,分析“四川观察”短视频账号的成功经验,总结地方新闻资讯类账号的发展策略,旨在为今后其他同类型账号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四川观察”;地方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要: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校报的编辑理念指引着校报编辑的实践活动,对高校的形象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重庆师大报》为例,分析其编辑理念,探究其在重庆师范大学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报;编辑理念;高校形象;《重庆师大报》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227-03  校报
期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期间,《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引导舆论、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有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其职能,对疫情防控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公开透明地向人民群众发布信息,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营造了积极的疫情防控氛围,充分发挥了作为主流媒体的喉舌作用。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府;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词语、叙事视角层面分析《中国日报》塑造国家形象的叙事策略,为加强主流媒体新闻叙事话语建设、促进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提供叙事优化建议。  关键词:国家形象;叙事策略;《中国日报》;疫情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32-02  一、引言  美國政治学家布丁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与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在国际大事中发出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大会和重要活动中,地方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是国家对外传播体系的重要补充,地方党媒唱好对外传播的“本土声部”,有助于中国国际舆论话语权的构建,对塑造国家和城市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党媒;对外传播;国际会议;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截至2021年,微信用户数在国内APP中仍位列第一,其中微信朋友圈更是保持着每日100亿次的开启频率。与此同时,与朋友圈相关的隐私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本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朋友圈权限设置,使用深度访谈法,结合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研究大学生朋友圈权限设置行为特征及背后的心理动因、作用因素。  关键词: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微信朋友圈;权限设置;数字原住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看见。“快手行动”自2017年诞生起始终致力于公益事业,以独特的平台、技术及社区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本文以快手的公益项目部门“快手行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快手公益短视频的内容及公益项目的传播特点,对短视频的公益传播进行展望。  关键词:短视频;移动;公益传播;“快手行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
期刊
摘要:拍摄电影时,导演与儿童演员的合作相较于与成年演员的合作往往会面临更多困难。儿童演员的人生经验还不够丰富,自我意识不成熟,情绪也较不稳定,对角色的理解能力较弱,他们通常很难理解角色状态与作品传达的思想,所以导演以及制作团队从选角到拍摄都要全程与儿童演员深入接触。对儿童演员进行正确指导是成功塑造儿童角色的过程,不要强行让儿童演员贴合角色,而要对其自然情绪进行引导,激发儿童演员在表演上的自主创作能
期刊
摘要:如今,短视频已成为受众热衷的表达方式。短视频创作与生产基本分为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两种方式。本文对“新闻联播”抖音号发布的短视频进行整理分析,依托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媒体传播观念,从专业生产内容的视角探讨新闻短视频生产的策略、路径。  关键词:传播观念;新闻联播;舆论;内容生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17-02  一、研究
期刊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大学生党建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信息筛查机制缺失、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冲击、群体之间缺乏动系互动等问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利用新媒体优势革新网络互动学习环境,统一思想更新工作机制,以时代发展语境营造育人健康生态,才能创新大学生党建教育路径,提升融合发展育人实效。  关键词:媒体融合;“学习强国”;党建教育;大学生;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志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