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梦外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sh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过一位很要好的朋友,那晚我梦见与她在学校外的水坝边游玩。
  清风徐徐,水波不兴。原野安静如画,连一声虫鸣都听不到。我和她手牵手,依靠在水库边的栏杆上。那情形,正如宋词中写的“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第二天一醒来,我就急不可待地想告诉她。在她楼下等了许久,只等来她一句“早上好”。她的语气淡得如初夏的天空,落在我的心里变成了寒冬飞雪。
  我已很久不曾梦见她,也已很久没有她的消息了。时光悄然过去了15年,以至于现在我都不确信在水库边那一日的温柔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只是我的一个梦境。生活越杂乱就越显得不真实,我曾怀疑我的记忆出了问题。因为不仅是她,就是那个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城市,自己却好像从来未曾去过。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而自己却拿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明。
  记忆中,她带我回过承德,那是个美丽的城市,在城外的大山之间,时刻都在上演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浪漫。
  他们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大男孩。
  小女孩是我们本家的孩子,大约十来岁时在她家前面的水坑里淹死了。听说有人落水了,半村的人都围了过去看热闹。我也在人群之中。我看见有人把她从水坑里捞上来。我看见她被放在地上,赤身裸体。那应该是我第一次见到女性的身体,在喧嚣的人群中,她被人举起,倒立着,拍打腹部、胸部,水从她嘴里淅淅沥沥地往外流。她母亲哀号着,从坑边往村外跑,边跑边喊她的名字,想把她尚未走远的魂魄喊回来,但终归无济于事。后来一天夜里,我冒雨从县城往家赶。走到她家门前时,鬼使神差地跌了一跤,差点滑进坑里。在那个雨夜,我仿佛丢掉了魂魄,落荒而逃。现在那块区域,依然是我生命的禁地。大男孩也是我本家的,比我小上几岁,但却长一辈。他是在南方工厂干活时被电打死的。当时本家派了几个有面子的人去跟厂里要赔偿,父亲也跟着去了。父亲回来之后,带了当地的两瓶豆腐乳。乳白色的那种,看起来毛茸茸的,很是疹人。现在我还对豆腐乳有心理的抗拒,大抵就是那時留下的阴影。我在村里向来是个闷葫芦,与年龄较小的他几乎没有交集。但有一次,他欺负一个小女孩,被我用暴力阻止了,为此,我还吃了父亲一顿坡鞋板子。
  前几日,我跟父母说我梦见了鱼魁。
  鱼魁是我们村一个人的外号,他特别喜欢捕鱼,撒网、拉网、扒网,等等,各种渔具用得得心应手,于是也就有了这么个外号。我父亲也喜欢捕鱼,是鱼魁的学生。小时候家里穷,写作业的本子和铅笔都是用鸡蛋换的,根本没有钱买肉吃。怎么办?好在那个时候坑里、河里水都是满满的,有水就有鱼。父亲他们就跟着鱼魁到处跑。尤其是逢年关,更是彻夜不休息,因为鱼不仅可以吃,还可以拿到集市卖。那时鳝鱼比较贵,父亲就带着母亲到处下网捉鳝鱼。白天父亲在附近村上转悠,寻找下网处。鳝鱼与其他鱼不一样,它们不喜欢水多的地方,而是喜欢水洼子,并且多在夜里出来觅食。晚上天一落黑父亲就带着母亲下网。那种网犹如连环套,约两三米长,往水洼里放上几道,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天门阵”,鳝鱼只要进去,肯定出不来了。第二天天不亮他们就得去收网,若是去晚了,就被人收了去,白忙活了。一到冬天,父亲母亲就白天赶集卖鱼,晚上下网捉鱼,跟打仗似的。
  “你咋梦见他了?”母亲的反应有些大了,这让我很是意外。就听母亲继续说:“他都死好几年了!”我一听,惊声说:“他死了吗?我怎么记得他还活着?”我不确信母亲说的,就把目光转向了父亲。父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现在我才确信他是真的死了,而且如母亲说的,已经死了好几年。那我为什么梦见他?风马牛不相及的世界和人,竟然在梦里相遇。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沉声说:“你别看他整天没个正形,但他是个好人,心好着呢。”父亲出了口气,又说:“你还记得你上大学那年的学费吧?家里钱不够。我看他刚卖完麦子,就问他借钱。他知道你上大学,二话没说,就拿了两千块钱给我。”说完父亲转身回屋了,许久又传出一声轻叹。
  这事儿我以前也听父亲说过,只是现在听来,别有一番滋味。他死的消息,父母也应和我提过,许是我潜意识里不相信或者不愿接受而已。他应该还在村里,披着条破棉袄,背着鱼篓子,到处捕鱼才是,因为他是鱼魁。鱼不会死,他怎么会?
