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黄桷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gertretfdhgh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号称山城,黄桷树(又称黄葛树)是重庆市的市树。
  黄桷树的树形奇特,悬根露爪,蜿蜒交错,古态盎然,树叶繁茂,枝杈密集。或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或依附于河坎水岸之边,或高耸于桥头渡口之侧,或兀立于乱石嶙峋之间,哪怕是一块鸟不拉屎的光溜溜的滚石之上,它都能安之若泰,迎风昂首,蓬蓬勃勃,茁壮成荫。自古以来,重庆城与黄桷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北魏《水经注》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黄桷峡”即如今的朝天门以下唐家沱附近的铜锣峡。宋《图经》云“涂山之足,有黄桷树,其下有黄桷渡”,“黄桷渡”即今南滨路边上的黄桷渡,重庆至今仍有黄桷垭、黄桷坪、黄桷湾等众多与黄桷树有关的地名。
  在渝中区的枇杷山公园里,我看到几棵粗壮的黄桷树峙居在高高的岩壁上,整壁岩石至少六七十平方米,全布满了黄桷树碗口粗的根系,密密麻麻的,如图腾一般,比树冠的面积还大一到两倍。这些根,有的纠结如盘龙,有的笔直如钢筋,有的张狂如利爪,有的斗折如蛇行……整体呈扇状或瀑布状分布,像一只巨大的手掌倒扣在岩壁上,牢牢地支撑着参天的树干,任其树冠云卷云舒。
  “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出门三五步,就见黄桷树。黄桷树儿黄桷垭,黄桷树下是我家。”沿着下半城爬坡上坎,走在山城的大街小巷,蓊蓊郁郁的黄桷树随处可见,或骑架在倒门槛的肩头,或紧贴在陡崖石壁之表皮,或抵倚在老城门洞之墙角根儿,或附撑在吊脚楼的一角儿,或像一把巨伞斜伸在街心的拐角处,或像一位老人静静地守候在老茶馆的背后……恶从胆边生,富贵险中求,山城的黄桷树似乎有意在找寻最险要的地方、最恶劣的环境落地扎根,生生不息,以显示其不畏艰险的虎胆熊威和驰而不息的生命活力。
  在鹅岭公园的悬崖边上,我看见一块硕大的“卵”圆形岩石顶上,四周没有任何缝隙,一棵脸盆粗的黄桷树傲立在石头顶端,大大小小的树根如发辫一般从顶上直鋪向数十米深的地面。我真想不出,这棵树最先是怎样在这光秃秃的石顶上落地生根的?难道是先有根后长树?我不得不感慨这生命的奇迹。
  在重庆上半城通往下半城的“十八梯”上,在南岸涂山脚下的龙门浩的老街上,在沙坪坝“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的老街坊边,随便一抬头,你就会被眼前一幅奇异的景观给镇住:四处浓荫密匝,头顶枝丫如盖,一股股根腱虬曲、主干盆粗的黄桷树,或抱住颓墙残垣像魔术一样附在一面墙上,或紧倚石坎像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一样贴挂在石壁边,或缠住一堆乱石如巨蟒一般从某个桃花木楼或瓦檐屋顶斜着身子腾空横出,每一幅画面都绝不雷同,每一处景致都让你意想不到。黄桷树的根从石墙里盘龙纠结而出,像是在鼓锣喧天地欢迎远方的客人,这正是重庆人热情好客的真实写照。
  北周庾信《奉和泛江》记载:“岸社多乔木,山城足回楼。”这里的“乔木”,大多是指黄桷树。不知是重庆这座山城选择了黄桷树,还是黄桷树选择了重庆这座山城。从朝天门的尖沙嘴(海拔168米)到解放碑地区平均海拔249米,从枇杷山(海拔340米),再到海拔约400米的鹅岭最高处,这些起落的高差,集中分布在方圆仅9平方公里的渝中半岛上,你可以想象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是怎样的参差错落?道路是怎样的婉转回环?山城是怎样的叠彩富丽?而随着这些地势的层层高起,那些高大粗壮的黄桷树牢牢扎根在悬崖石缝里,守候在曲曲折折的道路、梯坎儿两旁,簇拥着鳞次栉比的楼房,把一座高高低低的山城装扮得是何等的葱茏、靓丽与巍峨!
  从遥远的古代延绵至今,黄桷树伴随着山城人民一路走来,不离不弃,可谓情深义重。1986年,黄桷树被正式命名为重庆市的市树,它象征着重庆人民的质朴、坚毅、刚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正因为有了黄桷树这种坚毅刚卓、质朴顽强、忠勇诚挚的精神,千古忠魂巴蔓子将军才得以“割头留城”,铸就了重庆城的“忠、义、烈、勇、智”的精神之魂;正因为有了黄桷树这种坚毅刚卓、质朴顽强、忠勇诚挚的精神,才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抗战,炸不垮、扑不灭、摧不毁、击不倒的精神堡垒;正因为有了黄桷树这种坚毅刚卓、质朴顽强、忠勇诚挚的精神,才铸就了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齐名的光耀千秋的伟大的红岩精神。
  普通的重庆人吃得苦,受得累,乐观坚强,极像崖壁上的黄桷树!
