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资助工作探析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dl0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SCL-90量表的抽样分析表明,大部分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极少数新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隐患。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城镇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农村新生。因此,新生资助工作要在资助对象、资助信息等方面提高精准度、特别做好新生的创新教育和心理教育。
  关键词: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精准资助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行为、人格发展、恋爱和就业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不同的压力和问题。因而,新生精准资助工作不但要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物质支持,更要从心智培育上给予学生精神支撑。掌握好困难新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做好新生资助工作、提升资助“精准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為H学院2018级新生,随机抽取已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277人进行测试,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7.5%。其中,男生128人、女生14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7.4%和52.6%;城镇学生97人、农村学生17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5.9%和64.1%;独生子女29人、非独生子女24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0.7%和89.3%。
  (二)测试工具与方法
  本测试采用国内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共设定90个条目、5级评制来测查症状有无及严重程度,本研究主要测评躯体化等10个因子,将前9个因子的分值及总分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单样本平均数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分析工具进行数据信息挖掘。
  二、测试结果分析
  (一)测试总体状况
  总分数和阳性因子数是SCL-90测试的重要指标。本测试判断和筛查健康水平的依据有三个标准:一是总分是否超过160分,二是阳性因子总数是否超过43个,三是单一因子是否超过2分[1]。总体情况为: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3%-5%的新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隐患。具体而言,270名被试的总分及所占百分比情况(见表1)为:总分≥160分有56人,检出率为20.74%;总分≥200分有14人,检出率为5.18%;阳性项目数≥43的有3人,检出率为3.81%。
  (二)性别差异分析
  引入性别差异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从因子比较上看,躯体化等4个因子、人际关系敏感等3个因子和恐怖因子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较多显著差异和极明显显著差异;从总分上看,男女生存在较多显著性差异。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生。
  (三)城乡差异分析
  通过对SCL-90的总分和各因子的户籍因素进行因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和城镇新生不但在总分上存在较多显著性差异,而且在人际关系敏感等4个因子、强迫症因子分别存在显著差异和较多显著性差异,这都表明农村的新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城镇新生来自[2]。徐海燕(2013)也曾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更需要得到情感支持、心理帮扶。
  (四)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引入独生子女与否的因素对SCL-9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躯体化和敌对等两个因子外,其他因子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说明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低、容易存在消极心理。
  三、讨论与对策
  (一)结果讨论
  上文抽样数据分析显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有3%-5%的新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隐患。具体而言,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是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不及男生。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等3个因子达到较显著差异水平,个别女生存在不自在感与自卑感,经常处于懊恼、自卑的情绪状态,经历神经过敏、紧张、游离不定的焦虑和恐惧发作。
  二是多子女家庭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及独生子女。从分量表的各项指标可以看出,非独生子女在躯体化、敌对以外的其他7个因子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显示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精神和身体上的压力表现比较正常,非独生子女因家庭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精神、心理和身体隐患相对较大,更容易感受和体验到焦虑、恐怖等负面情绪。
  三是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及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等4个因子与城镇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强迫症因子更是体现出较多显著性差异。这表明来自农村的新生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信息流转缓慢等原因,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强迫症倾向,容易产生强迫性的思想、冲动和行为[3]。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对特殊贫困生群体的资助力度
  从上文的数据看,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平稳,但存在心理极端异常的现象,这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要做到资助对象精准。一是完善资助对象的认定方式。认定方式不仅采用高科技成果比如大数据分析技术[4],而且应当保留个别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特别要关注建档立卡家庭、农村低保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孤残、烈士子女以及受灾或遭遇变故等特殊群体,按照类别分别建立特殊新生资助台账。二是要打好扶贫攻坚的“组合拳”。通过家访、函调等形式了解家庭经济现状、当地政府的扶贫资助力度,并与家庭所在地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进一步改进对特殊地区、群体的资助强度和形式。三是加大与心理咨询部门的工作协同,定期开展贫困生心理调查跟踪,及时掌握特殊困难新生的心理状态,唱响身心健康的“主题曲”。
  2.注重保护受助学生信息
  据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相较于男生的易敏感度更高、更容易遭受人际关系障碍。这要求在资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资助信息的隐私保密工作,做到资助信息的获取、应用要平衡保护隐私和程序公开的关系。一是严格新生资助工作流程。做到程序正当、资助信息公开,保证国家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二是资助信息的获取要更加注重个人隐私保护,不能采用公开比贫的方式。三是要注意采用大数据采集的方式获取学生的消费信息[5],并通过银行转账、校园卡等较隐私的方式发放补助。四是在资助信息公开公示环节,要对公开的内容、范围、期限作出限制,确保资助信息的运用精准到位。   3.培育创新实践能力