  我最喜欢的梦是回到小时候。院墙外的竹林,正争先恐后地往外发芽,有些不安分的竹竿芽子也都发到马路上了;竹林外的麦田,绿油油的,都绿到了天边……我真想走进当初的梦里看一看,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与梦中一般。
  前一段时间,父亲告诉我,院墙外的竹林被铲除了。因为村里要电路改造,竹林刚好在线路上,又那么高那么大一片,不得不削平。父亲像是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那一片破竹竿本来也没有什么用,但在我心里却是梦被折断的苦楚。我关于家乡所有的美梦都破灭了。竹林没有了,我的“梦”还有依托吗?我想起在竹林不远处的小庙,那是村里祭祀的地方,无论红白喜事,人们都要在小庙前放上一挂鞭炮,烧上一沓黄纸,敬上一把清香。这间破旧砖房,孕育了村里人的梦想,也容纳了村里人的灵魂。它离拆掉还远吗?
  大黄是我们家养的一条狗,浑身长满了黄毛,长得又高又大。小时候我和姐姐常骑到它身上,它也不生气,就是汪汪地干叫。很多时候,它都是跟在我们屁股后面,是我们为数不多的玩伴,后来它被人药死了。父亲就把它埋了,从此,我们家再也没有养过狗。前些天,女儿和我说她想养只狗,我就想起了大黄,想起和它一起晒太阳的情形。一切恍如昨日,恍如从梦中走来。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走过的路与将来的路,都像是一场梦的延续。但无论如何别忘了,梦醒后要继续赶路。
其他文献
运水哥大我八岁,就住在我家隔壁,我们兄弟俩很是投缘,我从会走路起,就爱跟在他屁股后面转。  幼年丧父的运水哥孤儿寡母,生活艰难,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耕田割稻,撑船捕鱼,烧窑制砖,运水哥是村民眼里数得上的务农能手。少年时光的绵长春雨,带给我和运水哥无限的渔趣。雷雨停歇的次日清晨,地势颇高的田畈纷纷开沟排水,运水哥就带我到那些田里捡鱼。浅浅田沟中,隐隐现出一尾尾菜花鱼黑黑的脊背,令人激动不已。运水哥挽
期刊
狗命贱如斯。跟了我家的狗,命更贱。  岳母安完心脏起搏器一周后,医生宣布她短时间内不宜再独自一人生活。岳母虽极不愿意,也只得敬畏着听从医生的话,随我们进了城。进城前,我们载她回老宅收拾屋子,往返皆匆匆。鸡鸭鹅一次性全处理了,有生命的只剩“桩桩”。乡下,有人惦记狗肉,我们不敢敞放“桩桩”,大门一锁,钥匙交给幺爸,让帮着给它碗剩饭。  最后一次看“桩桩”,是回老家吃一个百日宴。宴后,我们把吃剩的给“桩
期刊
作家陈建功的短篇小说《丹凤眼》,有幸在县城的图书馆再一次读到,这是我这大半生中读到最心仪、最经典的一篇小说。  1981年的秋天,在友人购买的《全国获奖短篇小说集》中初次读到《丹凤眼》,被小说那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故事所吸引,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都说北京的女人比男的多,可京西的小伙子就是搞不到对象。怎么,他们都没有个模样儿,歪瓜裂枣似的?要不就是不争气……他们是井下挖煤的,是矿工。这就
期刊
2021年2月9日这一天上午,我终于见到了汪学丽。她穿着一袭白衣,从浙江省安吉县妇幼保健院门诊大楼四楼西边的楼梯口闪现在我眼前。  是她,就是她,我一眼认出来了。因为,我记住了汪学丽出征武汉和凯旋归来的新闻照片中的那双眼睛。  我是党员,让我去!  时间还原到2020年1月23日,这是除夕的前日,上午10时的“武汉封城”新闻震惊正准备举家团圆、欢度春节的全国人民。  1月24日,汪学丽所在的安吉县