其他文献
我骑着电驴子,后面坐着老头子。  第一期工作结束,单位给大家发福利,我这个实习生也领了红包,头儿请员工吃饭,为增进感情,提议可以带家属。  我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十年前便把我寄养在赣南的亲戚家。亲戚家主人姓郑,文职退休。  没有孩子喜欢被留守,离开父母的日子,孤独像漫长绵密的春雨。每个月初,父母准时给我邮寄生活费,打电话嘘寒问暖,分别的日子久了,父母倒显得生分了,而对眼前这位喜欢读书的郑老头,渐渐
期刊
那年,我在二炮某通信团线路维护一连当排长,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外架电话线和挖电缆沟。  一次,连长找到我说:“三排长,有条国防通信电缆要通过辖区,其中1500米的暗线需要走村挖沟,你作为线路维护排长,这块‘硬骨头’还得你啃。”记得当时,我初来乍到,想出成绩的愿望迫切而又强烈,便当即表态:“困难面前有三排,三排面前无困难!”  面对我的回答,连长很满意,嘴角一扬,笑眯眯地走了。没想到,当我弄清情况之
期刊
曾经有过一位很要好的朋友,那晚我梦见与她在学校外的水坝边游玩。  清风徐徐,水波不兴。原野安静如画,连一声虫鸣都听不到。我和她手牵手,依靠在水库边的栏杆上。那情形,正如宋词中写的“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第二天一醒来,我就急不可待地想告诉她。在她楼下等了许久,只等来她一句“早上好”。她的语气淡得如初夏的天空,落在我的心里变成了寒冬飞雪。  我已很久不曾梦见她,也已很久没有她的消息了。时光
期刊
父亲出生于民国初年,从小饱读诗书,长大教书育人,深谙礼节。  从我记事起,他就给我讲孔子教育他儿子孔鲤学习《诗》和礼的故事,还引用至圣的话来开导我:“不学《诗》,怎么能讲出有文采的话呢?不学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身呢?”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父亲咳了声说:“你还小,先从‘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开始学礼数。”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讲的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一次三舅来我家做客,父亲忙着让座端茶,三
期刊
一  李连长是东北人,当年转业时是正营职走的,他在部队的时候特别有名,原因是他能喝酒,也爱喝酒。我之所以一直叫他连长,是因为我在他的连队当过新兵,他带过我。  据说他是由于喝酒,因祸得福当上连长的。他在司令部任副连职参谋时,他的科长在库房里存放了两箱酒,时间一长,就忘记了。李连长有一次值班,偶然发现了库房里的两箱酒,一时酒瘾上来,就从里面掏出了一瓶,喝完没啥事,也没听说谁要找。如此,只要轮到他值班
期刊
我的姥爺身高1.85米,叫聂宗禹,裹着小脚的姥姥叫魏宗华,他们都是沂蒙山区人,共产党员,育有两男三女。因为姥爷解放前参军入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当时身为军属的姥姥做着地下党工作,带着孩子东躲西藏,用孱弱的双肩养活着公公、婆婆、自己的父母、一个小叔子、三个小姑子、两个孩子等十多口人,历尽了艰辛。  后来,为躲避国民党和土匪的追剿,姥姥是有家不能回,抱着孩子跋山涉水到处逃难,食不果腹,有时只能吃草根
期刊
在藏族同胞的心中,西藏的山是神山,西藏的湖是圣湖。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距拉薩不到100公里,自拉萨出发,走过一段公路,就开进了省道,从山底到山顶,“之”字形的公路沿着山脊一会儿盘旋而上,一会儿又盘旋而下,连续的陡坡急弯,悬崖与峭壁相随。  羊卓雍措的最佳观景点要翻过位于浪卡子县和贡嘎县之间海拔4998米的岗巴拉山口。  高原反应引起的乏氧让人晕晕乎乎的,反倒不在意危险了。恍惚中,突然有一抹蓝猝
期刊
我蹲下身拿着沐浴球沿着儿子的背划拉下来,散发着牛奶香味的泡沫从儿子细嫩的皮肤上滑落,如一幅绘着童真的挂画轻轻展落。  我的思绪飞到三十多年前,那是一个海滨乡镇的老式澡堂。  澡堂里雾气弥漫,雾气中夹杂的是哗哗的水声,隐隐约约的说话声,噼里啪啦的敲背声,还有那厚重的木门沉闷的开关声。在这群人当中有一对父子在无声地搓着澡,那便是三十多年前的父亲和我。那时父亲也才四十多岁,他在那个临海乡镇的一个农场里包
期刊
关于母亲王桂英的故事,要从这面朴素的红旗说起。  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设在距下良10公里的王家峪,下良成为抗日战争的敌后根据地和八路军总部的前沿哨所。在抗战期间,下良人民经历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敌人的残暴激起了百姓的强烈反抗。“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下良大批热血青年,仁人志士纷纷加入了抗日队伍,李俊先的父亲、年轻的共产党员李体成便是其中之一。新婚之际,他将18
期刊
冬日,我又一次走进吴堡县的寺沟村。在陕北,冬天的黄土地上,那些夏日里疯长的树木草丛都变成了褐墨色,时常飞过一群鸽子或麻雀,偶尔还有些不知名的小鸟在草丛里跳跃、欢呼,就像一幅浓墨的国画,气势磅礴。沟壑丘陵、山川河流将个性大开大放地张扬。太阳升起来,将一层薄雾推开,所有的村子露出祥和与温暖,天蓝、土厚,人在其间。  寺沟村亦如此,神秘而内敛,让人不胜其烦地走来,静听、静观。  我就这样走进了柳青文化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