  农村新生相较于城市新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强迫症、抑郁、敌对、偏执特征,高校可以通过培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新生的心理素质。一是组织新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帮助受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方案,明确职业方向和学习目标、特别是针对查找的生涯短板调整学习计划、按年度制定和完善成长方案。二是帮助新生卸下心理包袱、培育创新精神。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开展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并通过开设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训营等形式吸引受资助新生。三是培育新生的学以致用的动手能力。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创意展示等活动,促进新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4.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巨大的家庭经济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非独生子女具有明显的抑郁、焦虑、强迫症等不良心理倾向。非独生子女表现出多方面的不良倾向:有的学生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标榜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家庭命运,感受不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还有的学生意志消沉,不但对个人努力和命运持悲观态度,而且也对国家的前景和未来感到暗淡。因此,高校要结合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重点做好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一是抓好励志教育。特别是可以树立校内校外的资助典型事迹,通过表彰先进、召开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先进学习榜样、校外创业典型的导向作用,传播资助育人、立德树人的正能量。二是抓好受资助新生的感恩心理教育。通过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和讲座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引导新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鼓励新生参加志愿活动,将感恩之心与奉献之情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修订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15.
  [2]徐海燕,田常红.基于SCL-90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116.
  [3]王丽君等.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62.
  [4]王娜.实现高校精准资助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07):102-105.
  [5]赫宸.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精准资助”:问题表征与路径突破[J].长春师范大學学报,2018(03):166-169.
  责任编辑  杨慧芝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扶困”的同时,更加注重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通过对当前高校育人模式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主要从物质资助、精神扶持、心理辅导、学业指导及就业帮扶五个方面进行,进而建构“扶困+扶志+扶智”三位一体贫困生资助育人体系,有效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为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新时代;三位
期刊
摘 要:青年流行文化因贴近青年群体趣味、关注青年群体内心感受和满足青年自我发展需求而赢得青年,在其影响下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三方面(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着眼点)呈现出的思想问题包括:理想信念模糊化,缺乏崇高人生追求;社会责任感淡薄,道德观念与行为脱节;价值取向功利性,局部偏离主流价值观。对此,建议高校通过显性课堂教育正面展开文化引领与思想教育,利用隐性课堂开展线上和线下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不少高校的课堂教学存在内容空洞、方法落后、效率低下等弊病,导致教学工作难以收到实效。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选取改革开放史的教学内容,进而探索“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在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铸造共同的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故此,探讨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内涵建设,进而实现研究生全面培养目标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为调查样本,以问卷调查和集中访谈的形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之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从学生的主观思维、志愿服务及其实效性三个层次进行剖析,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成长成才需求,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综合体系,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确保志愿服務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旗帜性和广泛性。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共中央、
期刊
摘 要:实施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是构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地方师范院校应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育人模式转变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工作质量。当前,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存在认定欠科学、资助欠精准,重无偿资助、轻有偿资助,重经济解困、轻精神解困与重意识培养、轻能力培养四个方面问题。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下,岭南师范学院探索出以物质帮扶机制、感恩教育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入党动机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为一元主导,通过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家庭情感影响、功利化色彩浓厚、从众心理等多元倾向问题,剖析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等导致入党动机偏向的归因,提出加强前期教育,端正入党动机;深化中期考察,完善考评机制;强化后期实践,践行党员义务等纾困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入党动机;一元主导;多元倾向  习近平在
期刊
摘 要:高校學生工作品牌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发展专业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做好学生工作,是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应从完善品牌运行的内在体系、建立培育效果的评价模型和注重品牌形象的有效宣传三方面着力。  关键词: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摘 要: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力量和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织方式,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和桥梁,处理社会关系的生动场景及专业运用、兴趣发展、能力拓展、人格完善的广阔平台。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社团参与动机、社团参与程度、参与社团类型、社团参与角色进行系统分析,对大学生社团与对其心理健康质量、多元智力发展、人际沟通等综合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认为,高校在落实立德
期刊
摘 要: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是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学内涵呈现出一种革命精神、家国情怀与价值引领的特点。因此,无论是从类型学还是教育意义的角度,学习红色文学与开展高校思政育人都有着内在关联逻辑。新时代以红色文学为依托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等时代机遇,也会面临着现实挑战。以“岭师文传”育人路径新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