期刊
前年,女儿小雯考取州府最好的中学,从我的羽翼下被活生生地扯开。  办完入学手续,在小雯送别声里,真切地感受到她的落寞、无奈而又复杂的心情。  记得小雯刚出生时,就像一只小猫咪,鼻梁皱成一撮折,小蒜头鼻上布满小白斑,一张红彤彤、皱巴巴的小脸让我皱起了眉。长大能不能找到婆家?心下如吊着一个来回晃荡的瓶子。  在甘甜的母乳喂养下,小雯如同幼虫般蠕动着的小小身躯,得到生命的给养,慢慢地舒展开了,脸颊消失了
期刊
一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正醒着,之前刚刚在瓦罐里撒完尿。撒尿前,我摸到炕沿下的灯绳,用力去拉,钉子串着的缝纫机的线轴清晰地叫了一声,开关的簧片也随着“哒哒”叫了两声,灯没有亮,又拉,灯还是不亮,知道电还没有来,惺忪睡眼中发现屋子里漆黑一片。  奶奶在家的时候,我和奶奶、三哥、四哥睡一盘炕,奶奶睡炕头,其次是我,再次是四哥,三哥睡炕尾。奶奶出门快一个月了,去看她的小姑子—
期刊
毫无征兆,在一个周日的早上,我开始腹痛。  这天,如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完后,我坐在沙发上准备吃爱人烤的面包。这时,腹痛开始了。我想,或许是饿了,或是岔气,吃完早饭也许就恢复了。然而,饭后疼痛加剧,那是一种肺部以下、腹腔中间位置的疼痛,痛感呈环状,放射到后背。于是,在冬季一个暖阳杲杲的日子,我踩着香樟树黑色的果子,佝偻着走进了医院。  经过问讯、触摸、验血与CT检查,被告知得了急性胰腺炎,需住院治疗
期刊
我家住在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楼下的另外一间,是全家人做饭活动间。在靠近卧室的里间那堵墙,父亲就地势挖了一个火塘,在楼上挂了一个铁钩,用来挂铁吊锅做饭,这就是一家人的厨房兼客厅了。  记忆最深的,就是冬天的早晨,我和弟弟妹妹总赖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愿意起床,而父亲总第一个起床,在房屋后边,背一大背篼的板栗叶回来,将火塘烧得旺旺的,把我们的衣服烘热乎了再抱我们起床。那时,作为老大的我,是享受不到
期刊
我骑着电驴子,后面坐着老头子。  第一期工作结束,单位给大家发福利,我这个实习生也领了红包,头儿请员工吃饭,为增进感情,提议可以带家属。  我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十年前便把我寄养在赣南的亲戚家。亲戚家主人姓郑,文职退休。  没有孩子喜欢被留守,离开父母的日子,孤独像漫长绵密的春雨。每个月初,父母准时给我邮寄生活费,打电话嘘寒问暖,分别的日子久了,父母倒显得生分了,而对眼前这位喜欢读书的郑老头,渐渐
期刊
那年,我在二炮某通信团线路维护一连当排长,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外架电话线和挖电缆沟。  一次,连长找到我说:“三排长,有条国防通信电缆要通过辖区,其中1500米的暗线需要走村挖沟,你作为线路维护排长,这块‘硬骨头’还得你啃。”记得当时,我初来乍到,想出成绩的愿望迫切而又强烈,便当即表态:“困难面前有三排,三排面前无困难!”  面对我的回答,连长很满意,嘴角一扬,笑眯眯地走了。没想到,当我弄清情况之
期刊