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在化学教学中的适时应用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e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通过“设疑”和“释疑”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适时设疑;如何释疑;激发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索欲的激发,以此来发展他们的思维,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遵循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化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采用设疑优化课堂,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设疑,就是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并用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问题即设疑,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即释疑。那么,化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呢?
  首先,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I(OH)3既能和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就会有目的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养成研读教材的习惯。
  其次,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讲解“氨气喷泉实验”时,设问:氨气为什么会产生喷泉?若换成O2或H2,能产生这种现象吗?另外,举例哪些气体与液体作用可能会产生喷泉?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常见气体的性质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讨论,这就做到了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次,应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深度和驱动力,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一直处于学习的不满足状态,从而保持一种积极的、旺盛的探索欲望。如:有机物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增强其探索性,以便更好掌握知识,问题可设置为:1、配制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为什么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反之会如何?2、新制氢氧化铜与乙醛混合为何要加热?不加热会不会反应?3、乙醛与新制Cu(OH)2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降情况如何?原子组合情况如何?若不重视设疑,不注意每一环节的探索过程,轻决地演示实验现象,或结论性地告知学生,那么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是不会深刻的,可能会认为把新制Cu(OH)2与乙醛混合即产生砖红色沉淀,而忽略加热条件;对反应方程式中原子组合情况、物质变化情况也会有无从下手之感。所以应把教学中每一目标的突破都不时会有问题抛给学生,牵动他们究根问底。这样既可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又可发挥知识场的引力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质疑与释疑的过程,应该由什么、为什么、怎样、结果怎样等前后连贯的问题所组成。如,在进行“原子结构”的教学时,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1、既然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原子核的质量又远大于电子,电子为什么没被吸进原子核内?2、电子绕核运动和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本质上是否相同?3、原子核外的多个电子是一起在核外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4、某一具体元素如镁的核外电子排布由第一层到第三层,为什么是2、8、2而不是2、7、3或2、107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必能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射,诱发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活动。所以,用连贯的“问题”编排教学过程,就是引起注意,激发思维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实施了以下措施:1、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并随机抽查学生的“问题”,督促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教学过程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问题可问。3、课后,布置一定难度的思考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疑,应该围绕教學目的,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问在学生的有疑处、渴望求知的需要;于学生无疑处激疑,唤起学生新的求知需要。设计的问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中受到启迪和锻炼。设计的问题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即所谓的“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课堂设疑应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答案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同时应重视设疑的密度、节奏和其它教学方式的配合,力求问题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贯”。化学教师通过设疑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刺激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前言  在矿井下能够取代油开关而最有发展前途的就是真空断路器,真空断路器是六十年代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开关。它是利用真空的高介质强度熄弧原理制成的。断路器是一种很基本的低压电器,一般由触头系统、灭弧系统、操作机构、脱扣器、外壳等构成。根据所采用灭弧介质的不同,断路器包括空气断路器、真空断路器、SF6断路器、油断路器等。真空断路器是电力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电气设备,它利用真空作为绝缘和灭弧
期刊
在上巴彦淖尔老年大学之前,我是忠实的“公园一族”,每日漫无目的地游走在公园小道,眼睛无神地独处广场角落,虽然后来有幸爱上了太极拳,但交际圈的扩大,孤独感的淡化,也难以
期刊
集约化地收集、统计企业范围内的各种工种的动态及人力成本的投入,为整个企业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劳务调度和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对建筑企业来说,实名制管理的目的是
《行露》《摽有梅》是《诗经·召南》中的两篇诗,看上去两篇诗并无多少关联,却因为某种关系可以合在一起解读。《行露》的阙文和后世顿出的多种解释的可能,使得《行露》这一篇诗没有一个较确定的解释。文章试图通过将两篇诗合起来分析,使两篇诗的诗旨在某种层面上可以通达,从而使《行露》因为有《摽有梅》的对照而获得一种更为清晰的理解。  婚义;夫妇;君臣;经权  I207.222;K892.98A007407  《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过程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是各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共同道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化 ,是“第二次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与核心内容。我国社会实现现
岱山渔歌是舟山渔场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主要包括岱山渔民号子、渔歌小调及新渔歌三大部分。渔民号子是岱山渔民、船工在渔船和运输船各种劳动过程中长期积累且代代传承的劳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按逻辑顺序应包括复习引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以合理、恰当、精彩的方式方法导入新课,对整堂课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运用导入技巧的目的   导入的目的是在知识上承上启下,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精力集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高涨的情绪,足够的知识储备进入新
首先,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阐述产业集群—专业群—专业集群的演化机制,并提出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创设机制。接着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加
建筑业步入下行通道rn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十三五”开局年前6个月的国民经济数据.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
中唐诗人王建与张籍齐名,通过考察他与当时当权宦官王守澄的交往史,以二人交往中王建赠王守澄的诗为中心,结合相关的文史资料,揭示了为了创作出流芳千古的百首,王建不惜冲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